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詩歌有多少(清朝的詩歌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清代的詩歌有多少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清朝的詩歌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清代發生過什么詩
清初詩歌
清初詩壇的主流是“遺民詩”。在當時漢族人民和清朝統治者之間存在尖銳的民族矛盾的情況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遺民”詩人,他們有的直接參加抗清的政治、軍事斗爭,甚至以身殉難。有的以流亡隱居或削發為僧保持氣節,志行皎然。他們寫了不少表現民族大義、閃耀戰斗光芒的詩篇。有的詩篇因受禁錮而失傳,但流傳下來的還是富有反抗精神的。這些詩人,主要有閻爾梅、傅山、黃宗羲、杜浚、錢澄之、歸莊、顧炎武、吳嘉紀、王夫之、呂留良、屈大均、陳恭尹等。其中如顧炎武的詩,宗法杜甫,以寫易代之痛,詞意堅實,風骨勁健。王夫之的詩如正、補《落花詩》等,瑰麗奧衍,縱橫排奡,寄托亦深。閻爾梅吊古詠時之作,抒發黍離之悲,感情強烈。錢澄之詩題材較廣,抒寫故國之思的作品激越蒼涼,描寫人民疾苦的詩凄急幽奧。吳嘉紀的詩在表現反清思想之外,又善用白描手法反映民生疾苦;他長期和貧苦的農民、鹽民生活在一起,濱海人民所受天災人禍的煎熬,在詩中鮮明地留下了斑斑的血淚之痕。杜浚詩清郁,歸莊詩綿麗,寫情都相當沉痛;歸莊《己丑元旦》詩:“不信江南百萬戶,鋤稷只向隴頭耕。”對人民的反抗力量抱著充分的希望和估計,很能激發人們的斗爭意志。生年稍后的屈大均、陳恭尹兩人,崛起嶺南。兩人的詩中多悲慟亡國之作,也都寫得鏗鏘遒壯,兼具氣韻聲色之美。 以明臣而仕清的詩人,最著名的是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稱“江左三大家”。三人中,龔鼎孳較少特色,也無甚影響。錢謙益聲名和影響都較大,他作詩反對明人的偏激,力掃前后七子和竟陵派之弊。他兼取唐詩及宋、金諸名家之長,才藻富贍,在明季的作品,已顯露能夠挽詩壇衰勢的氣概;入清后的詩,哀思明室,托興更深。因為他以明臣仕清,論者曾譏其矯飾。錢謙益是常熟人,所以又被稱為“虞山詩派”的領袖。此派詩人還有他的學生與后輩馮班、馮舒和錢曾等,他們的詩風格并不同,成就也不高。吳偉業以“藻思綺合,清麗芊眠”之筆,寫晚明史事及興亡、身世之感,“韻協宮商,感均頑艷”,他的七言歌行,《四庫全書總目》評為:“格律本乎四杰(初唐四杰),而情韻為深。敘述類乎香山,而風華為勝。”有很大的感染力,影響也大,在詩歌史上有創新意義。他是太倉人,又被稱為“婁東詩派”的領袖。不過周肇、王揆、許旭等“婁東十子”的詩,走明朝王世貞等“后七子”的老路,并不能寫出吳偉業那樣的歌行。
清代主要詩人及作品—清初詩歌
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學者,他們的思想和著作對后世影響很大。正如龔自珍所說“從來才大人,面貌不專一”,這三位學者也是名詩人。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寧人,因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人們習慣稱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曾參加抗清起義,失敗后拒絕與清朝統治者合作,專事游歷各地,進行學術研究。下面這首五言古詩《精衛》表述了他的愛國之心: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
鵲來燕去自成窠。
前四句是向精衛鳥設問:天下不平事很多,你為什么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詩人借精衛之口言志:說自己也是填海的精衛,并且死而無怨。最后兩句是借鵲、燕諷刺那些賣國求榮、賣身求榮的人,嘲笑他們忘卻民族利益只去營造自己的安樂窩。
清代主要詩人黃宗羲
(公元1610—1695年),字太沖,號黎州,浙江余姚人。他也曾參加抗清斗爭,明亡后拒絕為滿清做官,潛心著述,終成大家。他的《臥病旬日未已,閑書所感》表明了明亡后他的痛苦心情: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愧在燈前。
夢中失哭兒呼我,天末招魂鳥降筵。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篇。
于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作者認為在明亡后的中國不好再生活下去了,為自己沒能為國捐軀而感到慚愧。夢中失聲痛哭被兒子喚醒;為亡友招魂時有飛鳥落到祭筵上,想象那可能是友人的靈魂化成的。許多死去的至交都可以入《忠節傳》中,可是賣國投降的朋友也不少,給他們寫絕交書都寫不勝寫(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之典)。屈指算來自己經歷過多次死去的危險,如今勉強活著又被病魔纏住,承受著精神和肉體雙重的痛苦。他的許多詩作都充滿著這樣的愛國精神。
清代主要詩人錢謙益
本是明末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但他沒有經受住生死考驗,投降了清朝,晚節不忠,被人詬病。他學問淵博,詩風老辣,影響很大。他注釋的杜詩至今仍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參考書。
清朝的古詩
清朝的詩詞還是挺多的,有很多著名的詩人與詞人,比如納蘭性德,很出名的《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再比如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代的詩詞有哪些?
1清初詩歌
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學者,他們的思想和著作對后世影響很大。正如龔自珍所說“從來才大人,面貌不專一”,這三位學者也是名詩人。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寧人,因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人們習慣稱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曾參加抗清起義,失敗后拒絕與清朝統治者合作,專事游歷各地,進行學術研究。下面這首五言古詩《精衛》表述了他的愛國之心: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
鵲來燕去自成窠。
前四句是向精衛鳥設問:天下不平事很多,你為什么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詩人借精衛之口言志:說自己也是填海的精衛,并且死而無怨。最后兩句是借鵲、燕諷刺那些賣國求榮、賣身求榮的人,嘲笑他們忘卻民族利益只去營造自己的安樂窩。
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沖,號黎州,浙江余姚人。他也曾參加抗清斗爭,明亡后拒絕為滿清做官,潛心著述,終成大家。他的《臥病旬日未已,閑書所感》表明了明亡后他的痛苦心情: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愧在燈前。
夢中失哭兒呼我,天末招魂鳥降筵。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篇。
于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作者認為在明亡后的中國不好再生活下去了,為自己沒能為國捐軀而感到慚愧。夢中失聲痛哭被兒子喚醒;為亡友招魂時有飛鳥落到祭筵上,想象那可能是友人的靈魂化成的。許多死去的至交都可以入《忠節傳》中,可是賣國投降的朋友也不少,給他們寫絕交書都寫不勝寫(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之典)。屈指算來自己經歷過多次死去的危險,如今勉強活著又被病魔纏住,承受著精神和肉體雙重的痛苦。他的許多詩作都充滿著這樣的愛國精神。
錢謙益本是明末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但他沒有經受住生死考驗,投降了清朝,晚節不忠,被人詬病。他學問淵博,詩風老辣,影響很大。他注釋的杜詩至今仍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參考書。
吳偉業(公元1609—1672年),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他也是橫跨明清兩代的人。他的詩內容寬泛,成就很高,詩名很大。他的名詩較多,其中最著名的還是諷刺吳三桂賣國行徑的七言歌行《圓圓曲》。詩一開頭就直接進入主題: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鼎湖”代指死去的皇帝(相傳黃帝鑄鼎于荊山,鼎成后乘龍升天,于是就把其處稱為鼎湖),這里指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進北京時自殺于煤山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收復北京,并進而向西進軍。他的全部軍隊都為崇禎穿上白色孝服。據說吳三桂本來是準備歸順李自成的,后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一說是劉宗敏)掠去,一怒之下改變主意投靠滿清,并引清兵入關攻李自成。“紅顏流落非吾戀”是擬吳三桂的口氣,說失去一個女人我并不在意,主要是逆賊李自成太荒淫腐敗了。這是用反話譏刺吳三桂。吳三桂迅速掃平李自成起義軍并占領其根據地(黃巾是漢末農民起義軍,黑山是漢末農民軍根據地,在此代指李自成)。祭奠完崇禎和其父吳襄后再和陳圓圓見面(吳三桂全家38口人全被李自成殺死。陳圓圓暫時下落不明,不是吳三桂不想見)。接下去大段詩敘述吳三桂娶陳圓圓的經過。陳圓圓原是蘇州一個采蓮女,后來成為名妓,還入宮當過宮女。從宮里出來成為貴戚家的歌妓,又被貴戚(崇禎帝田貴妃之父田弘遇)送給吳三桂。打敗李自成后,吳三桂找到陳圓圓,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儀式。以后陳圓圓伴隨吳三桂遠征云南,直到吳三桂稱王稱帝,享盡榮華富貴。詩中說: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妻妾之類的事本不該和國家興亡的事攪到一起,可是吳三桂這位“英雄”偏把美人擺到第一位,不惜讓自己全家人被殺,使一個女人的名字留在歷史上。這幾句詩可謂諷刺入骨了。詩的最后借用吳王夫差沉緬酒色導致國破家亡的例子比喻吳三桂,譏刺他空做一場美夢,留下千古臭名。這首詩的內容也許不盡與史實相符,但詩是可以這樣作的。吳三桂先是背叛國家,后又背叛清朝,是千古罪人,應該受到唾罵。
繼吳偉業之后最著名的詩人是王士禎。王士禎(公元1634一1711年),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官至刑部尚書。他的詩追求一種清新淡雅的風格,其七言絕句作得尤其好。我們看他一首《初春濟南作》: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bēi杯〕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這是描寫泉城濟南的春色。陂塘即池塘。春天陰晴多變,此時突然放晴,陽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涼的泉水。濟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稱。春雪過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無處不賞心悅目。再讀他《真州絕句》之一首: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真州即今江蘇儀征。江岸住的多是漁民,到處點綴著疏疏的柳樹和池塘。傍晚風平浪靜,在深秋的紅樹林中熱熱鬧鬧地在買賣鱸魚。這是漁米鄉的景致,描繪得簡潔利落,寧靜中帶出活氣。王士禎還是一位詩歌理論家,他推崇唐詩,強調詩要清新明麗,語言含蓄,要有神韻。這就是有名的“神韻說”,有相當影響。
清初詩人還有號稱“南施北宋”的施閏章和宋琬,又有查慎行、趙執信等,他們雖不是當時的第一流詩人,可也相當著名。
2清中葉詩歌
清中葉(乾隆、嘉慶時代)是清王朝穩定發展的時期,學術上形成“乾嘉學派”,在考訂、整理古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小說創作上出現了偉大的小說《紅樓夢》。詩歌創作也有不小的成績,是詩人輩出的時代。
這里應該提一筆乾隆皇帝,因為他喜歡到處題詩,所謂“乾隆遺風”大家都熟悉。他曾說“平生結習最于詩”,最推崇杜甫,是個熱烈的詩歌愛好者。晚年自稱平生賦詩四萬多首,僅就數量說,他可能是中國“第一”詩人。他的許多詩擺皇帝架子,無甚特色,因此文學史上從沒有人提到他。其實,他有一部分詩是寫得挺不錯的。我們從他的《過蒙古諸部落》中選幾首讀一下。其一:
識路牛羊不用牽,下來群飲碧溪邊。
兒童騎馬尋亡牯,只在東溝西谷邊。
這是一幅黃昏牧歸圖,熟悉牧區生活的人都知道兒童騎馬尋牛是常事,并且憑經驗總能把牛找回來。其二:
小兒五歲會騎駝,乳餅為糧樂則那。
忽落輕莎翻得意,揶揄學父舞天魔。
小兒騎駱駝,嘴里吃著乳餅,高興得不得了。有時偶而掉下來落在軟草上,他就勢頑皮地學著父親跳起天魔舞(蒙古舞名)來。寫得活潑可愛,恰似一幅牧民風俗畫。其三:
獵罷歸來父子圍,露沾秋草鹿初肥。
折楊共炙傾渾脫,醉趁孤鴻馬上飛。
獵罷歸來,升起篝火烤鮮肥的鹿肉,拿出皮制酒囊(渾脫)盡情一醉,然后翻身上馬追逐孤鴻飛馳而去。這就把勇壯剽悍的蒙古民族性格和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活畫出來了。詩中散發出濃郁的草原氣息,這是那些文弱書生寫不出來的。
沈德潛(公元1673—1769年)是乾隆年間影響較大的詩人。他字確士,號歸愚,蘇州人。他主張寫古詩要以漢魏為準,寫近體詩要以唐詩為準。他倡導“格調說”,即詩的內容要“溫柔敦厚”,作詩要講求格律、聲調。按他的標準,他曾編選過《古詩源》、《唐詩別裁》等幾部書,直到今天仍在印行。他在朝做官時和乾隆皇帝關系密切,是詩友。退休后,乾隆路過蘇州時還召見過他。沈德潛有些小詩寫得很新巧,如《過許州》:
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yǎn掩〕平疇。
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
許州即今河南許昌。這樣的夏景常見:池塘里流著清水(決決,流水聲),垂柳罨覆著平野。到處一片翠綠,滿眼都是生機,使人覺得仿佛胡須眉毛都被染綠了,一路蟬聲伴你走過許州。這下聯想象新奇,不落陳套,令人覺得新鮮而又貼切。他的五絕《晚晴》也頗有新意:
云開逗夕陽,水落穿淺土。
時見叱牛翁,一犁帶殘雨。
烏云拉開空隙透出夕陽,仍有稀稀落落的雨點落在地上,可見是一場小雨。老農仍在喝牛耕田,犁鏵上仍帶著殘留的雨滴。這一首也是下聯寫得形象。沈德潛影響大的是他的詩說和他編的歷代詩別裁集,自己沒有特別有名的詩傳世。
提起鄭板橋幾乎人人皆知,他以繪畫和書法聞名于世,其實他還是一名詩人。他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從不標榜什么派別,寫詩從不裝模作樣,有話就說,直抒胸臆,憎愛分明,人們很愛讀。我們先讀他一首題畫詩: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是他在山東濰縣做知縣時題在一幅畫上的詩。他出身貧苦,做官不忘民間疾苦,也是難能可貴的。他的另一首《題竹石畫》詩也被人們喜愛: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是用勁竹頑強的生命力比喻人的頑強精神,既是勉勵世人,也是勉勵自己。他曾自稱“不仙不佛不圣賢,筆墨之外有主張”。他的畫怪,字怪,詩也別具一格,怪得可愛。
袁枚、蔣士銓、趙翼并稱“乾隆三大家”,其中袁枚知名度最高。袁枚(公元1716—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年輕時中過進士,入過翰林,當過縣令,33歲便辭官歸家,終其一生都以詩文自娛,是個典型的文人。在沈德潛提倡格調說的同時,袁枚提倡“性靈說”。所謂性靈,就是真性情,真感受,或者說是“赤子之心”。他反對模仿,認為模仿的作品虛假,只有真實才有生命。他曾說:“蛟龍生氣盡,不如鼠橫行。”這些見解無疑是正確的,只是他沒有認識到豐富的生活閱歷的重要,使他的理論瘸了一條腿。他的七古《獨秀峰》寫得很有意味: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前六句描摹獨秀峰的孤立狀態,平淡無奇,突然筆鋒一轉由山峰說到做人:為人正直有時可能會被孤立,這也同獨秀峰一樣,有獨秀之美,不必為此煩惱。由于有這最后兩句全詩就耐人尋味了。再看他的《馬嵬》詩之一首: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人們讀過白居易的《長恨歌》之后,都為唐明皇和楊貴妃的生離死別嘆惋不止。袁枚認為社會上像杜甫《石壕吏》所寫的那種家破人亡的悲劇無時無地不有,那要比李、楊的悲劇凄慘得多。這個翻案文章作得多好!詩人和一般人唱反調,一細想,這個反調唱得有理,啟人深思。袁枚的生活內容就是寫詩作文,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他作詩態度極為認真,到了老年仍像年輕女孩梳妝打扮一樣,自己未修改滿意之前從不示人。這是對讀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有人吹噓自己寫詩作文文不加點一稿成,表示自己文思敏捷,讀了袁枚這首詩應該感到慚愧。袁枚詩佳作不少,但沒有歷史上一流詩人那類大作,這是為什么?他說:“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所謂“靈犀”,就是他說的“性靈”,或者說是靈感,這他不缺乏;但他缺乏生活——廣闊的社會生活,因而寫不出大作。他寫的《隨園詩話》有許多很好的見解,至今廣為流傳,相比之下他的詩作就遜色了。
和袁枚同時又有翁方綱提出新理論——“肌理說”。他所說的“肌理”,就是道理和文辭,也就是學問。這種主張導致后來形式主義詩風的發展。
比袁枚略晚些出現一位著名詩人黃景仁(公元1749—1783年)。他字仲則,江蘇武進人。家貧好學,懷才不遇,35歲便死去了。他的好些詩在其生前就廣被傳誦。如《癸巳除夕偶成》一詩至今仍常被人們引用: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漏,是古代的計時器。除夕之夜,在千家萬戶歡聲笑語中時間慢慢逝去。詩人孤獨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橋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他感到可見的現實之外,似乎醞釀著某種危機正在暗暗向社會襲來,而沉浸在節日歡樂中的人們尚未覺察。這首詩作于1773年,當時正是所謂“乾隆盛世”,過了這個“盛世”,清王朝就急劇走下坡路了。作者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居安思危,這正是我們文化傳統中可貴的“憂患意識”。
3晚清詩歌
果然如黃景仁預感的,巨大的憂患降臨到中國,從鴉片戰爭始中國陷入內憂外患之中。也正是在此時出現了杰出的思想家和詩人龔自珍。
龔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sè瑟〕人,號定盦〔ān安〕,浙江杭州人。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預感到危機的來臨,呼吁進行社會改革,寫了許多抨擊現實的著作,詩歌也是他批判現實的武器。他的《詠史》一詩向來被人稱道: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牢盆”是煮鹽的器具。牢盆狎客指鹽商即有錢人。“團扇”代指美人。團扇才人即專門吟詠淫辭艷賦的無聊文人。田橫是秦末起義英雄之一,劉邦統一中國后他以自殺拒絕降漢,其500名部下也隨他悲壯自殺。這首詩以悲憤的心情譴責社會的墮落。東南地方的人們整日過著奢侈淫靡的生活,上層社會的人們只知爭名奪利勾心斗角。有錢人操縱社會,幫閑文人洋洋得意。人們談起“文字獄”都嚇得半死,不敢說真話;有人寫書著文也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最后作者憤激地指問:像田橫及其部下那一類剛勇猛烈的中國人都哪里去了?難道都爬上官位享受榮華富貴去了嗎?作者憂憤之情難以自抑,詩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和龔自珍齊名的魏源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詩人,其憂國愛民的詩作同龔自珍近似。鴉片戰爭中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許多好詩傳世。
鴉片戰爭之際,出現過許多愛國詩篇,如詩人張維屏的長詩《三元里》就寫得有聲有色,表現了鮮明的愛憎,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群眾的抗英斗爭: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
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
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
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
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
真把鄉民的義勇精神和壯大的氣勢活畫出來了。接下來寫英軍的狼狽狀態:
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
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
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
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
下者田塍〔chéng承〕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
老天也來幫忙下起大雨,火藥淋濕,槍炮失靈,英軍死傷慘重,眼看就要被全殲。可是腐朽無能的清政府阻止三元里民眾進擊,網開一面,使殘余的英軍得以逃遁,這使詩人無比憤慨。優秀詩人替人民說了話。
到19世紀后期,清王朝內外交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隨著救亡運動的展開與發展,梁啟超等人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要求“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梁啟超語),也即以舊形式表達新思想,應該說這也是一種進步。也就在這時出現了杰出詩人黃遵憲。
黃遵憲(公元1848—1905年),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人。他是一名職業外交家,在東西各國居住多年,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他一直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并且是清末維新運動中的一員。他說:“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就是主張寫親身經歷,親身感受,說自己要說的話,不要去當古人的奴隸。他經歷多,“百年過半洲游四”,到過四大洲,見識深廣,思想解放,所以他的詩內容開闊,手法靈活,真正實現了他“我手寫我口”的主張。時移世易,人的思想也要隨著世事的變化而進步,他的《感懷》詩就反映了他的這種思想:
世儒誦詩書,往往矜爪嘴。
昂頭道皇古,抵掌說平治。
上言三代隆,下言百世俟。
中言今日亂,痛哭繼流涕。
摹寫車戰圖,胼胝〔piánzhī駢枝〕過百 紙。
手持井田譜,畫地期一試。
古人豈我欺,今昔奈勢異。
儒生不出門,勿論當世事。
識古貴知今,通情貴閱世。
卓哉千古賢,獨能救時弊。
賈生《治安策》,江統《徙戎議》。
當世的儒生們迂腐、固執、僵化、無知,他們誦讀古書僅是武裝嘴巴,裝點門面。他們動輒說古代如何如何,指手劃腳高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開口就是夏商周三代,說百代以下只要效法三代就好了。說到今天的亂世,他們只會痛哭流涕。繼而大講古代車戰的經驗,累死累活寫出長長論文;或者研究古代的井田制,并要拿到今天實行。詩人說,古人并不是存心騙我們,只是今天和古代已完全不同,古人那套東西怎能用于今天?儒生們對當今世界懵〔měng猛〕然無知,就沒有資格評論當前世務。認識歷史是為了認識今天,要了解今天更重要的是去觀察世界。歷史上的卓越人才都是能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的,像漢代的賈誼寫《治安策》、晉代的江統寫《徙戎議》那樣。這些話在今天看來不算稀奇,但說在一百多年前,那是須有相當見識的。在他的《人境廬詩草》中,詩人還介紹了許多西方國家的歷史和現實知識,講到許多中國人聞所未聞的事物,開闊了當時人們的眼界。
和黃遵憲同時的一些著名的維新派人士,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也都有許多好詩留世;而當時以復古為趨向的“同光體”詩人卻沒有什么傳世之作。
19、20世紀之交,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許多革命志士如章太炎、秋瑾、鄒容、陳天華等都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們的錚錚作響的詩句將與他們的英名一樣永遠垂示后人。下面是秋瑾的一首《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她憂心如熾,奔走救國,這種感情宣泄出來就成為動人的好詩,讀過之后一位愛國女英雄的形象就矗立在我們眼前。
鄒容在1901年東渡日本之前也曾寫詩言志:
落落何人報大仇?沉沉往事淚長流。
凄涼讀盡支那史,幾個男兒非馬牛!
他寫過著名的《革命軍》一書,號召人們參加革命斗爭,并把自己19歲的年輕生命獻給了革命。
以柳亞子等人為首,以同盟會員為主體的“南社”是一個著名的詩歌團體,其宗旨很明確,就是要以詩歌為武器參加推翻滿清的革命斗爭,留下了許多優秀詩作。如南社重要成員蘇曼殊的《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發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前一首以戰國末年反對秦始皇稱帝逃隱海上的魯仲連自比,表示抗清決心;后一首用《易經》“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的意思比喻清末戰亂,對許多荊軻一樣的猛士為民族解放捐軀表示悼念之情。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詩集?
《己亥雜詩》。
? 它是清代詩人龔自珍(1792-1841)創作的一組詩集。己亥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這一年作者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己亥雜詩》是一組自敘詩,寫了平生出處、著述、交游等,題材極為廣泛。龔自珍所作詩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評清王朝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己亥雜詩》共315首。
其中的代表作品有: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這首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
? 詩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清朝的古詩有哪些?
《竹石》
清代 ·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所見》
清代 ·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己亥雜詩》
清代 ·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村居》
清代 ·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己亥雜詩·其五》
清代 ·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舟夜書所見》
清代 · 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浣溪沙》
清代 · 納蘭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潼關》
清代 ·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清朝的詩有什么
賦憂患
朝代:清 作者:龔自珍 體裁:五律
故物人寰少,猶蒙憂患俱.
春深恒作伴,宵夢亦先驅.
不逐年華改,難同逝水徂.
多情誰似汝?未忍托禳巫.
精衛
朝代:清 作者:顧炎武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流水詩
朝代:明 作者:唐寅
淺淺水,長悠悠,來無盡,去無休.
曲曲折折向東流,山山嶺嶺難阻留.
問伊奔騰何時歇,不到大海不回頭
荒村
朝代:明 作者:于謙 體裁:五律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
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
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墮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泰山
朝代:明 作者:李夢陽 體裁:五律
俯首元齊魯,東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萬山開.
日抱扶桑躍,天橫碣石來.
君看秦始后,仍有漢皇臺
古戍
朝代:明 作者:劉基 體裁:五律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洲猶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碧云寺
朝代:清 作者:乾隆
隔嶺別為區,精藍靜以俱.
每參相與好,難論有和無.
法雨真優渥,碧云任卷鋪.
設云云那碧,迭樹豈非乎?
戊戍八月感事
朝代:清 作者:嚴復
求治翻為罪,明時誤愛才.
伏尸名士賤,稱疾詔書哀.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來.
臨河鳴犢嘆,莫遣才心灰.
晨登衡岳祝融峰
朝代:清 作者:譚嗣同
身高殊不絕,四顧乃無峰.
但有浮云度,時時一蕩胸.
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入川題壁
朝代:清 作者:石達開 體裁:五律
大盜亦有道,詩書所不屑.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
策馬渡懸崖,彎弓射胡月.
人頭作酒杯,飲盡仇讎血.
關于清代的詩歌有多少和清朝的詩歌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