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李白在宣州寫了哪些詩(李白在宣城寫的詩詞)

青絲繞手2022-12-10 14:15詩詞70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在宣州寫了哪些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在宣城寫的詩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李白描繪安徽宣城的詩句

1. 關于宣城的詩句

2. 關于宣城詩句

關于宣城的詩句 1. 關于宣城的詩詞

1、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代: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2、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南北朝: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譯文:

船走水路與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卻知入海而歸。浩淼水天之際能夠認識出返歸之船,云霧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樹。

船在搖蕩,困倦惆悵之心也在搖蕩,這種孤獨的遠行已非一次。雖然為得朝廷賞識而高興,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跡僻遠之地的情趣。

世間喧囂從此遠隔,慶幸得到這種機會。雖然沒有玄豹深藏遠害的資質,但也終于能夠隱于南山的霧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里云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游。

譯文:

瀟灑不羈飄蕩江湖十多個春秋,沒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謝公城邊被溪水聲響驚醒酣夢,蘇小門前的柳枝常常拂過我頭。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幾人懷抱這般情韻一生就罷休?

塵世中人掛冠歸去原是平常事,終于將蹉跎了的光陰來尋訪舊游。

5、宣城見杜鵑花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2. 有關宣城的詩

《題宣城》一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并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一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3. 有關宣城的詩

《題宣城》一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并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一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4. 李白描寫宣城風景的古詩有哪首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謝朓北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個晴朗的秋天傍晚,詩人獨自登樓,憑欄遠眺,只見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麗。不禁詩興勃發——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詩人懷著贊嘆的心情用凝煉的筆墨描寫了登高所見的總體印象。平曠的郊原,起伏的山巒,錯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這開頭兩句一下子將讀者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接下來具體描寫詩人眼中的景色。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寫遠景。“兩水”,指環繞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時值秋天,溪水寧靜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雙橋”,指橫跨溪水的兩座拱形橋。兩座橋倒映水中,在夕陽的照耀下,折射出絢麗奇幻的色彩。這哪里是橋?分明是兩道彩虹從天而降!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寫近景。詩人選取了人煙、橘柚、梧桐三種具有時節特征的物象來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崗叢林中,飄出農家的一縷縷炊煙;深碧的橘柚、變黃的梧桐都顯出一片蒼涼。詩人敏銳地捕捉住瞬間的感受,借視覺寫出感覺,“寒”、“老”二字,不僅能夠調動讀者的聯想,而且似乎在不經意中點染出一片濃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層次清晰,明暗相間。水明凈絢麗,山沉郁蒼寒,組成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尾“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抒發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心情。然而這不是一般的登臨懷古,“誰念”二字,透露了詩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寶初年為權貴排擠被迫離開長安以后,一直過著政治失意、四處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詩人謝朓,在南齊爭權奪勢的復雜斗爭中也曾受到排擠,最終死于非命。因此,當他來到舊游之地宣城,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吟賞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緬懷謝公之情?

5. 求有關安徽宣城涇縣的古詩

李白在那住過,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涇川送族弟》涇川三百里,若耶羞見之。錦石照碧山,兩邊白鷺鷥。佳境千萬曲,客行無歇時。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陽祠。仙人不見我,明月空相知。問我何事來,盧敖結幽期。蓬山振雄筆,繡服揮清詞。江湖發秀色,草木含榮滋。置酒送惠連,吾家稱白眉。愧無海嶠作,敢闕河梁詩。見爾復幾朝,俄然告將離。中流漾彩鹢,列岸叢金羈。嘆息蒼梧鳳,分棲瓊樹枝。清晨各飛去,飄落天南垂。望極落日盡,秋深暝猿悲。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

光李白在那寫的詩都有很多

6. 與宣城歷史有關的詩 要快

宣城,古名宛陵,在三國時也叫丹陽,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風景宜人、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宣城歷史上戰事較少,就是在抗日戰爭時日本對宣城的大轟炸還有就是發生在涇縣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日本的轟炸給宣城這個一直保護的不錯的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摧毀,也給宣城的經濟極大的重創。

宣城在清朝時出了個很著名的數學家梅文鼎,他為中國的數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得到了乾隆的賞識,他把以前的數學書籍結合自己的知識編著成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但真正讓宣城聞名的是謝眺和李白,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便是當時的江左名郡,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騷客來此,著名詩人范曄、謝脁、杜牧曾做過宣城太守,白居易曾在宣城讀書致仕,李白曾多次游歷宣城。而在這其中,給宣城抹上濃墨重彩的就有兩位:謝脁與李白。

謝脁字玄輝,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于當時的高門華族、文學世家——陳郡謝氏,是東晉名相謝安的后代。他少年早慧,文名顯赫,步入仕途后也較得意,似乎沒有多少牢騷和哀怨。然而在魏晉南北朝那樣一個動蕩衰敗、朝代迭更的年代,人的生命格外脆弱,伴君如伴虎,謝脁又出身于名門望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他由京官出任宣城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擠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極端痛苦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心懷魏闕、眷戀著朝廷;另一方面,他又想著遠離塵囂、畏禍全身。當他來到宣城時,他被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想在這山明水秀的宣城過一番亦官亦隱的生活:"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謝脁到任不久,便在陵陽山郡衙附近建"高齋",作為他"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高齋視事》)之所,過著"江海雖未從,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的亦官亦隱的生活。他曾多次登臨郡北敬亭山和郡南響山,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清麗詩篇,因而他又有"謝宣城"之美譽。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風蕩飄鶯亂,云行芳樹低。暮春春服美,游駕凌丹梯。升嶠既小魯,登巒且悵齊。王孫尚游行,蕙草正萋萋"。(《登山曲》)

"颯颯滿池荷,翛翛蔭窗竹。檐隙自周流,房櫳閑且肅。蒼翠望寒山,崢嶸瞰平陸。"(《冬日晚郡事隙》)

關于宣城詩句 1. 關于宣城的詩詞

1、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代: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2、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南北朝: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譯文:

船走水路與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卻知入海而歸。浩淼水天之際能夠認識出返歸之船,云霧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樹。

船在搖蕩,困倦惆悵之心也在搖蕩,這種孤獨的遠行已非一次。雖然為得朝廷賞識而高興,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跡僻遠之地的情趣。

世間喧囂從此遠隔,慶幸得到這種機會。雖然沒有玄豹深藏遠害的資質,但也終于能夠隱于南山的霧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里云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游。

譯文:

瀟灑不羈飄蕩江湖十多個春秋,沒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謝公城邊被溪水聲響驚醒酣夢,蘇小門前的柳枝常常拂過我頭。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幾人懷抱這般情韻一生就罷休?

塵世中人掛冠歸去原是平常事,終于將蹉跎了的光陰來尋訪舊游。

5、宣城見杜鵑花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2. 有關宣城的詩

《題宣城》一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并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一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3. 李白描寫宣城風景的古詩有哪首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謝朓北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個晴朗的秋天傍晚,詩人獨自登樓,憑欄遠眺,只見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麗。不禁詩興勃發——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詩人懷著贊嘆的心情用凝煉的筆墨描寫了登高所見的總體印象。平曠的郊原,起伏的山巒,錯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這開頭兩句一下子將讀者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接下來具體描寫詩人眼中的景色。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寫遠景。“兩水”,指環繞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時值秋天,溪水寧靜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雙橋”,指橫跨溪水的兩座拱形橋。兩座橋倒映水中,在夕陽的照耀下,折射出絢麗奇幻的色彩。這哪里是橋?分明是兩道彩虹從天而降!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寫近景。詩人選取了人煙、橘柚、梧桐三種具有時節特征的物象來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崗叢林中,飄出農家的一縷縷炊煙;深碧的橘柚、變黃的梧桐都顯出一片蒼涼。詩人敏銳地捕捉住瞬間的感受,借視覺寫出感覺,“寒”、“老”二字,不僅能夠調動讀者的聯想,而且似乎在不經意中點染出一片濃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層次清晰,明暗相間。水明凈絢麗,山沉郁蒼寒,組成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尾“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抒發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心情。然而這不是一般的登臨懷古,“誰念”二字,透露了詩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寶初年為權貴排擠被迫離開長安以后,一直過著政治失意、四處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詩人謝朓,在南齊爭權奪勢的復雜斗爭中也曾受到排擠,最終死于非命。因此,當他來到舊游之地宣城,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吟賞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緬懷謝公之情?

4. 秋高宣城謝眺古詩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這是一首風格獨特的懷舊詩,前面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描寫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而在最后點明懷念謝脁,抒發了詩人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美,格調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5. 關于謝朓樓的古詩詞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江城:水邊的城,即指宣城。唐時江南地區口語,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繞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鏡:指橋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圓形,猶如圓的鏡子。

雙橋:指宛溪上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下橋叫做濟川橋,隋文帝開皇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橋影。

人煙:人戶炊煙。

水邊的宣城明凈秀麗,如在畫中。秋天的傍晚,獨自登上謝北樓。憑高遠眺,晴空山色,一覽無余。句溪和宛溪兩條河流相互輝映,宛如明鏡。鳳凰橋和濟川橋有如彩虹橫跨溪水。遠處升起一縷縷炊煙,橘柚便掩映在這寒煙里。秋氣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濃重的秋色。有誰知道,在這深秋的北樓上,有人正臨風惆悵,懷念北樓昔日的主人謝朓。

強半峰巒帶碧流,行人猶說古宣州。夢懸日月青蓮賦,獨占江山謝朓樓”。

——《宣州歌》

李白描寫宣城風景的古詩有哪首?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謝朓北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個晴朗的秋天傍晚,詩人獨自登樓,憑欄遠眺,只見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麗。不禁詩興勃發——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詩人懷著贊嘆的心情用凝煉的筆墨描寫了登高所見的總體印象。平曠的郊原,起伏的山巒,錯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這開頭兩句一下子將讀者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接下來具體描寫詩人眼中的景色。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寫遠景。“兩水”,指環繞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時值秋天,溪水寧靜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雙橋”,指橫跨溪水的兩座拱形橋。兩座橋倒映水中,在夕陽的照耀下,折射出絢麗奇幻的色彩。這哪里是橋?分明是兩道彩虹從天而降!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寫近景。詩人選取了人煙、橘柚、梧桐三種具有時節特征的物象來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崗叢林中,飄出農家的一縷縷炊煙;深碧的橘柚、變黃的梧桐都顯出一片蒼涼。詩人敏銳地捕捉住瞬間的感受,借視覺寫出感覺,“寒”、“老”二字,不僅能夠調動讀者的聯想,而且似乎在不經意中點染出一片濃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層次清晰,明暗相間。水明凈絢麗,山沉郁蒼寒,組成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尾“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抒發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心情。然而這不是一般的登臨懷古,“誰念”二字,透露了詩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寶初年為權貴排擠被迫離開長安以后,一直過著政治失意、四處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詩人謝朓,在南齊爭權奪勢的復雜斗爭中也曾受到排擠,最終死于非命。因此,當他來到舊游之地宣城,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吟賞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緬懷謝公之情?

李白的詩《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昨日之日”是什么意思?

“昨日之日”意思是:昨天的日子;昨天的光陰;昨天的時光。

【原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唐代〕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亂我心緒的今天,使人無限煩憂。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先生的文章頗具建安風骨,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拔刀斷水水卻更加洶涌奔流,舉杯消愁愁情上卻更加濃烈。

人生在世不能稱心如意,不如披頭散發,登上長江一葉扁舟。

【注釋】: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

謝朓(tiǎo)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并改名為疊嶂樓。

餞別:以酒食送行。

校(jiào)書: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

叔云:李云,又名李華(此詩《文苑英華》題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任秘書省校書郎,專門負責校對圖書。李白稱他為叔,但并非族親關系。

長風:遠風,大風。

此:指上句的長風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樓:暢飲于高樓。

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后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李賢注:“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籍并皆在也。”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漢末建安(漢獻帝年號,196—220)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詩風骨遒上,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小謝:指謝朓,字玄暉,南朝齊詩人。后人將他和謝靈運稱為大謝、小謝。這里用以自喻。

清發(fā):指清新秀發的詩風。發:秀發,詩文俊逸。

俱懷:兩人都懷有。

逸興(xìng):飄逸豪放的興致,多指山水游興,超遠的意興。王勃《滕王閣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李白《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壯思飛:盧思道《盧記室誄》:“麗詞泉涌,壯思云飛。”

壯思:雄心壯志,豪壯的意思。

攬:摘取。

銷:另一版本為“消”。。

稱(chèn)意:稱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

散發(fà):不束冠,意謂不做官。這里是形容狂放不羈。古人束發戴冠,散發表示閑適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歸隱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記·貨殖列傳》)。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是作于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此年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宣州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并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賞析】:

本詩是作者在宣州謝朓樓上的餞別之作。詩人感懷萬千,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和不平,感情回復跌宕,一波三折。語言明朗,似脫口而出,音調激越高昂。

此詩發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形式。破空而來的發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發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兩句突作轉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獨創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生聯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的進步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長風”二句,“俱懷”二句,更象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寫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郁絕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出豪邁雄放的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于環境的壓抑,也不屈服于內心的重壓。

全詩如歌如訴,情感起伏漲落,韻味深長,一波三折,章法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語言明朗樸素,音調激越高昂,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在哪寫下的詩句

是李白到宣州為李云寫的餞別詩。

全文: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剛健清新。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隱江湖)罷了。

寫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寶十二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云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

李白的詩《秋登宣城謝緿北樓》全文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李白〔唐代〕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曉)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完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注釋

謝朓北樓:即謝朓樓,為南朝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謝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詩人。

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

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

雙橋:指鳳凰橋和濟川橋,隋開皇(隋文帝年號,公元581~600年)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人煙:人家里的炊煙。

北樓:即謝朓樓。

謝公:謝朓。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1、郁賢皓 編選.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4-1852、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40-1413、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

賞析

??謝脁北樓是南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登覽的勝地。宣城處于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真是“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這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后,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了宣城。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首聯是說,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脁樓遠眺晴空。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的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這就是李白常用的“開門見山”的表現手法。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頷聯是說,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的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筑。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映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清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哪里是橋呢?簡直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活潑空靈,又一次令人驚嘆。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頸聯是說,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練的語言,再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的透露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它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中間兩聯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首聯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關系來看,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末聯是說,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瑟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兩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脁所建造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了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作者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是當秋風搖落的季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舊游之地,現在他又來到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起謝脁,這不僅因為謝脁在宣城遺留下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謝脁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脁樓上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脁所吟賞過的山川,緬懷他平素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的悲劇一生,雖然古今異代,然而他們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感;正因為他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1、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2-333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應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與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于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節后。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2、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2-3333、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407-408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5394條名句古? 1185篇詩文

完善

小學英語:單詞不用背,只要讓孩子把單詞讀起來,就能記住!

00:58

高途課堂

廣告

猜您喜歡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唐代〕

關于李白在宣州寫了哪些詩和李白在宣城寫的詩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947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