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是李白哪個人生段寫的(蜀道難是李白第一次到蜀地寫的嗎)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蜀道難是李白哪個人生段寫的,以及蜀道難是李白第一次到蜀地寫的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的《蜀道難》的全詩和解釋
《蜀道難 》
唐朝 ·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與課本不一致的新譯文:
巜蜀道難》新解
本人經三星堆最新6坑出土研究,給出《蜀道難》新的理解。今天對于三星堆探迷,夏朝溯源,古詩背景理解,及正確地古文翻譯,均有很大的作用,特分享如下。
談及此非常非常危險呀!
說起蜀道以及古蜀歷史,那比登天還難,古今都難度不小!
傳說古蜀國第一代國君叫蠶叢,及后還有國君叫魚鳧,雖然民間留下了他們的一些傳說,但是古蜀國從開國至先秦之前,古蜀歷史一片空白!
古蜀國歷史自古悠久,只是在先秦時因秦滅蜀,古蜀國的歷史才被人為地隔斷聯系!
雖說古蜀國歷史被隔斷,但是蜀地與中原的聯系一直都在,而太白秦嶺與西蜀峨眉山連通中原的古蜀道自古都有。
當年古蜀國"五丁開山”修建了古蜀棧道,用壯士生命換來的聯系,就如天梯與石棧緊緊鉤連著一樣,從來不曾被隔斷過!
蜀道向上,如六龍般盤旋山間,回轉如“日”,直通天際。
蜀道向下,順山澗溪水,沖波逆折,回轉如“川”。
真的是,黃鶴難飛渡,猿猴愁攀援。
滿布青苔的泥濘山道,是如此的狼藉不堪。古蜀棧道依山崖而建,百步九折相當難攀援。
坐下來仰視星空,西南蜀的方向,參井兩顆星星如淚珠般在夜空中閃爍哭訴,悲慘的往事歷歷在目,讓人不得不捫心撫胸,悲痛得直喘不過氣來,內心中禁不住發出一陣陣長嘆。
唉呀~!我李白自唐朝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歲)從三峽出蜀,沿江而下歷經洞庭湖折返往西,來到唐朝都城首都長安,已經過去整整六年了(31歲),仕途坎坷,官場難進,世俗權貴猶如山巖般難以高攀。不知道,好久才能衣錦還鄉,回到我的故鄉啊!
透過古老的樹林,遠遠聽見鳥兒悲號的聲音。原來是一對剛剛幼鳥夭折的雌雄鳥兒,一雄一雌前后繞著林間徘徊盤旋,鳴叫著不肯離去。
又聽見杜鵑鳥那哀怨的鳴叫聲,在凄涼的月夜下徹夜長啼,哀愁的氣氛充盈了整座空曠的深山。
此情此景,再聯想到官場血腥黑暗,古蜀國的滅國真相,實在是太慘啦!!!讓人一聽就臉青色變。
蜀山雄偉奇狀,群山連綿不絕,山峰高聳入云,猶如離天不足一尺。千年的老松,那干枯遒勁的樹干,倒掛著倚長在山崖絕壁之上。
湍急飛泄的瀑布,那股股水流爭相喧鬧,互相旋轉撞擊著,從崖上飛流而下,落入潭中,水擊巖石,砯砯的聲音,如萬壑鳴雷般炸響。
真的是,太險啦!這世上不會比這蜀道、官場更險的了。既然蜀道、官場如此之險,為何還是有人不畏艱險,離蜀出門求官遠行呢?說來,我這輩子就是自找苦吃啊!~
還有那扼守在蜀道咽喉之處的廣元劍門關,通關石梯陡直而狹長,城閣高高聳立在夾山之間,是那么的高峻與不凡。整個城關非常雄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蜀道、世道,社會是如此的險惡啊!!!…可惜我李白自認為才高八斗,瀟灑不凡,于萬千人中脫穎而出,雖才華橫溢卻報國無門,多么想化身為那劍門關啊~!
一旦時局變動,官場震蕩,則不管是之前提拔守護你的人,又或是歷來與你政見不和的人,為己私欲與明哲保身,都會變成豺狼虎豹,翻臉無情地排擠和打壓你。
在唐長安朝廷中當官,就如身處這蜀山之中,白天要躲避猛虎,晚上要規避長蛇,官場血腥黑暗真的是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呀!
不禁聯想起歷史上古蜀國的夏桀、商紂之亂,以及西秦滅蜀改朝換代,正如豺狼般血腥殘暴,殺人如麻。...這就是真相!!!
遙想當年,初出蜀時經過錦官城成都,比起現在那是要逍遙快活得多呀!那一段真的是一輩子最快樂、最難忘的時光啦。看來,當官不成,不如還是早點回歸故鄉的家中吧。
側轉身去,向西遠望長安城,25歲離家出蜀,懷著幼時當大官的志懷理想,歷經6年的仕途艱辛,真如蜀道一般,比登天還難!真的是,蹉跎歲月,一事無成!長嘆一聲,何時才能衣錦還鄉啊~!懷古憶今,感同身受!歲月蹉跎,人生真難~啊!~今天這段古蜀空白史,依然是真難啊~感慨!
古人寫詩,尤其是大詩人李白,講究情景融合,山水敘事,有感而發,品格高雅。一般均有濃重的時代背景和文字后面的人生故事!
李白應該是在735年結識賀知章之前,即公元731年31歲離開長安時路上所作。這一時期,李白窮困潦倒,自暴自棄,處于心情極度苦悶之時,之前經歷了遭人讒謗,上書自白,多次結識權貴,遭人所拒的多重打擊,甚至還一度起了隱居之意。
但是,雖然身處逆境,李白仍然具有偉大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謫仙那出塵的氣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想象著終有一天會化身為劍閣,身居要職,為國效力,衣錦還鄉!
全詩二百九十四字,氣勢磅礴,境界宏偉,反復詠嘆,由淺入深,如歌如泣,時而悲沉壓抑,時而激慨豪邁,山水敘事,以古喻今,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瀟灑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立志報效國家的感情。清代沈德潛評價:“筆勢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
《蜀道難》的主題及作者李白的詩詞意境,我認為就是,李白懷才不遇,仕途艱辛,深感前途“開國何茫然”,權貴“巉巖不可攀”,官場黑暗血腥“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蜀道、官場,“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同時,李白離家出蜀已整整6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歲月蹉跎,思鄉心切,而又沒有實現自己當初出蜀求官,報效國家的理想,又是"畏途”,又是“問君西游何時還?”,又是"不如早還家。”,最后,“側身西望長咨嗟!”長嘆一聲,何時才能化身劍閣,報效國家,衣錦還鄉啊!~體現李白逆境奮斗,報效國家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懷。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即使再難再險,“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李白也要再向虎山行!!!人生甚壯哉!!!
《蜀道難》是李白逆境中的不屈戰歌,人生中的命運吶喊!!!
《蜀道難》是什么時期的詩詞?李白當時處于什么狀況?
《蜀道難》是李白所做,但是具體創作時期,目前尚無定論,大致有兩種猜想。第一種猜想認為,這首詩是贈送友人的詩,有學者認為是贈送給李白同時代大詩人王炎的詩。當時,王炎要入蜀,而李白在長安送別王炎之時,做了這所詩,目的是為了讓王炎早日回歸長安,以免遭到小人陷害;另一種猜想認為,這首詩是李白第一次進入長安之時所作,因為自己一事無成,送友人離開之時,李白借此寄情而作。不過,這兩點都是猜想,并沒有充分的證據,只是學者的猜測而已。
我個人認為《蜀道難》是李白碰壁之后所作的詩詞,因為《蜀道難》明顯是借景寄情的詩,而且是對整個社會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明顯帶有畏難的情懷,這說明詩人當時不得志,或者認為朋友此去不會有好結果,所以才有了“上青天”的感覺,而“蜀道”就可以理解為仕途,轉化成普通話就是:當官的路不好走啊,其難度堪比登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段話就可以看出,這首詩是增友詩,“問君”翻譯過來就是“好哥們”、“老鐵”、“好朋友”、“好兄弟”,你到底啥時候回來啊。詩人又用棧道、悲鳥來渲染蜀道的艱難和凄慘,使得“蜀道難”上升為不僅難走,難行,而且凄慘,悲涼。
李白雖然是浪漫主義大詩人,但是他的一生也有悲歡離合,他的作品也有批判和憤世嫉俗,只是需要深入體會而已,畢竟任何文學作品都會帶入作者的情感,哪怕只是一篇回答,也是如此。
蜀道難是在李白什么情況下寫的
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明顯錯誤。至于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朝中權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后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于作品實際。
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
本詩可大致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蠶叢及魚鳧”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寫開辟道路之艱難。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簍,追溯了蜀秦隔絕、不相交通的漫長歷史,指出由于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辟出一條崎嶇險峻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
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主要寫跋涉攀登之艱難。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之崎嶇。先例舉了六龍、黃鶴、猿猱這些善于飛騰攀登的鳥獸面對蜀道尚且無可奈何的情況,以映襯人要攀越蜀道談何容易;又特地選擇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嶺加以夸張描繪,顯示蜀道之高聳入云,無法通行。“問君西游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慨嘆友人何苦要冒此風險入蜀。
第三部分,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不如早還家”,由劍閣地理形勢之險要聯想到當時社會形勢之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歸長安。這部分亦可分為兩層。前五句為一層,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突出劍閣關隘險要,后六句為一層,以毒蛇猛獸殺人如麻暗喻當地軍閥如憑險叛亂則將危害百姓,規勸友人早日離開險地。
全詩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組成,至于在詩中三次出現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兩句詩,則是綰連各部分的線索。它使全詩首尾呼應,回旋往復,綿連一體,難解難分。
《蜀道難》是漢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引《樂府解題》說:“《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簡文帝至初唐張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題目寫過詩。李白此詩,雖然也沿用了樂府舊題描寫蜀道艱難,但內容較前有所豐富,思想意義也比較積極。
描繪蜀道的奇崛艱險是本詩的一個主要內容,這類詩句,占據了全詩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對故鄉四川和祖國山河非常熱愛,他的許多詩篇都強烈地表現出這一情感。《蜀道難》也是如此。雖然,為了達到規勸友人的目的,他極力夸張、描繪了蜀道之艱險可怖,然而對祖國山河的真誠熱愛,使他不由自主地對筆下的蜀道傾注了飽滿的熱情,在描繪蜀道之艱險可怖的同時也寫出了它的突兀、崢嶸、強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顯示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其次,本詩體現了作者與王炎的深情厚誼。李白很重友情,他與詩人杜甫、道士吳筠、農民汪倫的友誼向來是文學史上的美談。他與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連寫了《劍閣賦》、《送友人入蜀》等詩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寫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詩中,他于描繪蜀道之時,每每情不自禁地發出“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側身西望長咨嗟”一類感嘆,對王炎此行深表擔憂,并誠懇規勸王炎及早還家,表現出對友人的真切關心和一懷深情。
如前所述,本詩當作于天寶初。當時,唐朝社會表面上尚算安定繁榮,但骨子里卻矛盾重重,不無危險。一方面,是“法令弛壞”,土地兼并嚴重,一方面,藩鎮擁兵自重,朝廷難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詩第三部分的有些詩句,盡管仍側重于描寫蜀道地勢險要,但也于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他對國事危殆的憂慮,流露出了他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心。
無論從哪個藝術角度衡量,《蜀道難》都堪稱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作者的創作個性。
首先是感情強烈。開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賊!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強烈詠嘆,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后,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復了這一詠嘆,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其次是夸張極度。夸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張與眾不多,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夸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巨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難》而言,他的夸張也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為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夸張說連為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云霄到沖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蕩;甚而至于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憑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修曾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太白落筆生云煙”(《太白戲圣俞》),形象地說出了人們讀《蜀道難》后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應該注意的是,作者還將神話、傳說與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張結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輔相成,交融為一體。這是李白詩浪漫主義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本詩藝術上的又一特色。在這首詩里,作者采撅了蠶叢開國、五丁開山、子規啼恨的古老傳說及六龍回日的瑰麗神話,把它們編織在他對蜀道艱難的奇特想象和夸張描繪之中,為筆下的山嶺石棧涂抹上一層古樸悲涼而又神奇迷離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浪漫氣息。需要指出,這些神話、傳說,既是作者想象的內容,也是他恣意夸張的體現,三者是互為表里,難以拆分的。
最后,談談《蜀道難》句式的靈活多變與語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羈,寫詩也喜歡用句式自由、葉韻寬松的歌行體,以便任意馳騁才氣,表達胸中起伏多變的強烈感情。這首詩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為主,又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僅三字,長者達十一字,長短不等,錯落交接,時而散漫,時而整齊,隨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從語言來看,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勻稱整飭,也有“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掛倚絕壁”之精煉凝重,也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流暢輕快,“危乎高哉”一句同義反復,是故作。重筆以提起氣勢:“噫吁喊”三字選用虛詞,乃無心弄巧卻別具風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詩……奔放恣肆,毫無規范可循,沖口而出,卻又無施不宜,對內容的衷達與情感的抒發起了富有成效的輔助作用。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