采芙詩多少錢一套(采芙詩化妝品價格)
今天給各位分享采芙詩多少錢一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采芙詩化妝品價格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與“芙蓉花”有關的詩和詩意有什么?
1.《涉江采芙蓉 》 兩漢:佚名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我踏過江水去采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顯得那么無邊無際。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兩心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于是我們要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詩意: 《涉江采芙蓉》初讀時十分單純,而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中。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游子的思鄉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對“舊鄉”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游子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2.《詠同心芙蓉》 隋代: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鮮艷明亮的荷花代表著祥瑞,亭亭玉立站在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一根花莖引出翠綠之色,兩個花朵分用一片鮮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花顏好像拿走了歌伎的面色,香氣迷亂好像舞動衣服引起的微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這樣的蓮花必然會互相思念,更何況它們的心是在一起的。
詩意:
開得鮮艷的荷花預示著吉祥,筆直的立在水面上。一支孤莖引出一抹綠,兩朵花共同分開兩抹紅。荷花秀麗的顏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氣如舞衣下的微風。這兩朵蓮花必然會互相思念,況且他們的心是在一起的。
首聯展現荷花動態之美,頷聯為荷花著色,頸聯與人作比,極寫荷花的色、味,尾聯是點睛之筆,揭示主旨,表達兩心相悅的情感。
3.《陽羨歌·山秀芙蓉》 宋代:賀鑄
山秀芙蓉,溪明罨畫。真游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靈。長橋千載猶橫跨。
山青芙蓉美,水明儼如畫,仙游巖洞水波間。臨風慨嘆遙想,周處當年斬蛟靈,長橋千載尤橫跨。
解佩投簪,求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
解綬帶投冠簪,歸隱躬耕田間,黃雞白酒漁樵社。陳登不復少壯豪,耳邊再無功名噪。
詩意:
賀鑄是詞壇上一位怪杰,其生活際遇,其藝術風格,其內心世界都是復雜而多彩的。他有許多詞都是寫騷情艷思的,但這首《陽羨歌》卻透露著隱逸之情,充滿了沉郁悲憤之氣。
宜興,古稱陽羨。賀鑄晚年寓居蘇州,杭州,常州一帶,常常往來于宜興等地,此篇想是晚年的作品。
上片寫景為主,開首兩句寫山川秀麗。據地方志所載,陽羨境內有芙蓉山,罨畫溪。罨畫,原指彩畫,以此名溪,想是此處風景美麗如畫。這里不言“芙蓉山高,罨畫溪明,”而顛倒為“山秀芙蓉,溪明罨畫。”這就使得“芙蓉”、“罨畫”均一語雙關。它們既是地名,又是形容詞修飾語,寫山川如芙蓉如彩畫般的美麗可人。“真游”一句寫溶洞之美。“真游洞”即仙游洞之意;真,即仙。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修行于此。洞中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美麗非凡。面對青山,碧水,滄波……,于是有感而發,轉而寫人。“臨風”二句用周處之典。周處,陽羨人,少孤,橫行鄉里,鄉人把他和南山虎、長橋蛟合稱三害。有人勸周處殺虎斬蛟,實際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種。周處上山殺虎,入水斬蛟,回來后知道原來鄉人憎惡自己,于是翻然改過。后來在文學作品中常以斬蛟比喻勇敢行為。唐劉禹錫《壯士行》詩有句云:“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賀鑄“臨風”二句既有對周處的贊美,又有自己功業未就的感慨。“慨想”二字傳導出的感情是復雜的。
下片抒懷與“慨想”暗脈相通。組,印綬,即絲織的帶子,古代用來佩印。“解組”,即辭去官職。“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也比喻棄官。“解組”三句是說自己辭官歸隱,終日與漁人樵夫為伍,黃雞白酒,作個買田置屋的田舍翁。結處以陳登自比。據《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記載,東漢人,陳登,字元龍。許汜見陳登,陳登自己睡大床,而讓許汜睡下床。后劉備與許汜論天下英雄時,許汜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責難許汜沒有濟世憂民之心,只知求田問舍,為個人打算。并且說,要是我的話,我要自己睡到百尺樓上,讓你許汜睡在地上。此處賀鑄借陳登說自己已不再有年青時憂國憂民、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耳邊也不再有功名利祿之語。這結句實則是反語,是壯志難酬的激憤之語。
4.《采蓮曲二首》 唐代:王昌齡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像吳國美女越國嬌娘楚王妃嬪一樣美麗的采蓮女們,競相劃動采蓮船,湖水打濕了衣衫。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詩意:
第一首詩寫水鄉姑娘的采蓮活動。
吳姬、越艷、楚王妃三個詞連用,鋪寫出蓮娃們爭芳斗妍,美色紛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寫采蓮活動,從“爭弄蓮舟”來看,似乎是一種采蓮的競賽游戲。唐汝詢說:“采蓮之戲盛于三國,故并舉之。”(《唐詩解》)因為要劃船竟采,顧不得水濕衣衫。采蓮姑娘那好勝、活潑、開朗的情態就通過“水濕衣”這個細節表現出來。
她們劃著采蓮船來到一個花的世界,而最后兩句點出她們直到月上江頭才回去。詩人不急著寫回程,而是插敘采蓮女來的情境,她們來時被花兒所迎接,可見花兒是很樂意為她們所造訪,而隱著一層寫她們對采蓮這一活動是非常喜愛,近乎于享受。當她們回去時,那月兒實際上也就是花兒,便依依不舍地送她們了。“花迎人”和“月送歸”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整個采蓮活動的現場給寫活了,極富詩意,寫荷花迎接采蓮女和月亮送別采蓮女,實際上還是為了表現采蓮女之可愛。
這首詩通過幾個動詞淋漓盡致地將采蓮女應有的性格——活潑開朗表現出來,并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小電影,對刻畫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形象而別有韻味。
第二首詩可以說是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5.《天凈沙·秋 》 元代:朱庭玉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
庭院前落盡了梧桐的葉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
解與詩人意同。
仿佛是通曉詩人我的心思。
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一片經霜的紅葉離開樹枝,飛近身來讓我題詩。
詩意:
起首兩句的對仗,概括了詩人在園林中所望見的秋景。“庭前”和“水邊”是兩處代表性的地點,暗示出詩人在四處徘徊,也在百般尋覓。但秋天對于詩人實在是太無情了,這兩句中的“盡”和“徹”就不留一點余地。這兩個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盡梧桐”,詩人的判斷顯然是基于未盡之時綠葉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樣,“開徹芙蓉”,首先浮現在他腦海中的也必然是舊時荷花盛開的熱鬧景象。枝上蕭索,水面凋敝,這現實與記憶之間的巨大反差,自然會勾惹起悲秋的心情。可明明是作者因紅衰翠減而傷感,第三句卻偏偏說成是紅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緒而自甘衰殘。詩人的這種自我怨艾,一來反襯出心中無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來也表現了他對園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為詩人將所見的秋景與自己系結在一起,才會有四、五兩句的神來之筆,而在心情上發生一個完全的轉折。
我們在秋天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秋風卷著落葉撲面飛來,碰到身上有時就像粘住似的,好一會兒才飄落地面。詩人此時,就有一片“辭柯霜葉”纏上了他。何以見得?因為在上文的氣氛中,飛舞在空中的霜葉只會加深“落盡”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時的流連,才有可能啟發詩人新的思考。霜葉“辭柯”而依人,這本身就溝通了“意同”的兩者間的聯系。“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在多情善感的詩人眼中,其“飛來”完全是主動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脈脈的行為;而“題紅”在其“紅葉題詩”典故的原始意義上,則飽含著真、善、美的生活激情。秋天固然有蕭瑟的一面,但對熱愛生活的詩人來說,卻同時意味著希望和奮起。這一“辭”一“就”,盡翻前案,將初時悲秋消沉的氣氛一掃而空,無異化衰朽為神奇。小令別出機杼的結尾,令人拍案叫絕。
高一語文必背古詩詞
高一語文必背古詩詞有25篇。
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悼亡詩,詠物詩,軍旅詩等。古體詩有《詩經》《楚辭》《樂府》《漢賦》《南北朝民歌》等。
近體詩一般是絕句,律詩,排律(長律)。從文學風貌論,七古的典型風格是端正渾厚、莊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風格則是宛轉流動、縱橫多姿。《文章辨體序說》認為"七言古詩貴乎句語渾雄,格調蒼古",又說"放情長言曰歌"、"體如行書曰行",二者風調互異。
《詩藪》論七古亦云:"古詩窘于格調,近體束于聲律,惟歌行大小短長,錯綜闔辟,素無定體,故極能發人才思。李、杜之才,不盡于古詩而盡于歌行。"
河南采芙詩化妝品有沒有美白的功效
美白的產品汞含量都很高,保濕的產品一般還可以。美白祛斑的護膚品基本上鉛汞含量都非常高的,以前聽說鑒別護膚品鉛汞含量的一個小方法,就是取一點護膚品讓它干燥一會兒,看它的顏色是否從白色變成黃色甚至紅褐色。顏色越深說明鉛含量越高。再有就是用金戒指反復摩擦涂有護膚品的位置看涂抹部位是否變成黑色。其實很多國外的美白產品鉛汞含量也是很高的。總之日常還是應該以保濕和防護為主,美白的產品還是少接觸比較好
描寫“芙蓉”的詩句有什么?
涉江采芙蓉 ?兩漢佚名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詠同心芙蓉 ? 隋代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詠芙蓉 ? 南北朝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錢氏池上芙蓉 ? 明代文徵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 芙蓉宛轉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 落日還生渺渺愁。
露洗玉盤金殿冷, 風吹羅帶錦城秋。
相看未用傷遲暮, 別有池塘一種幽。
木蘭花·小芙蓉 ?唐代魏承班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閉寶匣,掩金鋪, 倚屏拖袖愁如醉。
遲遲好景煙花媚,曲渚鴛鴦眠錦翅。凝然愁望靜相思, 一雙笑靨嚬香蕊。
醉桃源·芙蓉 ? 宋代吳文英
青春花姊不同時。凄涼生較遲。艷妝臨水最相宜。風來吹繡漪。?
驚舊事,問長眉。月明仙夢回。憑闌人但覺秋肥。花愁人不知。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 ? ?唐代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霜繁。
麗影別寒水,濃芳委前軒。
芰荷諒難雜,反此生高原。
采蓮曲 ?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二首 ? 唐代王昌齡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辛夷塢 ? 唐代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淺論《涉江采芙蓉》補釋
摘 要:《涉江采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收入《昭明文選》。詩中有一些疑難之處是前人未能闡發的。詩中之所以要寫“采芙蓉”是因為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常用“芙蓉”來比喻女人的容貌,而且還可以之象征“同心”;全詩的主角是女子而不是男子;此詩描寫的景物的節令是在秋天,而不是在夏天;此詩用“芳草”來象征“同心”是運用了《周易》的 典故 。本文的詮釋對全面深入地理解此詩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芙蓉 芳草 同心 文選
本文要補充解釋的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先錄原詩全文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前人關于此詩的注釋、講解甚多,且甚為精彩,如朱光潛先生在《藝文雜談》中,朱自清先生在《古詩十九首釋》中皆作有賞析。徐中舒先生《古詩十九首考》對此詩也略有考證。但前人所釋尚非完璧,筆者想補充一下先賢之說,故名曰補釋,本文要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么要采芙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芙蓉,且舉數例:《詩經·澤陂》:“有蒲與荷。”毛傳:“荷,芙蕖。”鄭玄箋:“荷以喻所說女之容體也。”《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臉際常若芙蓉。”傅玄《美女篇》:“美女一何麗,顏若芙蓉花。”高適《效古贈崔二》:“美人芙蓉姿。”《敦煌變文校注·伍子胥變文》:“水上荷花不如面。”同書《破魔變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賓(濱)。”《秋胡變文》:“新婦…乃畫翠眉,便指芙蓉,身倬嫁時衣裳,羅扇遮面。”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錄辭曰:“漫畫眉端柳,虛勻臉上蓮。”(P329)引《美東鄰》曰:“笑對雙臉蓮開。”(P167)《破陣子》:“蓮臉柳眉休暈。”(P185)《浣溪沙》:“素胸蓮臉柳眉低。”王昌齡《西宮愁怨》:“芙蓉不及美人妝。”王昌齡《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李德裕《重臺芙蓉》:“芙蓉含露時,秀色波中溢。……蘭澤多眾芳,妍姿不相匹。”朱景玄《望蓮臺》:“秋臺好登望,函萏發清池。半似紅顏醉,凌波欲暮時。”蘇轍《千葉白蓮》:“蓮花生淤泥,凈色比天女。”楊萬里《紅白蓮》:“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元稹《劉阮妻》:“芙蓉脂肉綠云鬟。”王清惠《滿江紅》:“暈潮蓮臉君王側。”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山堂肆考》卷200《美人醉》條:“王介甫詩‘水邊無數木芙蓉,露滴臙脂色未濃。正似美人初醉著,強抬青鏡照粧慵’。”白仁甫《梧桐雨》:“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可見古人把芙蓉與女人相聯系。《事物異名錄》[10]卷三十一謂蓮的異名有天女、凌波女、水宮仙子。《紅樓夢》中睛雯被稱為芙蓉女兒。《香艷叢書》[11]本《采蓮船》有曰:“蓋蓮出美人。”元代的吳昌齡《端正好·美妓》:“海棠顏色紅霞韻,宮額芙蓉印。”以上各證都表明“芙蓉”在古人的意識中能夠用來比喻美麗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芙蓉”有“同心”的含義,因此可以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如梁武帝《夏歌》:“江南蓮花開,紅光照碧水。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昭明太子有《詠同心蓮》詩,蓮就是芙蓉。梁代的朱超有《詠同心芙蓉》詩。古樂府有《月節折楊柳歌》:“芙蓉始懷蓮,何處覓同心。”隋代的杜公瞻《詠同心芙蓉》詩:“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唐代徐彥伯《采蓮曲》:“既見同心侶,復采同心蓮。”皮日休《重臺蓮花》:“可得教他水妃見,兩重元是一重心。”《天中記》[12]卷53引《山居草堂記》:“鐘陵之同心木芙蓉。”[13]《楚辭·九章·思美人》[14]:“因芙蓉以為媒兮。”芙蓉能作媒只因為芙蓉花有表示同心的寓意。夫婦同房的帳稱芙蓉帳,就含同心之意。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帳暖度春宵。”敦煌《索義辯諷誦文》:“永鎖芙蓉之帳。”古人關于采蓮的詩、曲、賦很多,一般都描寫男女調情。采蓮實是男女交際的大好時機。女子采同心蓮(即芙蓉)送給男子,就有示愛之意。采蓮送情人表示男女結同心,故“采芙蓉”與下文的“同心而離居”相照應。據《事物異名錄》卷三十一,芙蓉有異名為合歡蓮、同心蓮。徐中舒《古詩十九首考》更稱:“芙夫聲同,蓉容聲同。芙蓉者,夫之容也。”《朱光潛全集》[15]卷三(P42—P43)謂蓮與憐諧音[16],藕與偶諧音,芙蓉與夫容諧音。采“芙蓉”與“蘭”者應為女子。張廷興《諧音民俗》[17](P62)稱:“蓮子——戀子:樂府詩歌中常用‘蓮子’借指所愛戀的人。”姜任修、張玉谷、朱光潛皆主此說,即主張此詩的主角是女子,甚確。朱自清認為此詩主角為男子,非也。
(二)關于“蘭澤多芳草”一句,朱自清稱:“多芳草的芳草就指蘭而言。”此詩的節令,有的學者以為是在夏季。朱光潛先生就說是在盛夏,大約是根據前有“采芙蓉”之句。筆者認為此詩的節令實則應為秋天。因為蘭是在秋天里芬芳。《文選》[18]卷二十八陸士衡《短歌行》:“蘭以秋芳”,注引《楚辭》曰:“秋蘭兮青青”,此見《九歌·少司命》。《離騷》:“紉秋蘭以為佩。”王注:“蘭,香草也,秋而芳。”洪氏補注引《本草注》:“蘭草、澤蘭,二物同名。蘭草一名水香。”《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麋蕪。”《文選》卷三《東京賦》:“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注:“秋蘭,香草,生水邊,秋時盛也。”《文選》卷二十八潘正叔《贈河陽一首》:“流聲馥秋蘭。”《文選》卷三十一《雜體詩》錄曹丕《游宴》詩曰:“秋蘭被幽涯。”注引曹植《公讌詩》:“秋蘭被長坂。”曹植此詩亦見《文選》卷二十。《文選》卷三十七陸士衡《謝平原內史表》:“使春枯之條,更與秋蘭垂芳。”《文選》卷二十九曹子建《朔風詩一首》:“秋蘭可喻。”注:“蘭以秋馥。”傅玄《秋蘭之篇》:“秋蘭映玉池。”(映,本又作蔭。當以作“映”為確。)《焦氏易林》卷十四《傷敗·益》:“秋蘭芬馥。”《文心雕龍·物色》:“騷述秋蘭,綠葉紫莖。”嵇康《聲無哀樂論》:“芳榮濟茂,馥如秋蘭。”張衡《怨篇》:“猗猗秋蘭,植彼中阿。”傅玄《飛塵篇》:“秋蘭豈不芬。”皆謂蘭芳在秋天。“蘭澤多芳草”明是指蘭草,而非春天里的蘭花。《左傳·宣公三年》:“夢天使與己蘭。”杜注:“蘭,香草。”又曰:“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說文》:“蘭,香草也。”《離騷》:“謂幽蘭其不可佩。”古人所佩飾者為蘭草而不是蘭花。其實芙蓉花開也在秋天。可觀羊士諤《玩荷》:“紅衣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 白露 寒。”韓偓《荷花》:“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風。逸調無人唱,秋塘每夜空。”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錄聯章曰:“盡喜秋時凈潔天,……才人愿得荷花弄。”溫庭筠《芙蓉》:“刺莖澹蕩碧,花片參差紅。吳歌秋水冷,湘廟夜云空。”陳至《賦得芙蓉出水》:“菡萏迎秋吐,夭搖映水濱。”劉兼《木芙蓉》:“是葉葳蕤霜照夜,此花爛熳火燒秋。”黃滔《木芙蓉三首》其三曰:“須到露寒方有態。”李白《古風》:“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明稱荷(即芙蓉)為秋花。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飲》:“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開盡木蓮開。”柳宗元《芙蓉亭》:“嘉木開芙蓉,……留連秋月宴。”郭恭《秋池一枝蓮》:“秋到皆零落,凌波獨吐紅。”
李白《折荷有贈》:“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古人采蓮亦在秋天。徐玄之《采蓮》:“越艷荊姝慣采蓮,蘭橈畫楫滿長川。秋來江水澄如練,映水紅妝如可見。”王勃《采蓮曲》:“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戎昱《采蓮曲二首》其二曰:“秋風日暮南湖里,爭唱菱歌不肯休。”張籍《采蓮曲》:“秋江岸邊蓮子多,采蓮女兒憑船歌。”秦少游《采蓮》:“若耶溪邊天氣秋,采蓮女兒溪岸頭。”陸龜蒙《芙蓉》:“莫引西風動,紅衣不耐秋。”芙蓉有異名曰拒霜,故知此詩節令是在秋天。朱光潛先生認為是夏天的觀點是不準確的。
(三)“同心而離居”一句,前人注解皆未透徹。吾謂詩人技法高妙,乃取典于《易》。《周易·系辭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文選》卷二十四陸士衡《贈馮文罷遷斥丘令一首》:“利斷金石,氣惠秋蘭。”注引《周易》此語。前引曹植《朔風詩》:“秋蘭可喻。”注:“蘭以秋馥,可以喻言。”《楚辭·招魂》:“結撰至思,蘭芳假些;人有所極,同心賦些。”可知古人常以同心與蘭相配應。《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此嘆息蘭草變質從俗,故后文便稱:“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變質的蘭草已不能同心了。古人在夫婦的臥室里燒蘭香,稱為蘭房或蘭室,即借蘭香喻夫婦同心。《玉臺新詠》卷二傅玄《西長安行》:“今我兮聞君,更有兮異心。香亦不可燒,環亦不可沉。香燒日有歇,環沉日有深。”香當是蘭草制成的香料。燃香發出蘭草的芳香更可象征“同心”,今君既有異心,故香不可燒。《漢語大詞典》僅僅釋蘭室、蘭房為婦女的居室,似未盡其意。《敦煌歌辭總編》錄《怨春閨》曰:“羅帳虛熏蘭麝。” 蘭麝為一種可燒的香料。錢起《畫鶴篇》:“蘭室絪缊香且結。”蘭房、蘭室是因室內有蘭香而得名。這樣理解,“蘭澤多芳草”就與“同心而離居”先后相呼應,纏綿婉轉之情更加深摯。古代文人常以芙蓉與蘭草并舉,常見于《文選》,蓋因二者皆可表同心之意。如傅玄《秋蘭篇》:“秋蘭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隨風發,中有雙鴛鴦。”“鴛鴦”更是象征男女同心的常用意象。
我們附帶論及:《楚辭·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宋人蘇東坡《蝶戀花》有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今人借用此典來表示異性知己到處有,但似乎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理由。筆者以為芳草指秋蘭,是同心的象征物。“何處無芳草”可象征何處無同心的知音[20]。
注釋:
參見《古詩十九首》,依據《文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
朱光潛:《藝文雜談》,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版;亦見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 教育 出版社,1993年版。
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見《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徐中舒:《古詩十九首考》,見《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參見《西京雜記》,《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所引唐詩都出自《全唐詩》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黃征、張涌泉撰:《敦煌變文校注·伍子胥變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參見《四庫全書》本。
[10]厲荃撰:《事物異名錄》,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版。
[11][清]知蟲天子輯:《香艷叢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版。
[12]參見《四庫全書》本。
[13]也見《淵鑒類函》卷407所引。
[14]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15]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6]參證李肇:《唐國史補》(《四庫全書》本)卷下:“于司空以樂曲有《想夫憐》,其名不雅,將改之。客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蓮,故歌《相府蓮》。自是后人語訛,相承不改耳’。”可知中古時代的‘憐’與‘蓮’可以諧音。
[17]張廷興:《諧音民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
版社,2000年版。
[18]蕭統:《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
[19]參見《十三經注疏》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社,1998年版。
[20]前輩學者的注解中,張庚《古詩十九首解》解釋《涉江采芙蓉》,多為臆測之言,殊難憑信,本文不予提及。
關于采芙詩多少錢一套和采芙詩化妝品價格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