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稹哪個朝代的詩人(清代詩人王士稹詩尊盛唐推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士稹哪個朝代的詩人,以及清代詩人王士稹詩尊盛唐推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
王士禛(1634--1711)清代詩文家、詩論家。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晚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屬山東)人。中國清代詩人
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士禎,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清初詩人、文學家、詩詞理論家。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清朝
王士禛生平:
王士禛是一代詩宗,主盟詩壇被尊為“泰山北斗”在詩壇上獨創詩論“神韻說”,由于詩論和創作順應了清初社會發展歷史潮流,反映由此帶來的詩風轉變的共同趨勢,又取得很高成就,產生廣泛影響,因被人屢以“博學善詩文”之名興薦,受到康熙召見,應康熙之命,擇取自己詩作300首為《御覽集》呈上,詩歌的秀雅與溫厚進一步贏得最高統治者的歡心,從此受到格外恩寵,屢屢得到親筆字畫的賞賜和康熙專讓為他寫的“帶徑堂”、“信古齋”兩堂額。能蒙皇帝如此垂青,是封建社會文人中不多見的,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賞識,從而宦途通達,其詩起了相當的輔助作用。其詩得到了皇帝的褒揚,進一步確立并穩固了詩壇領袖地位,引導了一代詩風。
詩人王士禛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好官,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勤于著書,著有《帶經堂集》、《漁洋詩集》、《池北偶談》等數十種560多卷,其詩論“神韻說”造詣極深,影響深遠,一時門生半天下,詩友數百人,他主持風雅達五十年之久,被尊為“一代詩宗”,“文壇領袖”。王士禛之所以這樣顯赫,于他的家庭背景是緊密相關的,他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家庭里,這個家族自明后期至清中葉前后二百多年間出進士31名,舉人46名,出仕為官者100多人,其中文學著述者50余人。王氏家族可謂科甲蟬聯,簪纓不絕,人才輩出,成為“江北青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王漁洋先生萌發對詩文的興趣,除去本人勤奮學習,刻苦努力外,家學淵博即是重要的因素。 王士禛素有山水之癖,每當投身大自然便詩興澎湃,一發而不可收,如順治十六年(1659年)委命為揚州推官,揚州為東南名勝之地,一些明末文士多聚于此。王士禛與諸名士詩酒文宴,來往甚密,并組織共同倡和,編有《紅橋唱和集》不少詩人以詩記載當時盛況,時傳為揚州文壇一段佳話,揚州5年是文學生涯中十分難記的歲月。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編定《漁洋山人精華錄》大部分選自《典試四川》、《南海集》和《雍益集》。這些詩歌的產生均是“典試四川”、“祭告南海”沿途得“江山之助”之作,也是其詩刊歌創作的精華。
詩人王士禛蜚聲海內的另一個原因是注重以詩會友;以文論交。他主觀上不恃官高位重,凡是同好,不論貧富總樂于之結交。最值一提的便是先生與蒲松齡的交往。
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是清代初年的著名作家,與漁洋同時,而籍貫鄰縣,然而兩人社會地位及處理卻很不一樣,詩人王士禛身貴族勢居高位,而蒲松齡始終是個窮塾師。但詩人王士禛很賞識蒲松齡的道德學問,蒲松齡也很敬重王士禛為官清正,及詩文造詣,彼此從文字結交為好友.蒲松齡著《聊齋志異》,王士禛為之評點揚譽。除了文壇上的成就,政績也相當顯赫。26歲任揚州推官,5年后提拔京城,歷任翰林院侍讀、都察院、國子監祭酒,直至16任刑部尚書,為官至45年,恪守“清、慎、勤”。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士禛的子王啟彷官唐山縣令,唐山當時土脊民貧,對兒子以書生驟升縣令重任,王士禛放心不下,專門寫下《手鏡錄》一冊給他,予以教誨,全書由數十條作官和生活經驗構成,其中心思想在于審慎處事,潔已愛民,雖然是讓兒子,“置座右”實際上,也是王漁洋自身思想品格之寫照。
王士禛的神韻詩論
清初詩人王士禛,是繼司空圖、嚴羽之后倡導神韻理論的又一大家, 是“神韻說”的集大成者。遺憾的`是,王漁洋平生只“拈出神韻”二字,并未對此作正面系統闡述。后世注家各執己見,紛紛詮釋。
有認為“神韻”即 “格調”亦即 “肌理”,它是“徹上徹下無所不該”的,這是翁方綱“泛神韻論”的解釋。有認為 即,郭紹虞先生力主此說,他指出 :“神韻”“韻” “實則漁洋所謂神韻,單言之也只一‘韻’字而已。”
敏澤先生以為神韻 “有時是指創作上和形似,形式等等相對應的內在的神似、氣韻、風神等一類的東西”,“有時它又是指創作中那種在內容上以寫景為特點,在風格上比較清新,富有詩情畫意的氣氛和境界。”
蔡鐘翔先生認為 :神韻是“古淡清遠的意境”。吳調公先生在其著作《神韻論》“。葉嘉瑩先生也說 :總論中則說 :神韻的主要內涵是指詩味的清逸淡遠”“總清遠二妙,則為神韻。”錢鐘書先生在談到漁洋詩論時亦評述道“神韻乃詩中最高境 界”說等等。
以上諸“優游痛快,各有神韻。此外還有味外味”、“神韻分離,以韻為主”說自有其合理乃至深刻的方面,它們都不同程度地談到“神韻”的某種內涵。然而就漁洋詩論和詩歌創作的實際傾向來看,似感不甚妥切。
有人認為,王漁洋標舉的“神韻說”“有兩層含義 :
一是指詩歌藝術風格上,“優游不迫”與“沉著痛快”兩種風格并舉而又側重于古淡閑遠一格 (簡稱“并舉說”),
二是指在某一首詩歌中追求“與詩的高度統一,重在詩的內在品質”,韻則偏重詩的外在風貌(簡稱“統一說”)。
明清時期對古典文學文法的研究日趨深入縝密,而與此同時王士禛王漁洋的“神韻說”卻又別開生面,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文法研究所執著的具體的文本形式,對古典作品藝術價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更加玄奧的層面。
然而,究竟應當怎樣理解王漁洋的神韻說在古典文學形式觀念的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卻還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王漁洋自己在說明他的神韻說理論時說,他最喜歡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個字;有時又標舉出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八個字來說明神韻的含義。
從他的神韻說觀念和這些解釋中很容易得出這樣的觀點:神韻是指作品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某種情思內涵而不是形式方面的特點。
翁方綱為了澄清神韻說的玄虛之論,在專析神韻說的《神韻論》文中把神韻解釋為“下筆如有神”的“神”,“熟精文選理”的“理”,乃至格調、肌理等,而最終歸之為“君形者”,似認為神韻屬于內蘊方面的東西。
現代學者錢鐘書先生在談及神韻時說,神韻“非詩品中之一品,而為各品之恰到好處,至善盡美”,也就是入神之意。用“君形者”、“神”或神氣、入神來解釋神韻,都意味著是從作品內蘊的角度來理解神韻的。這樣理解當然不錯,因為“神韻”之“神”肯定與內在的精神意蘊相關。但這樣解釋的結果,“神韻”的“韻”字似乎還沒有落到實處。
當代學者吳調公先生則對神韻說中的“神韻”一詞作了更細致的分析:
神與韻,原來是渾然一體。但細細分析起來,卻有一個由“神”生“韻”的過程。哪怕這變化很倏忽、很隱約,但卻分明包含著歌德所強調的一種“灌注”過程。既有詩人主觀“精神”的傾注,也有因灌注的需要從而有待于涵茹式地渟蓄或噴薄式地張揚,形成一種洋溢著“生氣”的載體。
總的說來,神韻論者比古代各種詩論家都更為注意“韻”,注意帶著內在節奏感的心靈的流動。吳調公先生不僅指出了神韻說所包含的“神”和“韻”,即內在的精神與外在的節奏兩個方面,而且強調了神韻說的重心是在“韻”的方面,即“帶著內在節奏感的心靈的流動”。
如果把嚴羽看作神韻說的先驅之一,那么應當說,他所說的“別材”、“別趣”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興趣”還只是指示了一種模糊惝恍的意蘊,還沒有將神韻的問題真正鍥入到文本分析的實處,因而還沒有構成關于藝術形式問題的觀念。王漁洋則不同,他的神韻說已成為可認知甚至可效法的東西,也就是說已經形式化了。
翁方綱批評人們把神韻誤當作王漁洋的發明:“詩以神韻為心得之秘,此義非自漁洋始言之也,是乃自古詩家之要眇處,古人不言而漁洋始明著之也。”
為什么人們會把古已有之的東西,當成是王漁洋的發明呢?除了因為王漁洋特標舉出神韻說的名目以立門戶外,更重要的是王漁洋談論的神韻雖標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實際上卻有路徑可尋。
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士禛生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因此是清朝的人
王士禛簡介
王士禎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謚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杰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后主盟詩壇,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于后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代表作有《秋柳》詩四首、《秦淮雜詩》、《真州絕句》等
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為“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
提起清人王士禛,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詩”、“秋柳詩社”、“秋柳園”。
《秋柳》詩如下: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詩詞選集
《真州絕句》
(六首選一)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初春濟南作》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高郵雨泊》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浣溪沙·紅橋》
其一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其二
白鳥朱荷引畫橈,垂楊影里見紅橋,欲尋往事已魂消。
遙指平山山外路,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
《息齋夜宿即事懷故園》
夜來微雨歇,河漢在西堂。螢火出深碧,池荷聞暗香。
開窗鄰竹樹,高枕憶滄浪。此夕南枝鳥,無因到故鄉。
《蝶戀花·和漱玉詞》
涼夜沉沉花漏凍,欹枕無眠,漸覺荒雞動。此際閑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憶共錦衾無半縫,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往事迢迢徒入夢,銀箏斷續連珠弄。
《題秋江獨釣圖》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寄于淅川道子》
西望商于地,風前木葉紅。荒城三戶在,官舍萬山中。
歸路日猶遠,故人今不同。淅江通漢水,心折武關東。
王士稹是哪朝人
王士稹(1634~1711) 清代詩人。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出任揚州推官,后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罷官歸里。
王士稹喜交游,順治十二年(1655)游歷下,曾集諸名士于大明湖,賦《秋柳詩》 4首,和者數百人,名噪一時。他在揚州時,"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常與賓客泛舟紅橋平山堂,酒酣賦詩。后奉命入蜀、下南海,遇佳山勝水,名剎古跡,必登臨賦詩。康熙帝曾征集他的詩,得300首,名《御覽集》。他在當時聲望很高,充當詩壇領袖數十年。
王士稹論詩,以"神韻"為宗,他取司空圖所謂"味在酸咸外",嚴羽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來標示旨趣。他自稱"平生論詩凡屢變",但倡導"神韻"之說始終沒有變。他早年選輯唐詩定名為《神韻集》(已佚),作為家塾讀本。之后,多次強調詩以"神韻"為妙,如說:"神韻二字,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拈出。"(《池北偶談》)晚年,編選《唐賢三昧集》,以"雋永超詣者"(《唐賢三昧集序》)入選,而不錄李白、杜甫二家詩,可見選詩仍以"神韻"為準。所謂"神韻",主要是指詩的意境"以清遠為尚"(《池北偶談》),要求筆調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風韻和含蓄性。 《四庫全書總目》說:"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鐘(惺)、譚(元春)之纖仄,于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于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這是從文學流變來說明其倡導神韻的原因。從政治方面來看,康熙后期清朝統治漸趨鞏固,出現相對的承平氣象,加以王士稹仕途順利,他又懾于清廷的文網之嚴,就使他不重視文學對現實的反映,而偏于對藝術技巧和意境的追求。
王士稹的歌行,如《南將軍廟行》,頗悲壯;《朝天峽》、《天柱山》等,頗□刻,但終究不是他的代表作。最能表現他的風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體詩。特別是他的七言絕句,如《秦淮雜詩》、《大風渡江》、《真州絕句》、《雨中度故關》、《露筋祠》、《灞橋寄內》、《夾江道中》等。這些詩大都描寫山水風光和抒發個人情懷,如《雨中度故關》:"危棧飛流萬仞山,戍樓遙指暮云間。西風忽送瀟瀟雨,滿路槐花出故關。"這種詩富于"神韻",正是他創作理論的具體表現,影響也大。
王士稹有詞集《衍波詞》,以小令為佳,如《浣溪沙》:"北郭青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等首,頗為時人所傳唱。陳廷焯纜鬯擔?漁洋詞含蓄有味,但不能沉厚。"(《白雨齋詞話》)總的來看,其成就遜于詩。
王士稹著作,有《漁洋詩集》22卷,《續集》16卷,《漁洋文略》14卷,《蠶尾集》10卷,《續集》2卷,《后集》2卷,《南海集》2卷,《雍益集》1卷,合刻為《帶經堂集》。詩選有《漁洋精華錄》。詩話有《漁洋詩話》、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張宗□據以分類集纂,成《帶經堂詩話》。
王士禛什么朝代的?
清朝。王士禎,原名王士禛。是清初杰出的詩人、文學家。
王士禎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為明朝布政使。崇禎七年閏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王士禎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孫”。娶山東鄒平張延登之孫女為妻。
順治七年(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與大哥王士祿、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詩名。順治八年鄉試第六,順治十二年參加會試第五十六。
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補殿試,三甲三十六名進士。
23歲游歷濟南,邀請濟南文壇名士集會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時稱“秋柳詩社”。
擴展資料
王士禎故里
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禎升任戶部郎中,到京城為官。當時的京城才人墨客云集,為王士禎施展才華提供了舞臺,他在詩歌創作中提出“神韻”說,開一代詩風。
王士禎多才多藝,有大量名篇傳世,他寫景的詩文尤其為人稱道,所作小令中的“綠楊城郭是揚州”一句,被當時許多名畫家作為畫題入畫。王士禎的才華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康熙皇帝稱其“詩文兼優”,“博學善詩文”。
康熙十七年(1678 年)王士禎受到皇帝的召見,“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仕南書房”,成為清代漢臣由部曹充詞臣的第一人。
康熙皇帝還下詔要王士禎進呈詩稿,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殊榮。王士禎遂選錄自己300篇詩作進奉,定名《御覽集》。從此,王士禎平步青云,常常得到御賜字畫,還多次參加重要宴飲。
當時,王士禎詩名揚天下,官位也不斷遷升,成為清初文壇公認的盟主,一時間,詩壇新人、文壇后輩到京城求名師指點作品,往往首先拜見王士禎,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獎,就會聲名鵲起。
蒲松齡是落拓不第的文人, 《聊齋志異》也久不被世人認識,當蒲松齡找到王士禎時,王士禎“加評騭而還之”,還贈詩蒲松齡:“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為了讓《聊齋志異》出版,王士禎在該書上大書“王阮亭鑒定”,使得各家書坊爭相求索書稿,刊刻《聊齋志異》“以為榮”。當時的名流稱贊此事:“國家文治軼千秋,扢雅揚風,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稱首。”
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周村城西長白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吸引了王士禎,他便在修建了別墅,名叫“夫于草堂”。
每逢閑暇便來游玩小住。盛夏酷暑,則全家來此消夏。這里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鳴鶴舞,湖光山色,是難得的避暑勝地。附近又有繁華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苑城的袁守侗等大官僚,也都在山中見有別墅。
王士禎被罷官后,曾長期在山中別墅居住,登峰觀瀑,臨池戲魚。有時登臨會仙高峰,謠望清河碧帶,芽莊湖帆,乘興吟哦“東山清風來,西澗涼雨度”。
興致高時,仰天長嘯,空谷傳響,極為愜意。他的《長白山錄》對長白山周圍的自然景色、山川風物做了詳細記敘,《夫于草堂集》、《香祖筆記》等,也是在這里寫成的。
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于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之作。
王士禎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后人所輯《帶經堂詩話》,反映了他的論詩主張。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而其淵源則本于司空圖和嚴羽。他鼓吹“妙悟”、“興趣”,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
王士禛的詩歌創作,早年從明七子入手,“中歲逾三唐而事兩宋”,晚年又轉而宗唐,但是在這三次轉變中,提倡“神韻說”是貫穿始終的最能體現王士禎“神韻說” 理論,并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士禎
王土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導語:王士禛(1634一1711),清大臣、詩人。以下是我整理王土禛是哪個朝代的人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王土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清朝
王士禛(1634一1711),清大臣、詩人。死后因避雍正諱,改稱士正。乾隆時,詔命改稱士禎,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屬今桓合)人。順治進士,累官至刑部尚書。他以詩知遇,康熙帝嘗征其詩,錄三百篇,題曰《御覽集》。所作多抒個人情懷,吟詠風月。論詩創神韻說。著《帶經常集》。
姓名:王士禛
別名:士正
生辰:1634
忌日:1711
籍貫:山東新城(屬今桓合)
地區:山東新城(屬今桓合)
國家:清
職業:大臣、詩人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