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律書如何看(史記中的律書告訴我們的道理)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史記律書如何看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史記中的律書告訴我們的道理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 律書到底在講什么?“律”作何解?
???《史記?律書》:有兩種樂律數值稱之為“律書”。一是產生樂音的振動體的實際長度,如“黃鐘長八寸七分一”,等;二是將振動體的實際長度(有量綱的數)簡化為無量綱的純數字,如“九九八十一以為宮”,等。
??秦簡〈律書〉給出的律書是指后者。在樂律計算中,純數字計算要比有量綱數值的計算方便、簡捷。??在三分損益計算中,1/3和2/3都是除不盡的數,為了減少計算麻煩,將小數通約為整數,如81=3可以改寫為3=177147,律書81就增大了3/==2187倍。
??這個通約的數,177147,在《淮南子?天文訓》中稱之為“黃鐘大數”;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引》中引 樂產之說,樂產將此數稱之為“該數”
史記怎么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 此書記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下限到漢武帝末年時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系,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他還親自采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后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可以說,《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也很高。 司馬遷去世之后,《史記》并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注釋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參考價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間有金陵書局的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校勘本利于現今的讀者學習參。... ... 全書略于先秦,詳于秦漢,所述秦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晚年的歷史,約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 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封建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后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至于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咤風云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云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余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記》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劉向,向子欲,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繼撰續,迄于哀平間,尤名《史記》”。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史記》以后的歷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并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據說武帝讀《史記》后,對其中幾篇感到憤怒,下令加以刪削,這也是有可能的。 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朝廷對《史記》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閱讀范圍限制于朝廷上層的極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后漢書·楊終傳》云,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被刪后僅十余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后即失傳,以后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補注:許多人認為褚少孫是《史記》的主要續補者,但是他到底補缺多少,各人說法不一。張晏認為褚少孫續補四篇。但姚振寧在《隋書·經籍志考證》中說《史記》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孫續補。有的人認為《傅勒列傳》文章,格調酷似司馬遷,褚少孫未必能寫出如此文章。)
如何讀史記
作為一個初學者讀《史記》,開始喜歡讀一些文字相對淺顯,故事情節生動,而又人物事件比較重要的篇章,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大家可以先讀司馬遷所寫的“近代史”與“現當代史”,也就是從春秋戰國之交的篇章讀起,即“列傳”的全部,“本紀”中的《秦本紀》以下,“世家”中的《趙世家》以下。這是司馬遷《史記》所要寫的主體部分,而其中秦末以下的“現當代”部分尤為精彩、尤為重要,是最充分地體現司馬遷獨創性之所在。
第二步回過來再讀司馬遷所寫的“古代史”部分,即關于“五帝”與夏、殷、周的四篇“本紀”和有關吳、齊、魯、晉、楚、越、鄭等的十二篇“世家”。這部分是司馬遷根據舊有史料整理而成的,有重要歷史價值,但一般都是粗陳梗概,文學性、趣味性相對較差,只有少數篇章中的某些段落比較精彩。
在通讀《史記》某一階段的“本紀”、“世家”、“列傳”后,可以參看相應的“表”,如讀戰國部分可參看《六國年表》;讀楚漢戰爭部分可以參看《秦楚之際月表》;讀春秋部分可以參看《十二諸侯年表》等,使之作為復習和檢索之用。《史記》中的“八書”已經殘缺不全,《禮書》、《樂書》、《律書》三篇的序文大概還是司馬遷的原作,是研究司馬遷的思想所不能忽視的;《歷書》與《天官書》的學問過于專門,不研究天文學的讀者可以暫且不看;《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都比較好讀,前一篇較多地記錄了秦始皇皇、漢武帝的荒唐迷信;后兩篇寫水利、寫經濟,都關涉國計民生,三篇都是研究司馬遷政治思想、經濟思想的重要篇章。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