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為什么拘?h里(西伯為什么被拘羑里)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西伯為什么拘?h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西伯為什么被拘羑里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周文王為什么被稱作“西伯”?
伯是中國古代爵位系統中的一個等級,周武王滅商之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將天下諸侯人為分成了五等——公侯伯子男,伯是第三等級,高于子男、低于公侯。除此之外,“伯”在古漢語中還有“霸”的意思,越王勾踐滅吳之后,周天子就曾經遣使賜胙肉、封勾踐為“東方之伯”。所謂“東方之伯”即“東方的霸主”之意,這也是勾踐后來被列為春秋霸主之一的法理依據所在。因為伯存在兩種解釋,故而關于周文王西伯這個稱號,在歷史上也說法不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爵號西伯。二、西方之伯。
爵號西伯
這是最不用動腦筋的說法,既然周文王早年是商的西伯,他自然就是伯爵了,西伯是周文王當年的爵號。部分史籍索性說周文王祖上從始祖后稷起便被封為了西伯,之后一直世襲罔替,傳到了周文王這一代,周文王同樣以西伯為爵。
西方之伯
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小眾的說法,《孟子·離婁上》載:“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清代焦循正義曰:“西伯,即文王也。紂命為西方諸侯之長,得專征伐,故稱西伯。”這里面說得很明確,是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方諸侯之長,所以叫西伯,這個西伯大體上類似于后來所謂的“西方之伯”。
個人更傾向于第二種說法,為什么這么說呢?周這個國號并不是周武王滅商之后才臨時取的,在周武王滅商之前,周文王、周武王的封國國號就叫周,這是史籍之中已經明確的。那么,問題就來了,按照商周的命名規則,諸侯以國號加爵位命名,死后加謚號。以商紂王的胞兄微子啟為例,他的胞弟商紂王將其封在了微地、爵位為子爵,故稱微子。如果周文王在商代的爵位為伯爵,那么他應該稱周伯而不是西伯。因此,爵位說是站不住腳的。
根據部分史料記載:因為周的勢力不斷擴張,引發了商王文丁的猜忌。商王文丁為了遏制周的勢力,以封賞為名將周文王的先祖季歷宣召到了商都殷,將其封為方伯,號“周西伯”,為西方諸侯之長。實際上是變相軟禁了季歷,不久之后商王文丁便尋找由頭殺掉了季歷。
前面提到了清代焦循說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伯之事,聯系其后來著名的“文王拘羑里”來看,很可能商紂王帝辛也是打算效法自己祖先商王文丁先幽禁周文王,在找理由除掉他。只可惜,商紂王帝辛被周文王的示弱給騙了,最終放虎歸山,葬送了商的江山社稷。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能看明白了,周文王的西伯并不是爵位,而是一種凌駕于爵位之上的封號——方伯,大致相當于后世“西方之伯”的意思,指西方諸侯之首。但是,這種方伯的名號與春秋時期的霸主還是有所不同的,商王并不像后世的周天子那樣被迫無奈,此舉更多地是商王的一種政治手段,或為鞏固統治需要、或為拉攏諸侯,亦或出于其他政治目的,如商王文丁之與季歷。
實際上,方伯最初只是一種類似于大區行政首長之類的職務,其本身并沒有霸主之意。周天子分封天下之后,方伯依然是存在的,通常是揀選姬姓諸侯中地位崇高者兼任。后來,隨著周天子的日漸式微,方伯成了區域霸主的專屬,逐漸與原本的意義剝離。越王勾踐的所謂“東方之伯”,理論上與周文王的西伯是一樣的、還是方伯,但實際意義卻已經大相徑庭了。
說到這里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沒有?所謂西伯并不是周文王的爵號,如果硬要用現在的話給西伯下個定義,它更像是職務——管理西方諸侯的方伯,商代西部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西伯者,“西方之伯”也,雖為“西方之伯”,但西伯與春秋時期的霸主、如“東方之伯”勾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西伯更側重方伯之意而不是“霸”。
姬昌拘于羑里的典故
中國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亦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謚西伯為文王。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 季歷死后,其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后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并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于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課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畫像,都來自漢代-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商紂時為西伯,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臺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傳于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在位50年。 武則天改唐國號為周時,追尊周文王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記·周本紀》說他能繼承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親季歷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實行著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稅有節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姬昌自己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自己的國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西周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紂王于是將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湯陰縣)。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為彖。”周臣閎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搜求美女、寶馬、珠玉獻給紂王。紂王見了大喜:“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獄。并賞給他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聽命的諸侯。這就是史書中說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獄后下決心滅商。一面向紂王獻地,請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訪賢任能,壯大國力。他出獵在渭水河邊巧遇年已垂老、懷才不遇的姜尚在水邊釣魚。文王同他談話,相互談得很投機,文王了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立以為師,共同籌劃滅商策略。據《尚書大傳》說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頭一年調解虞芮兩國糾紛。虞(山西平陸縣)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屬國;可是他們不找商王裁決,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審斷。據《詩經·大雅·綿》篇注說:虞芮兩國看到周國是“耕者讓其畔,行者讓路”,“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攜”,“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君子之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回國之后虞芮兩國都主動將所爭之地做了閑田處理,糾紛從此解決。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戰敗西戎諸夷,滅了幾個小國。第三年攻打密須(在今甘肅靈臺縣),解除了北邊和西邊后顧之憂。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縣)”,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陽縣)。戡黎、伐邗實際上是構成了對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脅。第六年滅崇國(在今陜西戶縣境)。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東遷渭水平原,建立灃京(在今陜西長安縣灃河西岸)。(詩經·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灃。”接著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論語·泰伯》講的這句話,即說明岐周實際已控制了大半個天下,而殷商已處于極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尚書·無逸》和《呂氏春秋·制樂》都說他享國50年,稱王前立國43年。死后葬于畢(指陜西長安縣與咸陽之間渭水南北岸,境域較廣)。 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歷代所稱頌敬仰,《詩經·大雅》中有頌詩。
翻譯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準陰王也,受械于陳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 “士節不可不勉勵”,換而言之,就是士可殺而不可辱。以之解釋“刑不上大夫”,意思就是比士高了一個級別的大夫,更為講究道德、氣節,更加不可接受刑罰的侮辱。 司馬遷列舉了身份高于大夫而在“罪至罔加”之時沒有“引決自裁”的西伯(文王姬昌),被處以死刑的李斯、淮陰(韓信)等人,那都是周朝之前和之后的。這完全可以作為周朝“刑不上大夫”其實是要大夫和大夫之上的大臣犯罪就得“引決自裁”的旁證。 盤水加劍,是大夫和大夫以上的大臣犯罪之后,要受八議論處,遭到國君譴責、質問的時候,手托一個盤子,盤內盛水(意示公平),盤上放劍(意示法律制裁),請國君裁決。大臣若是白冠厘纓的托著盤子,乃是自認有罪,就會主動自殺。如果大臣不肯自己認罪,那么,國君賜劍示意其自裁。如果國君賜劍了大臣仍不自裁,那么,國君派人將其戮殺。 因罪而引決的大臣在“禮應如此”的自裁之時,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頗是近似于日本武士的剖腹。至少,這二者都是按照禮儀進行形式化的自殺。 剖腹自殺,于十二世紀開始流行,至十七世紀形成一整套儀式,作為日本武士專用的死刑,沿用至二十世紀。武士穿上素禮服,用短劍刺入左腹,橫著向右將腹部剖開,成“一”字形,再刺入胸口剖至下腹,成“十”字形:這是刨開自己的肚子讓主子來看看自己的一片紅心。實行剖腹自殺的武士,主要用來保留或挽回自己的名譽,表示對主子的忠誠,和對某項重大錯誤的負責。因此,剖腹的類型,除了戰敗之時為了免遭被俘之辱而自殺,還有在主子死時盡忠殉死的追腹,受到輿論譴責而自裁的詰腹,為了樹立名聲而死的論腹,給家族和子孫帶來恩惠而死的商腹,憤慨于無實之罪而死的憤腹,以及為了勸說主子的以死為諫。
西伯拘而演周易是什么意思
語出司馬遷《報任安書》,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稱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領袖,他廣施仁德,禮賢下士,發展生產,深得人民的擁戴。由此引起商王紂(后稱殷紂王)的猜忌和不滿,昏庸殘暴的紂王聽信讒言,將姬昌囚禁于當時的國家監獄--羑里城。
姬昌被囚后,殷紂王以種種野蠻手段對其進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將其長子殺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姬昌被囚禁7年,他將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八卦雖成,它們代表世間萬物的八種基本性質,萬物萬事的性質可以抽象為八種,但具體的事物則是無窮無盡的
,不可能有八種,故而“八卦小成”,不能反映復雜的變化。“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就是八卦每一卦都可以為太極,以本氣相推,與八卦相疊,遂成八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間不同的復雜變化。進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辭,并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完成了《周易》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
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 這段話出自哪并幫著釋義全段話,謝謝
出自《太史公自序》,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章,編在《史記》的最后,既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意思是從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陳蔡的困厄,作有《春秋》。
全文(節選)如下: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譯文如下:
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禍,被囚禁獄中。于是喟然而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殘毀沒有用了。”
退而深思道:“《詩》《書》含義隱微而言辭簡約,是作者想要表達他們的心志和情緒。從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陳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才編撰了《國語》,孫子的腿受了臏刑,卻論述兵法;
呂不韋被貶徙蜀郡,世上才流傳《呂覽》;韓非被囚禁在秦國,才寫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賢士抒發憤懣而作的。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悶憂愁,理想主張不得實現,因而追述往事,考慮未來。”
于是終于下定決心記述陶唐以來直到武帝獲麟那一年的歷史,而從黃帝開始寫起。
擴展資料: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后來稱為《史記》)。后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并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
出獄后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序文,也可看作是作者的自傳,排在全書最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太史公自序
史記中有一段內容不理解,不是翻譯問題。史記中說: 紂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閎夭等人……
1、最后一段:
于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翻譯:
于是我評論編次了這些文章。經過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禍患,被拘禁在監牢之中。于是喟然長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遭到摧殘,再沒有什么用處了!”我又轉而深思:《詩》、《書》辭意隱曲,文字簡約,是想表達作者內心的思考的。從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于是演繹了《周易》;孔子被困于陳、蔡,于是寫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述了《離騷》;左丘眼睛失明,才寫了《國語》;孫臏被剔去膝蓋骨,就研究兵法;呂不韋被放逐到蜀地,世上流傳他的《呂氏春秋》;韓非被關在秦國的牢里,著述《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賢人圣人感情憤發而寫作的。這說明,那些人都是感情有所郁積,不能實現自己的主張,所以追記往事,思念未來。于是我從黃帝開始直到漢武帝獵獲白麟的時候為止,敘述了陶唐以來的史事。
2、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后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自作之列傳。不僅一部《史記》總括于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于此。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
太史公自序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歷敘世系和家學淵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經歷;第二部分利用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以《史記》上續孔子的《春秋》,并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表白他以古人身處逆境、發憤著書的事跡自勵,終于在遭受宮刑之后,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規模宏大,文氣深沉浩瀚,是《史記》全書的綱領。
全書綱領體例,《自序》交待得清清楚楚。讀者在讀《史記》之前,須將《自序》篇熟讀,深沉有得,然后可讀各篇紀、傳、世家;讀紀、傳、世家如果不得其解,仍須從《自序》中求得解答。這實際上是司馬遷在教人讀《史記》的方法。其體制如同《周易》的《系辭》,《毛詩》的《小序》,都是關系到一書的體要。清代牛運震曾評價:“《自序》高古莊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奧衍宏深,一部《史記》精神命脈,俱見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記評注》) 《史記》自《黃帝本紀》起一百三十篇,合起來說,是總的一篇。這部史書的末尾必須收束得盡,承載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氣象更要籠罩得住。《史記》的最后一篇以作者自序世系開始,逐層卸下,中間載有六家、六經兩論,氣勢已經極盛,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齊齊,最后又總序一百三十篇總目,可以說無往不收,無微不盡。它的文勢有如百川匯海,萬壑朝宗,令后世的學者贊嘆不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