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如何描述含蓄(司空圖的韻味)
今天給各位分享司空圖如何描述含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司空圖的韻味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提出了怎樣的文藝思想
一、雄渾篇
原文: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意義分析:
首四句講的是“雄渾”美的哲學思想基礎和具體解釋。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體內充”, 講的就是道家和玄學的體用、本末觀。如無名氏所說:“言浩大之用改變于外,由真實之體充滿于內也”; “返虛人渾,積健為雄”,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具體解釋了“雄渾”。虛,故能包含萬物,高于萬物,因此只有達到“虛”,方能進入“渾”的境界。此句之意謂像宇宙本體那樣不停地運動,周而復始,日積月累,因內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渾之氣。
中四句是進一步發(fā)揮前四句的思想內涵:雄渾之體得自然之道,故包容萬物,籠罩一切,有如大鵬之逍遙,橫貫太空,莫與抗衡。宇宙本體原為渾然一體,運行不息的一團元氣,因為它有充沛的自然積累,所以才會體現(xiàn)出雄渾之體貌。所謂“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講的是自由自在,飄忽不定,渾然而生,渾然而滅,氣勢磅礴,絕無形跡,自然生化而毫無人跡也正是自然之道的體現(xiàn)。這里所運用的是一種意象批評的方法之運用,也是《二十四詩品》的基本批評方法。
后四句則是對雄渾詩境創(chuàng)作特點的概括。“超以象外”為虛,“得其環(huán)中” 為渾,此二句就是“返虛入渾”,此云“雄渾”境界的獲得,必須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環(huán)中之妙。說明此種雄渾境界之獲得必須隨順自然,而決不可強力為之,故云:“持之匪強,來之無窮。”這實際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孫聯(lián)奎《詩品臆說》云:“‘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盡得風流’即‘得其環(huán)中’。”
總體論述:
“雄渾”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是建立在老莊“自然之道”基礎上的一種美。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講的是一種同乎自然本體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理想境界。它所體現(xiàn)的“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的創(chuàng)作思想是貫穿于整個二十四品的。
“雄渾”之美的詩境具備以下幾個特征:1、雄渾的詩境有如一團自在運行的元氣,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是一種整體的美;2、是一種自然之美,而絕無人工痕跡,是最高的美的境界。3、在渾然一體的詩境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意味,猶如晝夜運行、變幻莫測的混沌元氣,日新月異,生生不息,故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是一種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4、“雄渾”是一種傳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5、“雄渾”之美具有空間性、立體感,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流動的動態(tài)的美,和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所強調的所謂“飛動”之美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他山之石:
*《雄渾》揭示出了“雄渾”的三個重要特征:空間的無限大、力量的絕對大和視覺上的朦朧模糊。從這三個重要特征來看,雄渾與西方美學中的重要范疇“崇高”是非常相似的(《二十四詩品的詩歌美學》云南大學張國慶教授)。
二、沖淡
原文: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
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意義分析:
首四句描繪了“沖淡“的精神境界。 “素處以默”是要保持一種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素常以靜默自處,養(yǎng)生知足,這是道家平日修養(yǎng)的要求。素處以默,涵養(yǎng)者深。“妙機其微”靜則心清,心清聞妙音,是說由虛靜則可自然而然地洞察宇宙間的一切微妙的變化。“飲之太和”,指飽含天地之元氣,而與自然萬物同化之謂也。鶴本仙鳥,獨與之俱飛,亦謂與自然相合、和造化默契也。其實 “沖”就是“渾”,其實質都是“虛”。“返虛入渾”,“渾”是虛的體現(xiàn);“飲之太和”,即是元氣充滿內心,進入到“道”的境界。
中四句再作比喻,描繪出一個沖淡的境界。春風吹拂衣襟,輕輕飄蕩。它吹過幽靜的竹林,發(fā)出動聽的樂音。幽人親身經歷這種境界,不覺神思恍惚,心靈顫動,自然而生載與俱歸之意。此真沖淡之美境也!
后四句言此種沖淡之詩境,實乃自然相契而得,決非人力之所能致。詩人偶然遇之,心目相應,“直致所得,以格自奇”,有如鐘嶸所說:“‘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均屬“知非詩詩,未為奇奇”之作,若欲以人力而強求之,則無所尋窺,亦決不可得。此所謂“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也。沖淡之境全在神會,而不落形跡,故“脫有形似”,則“握手已違”。
總體論述:
“沖淡”是二十四詩品中和“雄渾”可以相并列的另一類重要詩境。他和“雄渾”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的。他和“雄渾”雖有不同的風格特征,但是在哲學思想基礎和詩境美學特色的基本方面,則是和“雄渾”一致的。所以“雄渾”中有“沖淡”,“沖淡”中也有“雄渾”。“沖淡”之境,當以陶淵明、王維詩作為最,誠如東坡所謂“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也。 “沖淡”之美和“雄渾”之美相比,雖在風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樣具有整體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傳神之美、動態(tài)之美,正如司空圖所說:“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豈妨于遒舉者?”兩者在哲學思想基礎上也是很一致的。但是,和“雄渾”之美相比,“沖淡”之美顯然又有著不同的特色,大體說來,“雄渾”之美具有剛中有柔的特色,而“沖淡”之美則是柔中有剛。“雄渾”之作一般說往往氣魄宏大,沉著痛快,而“沖淡”之作一般說往往沖和淡遠,優(yōu)游不迫。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可以“兼濟”,有的詩在沖和淡遠之中也可以有沉著痛快,比如上面所舉王維的《終南山》就是在沖淡之中含有雄渾美特色的作品。從《二十四詩品》說,實際上每一品中都含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美學特色。
他山之石:
*譯文:沖淡的人,常常默無一言,心靈卻多么微妙。他吮吸著太和之氣,與獨鶴一道在太空中任竟逍遙。溫和的春風掀動著衣襟,又輕輕地拂過門前的竹梢,余韻裊裊—多么沖淡的境界啊!如能把這境界載入詩篇,那該多么好!他淡漠地對待一切,淡得沒有什么痕跡可供尋找。倘一動追求之念,頃刻間,又覺得這有違自己的初心了。有些詩,用樸素的語言說出那種自求閑適的恬靜的思想感情,說得自然而有情味。對這種詩,人們往往以“沖淡”一詞,來概括地指明它的風格上的特色。“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對寫沖淡的詩的人所提出的一個思想修養(yǎng)的問題。說詩人平素應該靜默自處,而微微地透露一點心思。這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論調。“飲之太和,獨鶴與飛”。試想,飲太和之氣,陰陽中和,心里沒有一點疙瘩,多么沖淡!與獨鶴同飛,跟塵世無爭,心里沒有得失的煩惱,多么沖淡!中間四句都是一些比喻,用意在于表現(xiàn)心平氣和、優(yōu)游自樂的沖淡情境。描繪出一個沖淡的境界。末四句言此種沖淡之詩境,實乃自然相和而得,不是人力所為之。可以說是“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心境的直接說明。從詩的表現(xiàn)特點方面去理解這些話,似可以這樣說:那些語言平淡而自然的、表現(xiàn)了默默地觀察得來的靜趣的詩篇,便是所謂沖淡特色的詩。
在美學范疇中司空圖談的典雅與含蓄是什么意思,并且舉例說明
唐末著名詩人和詩歌美學家,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永濟)人,著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詩集》和《詩品二十四則》(簡稱《詩品》)。其中《詩品二十四則》對詩歌的風格意境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區(qū)分和論述,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詩品二十四則》一書,把詩歌分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和流動二十四品。其中有的是描述詩歌的藝術風格,有的則是描述詩歌的藝術意境。每一品,都是一首由十二句四言之韻語構成的詩。
《何謂“含蓄美”》
詩的含蓄美- -
詩是言志抒情的藝術,重在表達情致,展示意境,使讀者涵詠體味,感同身受。
古人有"言不盡意"之說,語言本來是傳達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卻不能為語言所曲折盡傳;有時一顰一笑,一個流盼,一個手勢,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說出來的不知豐富多少倍。"相視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在無言的對視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宜了。
詩歌以抒情見長,詩人深知語言的表達功能和不足之處,他不但力求以言傳情,而且善于因難見巧,把"言不盡意"這一語言的表達缺憾,化為"心頭無限意,盡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這種技巧就是通常所說的含蓄。詩的含蓄美,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一種"不言之美"。
司空圖在《詩品》中論"含蓄"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一字",井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而傳神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極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詠想象而得之。有如絕色美人,淡掃蛾眉,不事艷妝,而自覺風韻天然,楚楚動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峰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只不過就眼前景物略施點染而已,不言離思,而別意之深長已悠然不盡。
含蓄的詩往往不止于所寫的一端,而有言外的別旨和風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所寫既是楊花,又不僅僅是楊花,而包孕著對風塵淪落的女子的深厚同情;"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所寫既是日暮春愁,又不僅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對國是日非的殷憂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在后面的深層意蘊。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長吉的"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影",使人感到的也不僅僅是采菊看山和看人彈琴而已,前者的襟懷沖談和后者的風情旖旎,都流于言外,體現(xiàn)了不同風格的含蓄之美。
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現(xiàn)上以少總多,從無見有,就大大開拓了詩歌的內容涵量,并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余地。一些篇幅短小的詩,如絕句,就特別講究含蓄,一唱三嘆,余味不盡,在寥寥數(shù)句中,包孕著豐富的意蘊。如元棋的《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寥落的行宮中,寂寞的紅花映襯著白頭的宮女,她們在春日無聊之時,正閑話著開元、天寶年間的先皇舊事。這是一幅黯談而凄涼的圖畫。作者只是淡談地勾勒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人物的情事,引而不發(fā),卻意在言外,通過沉寥落"、"寂寞","白頭"、"閑坐"等詞,暗示了深長的滄桑盛衰之感。有人說這寥寥二十字,抵得一篇《連昌宮詞》,從概括的意義上說,誠不為過。
有些情事或意愿,不宜在詩中正面直說,通過委婉含蓄的手法來表現(xiàn),則顯得雅致大方,別有風神。例如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是寫臨考前,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地作詩訊問。這種意愿不便直說,就換一副筆墨,寫洞房天明,新娘梳妝打扮后,含羞征求丈夫的意見來作比,含而不露,就耐人尋味了。即使撇開本意,僅僅作為一首閨意詩來看,也是很有風神的。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從屈原以來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傳統(tǒng),后人許多宮怨和閨怨詩,大都借以自傷不遇,在風格手法上不出含蓄一路。
含蓄的詩,由于不作鋪陳直敘,而通過淡墨勾勒之筆和曲折比興之詞,追求言外的意趣風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帶有某種朦朧性和多義性。合蓄的藝術魅力即在于此。廚川白村在《苦悶的象征》中曾引用波特菜爾的散文詩《窗戶》說:"從一個開著的窗戶外面看進去的人,決不如那看一個關著的窗戶的見得事情多。再沒有東西更深邃,更神秘,更豐富,更陰晦,更眩惑,勝于一支蠟燭所照的窗戶了。"所以廚川白村說:"燭光照著的關閉的窗是作品。"因為這種窗戶不像敞開的窗戶那樣一覽無余;它雖然關閉著,但在搖曳的燭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窺視,卻又不甚分明;在朦朧中格外富有一種誘惑力,誘發(fā)人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戶里面隱藏著的全部秘密。這境界與詩的含蓄十分相象,李商隱的《無題》詩,就是這種"燭光照著的關閉的窗戶"。千百年來,無數(shù)讀者在窺探這扇窗戶,在朦朧中各有所見,但似乎都不能盡其底蘊,元遺山已有"獨恨無人作鄭箋"之嘆。雖然眾說紛紜,卻都認為這是一扇很有魅力的"窗戶",盡管過去已從不同的角度見到一些詩意之美,今后也仍將繼續(xù)窺探下去。從詩的朦朧性和多義性來說,其底蘊幾乎是不可窮盡的。含蓄的詩之所以耐人尋味者,大半在于此。蘇東坡說:"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所謂"必此詩",就是說一不二,直白淺露,毫無含蓄蘊藉之致。這是作詩之忌。明乎此,我們對于讀詩也不妨借來衍化一下:"讀詩必此詩,定知非解人。"
含蓄是詩美的一種表現(xiàn),而不是美的極至。含蓄與否,應視具體情景而定,不能為含蓄而含蓄。愛情詩一般都比較含蓄,但也不乏漢樂府《上邪》那種指天盟誓,大膽熱烈的佳作。杜甫的詩以沉郁頓挫見長,但也有十分明白暢快的,例如那首《聞宮軍收河南河北》,就是他平生"第一快詩",手舞足蹈,直抒胸臆,充分表達了戰(zhàn)亂流離中忽聞勝利捷報的狂喜心情。在這種情境下作詩,既顧不上含蓄,也用不著含蓄了。
宋詞的含蓄美--
司空圖《詩品》有名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嚴羽的《滄浪詩話·詩辨》中說道:“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從這些言論中可以看出古人對含蓄之美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在鑒賞古詩詞時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詩詞中的體現(xiàn)有如下的情形:
1、化景物為情思。“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金陵野錄》),古詩詞中不乏這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王之煥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首句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堪為千古絕唱。“一片孤城萬仞山”,次句寫高山反襯下的孤城,透視也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羌笛何須怨楊柳”,引入羌笛之聲,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春風不度玉門關”,明寫邊遠苦寒,暗含著無限鄉(xiāng)思離情,可謂“語絕而意不絕”,“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姜齋詩話》),用王夫之的這句話評《涼州詞》是再恰當不過了。
2、托物起興,意味雋永。如巧用雙關、象征等手法來寫,更為別致。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托“紅豆”起興,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春來發(fā)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倍覺親切。“愿君多采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雙關,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征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托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3、于看似漫不經心的客觀描寫中流露深情。比如上面提到的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首句明寫地點,次句暗寫環(huán)境、時間,特定的氛圍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場作了鋪墊。“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此二句交待人物,寫她們正閑坐談論天寶遺事。看似冷靜的字里行間其實隱藏著深情:美麗的宮女由于長期被子幽避在這冷落的古行宮中,成日價寂寞無聊地對著宮花出神,花開花落,年復一年,想自己則早已紅顏憔悴,往事怎堪回首?然而除了說說玄宗遺事又別無話題,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凄絕?“寥落”、“寂寞”、“閑坐”,既是描寫當時的情景,又寄托了詩人深沉的盛衰之感。短短二十字的絕句內涵如此豐富,難怪古人評之:“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容齋隨筆》)
4、背面敷粉,了無痕跡。說得通俗點,就是從側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寫到精采處,往往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如《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寫出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已暗寓自傷老大之情。“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具體寫自己“老大”之態(tài),以不變的鄉(xiāng)音襯托變化了的鬢毛,為下文作了鋪墊。“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富于戲劇性的場面描寫里含蓄著難言的深情。在兒童,淡淡的一笑一問之間,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內心卻不能不產生無限感慨:數(shù)十年漂泊生涯經歷過怎樣的風霜雪雨?如今年邁衰頹回歸故里,面對這反主為賓的場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怎能一個愁字了得”?這“笑”的背后豈不是“一把辛酸淚”?詩篇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弦處之音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全詩雖寫哀傷之情,卻以歡樂場面入手,雖寫自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特別是后兩句,如此貼切自然,確有“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之妙。
5、諷詠時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首句描寫煙霧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連用二“籠”字,意味深長。“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寫景又點題,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國恨”此句是曲筆,因為誰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國恨而沉醉在這樂曲(因荒淫而亡國的陳后主所作)聲中的是那班貴族官僚。“隔江猶唱《后庭花》”,微妙地把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連成一線,表現(xiàn)出詩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涼和無限的感慨,堪稱發(fā)人深省之作。
6、以小見大,言微旨遠。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內容,寫眼前景物又較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寫昔日人來人往的朱雀橋,今天又荒涼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敗,“野”字增添了荒涼景象。“烏衣巷口夕陽斜”,夕陽西下,再點上一“斜”字,何此慘淡?“舊時王謝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歷史的見證人,似乎信手拈來,卻足以使人想起烏衣巷昔日的繁榮。“飛入尋常百姓家”,“尋常”突出了今日與往日之不同,寄托著作者對這一變化發(fā)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全詩落筆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陽”、“堂前燕”等細小景物,卻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主旨:封建權貴勢傾一時,終究逃不脫衰亡的命運。
7、欲言又止,欲說還休。所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剛開了頭又煞了尾”。如《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此二句表面上是在與李龜年的交往過程,流露的卻是對開元盛世的無限眷戀和郁積心頭的滄桑之感。“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動亂時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襯;“落花時節(jié)”是寫當時實景,又別有寄托,讀來不禁使人思緒萬千:世運的衰敗,社會的動蕩,詩人的漂泊,人世的艱辛……都不知不覺地在腦中閃過。按理說兩位老藝人幾度風雨后相逢,當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卻黯然收筆,在無言中包含著“痛定思痛”“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悲涼,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8、化實為虛,虛實相生。如《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于一問一答中已覺不得歸之苦。“巴山夜雨漲秋池”,寫眼前秋雨,羈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間。“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馳騁想象,獨辟新境,不再訴苦寫愁,卻寫心中美愿,可謂出人意料。全詩先寫客中實景,后以“何當”化實為虛,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將增添相聚的樂,含蓄永,余韻無窮,不愧為絕句中的精品。
司空圖提出的重要詩學觀點有哪些?
司空圖的詩,大多抒發(fā)山水隱逸的閑情逸致,內容非常淡泊。他還寫詩表白:“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在文學史上,他主要以詩論著稱。他的《二十四詩品》是唐詩藝術高度發(fā)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練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對后世的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作具有深刻的影響。
司空圖論詩發(fā)展殷璠、皎然之說,注重含蓄蘊藉的韻味與清遠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韻外之致”(《與李生論詩書》);講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書》)。他推崇王維、韋應物“趣味澄夐”的詩風,而批評元稹、白居易為“力勍而氣孱”(《與王駕評詩書》)。他也贊美過李白、杜甫之作與韓愈歌詩的氣勢奔騰,“物狀奇變”(《題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專主一格。《與李生論詩書》中曾自引其得意詩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喪亂、道宮、夏景、佛寺、郊園、樂府、寂寞、愜適等,大都屬于抒寫閑情逸趣而偏于靜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 、《喜王駕小儀重陽相訪》 、《狂題》 、《偶書》 、 《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別有傷心懷抱。
《二十四詩品》是他的論詩專著,簡稱《詩品》。其中把詩歌的藝術風格和意境分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類,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韻語來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養(yǎng)和寫作手法。與鐘嶸《詩品》以品評作家作品源流等第為內容是不同的。
《詩品》在開創(chuàng)文藝批評形式方面有廣泛影響。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續(xù)詩品》、顧翰《補詩品》,還有馬榮祖的《文頌》、許奉恩的《文品》、魏謙升的《二十四賦品》、郭麐的《詞品》等。
二十四詩品司空圖原文及翻譯
二十四詩品司空圖原文及翻譯
雄渾
【原文】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譯文】
華美的文辭涌現(xiàn)在外,真切的內容充實其中。返回虛靜,才能達到渾然之境,蓄積正氣,筆力方可顯出豪雄。雄渾的詩包羅萬物的氣勢,高高橫貫浩渺的太空。像蒼茫滾動的飛云,如浩蕩翻騰的長風。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寫,掌握作品的核心內容。追求雄渾,不可勉強拼湊,自然得來,就會意味無窮。
淡
【原文】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譯文】
作家平時保持著沉靜的思考,就會體會到沖淡的微妙。詩歌飽含著自然的氣勢,像伴隨幽獨的白鶴一起高飛。這境界像和煦的春風,輕輕撫摸著你的素衣,又好像響動的翠竹,柔聲呼喚你同歸故里。偶然達到沖淡,并不困難,勉強追求,就會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寫,那就會和沖淡風格遠離。
纖秾
【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譯文】
閃動的流水鮮明耀眼,無邊的陽春繁花爛漫。在幽靜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現(xiàn),碧桃的花滿樹爭艷,隨著和風搖曳在水邊。柳蔭掩映,小路彎彎,群鶯軟語,接連不斷。作品越是深入這樣的纖秾情景,就越能寫得真切自然。適時探究,永不停步,就會和歷代佳作同樣新鮮。
司空圖 含蓄觀點是什么,舉例說明
意思是說:作詩要講求求含蓄,要用烘托的筆法,通過形象化的語言表現(xiàn),不須作者直接詮釋說明指意,或評論道理,要讓讀者自己去心領神會詩情。這樣的詩才韻味盎然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