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門在哪個寺(春秋門在哪個寺廟里)
大家好,關于春秋門在哪個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春秋門在哪個寺廟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說明當時盛行什么情況?中
——建康時期佛教的盛行
“千里葷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晚唐詩人杜牧在題為《江甫春》的詩篇中的名句?!澳铣陌侔耸隆边@一龐大的數字,并非出于詩人的夸張。據史書記載,梁武帝時建康的佛寺數甚至超過了500座。這正好與同期北魏首都洛陽的佛教盛況不相上下,反映了中古時代我國南北兩地佛教的廣泛流行,以及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新的特點。
在東吳時期,建業都城最早的一座怫寺是建初寺,系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孫權為西域高僧康僧會所造,當時的佛寺以塔為主,所以寺的中心有一座供養佛骨“舍利”的寶塔。由于此寺位于秦淮河畔的大市后面,所以又名“大市寺”,地名就叫做“佛陀里”,康僧會在建初寺里翻譯了幾部佛經,這是江東地區譯經事業的開端。另外,在長干里還有一座佛搭——“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代印度的一個非常信佛的國王),塔基地宮內也埋藏有佛骨舍利,塔旁原有尼寺,于東吳中期被毀,西晉初年慚復為長干寺。
到了東晉時期,由于佛教徒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中流行的玄學和清談之風,使佛教逐漸中國化,得到了皇室和世家大族們的普遍信仰。建康的佛寺相應地增加了不少,現在有名可查的,就有40座左右。又因翻譯佛經是傳播佛教的重要手段,所以建康的譯經事業進一步興盛起來。印度、南亞和西域諸國的文化藝術也隨之而大量傳人,在我國古代的文化中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建康從事佛經翻譯和中外文化交流事業的代表人物,以東晉和劉宋時期的我國高僧法顯、寶云和從中印度來的佛馱跋陀羅等人的貢獻最大。法顯既是當時的大翻譯家,又是一位大旅行家。他以65歲的高齡,于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諸國,超過帕米爾高原,周游天竺(今印度)諸國,尋訪佛跡和佛經。歸途中經錫蘭島和蘇門答臘島,本來想回到廣州,但所乘船舶被海風吹至山東半島的牢山(今青島附近嶗山),他登陸后只好經廣陵(今揚州)和京口(今鎮江)等地,于公元4l3年才回到東晉的首都建康,這時候他已經79歲了。法顯在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公元414年),就寫成了他的旅行記。全文雖然只有9500多字,卻是敘述當時中亞、印度和南海諸國的歷史、地理和風俗人情的年代最早的一本重要著作,被稱為《法顯傳》,又名《佛國記》或《歷游天竺記傳》。這部書和后來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著的《大唐西域記》,可以說是六朝和隋唐時代我國最杰出的兩部國外旅行記。
位于建康南郊的道場寺(又名斗場寺,約在今雨花門外),是晉、宋之際的佛經翻譯中心。在法顯回到建康的前一年(公元412年),他在長安結識的中印度高僧佛馱跋陀羅及其大弟子慧觀,已由東晉大將劉裕請到道場寺。接著,與法顯在北天竺會過面的高僧寶云也來到道場寺。寶云普經在國外鉆研并掌握了印度的古文字“梵文”,這就為他的翻譯佛經工作準備了良好的條件。法顯在道場寺里大約住了5年左右,除了寫成《佛國記》外,還翻譯了佛經六部,共100多萬字。佛馱跋陀羅則和上百名中國僧人,從公元418年起在道場寺共同翻譯出大部頭的《華嚴經》。其中寶云在道場寺從事譯經工作的時間最長,據說他能一邊看著梵文本的佛經,一邊立即口譯成流利的中文。經過他譯成和訂正的佛經有《無量壽經》等多種,質量都很高,人們評論說:“江左譯經,莫不推寶云為第一?!?
瓦官寺是當時保存藝術珍品最豐富的一座佛寺。如東晉著名的畫家顧愷之和雕塑家戴逵(kui讀葵)、戴頤顒父子,都在瓦官寺內留下了他們的杰出作品。瓦官寺的位置在今南京城西南角的花露崗上,創建于公元364年,原來是東晉政府官營的陶器作坊,稱為“瓦官”,所以就用來作為寺名。當瓦官寺才建成的時候,寺僧向社會上募集經費。一些皇室、大族和官僚紛紛捐款求福,但都沒有超過10萬個銅錢的,唯獨年僅20歲的顧愷之卻寫上一筆百萬錢的捐款,因而被認為是說大話。不久,寺僧向他索取款項,顧擋之就要寺僧在大殿上準備好一堵白墻,然后關起門來在里面專心畫了100多天的壁畫,畫的主題是《維摩詰居土像》。據佛經說,維摩詰是一個道行很高的居士(“居士”就是信仰佛教,但沒有正式出家當和尚的人),在佛教人物中非常有名,相傳他經常同文殊菩薩辯論問題。當這幅巨大壁畫基本完成,將要給維摩詰點眼珠之際,顧愷之通知寺僧請人來參觀并捐款。這時,一個光彩煥發、清瘦聰慧、凝神沉思著的維摩詰居士就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使整個寺院的氣氛為之大變,觀眾們紛紛踴躍捐錢,很快就超過了100萬個錢。這幅著名的壁畫據說到唐朝時還存在,大詩人杜甫曾經親自到金陵來看過這幅畫。后來,此畫曾一度移到鎮江的甘露寺,晚唐時又被移到長安的皇宮中,可見這畫的價值之大。
顧愷之的住所就在瓦官寺附近,后代稱為“顧樓街”。據說,他為了專心作畫,特地位在樓上,平時把樓梯抽掉,經日不下樓,人們稱他為“才絕”、“畫絕”和“癡絕”。東晉的丞相謝安稱贊他的畫是“自生人以來,未之有也”。但顧愷之自己卻認為,畫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畫好眼睛。他在畫人物扇面時,甚至不點眼睛。有人間他,答復道:“那可點眼,點睛便語?!庇终f:“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彼鲝埉嬋宋镆莆彰總€具體人物相貌中的特征和他們特定的性格。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極少,現存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都是唐代前后的摹本,但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用筆“如春蠶吐絲”,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在瓦官寺中,還有大雕塑家戴逵和戴顒父子兩人的作品。戴逵曾經為瓦官寺鑄造過5尊銅佛像,當時人們把這幾尊精致的佛像,連同顧愷之所作的“維摩詰像”壁畫,以及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高4尺2寸的白玉佛像,合稱為瓦官寺的“三絕”。據記載,戴逵在進行雕塑時,常常虛心聽取觀眾的評論,來改進自己的作品。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尊高達1丈6尺的無量壽佛的木像和兩尊菩薩,看來看去總不夠滿意。他就把自己藏在像旁的帷帳中,聽取觀眾的評論,然后又以三年的時間重作新像,從而得到了人們的贊賞。戴顒繼承了他父親的雕塑技藝,也完成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他還善于修改已成的佛像,有一次,劉宋的太子送了一尊高達1丈8尺的銅佛像給瓦官寺,人們看了都覺得面部太瘦。后來請戴頤來看,才發覺是由于肩膀和手臂太肥了的緣故。工人按照戴顒的意見進行了修改,居然成為瓦官寺中最雄偉的一尊佛像。
瓦官寺的聞名于世,除了因為東晉時寺中有“三絕”以外,還由于南朝宋、齊、梁三代對它的大事擴充。如在梁代時增加了著名畫家張僧繇繪制的大幅壁畫,并新建了一座高達340尺的瓦官閣。張僧繇是一位善于畫人物,特別是畫佛像的名畫家。他在建康的許多佛寺里都創作過壁畫,見于記載的除瓦官寺外,還有烏衣巷附近的安樂寺。相傳他曾經給安樂寺畫了四條白龍,但都沒有點眼睛。后來,寺僧堅持要他點,結果其中兩條龍點睛后立即破壁飛去。這就是“畫龍點睛”這一成語的由來。張僧繇還善于學習國外的繪畫技巧,傳說他在青溪一乘寺的寺門兩側畫過許多凹凸花,就是使用紅色和青綠色等由濃變淡的色彩,來表現花葉的明暗透視,遠望起來好像有著凹凸的立體感。實際上,他是采用了當時流行于天竺的“暈染法”。所以,當時人們又稱一乘寺為“凹凸寺”。
瓦官閣建于粱武帝時,因距離當年的長江很近,所以在臨近中午的日照下,閣影可以映入江中,是當時眺望江中景色的一處名勝。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閣,并在他的作品《橫江詞》中提到此閣說“人言橫江好,我道橫江惡、-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可惜在南唐滅亡時,這閣被吳越國的軍隊燒毀了。
在瓦官寺的東面,還有一處南朝名勝叫做“鳳凰臺”,傳說在劉宋年間,曾經有三只類似孔雀的異鳥飛到今花露崗上來,并且吸引了許多普通鳥類前來“百鳥朝鳳”。由于在封建時代這是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因此劉宋政權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高臺,叫做“鳳凰臺”。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臺,并且留下了《登金陵鳳凰臺》的著名詩篇。全文是“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鴛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
以上我們所介紹的建初寺、道場寺和瓦官寺等寺廟倘位于秦淮河畔。這個地區從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工商業區和居民區,像建初寺的前面是著名的大市,道場寺的前面是斗場市,瓦官寺也距離大市很近。這與后來開封的大相國寺和蘇州玄妙觀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寺廟前面有一個熱鬧的市場,此外,東晉和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官僚還紛紛把他們的住宅捐給和尚作寺院,稱為“舍宅為寺”。這一類的寺院為數很多,像上面提到的張僧繇畫龍的安樂寺,原是東晉大族代表人物中的王坦之的花園。以凹凸花著稱的一乘寺,也是梁邵陵王蕭綸的府第,后來陳朝的大官僚、文學家江總又把他的讀書堂施舍給此寺。大致東起青溪,西迄石頭城,南至雨花臺,北抵都城北郭的中心區域里,就分布有南朗四百八十寺中半數以上的寺院。
南朗皇帝為了利用佛教統治人民和為自身求佛,曾在宮城內外修造了一系列金碧輝煌的寺廟,以便于他們朝夕參拜,同泰寺(今雞鳴寺前身)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早在公元300年左右(西晉永康年間),雞籠山上就已經有了佛教寺院。公元527年,梁武帝蕭衍又創建同泰寺,并使寺的南門正對著宮城的北門,以便利他的出入。寺里共有六座大殿,10余座小殿和佛堂,還有7層的大佛閣和9層的寶塔,供牽著非常壯麗的十方金像和十方銀佛等。梁武帝本人曾經四次假意“舍身”到同泰寺里去當和尚,再讓進臣用巨款為他贖身,利用這種手段幫助寺僧騙取到幾萬萬個銅錢,后來,同泰寺著了火災,梁武帝還想再建造一座更高的12層寶塔,終因“侯景之亂”而沒有完成。因此,同泰寺所浪費的人力和財力,在南朝所有佛寺中是最為突出的。
在建康東郊的鐘山和東北郊的攝山(今棲霞山),是南朝佛寺的另外兩個集中地。分別在鐘山南北的佛寺很多,梁以前就已有70座,梁時佛教最盛,數量應該還有增加。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北高峰上的大愛敬寺、法云寺和頭陀寺,今明孝陵所在地獨龍阜的開善寺和定林寺,還有北說的草堂寺(明朝常遇春墓所在地)等等。開善寺創建于梁武帝天監十四年(公元5l5年),是為了紀念當時的高僧寶志而設立的。據說,當寶志死后,梁武帝曾出了20萬個銅錢買下了定林寺前面的獨龍阜來埋葬他,墓上建有一座五層寶塔,塔頂嵌有國外進口的無價琉璃寶珠,所以又名“玩珠塔”。當時的大畫家張僧繇曾為寶志畫過肖像。后來,唐代的名畫家吳道子重新畫像,并由大詩人李白作贊詩,書法象顏真卿寫字,刻在同一塊石碑上,所以也叫“三絕碑”。到元朝初年,砷上又加上了書畫家趙孟頫(讀甫)寫的《志公十二時歌》。明朝初年,因為建造明孝陵,便將寶志墓塔、三絕碑與佛寺一同遷到今靈谷寺所在地?,F存靈谷公園內的“三絕碑”,已經是清朝乾隍以后的仿刻品。
攝山的南朝佛寺略少,見于記載的只有棲霞寺、慶云寺和止觀寺等幾座,但卻以人工開鑿的石窟寺――“千佛巖”而聞名。千佛巖位于今棲窟寺后的千佛嶺上,最早的一個大石窟名叫“無量殿”或“三圣殿”。該殿的主佛為高達3丈2尺5寸的無量壽佛坐像,兩側為各高3丈的觀音和勢至兩菩薩,會稱為“西方三圣”開鑿于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創建棲霞寺后不久。其余的近300個佛龕和500多尊佛像,絕大多數是齊、梁兩代的皇族和大官僚出資為自己求佛的,其中有齊朝的文惠太子、豫章王、竟陵王和始安王等提到的那個愛錢如命的梁臨川王蕭宏,因為他自己舍不得花錢,就動用梁朝國庫的公款大規模地修造和裝飾石窟。這些佛龕內部的基本布局,都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弟子通常是老年的“迦葉”和少年的“阿難”),有的佛座下蹲有雙獅(稱為“獅子聽道”),窟門兩側還常有天王力士像。它們的雕刻作風都較圓潤細巧,秀麗典雅,與北朝云崗、龍門等石窟的藝術風格似有所差別??上Х饚r的石質為紅色沙巖,易于風化。又經明代太監們的大事重修,以及解放前無知寺僧們的用水泥修補裝新,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了。
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四百人十寺,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它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每座佛寺都擁有龐大的莊園,并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他們既是神權的代表者,又兼世俗的大地主和大商人。這樣,人民所受到的壓迫和剝削也就更為沉重了。因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土紛紛起來反對。劉宋時曾在今太平南路四象橋(古代叫青溪中橋)之北建有宏麗的“湘宮寺”,寺址原是宋明帝劉彧的王府,他做了皇帝以后,就“舍宅為寺,造了兩座五層寶塔,并在銅佛像上使用了金箔制成的背光,極其奢麗。在宋明帝叫群臣參觀他的所謂“功德”時,有一個名叫虞愿的官員就直言不諱他說:“這是老百姓賣妻賣兒錢所建成的,這種罪惡比寶塔還要深重,有什么功德可言呢?”
公元489年時,一場中國哲學史上非常有名的“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之間的大辯論,在雞籠山旁的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里展開了。其中無神論者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思想家范縝,有神論者的代表人物就是蕭子良、蕭衍和沈約等,還有大批的佛教僧徒參加辯論。范縝一面進行口頭辯論,-面積極起草《神滅論》的文章,證明物質是具體存在的,而精神則是附生的。這對于當時廣泛流行的佛教迷信,更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打擊。所以《神滅論》在公元507年公開發表后,范縝再次受到了佛教徒的大圍攻。但是,他毫不畏懼,聲明決不“賣論求官”,繼續據理駁斥怫教徙的騙人鬼話。據說他經常“日服千人”,許多佛教信徒都被他駁得啞口無言,最后,他們只好把梁武帝請出來,利用政治壓力把范縝流放到了廣州。但是,斗爭并沒有到此結束,范縝被流放以后,又有郭祖深等繼續進行反佛斗爭,一直到“侯景之亂”建康被毀時才告一段落。
江蘇有看頭的古鎮之二~申港鎮?春秋季子禪寺
長江南岸,江陰申港,距長江口3公里,南望舜過山。春秋時,吳王壽夢四子季札三讓王位,避耕于舜過山腳下,受封于延陵,號稱“延陵季子”。吳公子光(闔閭)篡位,季札憤而“去之延陵”,直至92歲終老。如今常州市武進區與江陰市還保留了例如舜過井、季子禪寺等遺跡。
僧人外出,正門未開,可以從西側河邊輔門進入大院。
進來后可以看到土地祠,和西側殿,里面是道家仙宗像。再往前行,看到的就是正殿。
禪寺原址在抗戰時期為日軍作戰部,后被新四軍燒毀,建國后原址成為小學和初中,80年代后,另選位置恢復重建。
繞過正殿,背后是藏經閣
東側回廊是僧人起居飲食之處
繞回前面,可以看到天王殿
天王殿左右分列文昌殿與財神殿
在原路返回,西側是申港河,春秋時期,春申君曾再次修建河道,故東側先改建成春申廣場已似紀念。
經過這條紫藤路,看到的就是一汪湖水
對面就是城市規劃展館
沿著這條小路,我們回到季子禪寺正門,開始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日本的著名寺廟?(附圖)
安樂寺(Anrakuji)
建於1681年,是法然念佛的道場。后鳥羽上皇的妃子松蟲和鈴蟲被法然的弟子住蓮和安樂的傳教感化而私自出家,上皇聞后大怒,將兩位僧人定罪,法然也受誅連遭到?流放。為吊慰兩位僧人的亡靈於1681年創建了該寺。寺中陳列著住蓮和安樂,松蟲和鈴蟲的木像和石塔,使他們的悲劇故事得以流傳。春秋兩季特別開放。7月25日舉辦的以驅除中風病為目的的南瓜供養活動頗享盛名。
化野念佛寺(Adashinonenbutuji)
化野當地以往采行風葬,荒野四處散亂無名尸,1100年前空海(宏法大師)見此於心不忍,遂建如來寺加以供養,即為其起源。其后法然大師以此作為修行道場改為現名念佛寺,成為凈土教派之佛寺。正殿是由寂道上人於1712年重建。寺院內的8,000座石佛和石塔群即是埋葬在化野一帶的墓群,毎年8月23?24日千燈祭在寺內點上長明燈供養,幽玄千燈令人感到人世之無常。(參加千燈祭祀活動須預約,毎年自6月15日起以明信片報名,按先后順序額滿為止。)建於平安時代。
西明寺(Saimyouji)
天長年間(824?834)由空海的弟子智泉開創。又稱平等心王院?,F在的寺院於1700年因桂昌院的歸依而重建。主佛釋加如來像(重要文化財產)高51公分,據說是高山寺明惠上人的造顯。佛像體內印有1047年的墨書銘。側面安放的千手觀音像(重要文化財產)是一座立像,雕刻于平安時代,精細的面部雕琢,栩栩如生。屬於真言宗派。亦為賞楓名勝地。
醍醐寺(Daigoji)
真言宗醍醐派的總院。始於貞觀年間(859-77)圣寶在山上結庵,建立和安放準胝、如意輪兩觀音像(上醍醐)。926年,開發下醍醐,建立金堂、五重塔等。由於應仁、文明之亂的戰火,除了五重塔外,堂塔伽藍全被焚毀。1598年,借豐臣秀吉賞花之際重建。這裏是本門派修煉的道場基地。創建時的五重塔、桃山時代移建的金堂,以及上醍醐的藥師堂均為國寶。繪畫方面,收藏有絹本著色五大尊像(國寶)等許多文物。2月23日的“五大力士”,4月第2個星期日的豐太閣賞花佇列很有名。1997年,根據《世界遺產條約》,作為“古都京都的文物”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創建于平安時代。
大報恩寺(Daihouonji)
由藤原秀衡之孫義空上人創建,是真言宗智山派名寺。本堂仍維持著1277年創建時的原貌,是京都最大的古建筑,被列為國寶。除了本尊釋迦如來的坐像(重要文化財)外,靈寶殿還常年展覽以快慶的作品--十大弟子像為代表的,六觀音像等諸多文化遺產(須收費)。毎逢2月的“龜節”以及12月7、8日的“燒蘿卜活動”,寺內香客攘攘,競相祈_龜神的祝福及百病消除。
該寺始建於1227年12月26日,即本殿堂上梁日。
禪林寺(Zenrinji)
建於平安初期,正式名稱應為禪林寺。是凈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的總院。853年空海徒弟真紹繼承了藤原關雄的山莊后,將佛像安放其中,并開始將之作為真言宗的道場。
1077-1081年第7代永觀出家。把該寺改為凈土宗的念佛道場。寺中有側臉阿彌陀如來象,并以該‘回頭觀望的阿彌陀’而聞名。寺內收藏著國寶級的絹本畫冊阿彌陀圖(鐮倉時期)等諸多寶物。毎年自11月1日至30日舉辦寺內寶物展覽活動。為觀賞紅葉的名勝地。
行愿寺(Gyouganji)
正確的稱呼應是“行愿寺”。屬於天臺宗派。西國三十三所第19處靈地。身為俗人時曾射殺鹿的行圓起了佛心,於1004年創建,并雕刻和安放了千手觀音像。由於身著皮衣,因此被稱為“皮圣”,寺院也被稱為“革堂”。創建當初於現在的上京區,在多次移建遭焚毀后,遷於現址。
法然院(Hounenin)
建於1681年5月。原為法然和其弟子住蓮,安樂一起勤修佛法,積攢功業之地。1680年,知恩院第38代門主萬無上人使其復興。屬於凈土宗派單立寺院。方丈的屏風彩繪(重要文化財)出自狩野光信親筆。院內有池泉和白砂,泉內善氣水涌動。墓地裏有谷崎潤一郎,河上肇等名人達士的墓碑。(平時不對外公開。春秋特憋公開)
寂光寺(圍棋本因坊寺)
建於1578年11月,屬顯本法華宗派,由日淵在出水室町創建。日淵的第2代子孫日海是圍棋高手,曾擔任過信長、秀吉及家康的圍棋指導。死后,其弟子繼承了該寺別院之名--本因坊,本因坊一族從此在江戸誕生。寺內有本因坊前5代繼承人的墓碑。
觀音寺(Kannonji)
平安時代,嵯峨天皇下詔,弘法大師創建。主佛是十一面觀世音菩薩。作為西國三十三所第十五處靈地,以避邪開運而聞名,尤其是作為治頭痛、長智慧、免癡呆等受到廣泛信仰。寺院內的山上四季披綠,非常美麗。春天的梅花、櫻花,秋天的紅葉,讓來訪的游客心曠神怡。創建於825年(平安時代)。
鹿宛寺(金閣寺(通稱))
建於1937年,屬臨濟宗相國寺派,是1397年足利義滿經營的山莊改建而成。金閣是元寶形三層建筑,1950年焚毀於大火中,1955年予以重建。屬池泉迂回式庭院。茶室夕佳亭以荻草交錯的籬笆架和纏繞著南天的床柱聞名與邇。1994年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清水寺(Kiyomizudera)
「清水寺」建於音羽山上,為日本佛教北法相宗的總院,相傳延鎮上人於778年在此開山后,由大將軍坡上田村麻呂于798年興建。在羽音山山腰建有近30座寺院和佛塔,現存的主要建筑物為德川家光於1633年所重建。被列為國寶的本堂正殿以「清水舞臺」而聞名,屋頂采用四坡式結構,以檜木皮重層鋪建而成,其宮殿造型優美,令人觀嘆,殿內供奉著十一面千手觀音像。本堂的下方有著名的「音羽瀑布」,與祈求分娩順利的「子安塔」,后者被列為重要文化遺產。此外,境內的重要文物建筑鱗次櫛比,包括仁王門,鐘樓,西門,三重塔,釋迦堂,阿彌陀堂等。1994年12月,清水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金地院(Konchiin)
建於1626年,是南禪寺別院。應永年間(1394-1428),由足利義持創建於北山,后又於1605年經崇傳移建至現址。方丈是重要文化財,狩野派的屏風繪畫也十分有名。茶室八窗席(重要文化財)和鶴龜庭(特別名勝)、枯山水庭園均為小掘遠州名作(茶室參觀須以來回明信片申請)。東照宮(重要文化財)創建於1628年,是本殿、石間、拜殿連在一起的權現式建筑,供奉有_川家康的發冢以及念經佛像。拜殿天井的龍鳴圖出自狩野探幽之筆,36歌仙則為土佐光起之作。此外,八窗席茶室的屏風繪畫“猿猴捉月圖”和“老松”十分有名。
高臺寺(Koudaiji)
1606年,豐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為了祈禱秀吉的冥福而創建本寺。屬於臨濟宗建仁寺派。移建了伏見城樓的一部分,極為宏偉壯觀,但卻不幸遭遇火災,現在只保存了正門、開山堂、靈屋和茶室傘亭?時雨亭(均為重要文化財產)。靈屋內部安放秀吉和北政所坐像的須彌壇等處繪制的泥金畫圖案作為“高臺寺泥金畫”非常有名。茶室傘亭的頂棚用圓木和竹子編成,表現出油紙傘的形狀,非常罕見,與時雨亭一樣,是桃山時代茶室建筑的代表作。池泉回游式庭園屬於史古跡、名勝。
金戒光明寺(Konkaikoumyouji)
1175年從比睿山下山的法然上人首次建立的念佛道場。為凈土宗四總院之一。數度遭遇火災,於災后重建。阿彌陀堂是1605年由豐臣秀賴重建。而文珠塔的主佛像文殊菩薩像相傳是名佛像雕刻家運慶的作品,為日本三文殊像之一。收藏有絹本墨彩山越阿彌陀佛圖(重要文化財產)。
曼殊院(Manshuin)
建於1656年,是天臺宗的皇家寺院,屬五座皇家寺院之一。原建於比睿山的一堂,良尚法親王時期,被遷移到現址。明治初期前還兼管北野天滿宮。院內的大書院、小書院、八窗軒茶室,庫裏都是重要文化財。采枯山水式的庭院構建方式。國寶級的不動明王(黃不動)是三大不動王之一。內部的屏風彩繪主要出自狩野探幽之筆,其他尚有出自狩野永德之筆的竹虎圖(重要文化財)等。
妙圓寺(Myouenji)
建於佌1616年3月15日。位於以妙法送火聞名的松崎山“法”字山下。日英上人創寺之際,還在另外一棟殿堂裏供奉了法華經的守護神“大黑”。人們從全國各地涌來,參拜“松崎的大黑”,屬日蓮宗。1969年幸免於當時的大火,因此也被稱為“火中顯靈的大黑天”。毎60天舉行一次甲子日活動。能祈禱心想事成,也能請到保佑長壽幸福的硬幣,護身符和護身牌,是京都七福神之一。
勸修寺
言宗山階派的總寺院。醍醐天皇下詔建造的寺院,為天皇的生母藤原胤子祈禱冥福而建。由承俊律師創建。1470年(文明2年)被戰火焚毀,在德川氏和皇室的援助下得以復興。世代法親王均入寺修行,作為由皇族貴族出家當住持的寺院一直擁有很高的地位。宸殿、書院(重點文物)是將明正天皇原來的御殿移建而來。國寶釋加如來說法圖(現為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刺繡也稱作勸修寺刺繡帳幕,是本寺傳寺之寶。庭院采用以冰窖的水池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形式建成。書院前庭有據說是水戸光圀捐贈的石燈籠,作為勸修寺式燈籠而出名。建立於900年(平安時代)左右。
辨財天長建寺(島弁天)
建於1600年間,屬真言宗醍醐派。1699年伏見奉行建部的工匠頭政宇在開拓中書島時,從深草大龜谷的即成就院中分離出其別院多聞院,而創建本寺。其裸體弁財天像,甚為珍貴。7月有(第4個星期日)弁天祭。京都主佛供奉弁才天僅有此寺。
為櫻花名勝地,四季百花爭妍斗艷。
御守及神簽聞名。
教王護國寺(東寺)
教王護國寺是平安京建都之際,作為鎮護國家而建立的官廟之一。在弘仁14年(823年)空海大師下賜為“真言密教”的道場,成為了真正的一家寺院。南北方有南大門,金堂,講堂,食堂,和北大門。東南方有五重塔,西南方有灌頂院。體現了佛教建筑物的特色。
金堂(本堂)是慶長8年(1603年)再建的。這座建筑代表著代表桃山時代的豪壯雄大。五重塔雖然在寬永21年(1644年)再次修建的,但這座新建的建筑物上融化著工匠的心血。五重塔是現存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塔,是京都的象征。除此之外,作為弘法大師的住宿而蓋造的大師堂是,康歷元年(1379年)被火燒卻之后重新修建的。明德元年(1390年)又增加修建了朝拜大師像的禮堂和走廊,體現了古代日本臥室的優美。
清水寺
清水寺的由來是寶龜9年(778年),從僧延鎮在音羽的瀑布上參拜觀音而開始的。到了延歷17年(798年),坂上田村麻呂改建為佛殿,從此成為恒武天皇的敕愿寺?,F在的清水寺東西方有西門,三重塔,經堂,開山堂,轟門,朝倉堂,本堂,阿彌陀堂。周圍的建筑有仁王門,馬駐,鐘樓,北總門,(Ia嬪忍茫?輪?海?影蔡茫?蚴靨煤駝蚴厴緄牡刂魃襠縞竦睢U廡┙ㄖ?锏拇蟛糠炙淙輝?(B17世紀初修建的。但是這樣的景觀是早在13世紀已經形成。
寺廟中心的本堂是寬永10年(1633年)修建的建筑物,名為清水的舞臺。展現出它雄大壯麗的姿態。
除了這些建筑物之外,境界內的東邊設有引用江戶時代初期的技法來修建完成的成就院庭院。
延歷寺
延歷寺的歷史是從最澄(在日本傳播天臺宗的高僧)為了鎮護平安京的鬼門而建立比督山寺開始的。后來法然,榮西,親鸞,道元,日蓮等日本佛教的高僧在此修行而聞名天下。
10世紀后期以東塔,西塔,橫川等三個地方為中心,修建了堂舍。之后,這座名寺經過了無數次的火災。特別是元龜2年(1571年)寺廟的一大半被戰爭的烽火燒去了一大半。作為總本堂的根本中堂是寬永17年(1640年)再建的。它擁有正面11間,側面6間的龐大規模。它的構造是正面的外部和最中心部為木頭板,背面的4間內間為石板,設有3座宮殿。
除此之外,延歷寺還保存著17世紀的堂舍,體現了當時的佛教思想和佛教建筑的特色。
高僧輩出的日本佛教母山
設立年代:8世紀末,17世紀再興。
醍醐寺
醍醐寺的寺院分別建設在山上和西麓的平地。山上寺院是貞觀16年(874年),平地寺院是延喜4年(904年)蓋建的。
山上的寺院藥師堂是保安5年(951年)再建的建筑物。它體現著平安時代初期的佛堂獨特的規模和樣式。鎮守社清龍宮拜殿是永亨6年1434年再建的建筑物。它的形狀如同日本古代的民間房子。
平地寺院上建立的五重塔(天歷5年·951年創建)是京都現存的最古老的佛塔。佛塔的最上面畫有曼陀羅,體現了密教寺院的特色。金堂是慶長5年(1600年)從紀州滿愿寺移筑的金堂,殘留著平安時代末期的風格。三寶院的表書院是在慶長3年(1598年)在豐臣秀吉的建議下修建的。寺院是臥室型構造。三寶院的庭院也是在豐臣秀吉的建議下蓋造的庭院之一。里面有噴泉和假山,是一座非常豪華的庭院。
京都最古老的建筑物,從五重塔到桃山時代的庭院
設立年代:9世紀末
仁和寺
仁和寺是仁和4年888年宇多天皇下令蓋造了勅愿寺開始的。當時很多皇子,皇孫都在這里辦公過,因此仁和寺成了門跡寺院的領頭羊,他名為御室御所。糱r雖然應仁之亂的火花燒卻了整座寺院,但是寬永18年至正保3年的短短的5年,把原在皇宮的紫宸殿和常御殿移筑到仁和寺,又用清涼殿的木材蓋造了御影堂。并且,又加建了二王門,中門,五重塔等建筑。經過這一系列的修建,仁和寺再次展現出了它的莊嚴?,F在我們所看到的寺院就是這時候修建的。
金堂是正面7間,側面5間,帶有龐大規模的建筑物,屋頂是從絲柏樹葺改為本瓦葺。體現了桃山時代皇宮建筑的風格。
有著平安王朝文化醇香的皇室皇宮
設立年代:9世紀末,17世紀中期再興
平等院
平等院原本是藤原道長的別墅。到永承7年1052年被他的兒子西白賴通該修為寺院的。第二年天喜元年修建了安置了阿彌陀如來的阿彌陀堂現在的鳳凰堂。12世紀初又蓋造了法華堂,五大堂等諸寺院。但是建武3年1336年一場戰火燒卻了寺院的一大半,現在只留下鳳凰堂和鐮倉時代再建的觀音堂和鍾樓。
鳳凰堂是以中堂為中心,左右有翼廊。展現了輕快而優美的姿勢。它的背面有尾廊。中堂的屋頂的兩端裝飾著鳳凰,內部是耀眼的二層寶蓋,裝飾了寶相華文和螺鈿。并且還裝飾了云中供養菩薩,墻壁畫等。鳳凰堂的前面是庭院,它表現的是西方的極樂世界。融化了大自然景觀的這座庭院被稱作為凈土庭院,是后來以阿彌陀堂為中心創建的各寺院庭院的起源。
體現了極樂凈土的建筑和庭院
設立年代:11世紀中期1052
高山寺
高山寺是寶龜5年(774年)開創的,到了13世紀初得以明惠上人的修建之后改名為高山寺的。修建的時候高山寺擁有金堂,阿彌陀堂,十三重塔,東西藏經閣等建筑物。但隨著中世的戰亂而荒廢,進入到江戶時代寬永11年(1634年)再次得到修建的。
石水院是明惠上人時***始流傳下來的唯一的遺跡。它是建立在13世紀前半期的建筑。從看得出鐮倉時代的特色。石水院是與自然相融合的優美的建筑,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是代表日本文化的庭院。
除此之外,寺院的中心還設有寶篋印塔和如法經塔。
與自然相融合的優美的建筑
設立年代:13世紀初(1206年)
西芳寺(苔寺)
西芳寺是天平年間(729~749年)被僧行基所創建的。之后的歷應2年(1339年)得以夢窗疏石的修建改名為禪宗寺。修建之初是以建立在平地上的兩層樓閣的琉璃殿為首,修建了庭院和池庭。西芳寺的山腹是山水庭院和坐禪堂指洞庵,山頂是縮遠亭。山頂的縮遠亭可以眺望到遠處的風景。
文明元年(1469年),戰爭的戰火燒卻了這座古老的寺院。夢窗疏石修建的庭院被一層厚厚的苔得到保持?;膹U后的庭院被評價為名園?,F在殘留下來的湘南亭(茶亭)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所修建的。
這座寺院是建筑物和庭院成為一體化的。用精確的手法去鋪在地上的石組和眺望臺等融入了在前代無法看到的形式,給后世的庭院帶來巨大的影響,成為日本庭院史上的一個奇跡。
給后世的庭院建筑帶來巨大影響的名園
設立年代:14世紀中期(1339年)
天龍寺
天龍寺是以風山為背景在建長7年(1255年)蓋造的離宮為基礎,歷應2年(1339年)被改成為禪寺。當初的禪宗寺院是三門,佛殿,法堂,方丈成為直線型的典型的寺院。方丈的后面是利用高坡來作出山形的庭院。天龍寺修建之后雖然在戰火中失去了主要的寺院。但是庭院至今好保存的完整無缺。庭院的池子雖然修改了好多次,但依稀保存著當時的風景。
龍門瀑布,石橋,巖島等石群體現出大膽而又細膩的池庭布置,給室町時代之后發展起來的山水庭院和和石組布置帶來巨大的影響。
禪宗大寺院的鑒賞本位的庭院
設立年代:14世紀中期(1339年
鹿苑寺(金閣寺)
鹿苑寺是足利義滿在應永4年(1397年)接過鐮倉時代建立的貴族的別墅之后,竭盡全力去修建成為別府北山殿的。義滿死后的應永29年(1422年),夢窗疏石作為開山祖師修建成了禪寺。之后金閣寺在有一段時期走向荒廢,但是到了江戶時代金閣寺和庭院又恢復了往日的輝煌。
庭院以衣笠山為背景,在水池里安設了各種各樣的名石。并面對水池建立了舍利子殿金閣,在山上設置了眺望臺。金閣的屋頂的第一層是木屑葺,第二,三層是金箔,是代表北山文化的華麗的建筑物。體現出義滿當時的權威和對王朝的憧憬。雖然金閣寺在昭和25年(1950年)被一場大火給燒卻,但昭和30年(1955年)得到了復原和再建。
權力者對王朝文化的憧憬,金閣
設立年代:14世紀末(1397年
叢徽寺(銀閣寺)
叢徽寺是把足利義政在文明14年(1482年)在東山山角上營造的東山別墅改成禪寺的。東山殿是模仿西芳寺而建立的。寺院以水池為中心設有觀音堂銀閣,持佛堂東求堂等建筑物。廣受當時讀書人的愛戴。雖然荒廢過一段時間,但是17世紀的中期開始又恢復到了昔日的風光。銀閣是長享3年(1489年)建設的二層樓閣,下層是東洋式書院,上層是禪宗的佛堂。
東求堂是祭祀守護神的持佛堂和書房并兼的建筑物。是文明17年(1485年)修建的。位居在東側的面積為4帖半的同仁書房設有最古老的付書院和遠架子。
叢徽寺的庭院雖然在戰國時代荒廢過一段時間,但是到了元和元年(1615年)復興時得到了修建。以水池為中心的名石,樹木和石組上凝聚著工匠的心血。
東山文化的象征,淡泊而玄奧的美
設立年代:19世紀后期(1482年)
龍安寺
龍安寺是寶德2年(1450年)把貴族的別墅改修為禪寺的。長享2年(1488年)本堂復興之后修建了諸堂。之后的寬政9年(1797年)因為被一場大火燒卻,現在的本堂是慶長11年(1606年)把西源院本堂移筑過來的。
本堂南側的本堂庭院是15世紀中期修建的。用土墻來圍住東,西,南面的石庭里鋪上了白沙。白沙的上面擺置了5群共15個石組。這座庭院布置抽象化的表現出大自然,它的美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白沙和石群組成的抽象造形,山水庭院的代表
設立年代:15世紀中期復興(1450年)
本愿寺(西本愿寺)
本愿寺是宗祖親?圣人所創立的凈土真宗本愿寺派的祖山,當初建立在京都東山,之后遷移到全國各地。到了天正19年(1591年)被豐臣秀吉遷移到現在的本愿寺。寺院遷移到京都之后被修建,寬永10年(1633年)修建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建筑物。
元和4年(1618年)修建的書院被分為公開接見場所的對面所(鴻之間)和秘密接見場所的白書院,繼承了書院的豪壯。位居在這間書院東側的是被稱作為虎溪之庭的山水庭院。山水庭院的構造代表了瀑布,溪水和大海。雖然它的構造是單純明快,但是帶有顏色的石頭和蘇鐵艷麗而又大方的體現出桃山時代的豪華。
面向滴翠園(水池)的飛云閣是三層樓閣建筑物,它的外觀奇特旨趣,體現出了工匠的卓越的才能
代表華麗而豪壯的桃山文化的精髓
設立年代16世紀后期再興(1591年)
燈火的寺院
真如堂的紅葉,還漂亮。
長(久)印象堂
長(久)印象堂的燈火,11月8日5點30分開始
在南禪寺天與草庵燈火開始了
平安神宮背后
真如堂
真如堂
清水寺
清水寺
醍醐寺
平安神宮
平安神宮
知恩院,桜花の季節
知恩院,桜花の季節
勝持寺
平等院--藤原文化の結集
天龍寺
仁和寺
仁和寺
金戒光明寺
毘沙門堂
毘沙門堂
長岡天満宮
教王護國寺
大谷本廟
中國五大寺廟是那些
中國十大著名寺廟簡介
(一)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處,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
白馬寺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搬屧础奔捶鸾讨l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據《后漢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里,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渾身閃閃發光的金人,在宮里飛旋。第二天,漢明帝召來大臣們為他圓夢,一個大臣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叫佛的神,陛下夢見金人,一定是佛。”
漢明帝是個非常迷信的人,于是,他便派人前往天竺國(印度)去取佛經,歷經艱難帶回了佛經原本----梵文貝葉經,并在白馬寺的清涼臺上譯出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以及其他佛學著作。為了存放這些佛經和宣揚佛教,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國的佛寺模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后,就起名為“白馬寺”。
(二)大昭寺簡介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建于7世紀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筑。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后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將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筑,殿宇雄偉,莊嚴絢麗,每日被轉經的人流簇擁著。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按笳选?,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堂。而這尊釋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一尊“覺阿”佛(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座土木結構的寺廟,主殿三層,殿頂覆蓋著西藏獨具一格的金頂,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時也是藏漢團結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證。
(三)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圣?!保蟾慕ǔ伤募壞舅?。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
(四)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故鄉。位于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屢建屢毀,現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歷時十載而重建的。
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
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后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后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圣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圣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余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后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游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筑。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于桃園三結義,止于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于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關帝廟除古建筑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余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游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五) 晉祠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的發源處。這座祠堂建于北朝,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督虞而建造的。據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边吷系拇蟪季驼埱蟪赏踹x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大臣說:“天子無戲言?!庇谑?,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F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
晉祠里最有名的“三絕”:一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隋槐是隋代時種植的槐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
二是圣母殿內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由于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圣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筑,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筑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里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后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
(六) 孔廟
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讖R內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
孔廟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筑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筑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讖R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于甘肅省夏河縣城西1公里。拉卜楞寺舊稱“扎西奇寺”,是中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為甘、青、川交界地區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寺院背依龍山,南面大夏河,向南遙望曼達拉山。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藏族建筑的風格,占地約1300畝,規模龐大,壯觀雄偉。寺院的建筑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大活佛官邸、兩座講經壇,以及大片的喇嘛住宅,形成一個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龐大建筑群,房屋總計達萬余間。
全寺規模最大的是壽禧寺,也稱“大金瓦寺”,共有6層,高達20多米。頂是宮殿式的方亭,四角飛檐,覆蓋有鎏金鋼瓦和獅、龍、寶瓶、如意、****等裝飾。殿內的燙金佛像高達10米,是尼泊爾工匠的杰作。壽禧寺還珍藏有一部用金銀汁書寫的《甘珠經》,是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
寺內的藏經樓里擺放著一排排從地面高達屋頂的書架,書架上滿置以綢緞包裹的經書。其中有一部《大藏經》,共二百余卷。藏經樓的藏書共計達6萬5千多卷,此外還有7千余塊的木刻印版。藏書豐富是該寺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喇嘛寺院中具有很大的影響。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亙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岳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臥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后建有72座寺院。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臺,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岳廟,古樸雅致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王寺等。
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史書記載: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并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跋陀圓寂后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十年后,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后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方法自然易于推廣,使得后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由于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時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斗爭激烈。達摩去世后,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導“漸悟”,而南宗倡導“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過十幾年的爭執,至唐德宗時,南宗終于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后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后南宗內部又分為曹洞、臨濟、云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后,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生在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居民一半,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于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七世紀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臺殿閣五千余間,占地36公頃,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少林寺置于火海中。乾隆以后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剎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重,火勢延續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經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后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往昔模樣?,F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并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臺、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筑。
山門為一殿,面闊三間,雕脊彩瓦,吻獸生動,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門上“少林寺”橫匾原懸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為清圣祖玄燁親書。
二進院為天王殿。該殿與四進的藏經閣和三進的大雄寶殿均被毀,現已重修好,內有四大天王像。三進大雄寶殿于1986年重建。殿內柱基均為雕刻高1米多的石獅。藏經閣遺址前后,除鐘樓遺址上放重5.5噸的金代大鐵鐘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鑄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鐵像和石碑等文物,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后山門內幸存的第一所建筑。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歷曾留宿于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臥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岳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級而上,高臺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稱“達摩殿”,又叫“立雪亭”,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
(九)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據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先有塔后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寺院建筑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
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十)懸空寺 懸空寺坐落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恒山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
恒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號稱“北岳”。懸空寺就建在恒山腳下的金龍峽上,距大同市約80公里。根據《恒山志》的記載,懸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后經歷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是中國現存極為罕見的一座高空建筑,被譽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全寺所有的建筑均高掛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與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頂呈倒懸之勢,抬頭望去,整個建筑宛如被粘貼上去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寺坐北朝南,面對恒山,上載危巖,下臨深谷,建筑紅墻灰瓦,錯落有致,凌空展開,若雛鳳欲飛。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有如蟠龍貼伏于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樓閣四十余處,分為三組。
踏進山門,迎面為一座雙層樓閣,院內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鐘鼓樓。這組建筑以三官殿為主體,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的建筑是以三圣殿為主體,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殿內佛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最后一組建筑是以三教殿為主體,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筑,為三層檐歇山頂九脊,殿內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三像中釋迦牟尼像居中,老子像在左,孔子像在右,神態各異,雕塑家們把這三位完全不同教義的教祖的內心世界都表現了出來,精湛的藝術手法,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的建筑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施工大膽。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鑿出水平的洞眼,然后在洞眼內安設木梁挑出崖外,再于挑出的木梁上鋪板立柱,構筑各種形式的梁架、屋頂等,凡是挑出的殿堂樓閣,周圍都安設欄桿。當游人從山上往下看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一些挑出崖壁較遠的殿堂樓閣之下有一根根撐頂在半崖的凌空木柱,這是為保證殿閣的安全而增設的。
從全寺來看,南北高低錯落,中隔斷崖,有飛架的棧道相通,曲折回環;梁架上下呼應,廊欄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渾然一體。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鳳欲飛,正如古人在棧道絕壁上題刻所云:“公輸天巧”,有詩贊曰:“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 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內還有用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種碑刻題詠,這些都是珍貴的文物和技藝高超的工藝品。
春秋門在哪個寺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春秋門在哪個寺廟里、春秋門在哪個寺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