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為什么要寫蠻子歌(蠻子歌描寫什么的)

傾此一生只為伊人2022-11-10 21:20故事88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為什么要寫蠻子歌,以及蠻子歌描寫什么的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劉禹錫的詩,(標出名句)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插田歌】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自言上計吏,年幼離帝鄉。田夫語計吏,君家儂定諳。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本為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時改漢姓,占籍洛陽(今河南洛陽),安史亂起,舉家避居嘉興(今浙江嘉興)。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德宗貞元年間中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任監察御史。順宗時,任用王叔文改革政治,劉禹錫是其政治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史稱“二王劉柳”。改革失敗后,被貶官外地,二十多年后才被召回京城。劉禹錫是政治改革家,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思想家,不少文學作品中表現出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詩歌創作氣勢雄豪,風調清峻,又善于吸收民歌營養,寫出許多民歌體作品,流暢清新,對后世影響亦大。

這是一首新題樂府詩,作于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期間。詩以民歌形式記敘農民插秧場面及農夫與計吏的對話,從詩前小序“以俟采詩者”看,顯有諷諭朝政之目的。前十二句描寫村野春景及農民插田情形,既唱怨響之歌,又時時大笑,透現出農民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及豪爽灑脫的性格,為下文隱下伏筆。中四句以水田苗平及村落晚照暗示插秧已畢,農民返村,直接逗出下文。末十六句即寫計吏登場及其與返村的農民的對話,通過計吏的自述,活畫出一幅鄙俗虛榮嘴臉,并錄下其以“筒竹布”行賄而得以“補衛士”的事實。上計吏,指地方派到中央辦事的書吏。筒竹布,是當時一種名貴的細布。這首詩將農夫與計吏作對比并實錄其對話,實際上表達了詩人對賣官鬻爵的腐敗現象的深刻批判。

【昏鏡詞】

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陋容多自欺,謂若他鏡明。瑕疵既不見,妍態隨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傾城。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秦宮豈不重,非適乃為輕。

此詩前有引言,記敘鏡工制鏡,昏鏡十倍于明鏡,以投合人們好惡心理。詩中即著重寫昏鏡材質低劣,但卻適合“陋容”者“自欺”之用,因其不見瑕疵,自覺美貌,所以視為寶物。末二句揭出主旨,明鏡與昏鏡之價值,根本在于“適”與“不適”。秦宮,傳說秦宮有寶鏡,這里代指明鏡。以鏡寓諷,自具深意,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劉禹錫以“秦宮”喻明鏡,而太宗曾為秦王,顯然取意太宗,以譏諷作為宦官、藩鎮代理人的憲宗逼順宗“內禪”之不肖行為以及其喜昏棄明的昏庸政治。

【聚蚊謠】

沉沉夏夜閑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嘈然欻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者惑。露華滴瀝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此詩作于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期間。永貞革新失敗后,朝中政敵對參與王叔文政治集團者大加造謠中傷,不斷排擠打擊,劉禹錫有感于現實之嚴酷而作此詩。詩以群蚊喻眾多政敵,揭露其陰險狠毒,并預言終將被消滅,表達出堅定的政治立場和信念。前八句集中描寫蚊子“伺暗”、“喜黑”之特性,中四句寫對待眾多飛蚊只有采取暫時躲避之態度,后二句預言飛蚊隨秋風吹來必然滅亡。匡閑,指方正的床。丹鳥,即螢火蟲。全詩句句寫蚊,句句寓意,語言質樸,聲情跳蕩,風骨剛健,譏刺有力。

【百舌吟】

曉星寥落春云低,初聞百舌間關啼。花柳滿空迷處所,搖動繁英墜紅雨。笙簧百囀音韻多,黃鸝吞聲燕無語。東方朝日遲遲升,迎風弄景如自矜。數聲不盡又飛去,何許相逢綠楊路。綿蠻宛轉似娛人,一心百舌何紛紛。酡顏俠少停歌聽,墜珥妖姬和睡聞。可憐光景何時盡,誰能低回避鷹隼。廷尉張羅自不關,潘郎挾彈無情損。天生羽族爾何微,舌端萬變乘春輝。南方朱鳥一朝見,索寞無言蒿下飛。

此詩借百舌鳥啼聲善變,能效百鳥之鳴,以諷刺當時政治生活中那些巧言善變的勢利之徒。百舌,是鳥名,即烏鶇,能仿效百鳥之鳴。前十句著重寫百舌鳥活動的季節、環境,生動地描摹出那種故意賣弄而得意啼鳴的聲音與神態。后八句著重揭示百舌鳥處境中的危機及其前景的黯淡。一方面,有鷹隼的突襲,俠少的彈射,另一方面,一旦秋風吹來,百舌鳥即凄涼瑟索,倉皇躲入蒿下亂飛,再也叫不出聲來。朱鳥,即朱雀,天文四象之一,含南方七宿,這里代指秋天。詩的結尾的“索寞無言”、“蒿下飛”與前面的“笙簧百囀”、“迎風弄景”形成鮮明的對照,結構既嚴,寄諷尤深。

【平蔡州三首(其二)】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淚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元和十二年,唐軍破蔡州活捉割據抗命的淮西藩鎮吳元濟,劉禹錫此詩即為歌頌這一勝利而作。詩寫戰勝奏凱,卻僅以開篇二句寫晨雞啼鳴、角聲和平,暗示夜襲蔡州成功。汝南,即指蔡州,天寶時蔡州為汝南郡,這里同時化用古樂府《雞鳴歌》“汝南晨雞登壇喚”句意。以下六句皆著力刻畫一老人形象,通過老人的言行襯托蔡州之役的重大意義。老人所憶“舊事”,是“天寶承平”盛世情形,“感激涕零”的是“元和十二載”的平叛成功,將此兩者作比較,足見老百姓對此役勝利的欣喜與高度評價。詩以獨特的角度寫重大時事題材,正如翁方綱所說“以竹枝歌謠之調而造老杜詩史之地位”(《石洲詩話》)。

【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此詩當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蜀先主廟”指夔州的劉備廟。詩人憑吊先主廟,懷想先主開國之業績,慨嘆蜀國滅亡之凄涼。首聯概說先主英雄氣概,面對先主塑像,千秋之后尚覺其凜然逼人,則當日尤可想而知。頷聯承英雄氣,寫劉備開他蜀國成鼎立三足之勢與恢復漢室之功。五銖錢,是漢武帝鑄行的錢幣,這里喻指漢室。頸聯轉折,先說得諸葛賢相而得以開創基業,后說生劉禪而事業無繼。尾聯即寫出劉禪降魏后不惜先業、麻木不仁情景,透露出對劉備身后業績消亡的無限嗟悼之情。

【金陵懷古】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此詩作于寶歷三年初春,劉禹錫由和州返回洛陽途經金陵之時。詩寫金陵山川,由六朝遺事興發興亡之慨與懷古幽思。前四句寫景,“潮滿”、“日斜”、“新草”、“舊煙”,寫盡同一地域早晚景致之變化及古今山川之依舊,其中“冶城”、“征虜亭”、“蔡洲”、“幕府”四個具體地點皆為六朝盛事之遺址,四景四地,融合無間,而由山川今古暗逗下文。后四句懷古,寫興亡之感,山川險要,不足為憑,興廢之由,在于人事,見解高卓,顯含鑒時之意,而以后庭亡國之音結束全篇,尤造成一種感慨幽遠、警醒深刻之意味。

【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這是一首感秋之作,一反歷來悲秋傳統,表現出豪壯奮發的情思。衰暮之年歲逢衰颯之時節,按照常理,境況之凄涼可知,但詩人對此卻有獨特感受,秋高氣爽之時節,不僅可以極目遠眺、四望無阻,而且正便于騏驥奔騰、鷙鳥奮飛,因而詩人雖抱病仍勉力登臺,以表達對秋風之厚愛,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般積極進取心態躍然紙上。拳毛,拳曲之毛,這里指馬的鬃毛。眄,斜視意。開篇昔日與“君”相別,結尾今日為“君”登臺,以擬人手法,使“秋”成為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運意奇妙,情韻濃郁。

【西塞山懷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長慶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途經西塞山而作此詩。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長江邊,是三國東吳著名軍事要塞,劉禹錫因此而詠吳、晉之替興,意在慨嘆山川險要之不足恃,歷史進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前四句寫王浚伐吳,吳主孫皓以鐵鏈橫江抵御晉軍,終不免求降亡國事。王浚,晉益州刺史,太康元年(280)奉晉武帝之命東下討吳。頸聯以人世變遷與山形依舊對舉,發人深思。尾聯突現“今逢”,一方面表現出對當時藩鎮割據局面日趨嚴重的憂慮,寓含詩人要求統一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面又大大延展了吳、晉興替的歷史時空,從而促發一種規律性的思考。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洛陽時,正值白居易由蘇州歸洛,二人在揚州相遇,白居易先贈一詩,有“命壓人頭不奈何”、“二十三年折太多”云云,大抵慨嘆劉禹錫的不幸遭遇。劉禹錫這首酬答詩即接過白詩話頭,著重抒寫自身在這種處境中的感受與心態。首聯以“巴山楚水”的地域與“二十三年”的時間概述屢遭貶謫的經歷。頷聯承“二十三年”,自言此番回鄉老友亡故、恍如隔世,極言時間之久。聞笛賦,指向秀懷念亡友嵇康的《思舊賦》。爛柯人,指傳說中因觀看仙童下棋而爛掉斧柄的王質。頸聯純以象喻,既以“沉舟”、“病樹”自喻蹉跎將老,又以“千帆過”、“萬木春”展示時代不斷進步的前景與規律,表現出豁達的襟懷。尾聯點明酬答之題,并以“長精神”作結,顯見重新振作的積極的人生態度。惆悵中見達觀,沉郁中見豪放,是其難能可貴處。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此詩作于元和十年劉禹錫再貶連州之時,柳宗元也再貶為柳州刺史,二人同路至衡陽分手,柳贈劉一詩,此即劉酬答柳之作。前四句寫事,十年前同貶,本年正月同被召回,時隔一月,又同被貶,渡湘之后再分路遠行,概盡二人如出一轍之貶謫命運。黃丞相,指漢代賢相黃霸,黃霸曾二度任潁川太守。想到自己重到連州與黃霸重到潁川而清名滿天下殊異,只能暗自傷懷。柳士師,指春秋時柳下惠,柳下惠為“士師”(獄官),因“直道事人”三遭貶黜,這里喻指柳宗元,足見對友人品格的敬重,且化典無跡。后四句抒懷,“歸目”、“愁腸”是臨別心緒,“桂江”、“連山”是別后二人所在,而以“相望長吟”預將聯結,使離愁化入山水,意韻溢于言外。

【竹枝詞二首】(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中的一種,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有十多首,此題原共二首,本篇原列第一首,是摹擬民間情歌之作。詩以初戀少女口吻,寫出其微妙復雜的心理活動。首句寫景,春江泛溢,柳絲千縷,內蘊著撩人情思的氣息氛圍。二句即在此環境中引出心中情人,從聞歌聲看,足見未見其人,全為心理活動。三、四句承此刻畫心理,巧妙地運用半雨半晴天氣以感發,以“晴”與“情”的諧聲義轉生動地表達出初戀時那種既眷戀又迷惘的朦朧情思。

【竹枝詞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本組《竹枝詞》共九首,本篇原列第七首。此詩作意與前首《竹枝詞》擬民間情歌截然不同,而是借眼前景抒發內心的感慨。詩從瞿塘峽的險惡地理形勢起興,引出對世態人情之險惡的深刻揭露與尖利嘲諷。前二句寫瞿塘峽地勢,“十二灘”極言其險灘之多,“古來難”可見歷來為人所畏懼之途。后二句寫世上人心,“水”起波瀾,固因礁多灘險,而“人心”卻于“平地”故作波瀾,可見險惡更甚瞿塘,由“長恨”二字領之,尤見詩人憤世嫉俗心態。詩由自然引向政治,使抽象議論具象化,予人感受極深。

【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本組《楊柳枝詞》共九首,本篇原列第一首。《折楊柳》本為樂府舊曲,歌辭多為五言,劉禹錫此詩將之衍為七言,鮮明地表達出在文學上的創新精神。首句寫歌詠梅花的漢樂府《梅花落》曲調流傳后世,次句指淮南小山所作屢屢詠及桂樹的《招隱士》,二者都以樹木為歌詠對象,因以之與詠柳的《楊柳枝詞》相比。后二句明確表示自己的看法,以“前朝曲”與“新翻”對比,并由自身的實踐表明推陳出新的創作原則、理想及自信。

【浪淘沙九首】(選三首)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青淺見瓊沙。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據《詞譜》記載,用《浪淘沙》曲名寫詞,創自劉禹錫和白居易。劉禹錫這組《浪淘沙》共九首,這里選取的是其中的第二首、第六首和第七首。

前一篇寫洛水橋邊的春天景象。首先展現出春日和煦的陽光,一個“斜”字渲染出悠然閑逸的氛圍,為全詩構定基調。第二句轉筆橋下,青碧色的河水在悠悠地流淌,河底的細沙歷歷可見,突出河水的澄澈透明,“碧”、“瓊”映照,澄澈中又透出潔凈之感。這兩句是靜景描寫,三、四句轉筆寫出動景。“無端”二字,突然蕩出一筆,于靜景中掀起波瀾,春日天氣瞬息萬變,河邊路上忽起狂風,將平靜的河水激起浪花,一對鴛鴦從水中驚起,撲打著河水,水花飛舞似珠玉四濺。翻出另一種境界,也透現出春天的生命活力。全詩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寫“橋邊”、“陌上”,第二句和第四句寫“碧流”、“浪花”,陸上水中,靜景動態,交錯構合,精密巧妙。

中一篇通過淘金場面的描寫,熱情歌頌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并由勞動力的價值及其歸宿,引發深刻的思考。前二句描寫淘金場面,日照澄洲,晨霧初開,景色澄明鮮麗,使滿江隈淘金女伴的勞動場面如詩如畫,表現了詩人由衷的贊美與謳歌。后二句突然轉折,擇取標志貴族權勢的首飾與金印立意,指出其來源,在揭示這種不公平社會現象的同時,寓含深邃的理性思考。劉禹錫于此類樂府詩中寓諷諭之旨,固與元稹、白居易等人創作近似,但又顯然不同于元、白那樣直表理念的方法,而是在生動的形象創造中充以哲學家的睿智,于流暢的民歌形式中深涵清峻之美。

后一篇寫秋天海潮漲落的壯觀景象。詩的前二句描寫漲潮情形。“八月”點出大潮時節,正因時在八月,所以一旦漲潮,一面是“濤聲吼地來”,一面是“頭高數丈”,數丈高的浪頭沖向山石,又被撞擊回來,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這兩句通過漲潮的形態和聲響,把漲潮之勢描繪得驚心動魄。后二句描寫退潮情形。潮水應時而來,應時而退,來時兇猛,退去迅疾,似乎“須臾”之間,潮水便退向“海門”回歸大海,但它所卷起的沙堆卻留了下來,在陽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樣堆積在江岸,由此可見潮水的巨大威力和能量。四句詩,分別寫漲潮和退潮,寫漲潮固然寫出其勢,寫退潮實亦寫出其力,兩種景境不同,角度各異,但卻相輔相成,使描寫對象更為生動、豐滿、多姿。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十年被召回京。此詩即作于是年春。通過對人們競相去玄都觀賞桃花的盛況的描繪,寓含對當時權貴的譏刺與嘲諷。首句寫草木蔥蘢,紅塵拂面,可見人馬喧闐之景象。二句點明看花,但不寫去只寫“回”,并以“無人不道”描狀人們看花后的滿足心情,則桃花本身之繁盛艷麗,已在不言之中。后二句由自身經歷關合桃花,引發感慨,一方面,眼前“桃千樹”皆為自己“去國十年”之后所栽,寓歲月蹉跎之慨,另一方面,以眾桃喻趨炎附勢之新貴,譏其不過是在“劉郎”被排擠出朝后才得以掌權,輕蔑之意顯然。玄都觀,是長安城中的一座道觀。劉郎,劉禹錫自稱。劉禹錫因作了這首詩,更得罪權貴,因而再次被遠貶出京,從這一事實看,這首詩寓含的諷刺力度之強烈自是不言而喻。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詩作于大和二年春末,是《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的續篇,兩詩之間竟相隔十四年。劉禹錫因前詩再度遭貶,經十四年才被召回長安任職,其間人事變遷甚大,當年永貞革新的反對派多已亡故或失勢,此詩即針對時事,有意重提舊事,譏嘲當年權貴,表明堅定的立場與信心。前二句寫觀中景物變遷,十四年過去,滿觀桃花竟然“蕩然無復一樹”,僅有滿觀野菜之花,而由“半是苔”可見幾無人跡,與前詩中那種賞花盛況形成鮮明對比。后二句寫意,“桃花”喻趨炎附勢之新貴,“種桃道士”則指打擊革新運動的當權派,如今桃既不存,種桃者亦復不見,而被排擠的“劉郎”卻又回來了,不啻為向反對派挑戰的宣言。這兩首詩全系政治內容,又皆為詠桃之作,并構成桃花盛衰的完整意象,顯示出劉禹錫政治諷諭詩獨具的特點與成功之處。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此詩是《金陵五題》組詩中的一首。《金陵五題》五詩分詠五處六朝遺跡,此詩原列第一首。通過對石頭城荒涼寂寞景象的描寫,表達對六代豪華歸于沒落的感傷,但就全詩而言,并未提及具體史事,而是著眼江山依舊,人事全非,顯然具有普遍的歷史涵蓋性,正是因此,白居易贊嘆“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同時,石頭城乃三國孫權所筑,所謂“石城虎踞”,本為恃險固防之構,然已城空國故,顯寓社稷興亡在德不在險之鑒誡意,所以南宋遺民謝枋得深有感慨地說:“山無異東晉之山,潮無異東晉之潮,月無異東晉之月,求東晉之宗廟、宮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見矣,意在言外,寄有于無。”(高棅《唐詩品匯》引)這種具有特定含義的“意在言外,寄有于無”,實際上正是對超越一朝一代之興亡而升華為亙古如斯的歷史規律的深沉思索與感悟。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原列《金陵五題》組詩中的第二首。詩寫烏衣巷之現狀,遙想當年之豪華,抒發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此詩手法與前詩相同,雖然點出一個具體的貴族宅邸遺址,但以燕子尋巢這一獨特角度,由小見大,表明舊時豪門貴宅已為普通百姓之家所取代。朱雀橋,是六朝都城正南朱雀門外之橋。烏衣巷,是東晉貴族聚居地,在今南京夫子廟一帶。王謝,東晉名臣王導、謝安,這里代指六朝豪門大族。今昔巨變,滄桑之感,實際上透現出歷史變遷的邏輯進程與深刻內涵。在這類作品中,詩人的感慨總是寓于景物描寫之中,藏而不露,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具含蘊之美與警醒之思。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首詩描寫洞庭湖優美景象。向來描寫洞庭湖者,大多著眼其闊大境界和壯偉氣勢,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劉禹錫此詩卻顯然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另一面,即柔和秀美的景境。

詩寫洞庭夜景,先以“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澄靜之水與皎潔之月交相輝映,可見天地間一片澄澈,一片和諧,從大的范圍上為全詩構定柔和秀美的基調。從景面上看,纖塵不染的夜空高懸著一輪明月,浩無際涯的湖面則風平浪靜,在月光照耀下,湖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銅鏡鋪展在大地上,“鏡未磨”形容絕妙,似鏡卻又未磨,因為畢竟是浩闊的湖面,無風亦有細浪,漣漪輕起,波光粼粼,同時月光下的景物本來就不像白天那樣清晰,所以湖面又呈現出迷蒙之色,表現出一種朦朧之美。詩人再放眼遠望,只見湖水清澄,君山青翠,水白山青,相依相伴,那景面恰如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如同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使人愛不忍釋。這樣的描寫,不僅構想新奇,而且化大為小,表現出詩人駕馭浩闊景境的高超藝術技巧。

【九華山歌】

奇峰一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辟。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一聲化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仚。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輝兮江漾影。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無人境。軒皇封禪登云亭,大禹會計臨東溟。乘樏不來廣樂絕,獨與猿鳥愁青熒。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漠,兀如斷岸無棱角。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

九華山,舊名九子山,在今安徽青陽西南。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蓮花,因而改名九華(花)山。這首詩描寫九華山秀絕景象,詩人采用歌行體式,句式長短不齊,形成波蕩起伏的節奏感,同時,也是為了表達對九華山極度贊美的感情抒發的需要。

詩人一見九華山,面對那挺拔奇絕的峰巒不禁驚心動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詩人想象它是九條矯健騰躍的神龍正準備飛升上天時,忽然一聲驚雷使它們變化為石頭而成,因為至今這山勢仍然活生生地像要騰飛起來。騰仚,騰飛飄舉貌。這樣寫山,純以神話想象取勝,一方面使奇山籠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同時也使山勢自然騰飛起來,取得直接描寫達不到的藝術效果。接下來,詩人先慨嘆九華山的不為人知,黃帝封禪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來過九華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載工具,乘樏指大禹;廣樂,鈞天之樂,這里指黃帝。“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無人境”的感嘆,顯然充滿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華山不遠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謝朓的一首詩而聲名大震,其實山勢極為平凡,“黃索漠”、“無棱角”,根本不能與九華山相提并論。因此,結尾處慨嘆這樣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間聲名大震呢?隱然表露出以謝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懷。

【巫山神女廟】

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星河好夜聞清佩,云雨歸時帶異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間來就楚襄王。

巫山,在今重慶巫山縣東。神女廟,巫山上有神女峰,峰下有神女廟。詩人游覽巫山神女廟,有感于巫山神女的傳說,借此加以想象,于是寫下了這首描寫神女峰的佳章。

仰望巫山,十二座峰都挺拔秀美,郁郁蔥蔥,其中偏偏就那么一片石頭被人稱為神女,可見其自有不同尋常的靈異之處。以下便就此“片石”展開想象。早晨霧靄消散,好象神女在閨中拉開了透明的羅帳,春暮時將要凋謝的山花,則似乎是神女卸下的殘妝。夜靜時,星河燦爛,月光皎潔,清楚地聽見神女出行時環佩之響,風雨后,分明聞見神女歸來時通體發出的撲鼻異香。詩人沈浸在此想象中,無疑已為神女而心醉神迷,于是結尾發出感慨,這神女為什么要從九天之上下到人間來與楚襄王約會呢?據宋玉《高唐賦》說,楚襄王游高唐時,夢見巫山神女,相與歡會,神女自謂“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巫山之下”。以這樣的疑問式感慨作結,既有戲謔意味,又留下無窮余韻。

這首詩寫神女峰,以想象取勝,而想象本身則呈漸次升級態勢,頗具特色。開頭極為清醒,號女郎者“片石”也,指明是石而非女郎,三、四句開始將霧、花想象成“卷幔”、“殘妝”,但仍著“疑”、“似”二字,五、六句更進一層,佩玉之聲和奇異香味已分明聞聽,結二句更對其加以詰問,神女峰已完全人化了。正是在這樣的想象漸次升級中,詩人逐漸融入神仙境界,詩作也由此透溢出神奇的韻味。

為什么唐詩多數是中原詩人寫的,用廣東話讀更為押韻,但如今的中原人竟然不會講廣東話?

其實當時的河南人跟現在的河南人是不是同一批人啊- -而且就算是同一批...說的話也會變音啊.你自己也說是跟廣東話相似而已吧.相似就是不完全一樣吧.聽不懂也挺正常的.廣東這邊是因為戰亂少才保留得好一點,這麼說來河南那邊是戰亂多,所以保存不好.這樣解釋可以不0.0

劉禹錫寫的古詩有哪些?

1、《陋室銘》

唐代: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釋義: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長到臺階上的苔痕顏色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到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2、《秋風引》

唐代: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釋義:秋風不知從哪里吹來,蕭蕭地送來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風來到庭中的樹木上,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秋風的聲音。

3、《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釋義: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4、《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釋義: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5、《石頭城》

唐代: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釋義:城的東、南、西三面,依舊綿亙著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并未改變;北面的江潮,依舊拍打著城根,而后帶著寂寞的心情退回。那聲音仿佛在嘆惜,昔日的繁華已經化為烏有。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還是過去那輪月亮。見證歷史過后,在夜深人靜之際,又心戀戀地爬過凹凸的城墻,小心翼翼來窺探著什么。

有關劉禹錫的一些文章

秋詞 浪淘沙 秋風引 烏衣巷

春詞 秋詞 浪淘沙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浪淘沙 竹枝詞 始聞秋風 憶江南

詠史 憶江南 竹枝 楊柳枝

浪淘沙 竹枝 玄都觀桃花 楊柳枝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師戲贈 石頭城 竹枝 竹枝

竹枝 望洞庭 竹枝 楊柳枝

再游玄都觀 楊柳枝 竹枝 楊柳枝

楊柳枝 瀟湘神 西塞山懷古 楊柳枝

竹枝 浪淘沙 浪淘沙 楊柳枝

楊柳枝 竹枝 竹枝 九華山歌

浪淘沙 視刀環歌 雜曲歌辭·浪淘沙 楊柳枝

雜曲歌辭·憶江南 浪淘沙 浪淘沙 楊柳枝

竹枝 楊柳枝 蜀先主廟 相和歌辭·采菱行

樂天寄憶舊游,因作報白君以答 洞庭秋月行 金陵懷古 晝居池上亭獨吟

紇那曲 踏歌詞 學阮公體 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屬和

游桃源一百韻 有僧言羅浮事,因為詩以寫之 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 淮陰行

雜曲歌辭·瀟湘神二曲 瀟湘神 踏歌詞 浪淘沙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對月,聽小童吹觱篥歌,依 踏歌詞 拋球樂 墻陰歌

送張盥赴舉詩 金陵五題·臺城 秋螢引 百舌吟

武陵觀火詩 紇那曲 拋球樂 雜曲歌辭·紇那曲

步虛詞 雜歌謠辭·步虛詞 雜曲歌辭·拋球樂 西塞山懷古

雜曲歌辭·壯士行 和董庶中古散調詞贈尹果毅 送華陰尉張苕赴邕府使幕 初夏曲三首

平齊行二首 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見寄 歷陽書事七十韻 晚歲登武陵城顧望水陸悵然有作

賞牡丹 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詩,并沈中丞姚員外 憶春草 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寄呈江西裴

送李策秀才還湖南,因寄幕中親故兼簡衡州呂 馬嵬行 踏潮歌 泰娘歌

萋兮吟 和郴州楊侍郎玩郡齋紫薇花十四韻 和樂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賞櫻桃花 酬樂天詠老見示

琴曲歌辭·飛鳶操 相和歌辭·賈客詞 相和歌辭·團扇郎 相和歌辭·三閣詞四首

相和歌辭·阿嬌怨 雜曲歌辭·荊州樂二首 雜曲歌辭·踏歌行 踏歌詞

雜曲歌辭·紀南歌 雜曲歌辭·宜城歌 桃源行 白鷺兒

客有為余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 讀張曲江集作 葡萄歌 西山蘭若試茶歌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武陵書懷五十韻 牛相公見示新什,謹依本韻次用以抒下情 嘗茶

和令狐相公九日對黃白二菊花見懷 浙西李大夫述夢四十韻,并浙東元相公酬和,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改月偶書所懷 寄贈小樊

吐綬鳥詞 平蔡州三首 兩如何詩謝裴令公贈別二首 觀八陣圖

元日感懷 和樂天題真娘墓 莫瑤歌 養鷙詞

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 早夏郡中書事 步虛詞 和令狐相公晚泛漢江書懷,寄洋州崔侍郎閬州

調瑟詞 望衡山 裴祭酒尚書見示春歸城南青松塢別墅寄王左丞 偶作二首

昏鏡詞 詠古二首有所寄 酬樂天聞新蟬見贈 送春曲三首

觀云篇 搗衣曲 苦雨行 華山歌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 寄和東川楊尚書慕巢,兼寄西川繼之二公,近 寄朗州溫右史曹長 和宣武令狐相公郡齋對新竹

楚州開元寺北院枸杞臨井繁茂可觀,群賢賦詩 答樂天所寄詠懷,且釋其枯樹之嘆 送唐舍人出鎮閩中 寄楊虢州與之舊姻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有柳色春藏蘇小家之句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 送裴處士應制舉詩

傷我馬詞 七夕二首 送李友路秀才赴舉 和浙西尚書聞常州楊給事制新樓因寄之作

韓信廟 臺城懷古 路傍曲 送寥參謀東游二首

望夫山 柳絮 和兵部鄭侍郎省中四松詩十韻 酬鄭州權舍人見寄二十韻

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 元和癸巳歲仲秋,詔發江陵偏師問罪蠻,徼后 奉和吏部楊尚書太常李卿二相公策免后即事述 寄毗陵楊給事三首

曹剛 秋夜安國觀聞笙 思黯南墅賞牡丹 赴和州于武昌縣再遇毛仙翁十八兄因成一絕

酬柳柳州家雞之贈 贈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詩獎之 寄湖州韓中丞 田順郎歌

樓上 夢揚州樂妓和詩 省試風光草際浮 渾侍中宅牡丹

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 酬樂天晚夏閑居欲相訪先以詩見貽 和竇中丞晚入容江作

懷妓 奉和裴侍中將赴漢南留別座上諸公 早秋集賢院即事 寄唐州楊八歸厚

巫山神女廟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和樂天閑園獨賞八韻,前以蜂鶴拙句寄呈,今 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書

三月三日與樂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 秋扇詞 別蘇州二首 出鄂州界懷表臣二首

敬酬微公見寄二首 鄂渚留別李二十一表臣大夫 答表臣贈別二首 夜燕福建盧侍郎宅因送之鎮

重送鴻舉師赴江陵謁馬逢侍御 柳花詞三首 金陵五題·江令宅 監祠夕月壇書事

與歌者米嘉榮 望夫石 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 李賈二大諫拜命后寄楊八壽州

征還京師見舊番官馮叔達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 贈李司空妓 和樂天春詞

分司東都蒙襄陽李司徒相公書問因以奉寄 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 詠庭梅寄人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

澤宮詩 酬楊侍郎憑見寄 武昌老人說笛歌 和西川李尚書漢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和重題 發蘇州后登武丘寺望海樓 和樂天誚失婢榜者 微之鎮武昌,中路見寄藍橋懷舊之作,凄然繼

和令狐相公郡齋對紫薇花 樂天池館夏景方妍,白蓮初開彩舟空泊,唯邀 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雙鶴 終南秋雪

陜州河亭陪韋五大夫,雪后眺望因以留別,與 城東閑游 贈樂天 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謝偶書所懷見寄

白舍人曹長寄新詩,有游宴之盛,因以戲酬 送元簡上人適越 西塞山懷古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見初月

和李相公初歸平泉過龍門南嶺遙望山居即事 同留守王仆射各賦春中一物,從一韻至七 秘書崔少監見示墜馬長句,因而和之 哭龐京兆

奉和鄭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賜篇詠 題淳于髡墓 送王司馬之陜州 漢壽城春望

松滋渡望峽中 寄楊八壽州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鎮太原 酬令狐相公寄賀遷拜之什

酬竇員外郡齋宴客,偶命柘枝因見寄,兼呈張 和仆射牛相公見示長句 令狐相公見示河中楊少尹贈答,兼命繼之 樂天以愚相訪沽酒致歡,因成七言聊以奉答

和樂天齋戒月滿夜對道場偶懷詠 百花行 插田歌 畬田行

送僧方及南謁柳員外 和樂天秋涼閑臥 酬湖州崔郎中見寄 更衣曲

酬牛相公獨飲偶醉寓言見示 海陽十詠·蒙池 武夫詞 崔元受少府自貶所還,遺山姜花,以詩答之

途中早發 翠微寺有感 和河南裴尹侍郎宿齋天平寺詣九龍祠祈雨二十 秋江早發

月夜憶樂天兼寄微之 有獺吟 酬樂天七月一日夜即事見寄 句

句 令狐相公見示贈竹二十韻仍命繼和 和樂天洛城春齊梁體八韻 洛中早春贈樂天

白太守行 樂天寄洛下新詩,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懷也 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箏歌送酒 重至衡陽傷柳儀曹

謫居悼往二首 觀柘枝舞二首 寄陜州姚中丞 奉酬湖州崔郎中見寄五韻

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磨鏡篇 登司馬錯古城 謁柱山會禪師

臥病聞常山旋師,策勛宥過,王澤大洽,因寄 善卷壇下作 缺題 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徑松成陰,悵然 始至云安,寄兵部韓侍郎中書白舍人二公,近 海陽十詠·棼絲瀑 海陽十詠·雙溪

海陽十詠·月窟 龍陽縣歌 秋日書懷寄河南王尹 酬留守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寄

海陽十詠·吏隱亭 海陽十詠·切云亭 海陽十詠·云英潭 海陽十詠·玄覽亭

海陽十詠·裴溪 海陽十詠·飛練瀑 歲夜詠懷 春日寄楊八唐州二首

酬馮十七舍人宿衛贈別五韻 送惟良上人 和州送錢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于華州覲省 鶗鴂吟

別友人后得書因以詩贈 度桂嶺歌 順陽歌 蠻子歌

拋球樂詞 華清詞 吳方之見示獨酌小醉首篇,樂天續有酬答,皆 酬樂天齋滿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戲贈

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 酬樂天請裴令公開春加宴 樂天示過敦詩舊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 和樂天柘枝

客有話汴州新政書事寄令狐相公 和思黯憶南莊見示 酬思黯見示小飲四韻 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閑坐見懷

酬元九侍御贈璧竹鞭長句 寄楊八拾遺 和令狐相公送趙常盈煉師與中貴人同拜岳及天 酬令狐相公贈別

和樂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書 和牛相公游南莊醉后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 和牛相公雨后寓懷見示 和陳許王尚書酬白少傅侍郎長句,因通簡汝洛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酬太原狄尚書見寄 酬宣州崔大夫見寄 酬皇甫十少尹暮秋久雨喜晴有懷見示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謝竇員外旬休早涼見示詩 南海馬大夫遠示著述,兼酬拙詩,輒著微誠再 和南海馬大夫聞楊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

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御贈答詩因命同作 酬楊司業巨源見寄 酬國子崔博士立之見寄 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秋,因舉

浙東元相公書嘆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 酬嚴給事賀加五品兼簡同制水部李郎中 裴相公大學士見示答張秘書謝馬詩,并群公屬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

酬令狐留守巡內至集賢院見寄 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 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太原以詩申賀 重酬前寄

令狐相公自太原累示新詩,因以酬寄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 酬令狐相公見寄 郡內書情獻裴侍中留守

酬樂天衫酒見寄 自左馮歸洛下酬樂天兼呈裴令公 秋齋獨坐寄樂天兼呈吳方之大夫 酬樂天見寄

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河南白尹有喜崔賓客歸洛兼見懷長句,因而繼 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 和樂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見懷長

郡齋書懷寄江南白尹,兼簡分司崔賓客 題于家公主舊宅 酬樂天見貽賀金紫之什 赴蘇州酬別樂天

福先寺雪中酬別樂天 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 和樂天鸚鵡 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狐相公

河南王少尹宅燕張常侍白舍人,兼呈盧郎中李 和樂天送鶴上裴相公別鶴之作 闕下待傳點呈諸同舍 和樂天以鏡換酒

同樂天送河南馮尹學士 同白二十二贈王山人 題集賢閣 和令狐相公初歸京國賦詩言懷

和樂天南園試小樂 答樂天戲贈 同樂天送令狐相公赴東都留守 刑部白侍郎謝病長告,改賓客分司,以詩贈別

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賓客 酬鄆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懷見寄兼呈樂天 吟白樂天哭崔兒二篇,愴然寄贈 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題詩

聞韓賓擢第歸覲,以詩美之,兼賀韓十五曹長 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后詩,因而繼和 贈東岳張煉師 衢州徐員外使君遺以縞纻兼竹書箱,因成一篇

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 覽董評事思歸之什因以詩贈 謝寺雙檜 荊門道懷古

朗州竇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答長句二 早春對雪奉寄澧州元郎中 竇朗州見示與澧州元郎中早秋贈答命同作 洛中送楊處厚入關便游蜀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州別墅 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鎮 重送浙西李相公頃廉問江南已經七載,后歷滑 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

送春詞 送李尚書鎮滑州 送渾大夫赴豐州 送源中丞充新羅冊立使

謝宣州崔相公賜馬 南中書來 題招隱寺 思歸寄山中友人

有感 途次敷水驛,伏睹華州舅氏昔日行縣題詩處, 送李中丞赴楚州 奉送李戶部侍郎自河南尹再除本官歸闕

送蘄州李郎中赴任 送國子令狐博士赴興元覲省 送李二十九兄員外赴邠寧使幕 送分司陳郎中只召直史館重修三圣實錄

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 送景玄師東歸 送李庚先輩赴選

陽山廟觀賽神 送僧元暠東游 贈日本僧智藏 和李相公以平泉新墅獲方外之名,因為詩以報

廣宣上人寄在蜀與韋令公唱和詩卷,因以令公 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 蘇州白舍人寄新詩,有嘆早白無兒之句,因以 罷郡歸洛途次山陽,留辭郭中丞使君

白舍人見酬拙詩,因以寄謝 蒙恩轉儀曹郎,依前充集賢學士,舉韓潮州自 途次華州,陪錢大夫登城北樓春望,因睹李崔 洛中初冬拜表有懷上京故人

尉遲郎中見示自南遷牽復卻至洛城東舊居之作 洛中酬福建陳判官見贈 和蘇十郎中謝病閑居時,嚴常侍蕭給事同過訪 酬淮南廖參謀秋夕見過之作

題王郎中宣義里新居 酬朗州崔員外與任十四兄侍御,同過鄙人舊居 劉駙馬水亭避暑 述舊賀遷寄陜虢孫常侍

江陵嚴司空見示與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 廟庭偃松詩 贈致仕滕庶子先輩 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夔州竇員外使君見示悼妓詩,顧余嘗識之,因 竇夔州見寄寒食日憶故姬小紅吹笙,因和之 酬令狐相公季冬南郊宿齋見寄 貞元中,侍郎舅氏牧華州,時余再忝科第,前

酬令狐相公杏園花下飲有懷見寄 令狐相公見示,題洋州崔侍郎宅雙木瓜花頃接 和令狐相公春早朝回鹽鐵使院中作 和令狐仆射相公題龍回寺

令狐相公頻示新什,早春南望遐想漢中,因抒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酬令狐相公新蟬見寄 酬樂天閑臥見寄

酬樂天小亭寒夜有懷 將之官留辭裴令公留守 酬喜相遇同州與樂天替代 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

秋中暑退贈樂天 到郡未浹日,登西樓見樂天題詩,因即事以寄 秋夕不寐寄樂天 冬日晨興寄樂天

答樂天見憶 罷郡歸洛陽閑居 晚泊牛渚 宿誠禪師山房題贈二首

贈澧州高大夫司馬霞寓 和樂天早寒 曲江春望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贈眼醫婆羅門僧 海門潮別浩初師 始聞蟬,有懷白賓客,去歲白有聞蟬見寄詩, 酬樂天感秋涼見寄

秋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 新秋對月寄樂天 酬樂天小臺晚坐見憶 早秋雨后寄樂天

秋晚病中樂天以詩見問力疾奉酬 和樂天燒藥不成命酒獨醉 元日樂天見過因舉酒為賀 酬馬大夫以愚獻通草茇葜酒,感通拔二字,因

奉和司空裴相公中書即事通簡舊僚之作 令狐相公俯贈篇章斐然仰謝 酬令狐相公早秋見寄 和令狐相公入潼關

和令狐相公尋白閣老見留小飲因贈 酬令狐相公雪中游玄都見憶 和令狐相公以司空裴相見招南亭看雪四韻 和鄆州令狐相公春晚對花

酬令狐相公春日言懷見寄 途次大梁,雪中奉天平令狐相公書問,兼示新 酬令狐相公秋懷見寄 酬太原令狐相公見寄

酬令狐相公歲暮遠懷見寄 酬令狐相公親仁郭家花下即事見寄 酬令狐相公首夏閑居書懷見寄 將赴蘇州,途出洛陽,留守李相公累申宴餞,

牛相公留守見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親情 牛相公林亭雨后偶成 酬滑州李尚書秋日見寄 八月十五日夜半云開然后玩月,因書一時之景

秋日書懷寄白賓客 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 松江送處州奚使君 題報恩寺

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 尋汪道士不遇 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酬李相公喜歸鄉國自鞏縣夜泛洛水見寄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太和戊申歲大有年,詔賜百僚出城觀秋稼,謹 聚蚊謠 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

城西行 傷秦姝行 競渡曲 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

春有情篇 嘆水別白二十二 酬令狐相公六言見寄 答樂天臨都驛見贈

再贈樂天 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 觀棋歌送儇師西游 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

送鴻舉游江西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 故相國燕國公于司空挽歌二首

傷丘中丞 哭王仆射相公 傷韋賓客 再經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

請告東歸發灞橋卻寄諸僚友 初至長安 歲杪將發楚州呈樂天 鶴嘆二首

答白刑部聞新蟬 門下相公榮加冊命,天下同歡忝沐眷私,輒感 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 秋江晚泊

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 湖州崔郎中曹長寄三癖詩,自言癖在詩與琴酒 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

登陜州北樓卻憶京師親友 途中早發 送從弟郎中赴浙西 送元上人歸稽亭

贈別君素上人詩 送深法師游南岳 贈別約師 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

春日退朝 經東都安國觀九仙公主舊院作 邊風行 送工部蕭郎中刑部李郎中并以本官兼中丞分命

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赴東都 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絳州 發華州留別張侍御 奉送家兄歸王屋山隱居二首

送趙中丞自司金郎轉官參山南令狐仆射幕府 送盧處士歸嵩山別業 洛中送崔司業使君扶侍赴唐州 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絕

憶樂天 醉答樂天 虎丘寺見元相公二年前題名愴然有詠 和西川李尚書傷孔雀及薛濤之什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有所嗟二首 和裴相公傍水閑行 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

吟樂天自問愴然有作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和令狐相公聞思帝鄉有感 酬令狐相公見寄

令狐相公春思見寄 城內花園頗曾游玩,令公居守亦有素期,適春 奉和裴晉公涼風亭睡覺 答裴令公雪中訝白二十二與諸公不相訪之什

吳方之見示聽江西故吏朱幼恭歌三篇,頗有懷 裴令公見示誚樂天寄奴買馬絕句斐言仰和且戲 酬思黯代書見戲 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贈別

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 碧澗寺見元九侍御和展上人詩,有三生之句因 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 題欹器圖

傷桃源薛道士 王思道碑堂下作 傷愚溪三首 傷循州渾尚書

與歌者何戡 與歌童田順郎 燕爾館破,屏風所畫至精,人多嘆賞題之 美溫尚書鎮定興元以詩寄賀

酬瑞州吳大夫夜泊湘川見寄一絕 元和甲午歲詔書盡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 金陵五題·生公講堂 贈長沙贊頭陀

送霄韻上人游天臺 戲贈崔千牛 揚州春夜,李端公益張侍御登段侍御平路密縣 逢王十二學士入翰林,因以詩贈

闕下口號呈柳儀曹 始發鄂渚寄表臣二首 和游房公舊竹亭聞琴絕句 西州李尚書知愚與元武昌有舊,遠示二篇吟之

君山懷古 庭竹 罷和州游建康 九日登高

答柳子厚 館娃宮在舊郡西南硯石山前,瞰姑蘇臺傍有采 魏宮詞二首 堤上行三首

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 洛中春末送杜錄事赴蘄州 樂天少傅五月長齋,廣延緇徒謝絕文友,坐成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令狐相公見示新栽蕙蘭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和令狐相公南齋小宴聽阮咸 遙賀白賓客分司初到洛中,戲呈馮尹 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

罷郡歸洛陽寄友人 經伏波神祠 和蘇郎中尋豐安里舊居寄主客張郎中 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

酬淮南牛相公述舊見貽 和仆射牛相公追感韋裴六相登庸,皆四十余未 和仆射牛相公以離闕庭七年班行親故亡歿,十 答東陽于令寒碧圖詩

麻姑山 自江陵沿流道中 別夔州官吏 魚復江中

贈同年陳長史員外 送周魯儒赴舉詩 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 白鷹

送工部張侍郎入蕃吊祭 早秋送臺院楊侍御歸朝 送陸侍御歸淮南使府五韻 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鎮南梁

奉送裴司徒令公自東都留守再命太原 海陽湖別浩初師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 南海馬大夫見惠著述三通勒成四帙,上自邃古

和楊侍郎初至郴州紀事書情題郡齋八韻 和東川王相公新漲驛池八韻 酬楊八庶子喜韓吳興與余同遷見贈 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蘇州

和浙西李大夫伊川卜居 酬樂天醉后狂吟十韻 令狐仆射與余投分素深,縱山川阻修然音問相 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廟釋奠作

題壽安甘棠館二首 古詞二首 寓興二首 經檀道濟故壘

傷段右丞 傷獨孤舍人 再傷龐尹 詠紅柿子

呂八見寄郡內書懷因而戲和 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和令狐相公春日尋花有懷白侍郎閣老 淮陰行五首

洛濱病臥,戶部李侍郎見惠藥物,謔以文星之 故洛城古墻 梁國祠 楊柳枝

夜聞商人船中箏 聞道士彈思歸引 喜康將軍見訪 贈劉景擢第

赴連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張員外 楊柳枝 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 酬元九院長自江陵見寄

酬楊侍郎憑見寄 酬馬大夫登洭口戍見寄 答楊八敬之絕句 重寄表臣二首

重寄絕句 酬楊八副使將赴湖南途中見寄一絕 遙和韓睦州元相公二君子 吳興敬郎中見惠斑竹杖兼示一絕聊以謝之

奉和裴令公夜宴 答前篇 答后篇 重答柳柳州

登清暉樓 酬仆射牛相公,晉國池上別后至甘棠館,忽夢 和滑州李尚書上巳憶江南禊事 樂天是月長齋鄙夫此時愁臥里閭非遠云霧難披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

誰有劉禹錫秋詞(其二)的賞析?

秋詞二首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比柳宗元大一歲的劉禹錫,雖然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大的多。劉禹錫貶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一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干什么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償詞二首》)

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同時,他的自我表現欲也比較強,愛顯示自己。晚年與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時,還得意洋洋地唱著:“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云外倚欄桿。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游人舉眼看。”(《同樂天登棲靈寺塔》)站在塔頂上大聲說笑,他居然以此為樂。

劉禹錫也研究哲學,也篤信禪宗,但效果與柳宗元不一樣,在怎樣用于立身處世這一點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實實的好處,他能通過哲學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為一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感悟。這樣,他就能從有限的時空跳出來,在更高的層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唱一曲,暫憑樽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975.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