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賞析為什么王子猷之前(人琴俱亡王子猷性格)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人琴俱亡賞析為什么王子猷之前,以及人琴俱亡王子猷性格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琴俱亡的古文及意思
人琴俱亡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看望喪事,一路上都沒有哭。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
人琴俱亡的故事和含義簡短 人琴俱亡的故事和含義簡短內容
1、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子猷)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乘轎子去看望喪事,一路上沒哭。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徑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王子猷)哭了很長時間,幾乎要昏死過去,一個月后(子猷)也死了。
2、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人琴俱亡》文言文中王子猷為何擲琴于地上?匈奴“班軍而還”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王子敬死了,其生前琴彈得好,所以把琴摔了給他陪葬
班師而還是因為被旬巨伯的朋友之義所感動
《人琴俱亡》的譯文
不知你想要什么樣的。
你還是看看百度百科里的《人琴俱亡》五問吧。其實,已經說得很好了。全文如下。
一、子猷為何開始時“語時了不悲”、“都不哭”,后來又“慟絕良久”?
《教參》說,“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時就將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見了。”譯句時,也將“語時了不悲”譯為“說話時完全不悲傷”。
我們認為,親人先走一步,活著的家人親友,即使第二天即將命赴黃泉者,也定將為之而哀痛無比。王子猷根本不可能有《教參》所述的想法。如果王子猷果真有此想法,那么后來他為何又“慟絕良久”?顯然不能自圓其說。
其實,“語時了不悲”應該理解為“說話時臉上看不出一點悲哀的樣子”,而不應理解為“說話時完全不悲傷”。估計到弟弟已經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傷”是不可能的,只是當時并沒有在臉上顯露出來而已,這說明了王子猷性格堅毅、剛強的一面。
推測弟弟已死,但并沒有親眼見到證實,按照常理,也是不該哭的,特別是對于一個剛強的男人來說。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親眼見到子敬真的死了,“慟絕良久”——子猷終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傷,痛哭失聲,悲慟欲絕。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與后段的“慟絕良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剛強的男人悲傷至此,兄弟之間的感情該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我們認為,這樣的理解,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的。也只有這樣理解,我們才能領略到作者在區區幾十字之內,將文章作得如此對比鮮明、抑揚有致、波瀾起伏的精妙筆法。
二、王子猷為何“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
王子猷彈琴的目的,并非為試琴的好壞。兄弟倆相知相親,王子猷深知琴為弟最愛,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愛琴為弟彈上最后一曲,為弟送行,以慰亡靈。兄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與弟作最后的告別,《教參》無只字點及。
如何送別、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輿奔喪”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沒有絲毫猶豫和考慮,沒有其它的過渡與枝節,一進門便直奔主題。
三、為何“弦既不調”?
我們羅列出了“弦既不調”的幾種可能:
1、琴已破,不能彈了。
2、琴弦未校好,彈不成了,說明子敬已經死了。
3、琴是好的,子猷因過度悲痛,彈到后來彈不去了。
4、加重了當時凄涼的氣氛。
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琴是子敬心愛之物,陪伴他的不可能是一張破琴;即使琴弦未校好,彈之前調校一下就無問題。討論之后大家一致認為:人如過度悲痛,便話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課》中的韓麥爾先生。子猷欲彈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彈到后來,曲不入調,琴不成聲——“弦既不調”。非琴不調也,實人不調也。兄為弟痛,兄弟情深,“不調”兩字是最好的注腳。
《教參》將“弦既不調”譯為“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將琴弦“不調”的原因歸諸琴,而非人,可以說是對人物形象把握不準,對此句對全篇主題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其實此句應譯為“彈到后來,子猷的琴聲漸漸不協調了。”
四、子猷為何將琴擲地?
琴是子敬的心愛之物。人已亡,琴猶在。子猷彈完送別之曲,將琴擲地的意圖,就是讓琴隨亡人而去,繼續追隨陪伴已故主人。彈琴、擲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獨特方式。因為兄深知,只有這樣的方式,才最合弟意;這兩件事只有為兄的來辦,才能盡兄對弟的一片情意。這也是子猷不顧重病在身,立即“索輿奔喪”的目的。
基于此,“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應該譯為“子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經死了,那么就讓你心愛的琴也追隨你而去吧。”《教參》將此句譯為“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完全照字面直譯,且無一句對此句的評析說明。這樣的處理,一是沒有點明子猷擲琴祭弟之意,二是沒有表現子猷對弟的至真至誠之情。作為作品題目的一個關鍵句,就這么簡單粗淺的處理了,我們都有不同想法。
五、課后“探究與練習”第一題該如何答?
原題為: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子猷與子敬的兄弟之情?“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你認為“不調”說明了什么?
對第一問,《教參》說,“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了不悲”“都不哭”“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慟絕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現了子猷對弟弟的兄弟之情。
我們認為:第一,既然曰“最”,就不應這么濫。第二,“了不悲”、“都不哭”只起到與“慟絕良久”作鮮明對比的作用,其本身并不能表現兄弟情深,應該剔除。而“弦既不調”、“擲地”兩語,前者表現了子猷痛失胞弟的十分哀痛之情,后者道明了子猷擲琴祭弟的悼念方式,皆應納入。
對第二問,《教參》說,“不調”既是寫實際情況,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涼。
這個答案包含以下兩個基本觀點:
第一,“不調”只是指琴,與子猷無關。人已亡,琴已破,所以琴聲不協調。這樣的理解,未能正確把握子猷彈琴送別胞弟的目的,未能理解“不調”兩字之中所蘊蓄的子猷當時十分悲痛的心情。
第二,“人琴俱亡”,是指人已死了,琴已破了,故而十分凄涼。既然琴已破了,子猷再將它摔在地上也就無妨了。這種想當然的淺薄的理解,沒有認識到子猷“彈琴送弟”、“擲琴祭弟”這兩個悼念胞弟的獨特方式,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兄弟之間的至深情意,文句含義由此而曲解,人物形象因此而模糊,作品主題因此而受影響,作品的品位也因此而降低。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按《教參》的觀點去解讀這篇文章——子猷去奔喪,發現子敬的琴已壞了,于是把琴摔到地上,說“人和琴都死了”——的話,這篇作品就根本沒有入選教材的資格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