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為什么要遁走(吳王為何不殺越王)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吳王為什么要遁走,以及吳王為何不殺越王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抓到勾踐后的吳王,最后為何要放勾踐回國?
在整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也算得上是一號人物,他率隊攻入越國之后,將越王勾踐困在山上,卻并沒有將越王勾踐殺害,而使得越王勾踐后期臥薪嘗膽,東山再起。其實我覺得最主要是這四點原因造成的。
第一點原因是,吳王夫差其實是當時為了得到越王勾踐所承諾的土地,而沒有去殺害勾踐,因為當時的吳王夫差,還擁有著傳統的思想觀念,導致他沒有殺害勾踐。
第二點原因,當時吳國的戰略方向并不是去攻打越國,而是打算北進中原,打算去攻打北方的各個國家。在春秋末時期,當時的吳國為了擊敗各個國家,獲得當時王室的認可,借此會盟各路諸侯。在此背景下,吳王夫差不敢用自己全部的兵力去消滅越國,這等于屬于消耗自己的軍事力量,與自己的偉大目標是相沖突的。
第三個原因,考慮到當時春秋時期的生產力,當時整個地區,乃至全國的生產力都屬于普遍低下的,如果消滅了越國,百姓流離失所,人們的生產力就會更加的低下,這對于吳王夫差的目標是相沖突的,所以夫差并沒有殺害勾踐,而是想要越國臣服于吳國,這對夫差來說才是一個相對比較好的選擇。
最后原因就是,勾踐自身的原因,勾踐在被俘虜之后,在吳王那里裝瘋賣傻,即去當吳王的馬夫,也為了吳王嘗便,一次次的裝瘋賣傻,獲得了吳王的信任。
漢朝的七王之亂的原因是什么?
吳楚七國之亂 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印、膠東王雄渠。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七王的血統關系如下: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恒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 王國勢力強大的局面,是漢高祖劉邦時形成的。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于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五年(前202)劉邦稱帝后,共有異姓王七人(見異姓諸侯王)。他陸續消滅了除去長沙王吳芮以外的六人。他認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緣故,所以在異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王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由于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強的問題這時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于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有些國王甚至被摧殘致死。齊王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雖有猜疑,但卻難于處置。齊王肥獻城陽郡地與呂后之女魯元公主,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系,才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當時齊王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將閭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將閭繼承帝位。劉將閭應約起兵,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劉將閭相約連和,待機共伐諸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認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較可靠,估計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嚴重問題。于是協議,舍齊王將閭而立代王恒為帝,即漢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漢初所封諸侯王,到這時都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系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國,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余城的大國,地理上居于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采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舉足輕重的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于一致行動。此外,爰盎、晁錯針對淮南王長驕橫不法,都提出過削藩建議,文帝礙于形勢,沒有實行。 文帝時一再發生王國叛亂。原來,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將閭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受封為城陽工和濟北王。城陽王章不久死去。濟北王興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親自擊匈奴的機會,發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長謀反,被廢徒蜀,死于道中。這些事件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所以賈誼在上漢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嘆說:“今或親弟謀為東帝(按指淮南王長謀反),親兄之子西鄉(向)而擊(按指濟北王興居擬襲滎陽),今吳又見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昂六縣,楚王戊東??ぃ痪暗廴?,又削吳王濞會稽等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削藩的主要對象。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楚王墓兵馬陶俑出土現場 徐州市郊獅子山村土 吳楚七國之亂圖 吳國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吳國是五十余城的大國。吳國的彰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北之地)產銅,濱海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鑄錢、煮鹽,所鑄錢流通于整個西漢境內。吳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于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于經濟富足,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由于博奕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疑,吳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幾杖,允許不朝。吳王濞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二十余萬,還兼領楚國兵。他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齊、趙兵。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爰盎,建議景帝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時居于優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東帝”的地位,拒不受詔,戰事繼續進行。 在吳楚軍西向攻取洛陽的道路中,景帝弟劉武的封國梁國橫亙其間。吳楚軍破梁軍于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周亞夫率漢軍屯于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他不救梁國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于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于平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于不利地位。梁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吳軍一敗涂地,士卒多饑死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濞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東越人殺吳王濞。楚王戊也軍敗自殺。吳楚叛亂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結束。 在齊地,膠西等王國兵圍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閭為漢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后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于漢,被迫自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后,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并為漢武帝以“推恩策”(見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七國之亂歷史戰爭故事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漢初期漢景帝3年發生的一次叛亂。叛亂原因是以吳王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
七王之亂主要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漢景帝平定了王國叛亂,為后來漢武帝繼續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
概況
景帝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昂六縣,楚王戊東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吳王濞會稽等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削藩的主要對象。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吳國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吳國是五十余城的大國。吳國的彰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北之地)產銅,濱海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開山鑄錢、煮海為鹽,所鑄錢流通于整個西漢境內。吳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于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于經濟富足,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由于博弈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疑,吳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幾杖,允許不朝。吳王濞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 景帝決心以武力平叛,以輕兵斷絕叛軍糧道,三個月即平定了叛亂。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二十余萬,還兼領楚國兵。他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兵。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建議景帝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時居于優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東帝”的地位,拒不受詔,戰事繼續進行。
在吳楚軍西向攻取洛陽的道路中,景帝弟劉武的封國梁國橫亙其間。吳楚軍破梁軍于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周亞夫率漢軍屯于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他不救梁國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于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于平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于不利地位。梁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吳軍一敗涂地,士卒多饑死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濞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東越人殺吳王濞。楚王戊也軍敗自殺。吳楚叛亂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結束。
漢朝為什么會出現“吳楚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
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印、膠東王雄渠。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七王的血統關系如下: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恒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
王國勢力強大的局面,是漢高祖劉邦時形成的。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于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五年(前202)劉邦稱帝后,共有異姓王七人(見異姓諸侯王)。他陸續消滅了除去長沙王吳芮以外的六人。他認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緣故,所以在異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王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由于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強的問題這時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于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有些國王甚至被摧殘致死。齊王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雖有猜疑,但卻難于處置。齊王肥獻城陽郡地與呂后之女魯元公主,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系,才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當時齊王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將閭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將閭繼承帝位。劉將閭應約起兵,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劉將閭相約連和,待機共伐諸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認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較可靠,估計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嚴重問題。于是協議,舍齊王將閭而立代王恒為帝,即漢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漢初所封諸侯王,到這時都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系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國,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余城的大國,地理上居于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采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舉足輕重的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于一致行動。此外,爰盎、晁錯針對淮南王長驕橫不法,都提出過削藩建議,文帝礙于形勢,沒有實行。
文帝時一再發生王國叛亂。原來,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將閭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受封為城陽工和濟北王。城陽王章不久死去。濟北王興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親自擊匈奴的機會,發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長謀反,被廢徒蜀,死于道中。這些事件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所以賈誼在上漢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嘆說:“今或親弟謀為東帝(按指淮南王長謀反),親兄之子西鄉(向)而擊(按指濟北王興居擬襲滎陽),今吳又見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昂六縣,楚王戊東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吳王濞會稽等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削藩的主要對象。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楚王墓兵馬陶俑出土現場 徐州市郊獅子山村土
吳楚七國之亂圖
吳國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吳國是五十余城的大國。吳國的彰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北之地)產銅,濱海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鑄錢、煮鹽,所鑄錢流通于整個西漢境內。吳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于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于經濟富足,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由于博奕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疑,吳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幾杖,允許不朝。吳王濞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二十余萬,還兼領楚國兵。他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齊、趙兵。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爰盎,建議景帝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時居于優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東帝”的地位,拒不受詔,戰事繼續進行。
在吳楚軍西向攻取洛陽的道路中,景帝弟劉武的封國梁國橫亙其間。吳楚軍破梁軍于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周亞夫率漢軍屯于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他不救梁國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于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于平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于不利地位。梁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吳軍一敗涂地,士卒多饑死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濞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東越人殺吳王濞。楚王戊也軍敗自殺。吳楚叛亂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結束。
在齊地,膠西等王國兵圍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閭為漢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后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于漢,被迫自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后,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并為漢武帝以“推恩策”(見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什么是吳楚七國之亂?
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印、膠東王雄渠。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恒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
王國勢力強大的局面,是漢高祖劉邦時形成的。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于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五年(前202)劉邦稱帝后,共有異姓王七人(見異姓諸侯王)。他陸續消滅了除去長沙王吳芮以外的六人。他認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緣故,所以在異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王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由于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強的問題這時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于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有些國王甚至被摧殘致死。齊王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雖有猜疑,但卻難于處置。齊王肥獻城陽郡地與呂后之女魯元公主,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系,才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當時齊衛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將閭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將閭繼承帝位。劉將閭應約起兵,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劉將閭相約連和,待機共伐諸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認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較可靠,估計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嚴重問題。于是協議,舍齊王將閭而立代王恒為帝,即漢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漢初所封諸侯王,到這時都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系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國,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徙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余城的大國,地理上居于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采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舉足輕重的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于一致行動。此外,爰盎、晁錯針對淮南王長驕橫不法,都提出過削藩建議,文帝礙于形勢,沒有實行。
文帝時一再發生王國叛亂。原來,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將閭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受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章不久死去。濟北王興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親自擊匈奴的機會,發兵叛亂,“長宜子孫”四神紋鏡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長謀反,被廢徙蜀,死于道中。這些事件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所以賈誼在上漢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嘆說:“今或親弟謀為東帝(按指淮南王長謀反),親兄之子西鄉(向)而擊(按指濟北王興居擬襲滎陽),今吳又見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卬六縣,楚王戊東???;景帝三年,又削吳王濞會稽等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卬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卬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削藩的主要對象。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吳國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吳國是五十余城的大國。吳國的鄣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北之地)產銅,濱海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鑄錢、煮鹽,所鑄錢流通于整個西漢境內。吳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于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于經濟富足,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由于博弈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疑,吳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幾杖,允許不朝。吳王濞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二十余萬,還兼領楚國兵。他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A澠地區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齊、趙兵。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爰盎,建議景帝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時居于優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東帝”的地位,拒不受詔,戰事繼續進行。
在吳楚軍西向攻取洛陽的道路中,景帝弟劉武的封國梁國橫亙其間。吳楚軍破梁軍于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周亞夫率漢軍屯于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他不救梁國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于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于平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于不利地位。梁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吳軍一敗涂地,士卒多饑死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濞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東越人殺吳王濞。楚王戊也軍敗自殺。吳楚叛亂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結束。
在齊地,膠西等王國兵圍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閶為漢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后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于漢,被迫自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后,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并為漢武帝以“推恩策”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