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為什么叫三游洞(三游洞有洞嗎)
大家好,關于三游洞為什么叫三游洞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三游洞有洞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游三游洞
七月十七日,我和爸爸、媽媽在宜昌親戚的引領下,從市區驅車約半個小時,來到了位于三峽起點、三面環水、一面連山的三游洞。同行的還有我表姨的寵物狗——科比。
進入門口,左邊是一條小溪,表姨告訴我這條小溪叫下牢溪,在小溪一旁的.懸崖峭壁上伸出一副蹦極架,有游人正在玩蹦極,看得我心驚膽跳。
順著小溪水流的方向,沿著石階往下走,我們來到一個洞口。我在洞口看見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詩人白居易與友元稹,弟白行簡同游此洞,故名為三游洞。宋代蘇詢、蘇軾、蘇轍也慕名而至,人稱“后山游”……
哦,我知道三游洞的由來了。爸爸問我知道白居易嗎?我告訴爸爸我讀過白居易的詩,我高興地背起白居易《草》這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逗得爸媽和親戚開懷大笑起來。
洞里洞外,我看到幾十塊石碑刻著這些大詩人的作品,在洞里立著三座石像,中間的是白居易、白居易的右邊是元稹、白居易的左邊是白行簡。
沿著陡峭的、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上下下,我們來到了長江三峽的第一峽——西陵峽的峽口,在這里我看到一處古軍壘遺址,碑文介紹它是東漢晚年到南北朝時代的軍壘。這里還有津亭、觀峽長廊,從這里向東看前面是寬闊的江面,遠處可以看到宜昌市區、葛洲壩、南津關,向下看,可以看到波濤洶涌的長江激流,時不時還有運輸船、游船、巡邏艇經過,兩旁是懸崖峭壁。
逆著水流的方向,穿過從懸崖峭壁開辟出的棧道和巖洞,我們來到奇石館,這里展示的都是從長江打撈上來的形狀各異的石頭,有“女媧遺石”、 “國寶——合家歡”、“如來寶座”??????我走累了,科比也走累了,我背上它坐在“如來寶座”休息一下,“咔嚓”一聲,表姨丈給我和科比來了一張合影。
最后,我們回到入口,結束三游洞游覽。
我愛三游洞,愛它的險要峽口,愛它的懸崖峭壁,更愛它的歷史文化。
“三游洞”是哪三人游玩的洞?
三游洞風景區位于西陵峽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三游洞的名字有兩個典故,唐代詩人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個人曾一同游過此洞,人稱“前三游”;到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一同來游過此洞,人稱為“后三游”。
三游洞風景區內主要景點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樓、古軍壘遺址、張飛擂鼓臺、陸游泉等。
三游洞生于絕壁之上,有棧道可通。洞寬約20米,高10余米,深約30米,洞中橫排3根鐘乳石柱。洞內列有歷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滿歷代客的詩文。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鐘”;地面之凸石,跺之有聲,稱為“地鼓”。
三游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千年前文人墨客熱衷游歷的宜昌三游洞有哪些特別之處?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西陵區,距離市區約10公里,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至年底到這里游玩都不要門票。
關于三游洞名字的由來有兩個說法,其一為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一同游歷過這里,被稱之為“前三游”;其二為宋代時期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一同來此游歷,被稱之為“后三游”。
三游洞處于伸向江中的半島的山上,即西嶺山北峰峭壁之上的一個山洞,洞口面朝下牢溪,背靠西陵峽峽口,其景色自然十分的秀美,在古代時有人曾贊譽這里為“幻境”,如今看起來給人的感覺依然十分夢幻,如果航拍的話效果會更佳。
三游洞不僅擁有奇洞怪石,站在洞口處更是可以看到一條清溪從前流經,它就是下牢溪,據當地地方志記載,宋代大詩人陸游在游覽過三游洞后還在這里發現了一處清泉,并取水煮茶,頓時茶香四溢,茶水喝起來更是十分甘甜,于是賦詩贊譽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這處泉眼也被稱之為“陸游泉”。
三游洞風景區除了核心景區三游洞外,還有至喜亭、張飛擂鼓臺、印章石園、古軍壘遺址、楚塞樓等景點,其中眼前這座雕像即為“張飛擂鼓臺”,據《三國志蜀書》中記載,東漢時期張飛為扼守三峽關卡在此擂鼓、操練兵馬。
在“印章石園”中匯聚了120多位世界知名華人畫家的印章,這些印章皆為三峽大壩壩底江心石制作而成,質地堅固且顏色鮮亮,匯聚在一起與自然環境恍若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讓人賞心悅目。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當年修建的那座亭子因戰火被毀,如今我們看到的至喜亭為后期復建而來,在亭子中可看到歐陽修的《峽州至喜亭記》及古詩畫作十余幅。
仍命予序而紀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這句話的翻譯
于是叫我作一篇序來紀念它,又因為是我們三個開始來這里游玩的,所以命名為“三游洞”
宜昌三游洞,千年前文人墨客熱衷游歷的地方,絕壁石刻是其一絕
提起宜昌,對于許多人來說或許并不陌生,它是湖北省第三大城市,地處長江上中游分界地帶,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就在宜昌市境內,素有“世界水電之都”的美譽。宜昌市 歷史 悠久、 旅游 資源豐富,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三峽人家、三峽大壩外,“三游洞”也非常值得一去。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西陵區,距離市區約10公里,為國家4A級 旅游 景區,至年底到這里游玩都不要門票。
關于三游洞名字的由來有兩個說法,其一為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一同游歷過這里,被稱之為“前三游”;其二為宋代時期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一同來此游歷,被稱之為“后三游”。
三游洞處于伸向江中的半島的山上,即西嶺山北峰峭壁之上的一個山洞,洞口面朝下牢溪,背靠西陵峽峽口,其景色自然十分的秀美,在古代時有人曾贊譽這里為“幻境”,如今看起來給人的感覺依然十分夢幻,如果航拍的話效果會更佳。
三游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秀美的風景吸引著眾多游客的慕名而來,歷代也不乏文人墨客來此游歷,在洞口處的石壁上可看到眾多的石刻,其字體更是涵蓋了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石刻的內容有詩歌、散文、題記及壁畫等,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是三游洞風景區的重要 歷史 遺存。
三游洞所處位置險峻,走進洞內給人的感覺十分寬敞,整個洞穴呈不規則長方體,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是一座典型的石灰巖溶洞,其形成年代可能距今已有5億到6億年,洞內除了擁有三個古人的雕像外,石壁上還可以看到許多的摩崖石刻,這也是與很多溶洞不同的景觀,不僅景色壯觀,文化底蘊也是十分厚重。
三游洞規模并不太大,但它的壁刻絕對是最多、最密集的,雖然密集但排列有序,其中在洞內外至今尚存宋代歐陽修的題記《三游洞序》,加上其他的石刻及碑文共達40多件,為三游洞乃至宜昌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資料。
三游洞不僅擁有奇洞怪石,站在洞口處更是可以看到一條清溪從前流經,它就是下牢溪,據當地地方志記載,宋代大詩人陸游在游覽過三游洞后還在這里發現了一處清泉,并取水煮茶,頓時茶香四溢,茶水喝起來更是十分甘甜,于是賦詩贊譽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這處泉眼也被稱之為“陸游泉”。
三游洞風景區除了核心景區三游洞外,還有至喜亭、張飛擂鼓臺、印章石園、古軍壘遺址、楚塞樓等景點,其中眼前這座雕像即為“張飛擂鼓臺”,據《三國志蜀書》中記載,東漢時期張飛為扼守三峽關卡在此擂鼓、操練兵馬。
在“印章石園”中匯聚了120多位世界知名華人畫家的印章,這些印章皆為三峽大壩壩底江心石制作而成,質地堅固且顏色鮮亮,匯聚在一起與自然環境恍若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讓人賞心悅目。
在山巔還有一座亭子格外有名氣,名曰“至喜亭”,其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為峽州太守所建,并邀請了著名大文學家歐陽修為這座亭子作記文《峽州至喜亭記》,使得至喜亭成為了峽州三大勝境之一。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當年修建的那座亭子因戰火被毀,如今我們看到的至喜亭為后期復建而來,在亭子中可看到歐陽修的《峽州至喜亭記》及古詩畫作十余幅。
三游洞的知名度雖然不高,但其自然景觀及文化內涵卻不得不讓人贊嘆,其 歷史 涵蓋的范圍更是讓人驚嘆,從東漢到近代皆有 歷史 遺存。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或聽說過湖北宜昌的“三游洞”?對這里的景觀有什么印象?如果有時間,你會到這里游玩參觀嗎?歡迎留言評論。
關于三游洞為什么叫三游洞和三游洞有洞嗎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