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曹植為什么被廢太子(曹操為何不立曹植為太子)

陽光明媚2022-12-11 14:25故事61

大家好,關于曹植為什么被廢太子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曹操為何不立曹植為太子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曹植為何沒能當太子?

曹丕是怎么當上太子的呢①?《三國志》卷十九《陳思王植傳》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記述的: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這種說法看起來挺客觀,頗具辯證法的味道,意思是:曹丕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從外因上講,是因為曹植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飾,飲酒無度,失去了曹操的寵信,給曹丕創造了機會;從內因上講,是因為曹丕施用權術,掩蓋真情,自我矯飾,宮中的人和曹操的手下大都為他說好話,給曹丕創造了條件。 但是,稍微有點閱讀能力的人,誰都能體會到這種說法的言外之意:曹丕這個太子當的很不光彩,他玩弄欺騙的把戲;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是受了曹丕的蒙蔽。很顯然,如果按照這個說法來理解的話,曹丕無疑是個人品很低劣的人,而曹操儼然成了容易受人唬弄的主兒了。這是事實嗎?以我對相關史料的理解,我認為不是,至少不全是。特別是“矯情自飾”這一條理由,我尤其不敢茍同。 誰都知道,曹操是愛才的人,而且一直主張“唯才是舉”。也正因為此,他才確信曹植是“兒中最可定大事”的人②,并一度流露出要把曹植作為接班人加以重點培養。不難想象,如果曹植把尾巴夾緊點兒,自身不出現“意外”的話,曹丕再怎么“矯情自飾”,就是整出花兒來,太子的位子肯定也輪不到他。而且,從另一個角度說,曹操也不是那種輕易上當受騙的人。所以,認為曹丕是借助“矯情自飾”而被立為太子的這種說法顯然不客觀,尤其是在曹植得寵的時候。 那么曹植失寵以后呢?曹植失寵后,我認為曹丕似乎就更沒有“矯情自飾”的必要了。這時候的曹丕,最有力的一個對手似乎就是弟弟曹彰。但曹彰從小就不愛讀書,論才華,曹丕拉他好幾個來回兒;論品行,曹丕的口碑沒的說;論資歷,曹丕年長。無論從單向指標還是從綜合因素看,曹彰顯然不具備和曹丕競爭太子的實力。這時候的曹丕已經不需要整景兒了,穩穩當當就是贏。這里頭的那點兒玄機,曹丕能參得透。 說曹丕“矯情自飾”,似乎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三國志》卷二十一《吳質傳》里的一段記述: 魏王嘗出征,世子及臨菑侯植并送路側。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悅焉。世子悵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辭,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 這段記述說的是,有一次曹操帶兵出征,曹丕和曹植共同送到路旁,曹植稱頌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旁邊的人都矚目贊賞,曹操聽了也很高興。但曹丕則感到很不舒服,顯得有些無所適從。曹操手下有個大臣吳質在曹丕耳邊說道:“魏王即將上路的時候,流淚哭泣就可以了。”及至辭行時,曹丕哭著下拜,曹操和部屬們都很傷感,認為曹植華麗的辭藻多而誠心不及曹丕。 這個很有意思的“軼事”,我每每讀之都要發笑。既然吳質對曹丕說的是悄悄話,誰聽到了他們的悄悄話呢?難道吳質和皇帝一樣,說話也有史官的記錄嗎?這顯然不可能。不過,疑問是疑問,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曹丕流淚肯定是流了,至于說這是吳質的主意,我認為不排除曹丕反對派的憑空捏造,以此用人性的虛偽來攻擊曹丕。但不管怎么說,我倒是相信曹丕的眼淚當是發自內心的,因為真摯的感情是裝不出來的,否則,不可能那么多人都被他感動。這一點,曹丕有一首懷念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足以作為佐證。詩是這么寫的: 仰瞻帷幕,俯察幾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靈倏忽,棄我遐遷。靡瞻靡恃,泣涕連連。呦呦游鹿,銜草鳴麑。翩翩飛鳥,挾子巢棲。我獨孤煢,懷此百離。憂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差我白發,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圣考。曰仁者壽,胡不是保。 我對詩沒什么研究,就我掌握的資料看,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里,為懷念父親而寫詩并且寫得如此真摯而感人,曹丕似乎是第一人。對父親沒有深厚的感情,沒有刻骨銘心的思念,曹丕能“泣涕連連”并寫出這樣深情的詩嗎?這種感受,對詩歌略微有點欣賞情趣的人,當會有所體會。 相對于“矯情自飾”的這種說法,《三國志》卷十《賈詡傳》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記述的: 文帝(曹丕)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這段記述說的是因為愛才,曹操打破了立嫡立長的“陳規”,想立曹植為太子,曹丕感到了威脅,于是向太中大夫賈詡詢問鞏固自己地位的方法。賈詡給他出主意說:“愿將軍您能發揚德性和氣度,親身去做普通人的事情,早晚孜孜不倦,不違背做兒子應該遵守的規矩,這樣就可以了。”曹丕聽從了賈詡的話,暗自深深地磨煉自己。一次,就太子的人選問題,曹操征求賈詡的意見,賈詡默然不答。曹操說:“我與你說話,你卻不回答,這是為什么?”賈詡說:“我正在考慮,所以沒有立即回答您。”曹操說:“你考慮什么?”賈詡回答說:“我是在想袁紹、劉表兩對父子啊。”曹操大笑,最終確立了曹丕為太子。 曹操為什么大笑呢?因為賈詡回答曹操的話,回答的很藝術。他間接地用袁紹、劉表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的教訓,提醒曹操:袁紹、劉表就是因為舍長立幼,結果骨肉相殘,叫外人撿了便宜,至于曹丕和曹植,選擇哪個更合適,您自己就看著辦吧。這樣的語氣,既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又一點兒沒有干政的意思,說他誠懇吧,還挺含蓄;說他含蓄吧,還挺誠懇,顯然很對曹操的脾氣。 這一種說法,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時沒有采用,他贊同的顯然是第一種說法。但是,我倒認為這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更接近于事實的本相。因為不難理解,同曹植比,作為兄長的曹丕本應是世俗觀念里的接班人,可是忽然間,根深蒂固的這套“約定俗成”一下子不好使了,這放在誰身上誰能坦然受之?為此,曹丕尋求鞏固自己地位的方法并且“深自砥礪”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兒,他要不這么做反倒是反常了,這和“矯情自飾”的本質顯然不同。如此表現的曹丕才是本性的曹丕、真實的曹丕。 而尤其叫我信服的,更在于這種說法里曹操的表現:理性、慎重、清醒。不難想象,在確立太子的這件大事上,曹操不可能等閑視之,他是廢了不少心思的。他最初選擇了曹植又最終淘汰了他,當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而他征求意見、大笑中的思索更進一步說明:廢曹植也好,立曹丕也罷,一切都是曹操深思熟慮的抉擇,絕非來自于外部的壓力,更不會受什么表象的蒙蔽、輿論的影響。曹操是擺弄人的人,怎么會被人擺弄呢? 順帶說一下的是,當曹丕被立為太子后,有人向曹丕的母親卞夫人祝賀,并請求賞賜,可卞夫人很平靜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王自以丕年大,故用為嗣。我但當以免無教導之過為幸耳,亦何為當重賜遺乎?③ 意思是說,因為曹丕年長,曹操才立他為他太子,是理所當然的,而作為母親值得慶幸的是免去了教導無方的過失,沒有什么特別值得高興的。卞夫人的話說的對不對呢?我的理解,卞夫人的話盡管說的左右逢源,甚至不乏遮遮掩掩的味道,但是“以丕年大”這一條理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盡管沒說到點子上,卻也接近了事實。

曹植才高八斗,為何卻被自己的父親無情的放棄了?

曹植才高八斗,是曹操和卞氏所生的第三個孩子,自幼才華橫溢,有七步成詩的典故流傳于世

建安十二年,16歲時,曹植隨父親曹操北征柳城,《白馬篇》就是曹植對此期間隨父征戰的寫照。

建安十三年,17歲時,曹植隨父南征劉表到新野,后又隨父與孫權戰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18歲時,曹植隨父征戰第一次回到家鄉

建安十五年,19歲時, 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為賦”,曹植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臺賦》。從此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以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0歲時,隨父西征。經過一年多的兼并戰爭,曹植凱旋歸來。

建安十九年,曹植被封為臨淄侯。備受曹操看重,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趁曹操外出,私自乘坐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在只有帝王才走的道路上任意縱橫,置曹操的法令于不顧,曹操生氣之余,處死了王室掌管車馬的公車令。

曹植的這種文人氣質,使他經常任性而為。尤其是喜歡飲酒,毫無節制。令曹操非常不滿意,在失望之余,曹操命曹丕為太子。曹植陷入苦悶中,不能自拔。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命令曹植帶兵解救曹仁,當時曹仁被關羽圍困,情況非常危急,但是曹植喝酒因為酩酊大醉,不能受命。自此,曹操從此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在同年廢漢稱帝。曹植為漢哭泣,曹丕從此對他嚴加防范,他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改變。

曹丕病逝,曹叡繼位,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因此郁郁而終。

一度得寵的曹植為何會在太子之爭中敗于曹丕了呢?

曹植和曹丕爭立為太子的問題,是建安后期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斗爭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對曹植本人來說,這更是一個決定他一生命運的重大問題。

《三國志·曹植傳》本文記載這個事件,內容很簡略,只是提到他作《銅雀臺賦》,

揮筆立成,進見難問,應聲而答,因而以才見異于曹操,加以丁儀、楊脩等為之羽翼,“幾為太子者數矣”。后來終于因任性,飲酒不節,曹丕御之以術,宮人左右為之說,結果曹丕遂定為。而曹植終因開司馬門事,引起曹操大怒,寵愛日衰。

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僅僅這點粗略的線索輪廓,遠不足以說明這場內部斗爭的過程、范圍和真相。

從《三國志》及裴注的記載看,這場斗爭的范圍是很大的,前后牽入這一斗爭的人物有孔桂、賈詡、崔琰、毛玠、邢颙、曹彰、楊修、丁儀、丁廙、武帝王昭儀、邯鄲淳、吳質、衛臻、楊俊、曹真等十四人。這十四個人物中偏袒曹植一方的有孔桂、曹彰、楊修、丁儀、丁廙、邯鄲淳、楊俊等七人,以人數而論,剛好和曹丕旗鼓相當。

當然,每個人和這場斗爭的關系,深度是不完全一樣的。但是偏袒曹植的七人中,孔桂、楊脩、丁儀、丁廙、楊俊五人都因為這一事件的牽連先后被曹操、曹丕殺死,曹彰的暴死也可能和這件事有關。這場斗爭的尖銳性也由此可見了。

這場斗爭從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開始,按理說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正式立為太子就應該終止了,但是直到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洛陽還發生謠言說魏明帝死在長安,群臣要迎立曹植。事隔十多年,斗爭的余波還在蕩漾,說明這場斗爭的影響也是很久遠的。

曹植一度得寵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人說曹植得寵不僅僅是因為他有文學才能,因為曹操曾經認為他“最可定大事”。這種說法是有合乎情理的一面的。因為以曹操豐富的政治斗爭經驗來看,他不會只從曹植的文才來決定是否立他為太子的,而且曹植文才在十九歲(建安十五年)寫《銅雀臺賦》時就已經顯露,如單純從文才來考慮,他就不會以曹丕為五官將,暗示他是繼承人了。

但是,《三國志》有關的材料中實在找不到可靠的根據。各篇說到曹植得寵的原因時差不多都是說他的“才”。《賈詡傳》說是“才名方盛”,《琰傳》說是“有才而愛”,《魏志》十九注引《典略?楊脩傳》也說是“以才捷愛幸”。雖然古書“才”字有時也兼指政治才能,但在一般情況下,恐怕還是指“文才”、“才學”。《魏志》二十一注引《世語》說:

魏王嘗出征,世子及臨瑙侯并送路側,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石屬目,王亦悅焉。世子悵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欲,于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不及也。

這一段故事,也說明曹植的所謂“才”,是“文才”、“口才”。也證明了《文心雕龍?才略篇》所說的曹植“思捷而才俊”,曹丕“慮詳而力緩,故不競于先鳴”的不同個性。

邯鄲淳是非常佩服曹植的人,因為曹植和他初次見面時就對他口若懸河地炫耀了自己的才學,從“俳優小說”到古今“當官政事”、“用武行兵倚伏之勢”都談到了。但是這是見之于口說,只能見其學問淵博。建安時代,典籍淪亡大半,建安七子都能做到“于學無所遺”,曹植當然也可以做到了。算來算去,正面提到他的政治才能的,只有楊脩和丁廙。楊脩與曹植書中稱他

“體旦發之質,有圣善之教”,“能宣昭懿德,光贊大業”。

丁廙在曹操面前說他

“天性仁孝,發于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于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愿從其游而為之死”。

這種同黨之間的贊美之詞,應該加以懷疑,何況丁廙的贊美中還多半是說他的文才呢?所以說,如果曹操曾經相信曹植有政治才能的話,那一定是楊脩、二丁等人吹噓捧場的結果。像《魏志》就說過他也曾有想傳位給年紀非常小的曹沖的念頭,根據也僅僅是因為曹沖在對答中顯示了一點聰明。大概因為作父親的對兒子的看法容易有片時的偏愛之故吧。

那么曹植和楊脩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楊脩是漢末太尉楊彪之子楊彪的高祖父是有名的楊震,《后漢書》說: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矣。”

可以說從袁紹一家滅亡后,楊震一家就是當時首屈一指的豪門世族了。曹操對當時的豪門世族采取對立的方針,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曹操在打擊的同時,又對豪門采用了拉攏、利用、妥協的措施,如穎川荀氏、同馬氏、清河崔氏都是當時的望族,都被曹操拉攏利用了。曹氏父子對楊彪父子的關系也是如此。曹操曾經想殺楊彪,后經孔融以去就力爭,曹操終于把楊彪釋放了,因為在努力鞏固政權的時候,他不能為殺一個楊彪而失去人心,所以他妥協讓步了,后來他甚至以重用楊脩為丞相主簿的辦法進一步拉攏楊家。

曹不、曹植兩人都來和楊脩結好,可見楊脩當時權力之重,地位之高。

為什么楊脩在兄弟二人之間特別偏袒曹植呢?

《典略》記載:

“植后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絕。”

說明曹植是拉住楊脩死死不放。楊彪的父親楊賜是反對法家的,《后漢書》說他曾寫論文鄙視過自古相傳的公正法官皋陶,楊彪是“少傳家學”的,可見楊家和曹操是對立的,就是在政治見解上也和曹操對立,楊脩的觀點如何,不太清楚,但和曹操恐怕也未必一致。楊脩本人有政治野心,曹植當然是知道的,但知道以后不是同他疏遠,而是死死地拉住他,其用心也就可知。

曹植失寵是因為擅開司馬門,司馬門事件的實質不單純是為了違反制度,而是通過這件事深刻揭露了曹植和楊脩勾結的陰謀,《后漢書》八四注引《續漢書》記載:

“人有白脩與臨菑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

如果僅僅是曹植一人,曹操未必如此動氣。而且自此以后,曹操就表示“吾都不復信諸侯也”,“由是重諸侯科禁”,《續漢書》這條材料是有些可疑的,因為《曹植本傳》寫開司馬門事在建安十二年,《典略》說楊脩之死在二十四年,時間有矛盾,謗訕曹彰,也未必對,但開司馬門是兩人勾結犯法的事件,這一點恐怕是沒有疑問的。

從當初曹操不敢殺楊彪來看,曹操殺楊脩也是反復思考才下決心的。當時他手下已有不少出身豪門世族的人才,而且當時楊彪還在世,高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曹操,一定是很懂得殺楊脩的后果的。但是,在“慮終始之變”后,他終于用堅決的手段把這個打入他的政權的核心要害的懷有二心的楊脩殺了。

曹操所以迫不得已地殺楊脩,是因為他已公然地勾結自己的兒子來和他搗亂。曹操所以不得不疏遠曹植,也是因為曹植公然和自己的政治對立集團勾結。殺了楊脩,就斬斷了這種內外勾結的聯系,他寧背先殺了人再來作耐心的善后安慰工作,這種做法當然比猶豫放縱的做法英明得多。

曹植和另一豪門清河崔氏的關系也不一般。

崔琰曾經當過世子曹丕的太傅,曹丕當初好打獵,崔琰寫了一篇文告誡他,曹丕表示很聽他的勸告,很尊敬他,所以當曹操為立太子事密訪于外時,崔琰就上書主張立曹丕為太子,不主張立曹植。曹植是崔琰的哥哥的女婿,他不徇私親戚,曹操曾經稱贊過他。

但崔琰本人,無疑是曹操的政敵。《魏志》十二《毛玠傳》說崔琰和毛玠并典選舉的時候,

“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

這顯然和曹操歷次所下的求賢令的“唯才是舉”的原則是抵觸的,所以后來他終于又借機會把崔琰殺了。令人起疑的地方,是曹植妻子的死。《魏志》十二《崔琰傳》注引《世語》曰:

“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世語》未注明植妻賜死的時間,曹植文集中也無記載,只有《資治通鑒》記載是建安二十二年。這大概也是在崔琰死后的事情。曹操雖然尚儉樸簡易,但曹植妻子是一個諸侯的夫人,也不至于死。這顯然只是一個借口。如果《資治通鑒》記載不錯的話,這時正是初立曹丕,曹植失寵的時候,這就不能不讓人疑心曹植和崔琰也可能有互相拉攏的關系。

綜合以上,很足以說明曹植的確是充滿政治野心,而且為了奪取“太子”位置,不惜采用聯絡拉攏和曹操對立的政治集團的手段。即使他爭奪太子的愿望沒有實現,但他的野心本質的確是暴露得非常明顯的。

當然,話說回來,曹丕為了穩定自己的太子地位,也是拉攏過楊脩、崔琰的,也是用盡心機和手腕的。

為什么曹丕最終取得父親的信任呢?

一、他是長子,按照傳統,他有法定繼承人的資格,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傳統輿論保護他,所以他父親即使一度想改立曹植,也難以動搖這種傳統的成例。崔琰、毛玠等都是以這條傳統成例為理由來保護曹丕的。

二、他能爭取人心,因此支持他的人多是老成持重、較有德望的人。崔琰、毛玠、賈詡、吳質、衛臻都是如此。而傾向曹植的人多是有才華而少德望的,曹植對人大概是好自騁才華,而且喜歡別人對他捧場。

邢颙是繼任崔琰作典選舉的東曹掾和太子太傅的重要人物。曹植本來有可能爭取他的,竟錯過機會。劉楨是詩人,應該和曹植氣味相投了,但也以曹植為不然。他在邯鄲淳面前那種鋒芒畢露、目中無人的任性談吐的氣概,除了十分愛才或是曲意逢迎的人外,恐怕是誰也忍受不了的。

三、大概曹丕還善于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輿論。當曹操為廢立之事征詢下面意見時,賈詡和毛玠都曾引用袁紹、劉表的兒子爭奪繼嗣的現實教訓,來警告曹操不要再蹈袁、劉覆轍。曹丕《典論》的《奸讒》篇中,也講袁紹、劉表立嗣不慎的故事。《典論》書作于當太子的時候,其中《論文》一篇似作于立太子之前。

《奸讒》篇中不僅嚴厲地斥責離間袁劉父子的審配、蔡瑁,而且表揚了堅持立嫡嗣的漢臣周昌,對袁紹、劉表之誤信奸言,也再三申責其錯誤,這篇文章極像他父親要立曹植的時候寫的,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散布廢宗立庶的教訓來制造輿論的。

四、他能遵循賈詡教導他的“自固之術”:

“恢宏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吳質教他送行涕泣,他也能夠照辦,這就給曹操造成忠誠孝順的印象,所以能夠最后取得曹操對他的信任。

歷史上的曹植才高八斗,為啥會失去王位,過得這么凄慘?

說起曹植,我們都知道他是個著名的文學家,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曾說曹植“天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所以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就是來源于曹植。無論是他的游仙詩還是他的辭賦,不僅在建安時期,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建安文學當中,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形成了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從他們的文學成就來看,曹植和曹丕就屬于曹操眾多兒子當中比較優秀的兩個,曹丕創作了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論《典論論文》,而曹植,鐘嶸在《詩品》中將他評為品級最高的詩人。作為兩個最優秀的兒子,曹操最后位置的選擇肯定是在他們兩個之間進行的,所以,兩個人注定要卷入立嗣之爭。

而最初,曹操是中意于曹植的,他不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治國才能,文治武功都是十分優秀的,他曾作了著名的《洛神賦》還有他的游仙詩,在文學史上都有比較高的地位,此外,他還隨父西征,曹操也幾次有意想要立曹植為太子,但是曹植這個人書生氣太強,經常率性而為,并且十分好飲酒,因為這件事,曹植耽誤了很多大事,也漸漸引來曹操的不滿,也曾因為醉酒后不顧禮制而走帝王專用車道,這件事讓曹操大為惱火,喝酒誤事在曹植這里也得到很大的體現,因為這,曹操也決定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承王位,并廢漢自立,曹植就在曹丕繼位的時候穿上喪服為漢朝哀悼,其實也是在表明了曹植對曹丕稱帝的不滿,這件事讓曹丕十分生氣,幾次三番若不是太后的保護,曹植的下場估計更糟糕吧,而這個時候的曹植也從生活優渥,逍遙自在的生活變為處處受到打壓,對曹植,曹丕還是顧念手足之情,但是也為了讓他安穩一些,對自己的王位造不成威脅,于是他就使用外封的手段,封他為王并且不斷被徙封,幾年后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繼位,曹植心想,這下才華總算可以施展了吧,他于是求魏明帝,希望可以得到重用,但是終還是沒有用他,并且對他嚴加防范,并且受到被打壓的狀態,多次徙封,郁郁不得志的曹植在41歲就去世了。

可以說曹植的下半生都是在曹丕和曹叡的疑心中度過,因為懷疑,所以得不到重用,最終使得曹植郁郁不得志,心中憤懣不平,雖然曹丕顧念手足之情放過曹植,但是他的后半生過的也是凄慘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976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