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俠列傳為什么以惜哉結束(游俠列傳出自史記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游俠列傳為什么以惜哉結束,以及游俠列傳出自史記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游俠列傳 惜哉是什么意思
這個惜是針對上句來的。上句的原意是人以榮名為飾表,難道有盡頭嗎?所以才引發感慨之“惜”。
補充:這句話不是游俠里的,是《史記》里的。史記里還這樣解釋:如果一個人以美好的名譽來作為自己的容貌,哪還有衰老終結的時候呢?
照你的那句解釋,句子可以這樣分析:“一個人只有表現出自己的榮譽,才能夠得到人們永久的稱道和紀念。只可惜(惜哉),他做不到這樣或不是這樣做的?!?/p>
哉,在文言文中是語氣助詞,如痛哉、妙哉、惜哉、喜哉、怒哉、哀哉、樂哉……也就是心情好用喜哉、比較爽快或心痛用痛哉、可嘆或可惜用惜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倍呓宰I,而學士多稱於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惫什某笾埽I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閭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彊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馀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馀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愿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碧煜买}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馀十金之財。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是時濟南間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後代諸白、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陜韓孺紛紛復出焉。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彊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睏壠涫兜?,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彼烊テ滟\,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陀麣⒅?。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嵴吣巳馓恢x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p>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馀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鄙显唬骸安家聶嘀潦箤④姙檠?,此其家不貧?!苯饧宜灬?。諸公送者出千馀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游俠列傳 (節選) 譯文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魯國人都喜歡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卻因為是俠士而聞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幾百個,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但他始終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舍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他家中沒有剩余的錢財,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采色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
(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后,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楚地的田仲因為是俠客而聞名,他喜歡劍術,象服侍父親那樣對待朱家,他認為自己的操行趕不上朱家。)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狀貌趕不上中等人材,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游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可用光榮的名聲作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
游俠列傳資料及譯文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歲終。
編輯本段《游俠列傳》
《游俠列傳》是《史記》名篇之一,記述了漢代著名俠士朱家、劇孟和郭解的史實。 游俠列傳
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贊揚了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貴品德。這些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于誅”(《漢書·游俠傳》)的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傾倒天下大眾的英雄,并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對迫害他們的人表示極大憤慨,揭示了漢朝法律的虛偽和不公正的本質,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和《史記》一書的人民性。 集解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游俠?!?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倍呓宰I,而學士多稱于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 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伊尹負于鼎俎,傅說匿于傅險,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 游俠列傳
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惫什某笾?,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馀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馀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 戹,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原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碧煜买}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馀十金之財。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是時濟南瞷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后代諸白、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陜韓孺紛紛復出焉。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于心,卒發于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彼烊テ滟\,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陀麣⒅?。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泵恐鳞`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嵴吣巳馓恢x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柰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馀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苯饧宜灬恪VT公送者出千馀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游俠列傳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驩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于解殺之。當大逆無道?!彼熳骞馕滩? 自是之后,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游俠豪倨,藉藉有聲。權行州里,力折公卿。朱家脫季,劇孟定傾。急人之難,免讎于更。偉哉翁伯,人貌榮名。
編輯本段譯文
韓非子說:“儒生以儒家經典來破壞法度,而俠士以勇武的行為違犯法令?!表n非對這兩種人都加以譏笑,但儒生卻多被世人所稱揚。至于用權術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職位,輔助當代天子,功名都被記載在史書之中,這本來沒有什么可說的。至于象季次、原憲,是平民百姓,用功讀書,懷抱著特異的君子的德操,堅守道義,不與當代世俗茍合,當代世俗之人也嘲笑他們。所以季次、原憲一生住在空蕩蕩的草屋之中,穿著粗布衣服,連粗飯都吃不飽。他們死了四百余年了,而他們的世代相傳的弟子們,卻不知倦怠地懷念著他們?,F在的游俠者,他們的行為雖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準則,但是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已經答應的必定實現,以示誠實,肯于犧牲生命,去救助別人的危難。已經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不自我夸耀本領,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大概這也是很值得贊美的地方吧! 況且危急之事,是人們時常能遇到的。太史公說:“從前虞舜在淘井和修廩時遇到了危難,伊尹曾背負鼎俎當廚師,傅說曾藏身傅巖服苦役,呂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經戴過腳鐐與手銬,百里奚曾經喂牛當奴隸,孔子曾經在匡遭拘囚,在陳、葵遭饑餓。這些人都是儒生所稱揚的有道德的仁人,尚且遭遇這樣的災難,何況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亂世的人呢?他們遇到的災難怎么可以說得完呢? 世俗人有這樣的說法:“何必去區別仁義與否,已經受利的就是有德。”所以伯夷以吃周粟為可恥,竟餓死在首陽山;而文王和武王卻沒有因此而損害王者的聲譽。盜跖和莊?兇暴殘忍,而他們的黨徒卻歌頌他們道義無窮。由此可見,“偷盜衣帶鉤的要殺頭,竊取國家政權的卻被封侯,受封為侯的人家就有仁義了”,這話并非虛假不實之言。 史記
現在拘泥于偏面見聞的學者,有的死守著狹隘的道理,長久地孤立于世人之外,哪能比得上以低下的觀點遷就世俗,隨世俗的沉浮而獵取榮耀和名聲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義、應允能實現的美德,千里之外去追隨道義,為道義而死卻不顧世俗的責難,這也是他們的長處,并非隨便就可做到的。所以讀書人處在窮困窘迫的情況下,愿意托身于他,這難道不就是人們所說的賢能豪俠中間的人嗎?如果真能讓民間游俠者與季次、原憲比較權勢和力量,比對當今社會的貢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總之,從事情的顯現和言必有信的角度來看,俠客的正義行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古代的平民俠客,沒有聽說過。近代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都因為是君王的親屬,依仗封國及卿相的雄厚財富,招攬天下的賢才,在各諸侯國中名聲顯赫,不能說他們不是賢才。這就比如順風呼喊,聲音并非更加宏亮,而聽的人感到清楚,這是風勢激蕩的結果。至于閭巷的布衣俠客,修行品行,磨礪名節,好的名望傳布天下,無人不稱贊他的賢德,這是難以做到的。然而儒家和墨家都排斥揚棄他們,不在他們的文獻中加以記載。從秦朝以前,平民俠客的事跡,已經被埋沒而不能見到,我很感遺憾。據我聽到的情況來看,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這些人,他們雖然時常違犯漢朝的法律禁令,但是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精神,有值得稱贊的地方。他們的名聲并非虛假地樹立起來的,讀書人也不是沒有根據地附和他們的。至于那些結成幫派的豪強,互相勾結,依仗財勢奴役窮人,憑借豪強暴力欺凌孤獨勢弱的人,放縱欲望,自己滿足取樂,這也是游俠之士認為可恥的。我哀傷世俗之人不能明察這其中的真意,卻錯誤地把朱家和郭解等人與暴虐豪強之流的人視為同類,一樣地加以嘲笑。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魯國人都喜歡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卻因為俠士而聞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幾百個,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但他始終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舍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他家中沒有剩余的錢財,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采色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后,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郭解是軹縣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給人相面的許負的外孫子。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在漢文帝時被殺。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他小時候殘忍狠毒,心中憤慨不快時,親手殺的人很多。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私鑄錢幣,盜挖墳墓,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但卻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時常常脫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別人,少望別人報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越來越強烈。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夸功勞,但其內心仍然殘忍狠毒,為小事突然怨怒行兇的事依然如故。當時的少年仰慕他的行為,也常常為他報仇,卻不讓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勢力,同別人喝酒,讓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卻強行灌酒。那人發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兒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發怒說道:“以弟弟翁伯的義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兇手卻捉不到?!庇谑撬褍鹤拥氖w丟棄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兇手的去處。兇手窘迫,自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說:“你殺了他本來應該,我的孩子無理?!庇谑欠抛吡四莻€兇手,把罪責歸于姐姐的兒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們聽到這消息,都稱贊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歸來,人們都躲避他,只有一個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著他,郭解派人去問他的姓名。門客中有人要殺那個人,郭解說:“居住在鄉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這是我自己道德修養得還不夠,他有什么罪過?!庇谑撬桶抵袊谕形臼氛f:“這個人是我最關心的,輪到他服役時,請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時,有好多次,縣中官吏都沒找這位對郭解不禮貌的人。他感到奇怪,問其中的原因,原來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負荊請罪。少年們聽到這消息,越發仰慕郭解的行為。 洛陽人有相互結仇的,城中有數以十計的賢人豪杰從中調解,兩方面始終不聽勸解。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郭解晚上去會見結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對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聽從了勸告,準備和好。郭解就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們幸而聽從了我的勸告,郭解怎能從別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于是郭解當夜離去,不讓人知道,說:“暫時不要聽我的調解,待我離開后,讓洛陽豪杰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郭解保持著恭敬待人的態度,不敢乘車走進縣衙門。他到旁的郡國去替人辦事,事能辦成的,一定把它辦成,辦不成的,也要使有關方面都滿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縣城的賢人豪杰,半夜上門拜訪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輛車子,請求把郭解家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 待到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標準,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钡腔噬险f:“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惫庥谑潜贿w徙到茂陵。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出錢一千余萬。軹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椽,是他提名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椽的頭。從此楊家于郭家結了仇。 劇孟
郭解遷移到關中,關中的賢人豪杰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郭解個子矮,不喝酒,出門不乘馬。后來又殺死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噬下牭竭@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臨晉。臨晉籍少公平素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會見他,順便要求他幫助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后,郭解轉移到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蹤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無奈自殺,口供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發現一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都發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閑坐,郭解門客稱贊郭解,他說:“郭解專愛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庇谑蔷驼D殺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從此以后,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無禮沒有值得稱道的。但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能有謙虛退讓的君子風度。至于象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流,這些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跖罷了,哪里值得一提呢!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狀貌趕不上中等人材,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游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可用光榮的名聲作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
編輯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介紹朱家 郭解
第二段:郭解少年到成年的性格變化 第三段:郭解以德報怨 第四段:郭解調解矛盾 第五段:郭解受人敬重 第六段:郭解被移遷,與楊家結仇 第七段:郭解逃亡,最后死亡 第八段:郭解死后的游俠的介紹 第九段:作者對郭解的高度評價
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通假字 振人不贍(“振”通“賑”zhèn,救濟) 以軀借交報仇(“借”通“藉”jiè,幫助) 與人飲,使之嚼(“嚼”通“醮”jiào,喝干杯中酒) 解家貧,不中訾(“訾”通“貲”zī) 敖而無足數者(“敖”通“傲”ào) 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鄉”通“向”xiàng) 古今異義: 其馀庸人不可勝言 (平常的人 / 平庸沒有作為的人) 皆多解之義 (贊揚 / 與“少”相對) 諸公以故嚴重之 (非常敬重 / 程度深,影響大,情勢危急) 聞其聲,爭交歡解。 (結為友好的朋友 / 結交而彼此歡悅) 各厭其意(滿意/討厭,厭惡) 一詞多義 以:魯人皆以儒教 用 解父以任俠 由于 以軀借交報仇 用 以德報怨 用 具以實告解 把 數:數過,吏弗求。 多次 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 計算,點數 敖而無足數者 稱道 幸:適有天幸 助 今子幸而聽解 幸而 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之不幸也 幸運 賊:少時陰賊 狠毒 人殺吾子,賊不得 兇手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作亂叛國的人 若窘急常得脫,若遇赦 或者 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地下也 想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如果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之)報仇,不使(之)知也。 棄其尸于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諸公以故嚴重○39之,爭為(之)用○40 衛將軍○4為(之)言 專趨(于)人之急,甚(于)己之私 人又殺之(于)闕下 置其母家室(于)夏陽 (二)被動句 孝文時誅死。 居邑屋至不見敬 為解所殺 (三)判斷句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 九、 重點句 1.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 譯:但他始終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舍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 2.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 譯: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 3.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譯: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 4.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譯: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別人,而且對別人怨恨很少 5.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譯: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夸功勞 6.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譯:人們聽到這消息,都稱贊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于他。 7.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 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為他效力。 8.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 譯: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 9.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 譯: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游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 10.人貌榮名,豈有既乎! 譯:如果一個人以美好的名譽來作為自己的容貌,哪還有衰老終結的時候呢?
編輯本段評價
這些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于誅”(《[菏閇?蝸來玔罰┑納緇岬撞愕娜嗣牽?謁韭砬ǖ謀氏氯闖晌?愕固煜麓籩詰撓⑿郟?⒍運?塹牟恍以庥霰硎就?椋?云群λ?塹娜吮硎炯?蠓嚦??沂玖撕撼??傻男槲焙筒還??謀局剩?硐至俗髡囈?降睦?飯酆汀妒芳恰芬皇櫚娜嗣裥浴5比唬?髡叨閱切┍皇游?爸旒抑?摺鋇摹暗劉啪用竇湔摺筆降暮老廊醇右苑穸ê捅尢ⅰM?弊髡囈樅逍蝸潰?中垂?錆氳鵲鬧鏘樂?伲??竦乇硐至俗髡叨源死噯逭叩姆嘸ぶ?椋?罷婕?靡馕淖幀保ㄒ?煙鎩妒芳薔??肌罰??壓終?車姆飩ㄊ費Ъ野喙壇拼宋氖恰巴舜κ慷??樾邸保ā逗菏欏び蝸來?罰?U庥執恿硪喚嵌認允玖舜宋牡慕?叫浴?div class="bpctrl"
編輯本段寫法
此文不但善于敘事,且敘事與議論相結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嘆宛轉”(《史記評林》引董份語),處處傾瀉“憤激”“不平之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且層層回環,步步轉折,曲盡其妙,真“百代之絕”(董份語)。文章結構嚴謹有序,前有敘論,為一篇之綱,后分敘諸俠之事,為敘論作注腳,“太史公曰”總一篇之旨,明作者之情,前后輝映,“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吳見思《史記論文》)。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