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是在哪個朝代(酒盛行于哪個朝代)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飲酒》是在哪個朝代,以及酒盛行于哪個朝代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飲酒的賞析
飲酒的賞析如下
一、飲酒的原文,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米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二、全文賞析,這首詩大概作于詩人歸隱后不久,題為"飲酒",實際上不過是借以述懷,取其漫然不受拘束之意。詩的開頭是矛盾的兩句,既然在人間建造住宅,那么肯定難以避免世界上萬物的干擾,然而詩人卻說亳"無車馬喧"的感覺,世俗交往的喧擾絲亳沒有,正當讀者詫異的時候,詩人以設問的方式,蓄勢提頓,展出第三四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原來詩人的心早已遠離喧鬧不休、令人厭煩的塵世,所以即使身處"人境",亦如同偏僻之地一樣。這四句主要闡述"心遠地自偏"的道理,但客觀之景、主觀之情亦寓含其中。這里的"景"是個大的環境—"結廬在人境","情"則是超塵脫俗的心理感覺"而無車馬喧",詩人引人注目地刻畫了看似矛盾的環境與心態,讀者自己便可以去領略"心遠地自偏"的道理。下半篇轉入對隱居生活樂趣的描寫。"采菊東籬",多么自由自在,"悠然見"山,又是何等的閑適愜意。這兩句主要是寫景抒情,"南山"之景是"采菊東籬下"的詩人,在"悠然"自得的情況下看到的。一個"見"字,信手拈來,不費氣力,把"悠然"自得的詩人的視線無意中與"南山"相接的情狀,不動聲色而又極其傳神地表現了出來。主客觀的感受被寫得貞切自然,詩人淡泊的
心境與幽雅美麗的環境渾然無間緊密契合。接著描繪山間傍晚的風光,著意刻畫了群鳥結伴而還的景象,用飛鳥類比詩人棄官隱居園田的事實,流露出詩人對歸隱的自我肯定,自我欣慰,使人覺察出詩人對躬耕田園生活頗為自得的心情。這兩句的描寫平易流暢,明白如話,卻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給讀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詩的末尾,詩人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是脫離世俗的"塵網"而高度覺醒的自白,此時詩人的思想已達到了無須加以辯說的大徹大悟的境界。心情愉快并非出于偶然,但"此中"究竟有什么"真意",詩人并未說出,或許
是用語言難以形容,或許應該讓讀者去領悟,韻味十足,言已盡而意無窮。
飲酒,作者是誰名什么字什么什么朝代?
《飲酒》的作者是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東晉末年到劉宋初年的人。
《飲酒》是一組詩,比較出名的是第五首:
全文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飲酒》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擴展資料:
原文:
飲酒
【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