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出自哪里(安貧樂道出自哪本書)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安貧樂道出自哪里,以及安貧樂道出自哪本書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安貧樂道是何意?出自于哪?
【釋義】“安貧樂道”后來多指雖處于貧困境地,仍以守道為樂。這是剝削階級提出的一種騙人的話,意思是要人們安于窮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們的那套說教。
【出處】此典出自《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侮碳庖装矅唬骸仠Y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p>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為了維護封建貴族的統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著名論點,即“忠恕之道”。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刑殺。在孔丘的學說中,勸人安貧守法是一項重要內容。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并用這個作為衡量他的學生品行好壞的一項標準。
據史料記載,孔丘教過的學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有一個孔丘最為得意的弟子叫顏淵,就是一個安貧樂道的典范。顏淵,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孔丘曾稱贊他說:顏淵真是一個賢德的人啊!他雖然貧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籃子干糧,一瓢水,也能活的很開心。
安貧樂道的意思和典故
安貧樂道的意思是安于貧窮,仍樂于堅守信仰?!鞍藏殹奔窗灿谪毨?;“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
典故:有人認為“安貧樂道”的出處為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后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贊揚韋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寧愿安于貧困,平平淡淡地盡心于自己的愛好,受人景仰。文中“恬于進趣”的“恬”意思為靜、安;“進”同“今”;“趣”指旨趣,興趣。韋彪,字孟達,東漢時期大臣,是儒學宗師,有嘉譽。
其實,“安貧樂道”出自《文子·上仁》:“圣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據傳,文子博學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其品行剛直,不愿向各路諸侯“推銷”游說自己主張。雖然才冠當世,卻不為天下人知。
安貧樂道什么意思 安貧樂道解釋
1、安貧樂道,拼音是ān pín lè dào,意思是指即便身處逆境,內心也會因為堅守志向而不會感到害怕,并樂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準則。出自古文《論語》(皇侃《論語義疏》)。
2、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甘于貧困惡劣的環境。
安貧樂道出自哪里
古文《論語》(皇侃《論語義疏》):“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今本論語“道”字已佚,據皇侃本補,“貧而樂道”可與下句“富而好禮”相對。
《后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p>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