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大詩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大詩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虞世南哪個朝代的
虞世南是唐代的。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
我國是個詩詞文化特別發達的國家,流傳幾千年的詩詞細細品來,別有一番韻味。而在我國悠久的文明史中,涌現出無數的文人詩客,虞世南就是其中一位。那么虞世南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虞世南簡介。
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
虞世南簡介
虞世南生于我國詩詞文化最繁榮的朝代——唐朝。是我國初唐時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詩人和書法家。他寫的文章用詞精準,言語生動,受到一致的好評。連唐太宗都曾贊嘆過他的文章,可見其功力深厚。據悉,虞世南并不像很多文人那樣,文質彬彬,一副瘦弱書生的模樣。虞世南自小便身強體健,而且身高八尺有余,擱在現代,絕對是型男一枚。而且虞世南自小便喜歡讀書,跟在先生身后問這問那,喜歡刨根問底,什么都要問出個為什么來。他癡迷于學習,學到緊要處,經常忘了吃飯喝水,想來后來的虞世南文章寫得如此好,與他小時候的勤奮自然是分不開的。雖然虞世南是一個文人,但是在涉及政要的問題上,他可是一步都不會妥協。
虞世南是一個直言善諫的人,就連唐太宗也不能幸免。虞世南曾多次奉勸其要勤于政事,并且參照古人的言行,論證事情的利弊。上了年紀之后的虞世南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但始終不被允許,一直到后來,虞世南都未能回鄉,卒于長安。
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中,詩詞文化絕對算得上是一顆耀眼的明星。我國的詩詞文化舉世聞名,留下的詩詞名篇也不在少數,當然出現的詩人更是千千萬萬,虞世南就是其一。說起虞世南,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我們很多人都是背著他的《蟬》長大的。那么虞世南是哪個朝代的呢?
關于虞世南是哪個朝代,有很多說法。有人說他是隋朝的,也有人說他是南北朝時期的,但是最多的說法還是初唐時期。但實際上這些說法并不是完全對的。其實虞世南先后經歷了三個朝代——南北朝、隋朝和唐朝。據悉,虞世南自小便聰慧過人,而且政治能力更為突出,高出同齡人很大一截,這或許與他出生在官宦世家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在他還不到二十歲時,就已經開始涉及朝政問題了,并深得當時皇帝的重用。
虞世南的政治才能使他即使在南北朝滅亡之后,在后代的隋朝仍然是朝中的重臣。后來隋朝傾覆之后,虞世南在唐朝也是重臣,而此時的虞世南已經年近花甲了。在朝堂中,虞世南是個直言進諫的人,他曾經勸諷唐太宗修筑陵墓過于奢侈一事,并被唐太宗接納。虞世南深得唐太宗喜愛,以至于申請告老還鄉一直未能被允許,所以最終虞世南是死在長安的,享年81歲。
虞世南是哪個朝代
大家知道虞世南是何許人物嗎?下面我整理了虞世南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虞世南是哪個朝代
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
虞世南算是一個年紀比較大的人物了,遠在陳、隨二代都做過官,到了唐朝時,他已經完全上了年紀,但是唐太宗還是頗為喜愛他,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后來又擔任著作郎,但是虞世南已年近古稀,多次想辭官,李世民不許,于是封他為永興縣子,后加封為永興縣公,所以世人也稱虞永興,虞世南的書法成就很高,也是老生常談的內容,這里就不多贅述。 政治上,虞世南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李世民喜歡逗逗他,《新唐書虞世南傳》中記載,唐太宗曾經作宮體詩,命虞世南接著和詩。 虞世南諫道:陛下作的詩誠然工巧,但詩體并不雅正。皇上所喜愛的',必然有人去效仿、發揮。我擔心這種詩體傳開,天下風靡流行,所以不敢奉命和詩。太宗說:我是試試你而已!于是賜給世南五十匹絲帛。
不愧是老年人,已是不惑之年,看事情看得挺開,指出問題也是一針見血,而且沒有任何顧忌。 唐太宗幾次想外出狩獵,虞世南都直言諫止,說大唐初定,頻繁外出狩獵,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李世民都沒有責罵他,反而采納意見、嘉獎他。有一次,太宗叫世南把《烈女傳》寫在屏風上,當時世南手頭無書,靠默記書寫,卻沒有寫錯一個字。由此可見他的博學,墨水很多。太宗常常稱贊世南有五項是獨一無二的: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文詞,五是書法。 德行和忠直排在前位,這是因為皇帝對他的評價,自然也是更偏向于品行的方面,虞世南的詩歌造詣也很高,一次,李世民的四子魏王李泰做了一首詠風的詩,請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因此,這首詩叫做《奉和詠風應魏王教》: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大概意思就是長袖輕飄,大家起舞蹁躚,共歌一曲,歌聲繞梁,經久不息。風吹動樹枝,影子隨之搖動,和風將花香吹送到遠方。風本無形,詩人通過舞、歌、枝、花在風吹動下各種動態的描寫,使人看見、聽到、聞到風,生動形象。應制之作,也能做得如此高超。 再比如他的一首詩《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垂緌(rui二聲):下垂的帽帶,此指蟬低頭。大概意思就是,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秋風。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這首詩也不能脫離常態,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這首詩歌的寓意是: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一種從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身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德行,對太宗直言敢諫,居于高處而不自傲,也不同流合污,始終一身清廉,使他配得上這個名頭。貞觀十二年,卒于長安,享年八十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