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哪個古詩(“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哪個古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蘇軾辛棄疾王安石杜牧
出自北宋詩人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全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 北宋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詩詞是中華文化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流傳后世的詩詞多達幾十萬首,所以我們不可能都知道,有人問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它是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的詩作,它的下一句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王安石登高望遠之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登飛來峰》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多次被宋神宗重用,官職宰相封荊國公,曾經主導了北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才,后因變法遭到守舊派的阻撓,而失敗被貶郁郁而終,“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詩就是他所作。
這首詩名叫《登飛來峰》,是王安石三十歲途經杭州登飛來峰時所作,此時的王安石正值壯年時期,有著滿腹經綸,心懷大志,而此時的北宋王朝卻被一幫守舊派把持,大致國家停滯不前,自己決心改革,看到眼前群山被云霧繚繞的景象之后,詩興發發,于是寫下了這首《登飛來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后一句是,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的意思是不害怕眼前的浮云遮住我的視線,原因在于我已經身處在最高層了,來表達作者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要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句詩詞以外,下面還有其他幾句著名詩句的作者,不知道也可以看一下喲。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名句
陶淵明,他是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主要生活在東晉末期,性情豁達、潛心田園生活,同時又對現實現狀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雖然做過幾任官職,但都不長久,后來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隱居田園,專心詩作,寫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贊美楊貴妃
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云想衣裳花想容”,這句贊美女子傾國傾城的詩句。那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寫給誰的?這句詩是《清平調》三首詩中其中一首的詩句,是李白用來贊美楊貴妃美艷的詩句。《清平調》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為翰林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
出自:《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這首詩寫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哪一首詩?
登飛來峰
[ 宋 ]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詩及譯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登飛來峰》,全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譯文:登上飛來峰上的高塔,聽說每到雞鳴時分就可在此處看到日出。不怕山間浮動的云霧遮住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
賞析
全詩的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寫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及其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創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心懷壯志,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