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詞牌共多少字(永遇樂幾個字)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永遇樂詞牌共多少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永遇樂幾個字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填寫《永遇樂》詞牌
一:什么叫《永遇樂》詞牌?1、《永遇樂》--詞牌名。2、又稱《消息》。二、認識《永遇樂》詞牌:1、《永遇樂》詞牌之調:雙調(用“歇指調”)。2、《永遇樂》詞牌句數:上闋十句。上下闋各十一句。3、《永遇樂》詞牌韻腳:上下闋各押四仄韻(上下闋第十句后四字也可以寫作仄仄平平)。4、《永遇樂》詞牌句式:5、《永遇樂》詞牌字數:上闋52字,下闋52字,共字104字。 三、認識《永遇樂》詞牌詞譜: 《永遇樂》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韻)。(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韻)。 四、《永遇樂》詞牌舉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五、今人學習填寫《永遇樂》詞牌: 永遇樂--讀《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感懷(以文寫詞)2006.7.1作者/梅竹絲語 倚天長劍,巍巍昆侖裁為兩段。昨戰天險,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遠。往日夢幻,巨龍騰飛,天塹通途一覽,今華夏、炎黃子孫,偉業宏圖展。 東西南北,互牽相連,火車馳天地間。人進人出,貨來貨往,快捷又方便。強國富民,財源路建,老百姓喜心田。慶黨生:舉國歡騰,祖國絢爛。 注: 知識來源于《實用詩詞曲格律辭典》72頁。
辛棄疾的永遇樂共多少字?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
辛棄疾
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辛棄疾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比著兒曹,累累卻有,金印光垂組。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但贏得,靴紋縐面,記余戲語。
永遇樂是指什么
永遇樂,詞牌名,始創于柳永,分上下兩闕,共一百零四字。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劉辰翁等均用此詞牌創作過,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
詞牌簡介
永遇樂(lè):詞牌名。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始于柳永。又名《消息》。詞牌釋義 〔題考〕毛氏【填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唐 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逾墻之好。后為仆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創自唐之中葉。萬氏【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即越調〔永遇樂〕。”是此詞又為越調也。 〔作法〕本調一百零四字。首、次為四字對句,不用韻,“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為平仄平仄,起仄韻。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協韻,與〔解語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異耳。第七八句又屬四字兩句,但不需對偶,而兩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協韻,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結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趙師俠作“緩步閬風仙苑”,不足法)后闋起二句,與前闋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協。第四句至第十句,均與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結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舉個例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是什么意思?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永遇樂》是敘述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它寫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時宋金雙方都已暫停交戰,南宋臨時首都出現一片升平景象,在過節的日子里,人們又可以熱鬧地玩樂了。此詞寫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節日,她不愿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間游玩,寧肯呆在家里聽聽人家笑語。事情本來瑣細,可是通過這樣一些微細情節,卻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歷盡滄桑以后的晚年的悲涼心境。
這首詞一開頭就設下三個疑問。從這三個設疑中,人們正可看出一個飄泊者的內心活動,它是從一顆飽受創傷的心靈發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節,太陽剛好下山,和太陽正好相對的月亮就從東方升起來,它透出輕紗似的云靄,恍如一片渾圓的璧玉,晶瑩可愛;西邊低空,太陽卻象是熔開了的金塊,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麗極了。人們都知道,這樣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燈的好機會,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個晚上了。
可是,她卻別有心事。看了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詢問。
這真是情懷慘淡的一問,是曾經在繁華世界度過多少個熱鬧元宵,而今卻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滄桑之客的特有問號,更是帶著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懷而發出的問號。
下面再寫兩景,點明春天。“染柳煙濃”,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葉才剛出芽,因為天氣較暖,傍晚霧氣低籠,柳便似罩在濃煙之中。“吹梅笛怨”,此時梅花已開殘了,聽見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憂郁,所以聽起來笛聲凄怨。雖然春色很濃,她心里卻浮起又一個疑問:“這時節,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還能去欣賞嗎?這個疑問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對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是邀請她外出的人說的:“難得的元宵節,還碰上難得的好天氣,還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樣回答的?“天氣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難道不會忽然來一場風雨嗎?”這時候她的心情實在不便明說,只好臨時拿這句似有理似無理的話來搪塞。然而這話又正好反映了她經歷了國家和個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懷著世事難料,橫禍隨來的疑懼心理了。
以上三個問號,確能真實地寫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嬌》里的)那種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動一靜,非常鮮明。
于是她終于推辭了朋友們的殷勤邀請。
看來,“香車寶馬”是如實寫出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雖然生活貧困,但名氣還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稱之為“酒朋詩侶”,她們并不粗俗;以“香車寶馬”相迎,又知必是富貴人家的內眷。不過她終于謝絕了這番好意。到了下片,換頭是進一步說明自己不去玩賞的理由。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帶,這里專指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市);“三五”原指農歷月的十五日。古詩:“三五明月滿”,可見自古就有這種說法。這里則專指正月十五元宵節。宋代不論官方民間,對元宵節都很重視,是一年一度的燈節。李清照在汴京過了許多年元宵節,印象當然是抹不掉的。如今雖然老在臨安,卻還“憶得當年全盛時”,自己年紀還輕,興致極好,“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認真熱鬧過一番。
“鋪翠冠兒”是嵌插著翠鳥羽毛的女式帽子,當時富貴人家流行這樣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種紙或絹制成花樣的飾物)上加金線捻絲,這也是富貴人家才有的。“簇帶”即插戴。“濟楚”等于說整齊端麗。
她從記憶中又回到現實里來。今昔對比,禁不住心情又凄涼又生怯。
“風鬟霜鬢”四字原出唐人小說《柳毅傳》,形容落難的龍女在風吹雨打之下頭發紛披散亂。李清照在詞里換了一個字,改為“風鬟霜鬢”,借此說明自己年紀老了,頭上出現白發,加上又懶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見夜間出去”。(怕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凡云怕見,猶云怕得或懶得也。”)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結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卻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懶得動彈了。”這是一層意思。“經歷多了,大場面都不知見過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舊時呵!”這是又一層意思。“自己這樣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兒呵!”又是一層意思。作者滿腹辛酸,一腔凄怨,通過這平淡的一句,反而顯得更加沉重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