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的勉解釋為什么(學之勉之的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勉學的勉解釋為什么和學之勉之的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勉學一詞是什么意思 勉學的解釋
1、勉學為《顏氏家訓》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錄于中學語文課本,作者顏之推,字介,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北齊文學家,所著《顏氏家訓》共二十篇,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后世稱此書為“家教規范”。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事,為學經驗的總結。
2、《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可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質樸風格,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書中闡述了他的觀點: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后期勤奮,且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顏氏家訓八:勉學篇(3)
【注釋】
[1]失意承顏:指孝子先父母之意而順承其志。
[2]怡聲下氣:指聲氣和悅,形容恭順的樣子。
[3]不憚劬勞:不畏懼勞苦。憚(dàn),害怕,畏懼;劬(qú),勞苦;甘(mèn):肉柔軟脆嫩。
[4]授命:獻出生命。
[5]卑以自牧:以謙卑自守。
[6]齒弊舌存:意思是說物之剛者易亡折而柔者常存。
[7]苶(niè):疲倦的樣子。
[8]偌不勝衣:形容身體羸弱,好像連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擔。
[9]達生:不受世務牽累。委命:聽任命運支配。
[10]不回:不違祖先之道。
[11]去泰去甚:去其過甚。謂:事宜適中。
[12]千戶縣:指最小的縣。
[13]楣:房屋的橫梁。棁(zhuō):梁上短柱。
【譯文】
人之所以要讀書學習,本來是為了開發心智,提高認識力,以利于自己的行動。對那些不知道如何奉養父母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體察父母心意,按父母的愿望辦事;如何輕言細語,和顏悅色地與父母談語;如何不怕勞苦,為父母弄到美味可口的食品;使他們感到畏俱慚愧,起而政法古人。對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國君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堅守職責,不侵凌犯上;在危急關頭,不惜獻出性命;如何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忘自己忠心勸諫的職責;使他們痛心地對照自己,進而想去效仿古人。對那些平時驕橫奢侈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恭謹儉樸,節約費用;如何以謙卑自守,以禮讓為政教之本,以恭敬為立身之根,使他們震驚變色,自感若有所失,從而收斂驕橫之態,抑制驕奢的心性。對那些向來淺薄吝嗇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如何體恤救濟窮人。使他們臉紅,產生懊悔羞恥之心,從而做到既能積財又能散財。對那些平時暴虐兇悍的人,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小心恭謹自我約束,懂得齒亡舌存的道理;如何寬仁大度,尊重賢士,容納眾人。使他們氣焰頓消,顯出謙恭退讓的樣子來。對那些平時膽小懦弱的人,身體羸弱,好像連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擔,我想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無牽無礙,聽天由命,如何強毅正直,說話算數,如何祈求福運,不違祖道。使他們能奮發振作,無所畏懼:由此類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來培養,即使不能使風氣淳正,也可去掉那些過份行為。從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沒有哪里不可運用。然而現在的讀書人,只知空談,不能行動,忠孝談不上,仁義也欠缺,再加上他們審斷一樁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個千戶小縣,不一定親自管理過百姓;問他們怎樣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橫著放而是豎著放;問他們怎樣種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種而黃米要晚下種。整天只知道吟詠歌唱,談笑戲謔,寫詩作賦,悠閑自在,迂闊荒誕,對治軍治國則毫無辦法,所以他們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罵,確實是有因為這些原因。
【原文】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1]。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修身利行[2],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然人有坎[3],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4]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注釋】
[1]鴟梟:(chīxiāo癡消):鴟為猛禽,梟傳說食母,古人以為皆惡鳥。
[2]修身利行:涵養德性,以利于事。
[3]坎(lán):困頓,不得志。
[4]荀卿: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家居蘭陵,楚春申君任荀子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于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譯文】
人們學習是為了以此獲得好處。我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慢同輩。大家仇視他像對仇敵一般,厭惡他像對鴟梟一般。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學。
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這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這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里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
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鬃诱f:“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蔽何涞?、袁遺,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后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游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后來終于當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后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強。身利行,這就好比摘取秋果。
【簡評】
“勉學篇”是《顏氏家訓》中最著名的篇章,也是中國古代論學的著名篇章之一,與先秦荀子的《勸學篇》齊名。文章對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都有深刻的論述,有些觀點至今仍放出真理的光輝,如:他認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士、農、工、商、兵各行都是學問,不可輕視。無論哪個行業,學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如果飽食終日,無所作為,就難免家敗人亡。再如:作者認為人們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沒有職業的貴賤,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的人都應當受到尊敬。學無常師,“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從他們那里都可以學到有益的東西。另外,在學習態度上,作者認為學習切忌自高自大、高談闊論,要學以致用,聯系實際。批評現在的讀書人,只知空談,不能行動,忠孝談不上,仁義也欠缺,再加上他們審斷一樁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個千戶小縣,不一定親自管理過百姓;問他們怎樣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橫著放而是豎著放;問他們怎樣種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種而黃米要晚下種。
作者還強調學習要抓好早期教育,要處理好博與專的關系等。作者舉魏武帝、袁遺、曾子、荀子、公孫弘、朱云等眾多的名人學者為例,說明學習沒有年齡之分,到老勤學不輟更加可貴。這些都是值得今人引以為鑒的。
作者對當時士族子弟不務學業、憑門第而獵取高位的現狀進行了抨擊。所指出的: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這種深刻的社會批判至今也有現實意義!
【 閱讀指南 】
課文題目為“勉學”意為努力學習,“勉”的解釋是努力。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學者的學習目的不同,然后以種樹為喻,講論文章是春華,修身利行是秋實。不學習怎么會陶冶身心,涵養德行呢?闡明了學習是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論述的是一個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作者以自己背誦《靈光殿賦》為例,提出一個人“固須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則“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第三段談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作者認為,學習經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全其美,還要博覽機要。
【 寫作技巧 】
《顏氏家訓·勉學》開宗明義:“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學之所知,施無不達”,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使自身的發展成為可能?!肮胖畬W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痹陬伿峡磥?,學習的目的在于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在于加強道德修養、不斷積極向上,在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為社會創造財富。
【相關問題】
1、“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涵義
答:春花雖艷麗但終不成果,而秋實才是真正的成果。同樣,講論文章雖熱鬧但不是終極目的,只有在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使自己具備美好的德行。
2、作者講自己七歲時背誦《靈光殿賦》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以自己背誦《靈光殿賦》為例,提出一個人“固須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則“猶當晚學,不可自棄”。論述的是一個最佳的學習年齡段問題。
3、勉學的古今學習目的各是什么?
答: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4、作者認為怎樣對待圣人之書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答: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可矣。
勉學文言文翻譯與注釋
勉學文言文翻譯與注釋
1.勉學文言文翻譯原文:
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馬被甲,長槊強弓,便云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積財聚谷,使云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舉賢圣之至也。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風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好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表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
譯文:
人們看到鄉鄰親戚中有稱心的好榜樣,叫子弟去仰慕學習,而不知道叫去學習古人,為什么這樣糊涂?世人只知道騎馬披甲,長矛強弓,就說我能為將,卻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識地利,考慮是否順乎時勢人心、審察通曉興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積財聚谷,就說我能為相,卻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風易俗,調節陰陽,推薦選舉賢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謀私財,早辦公事,就說我能治理百姓,卻不知道要有誠己正人,治理有條理,救災滅禍,教化百姓的本領。只知道執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說我能平獄,卻不知道偵察、取證、審訊、推斷等種種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務農的、做工的、經商的、當仆人的、做奴隸的,還是釣魚的、殺豬的、喂牛牧羊的人們中,都有顯達賢明的先輩,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博學尋求,沒有不利於成就事業?。?/p>
2.勉學解釋和全文翻譯,勉學原文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
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p>
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
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后,便從文史,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絳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
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閑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
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笔谷暌源藶閹煟钊藲馊?。
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
夫圣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1.說之: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說:同“悅”,贊揚。
2.利世:造福社會3.進:進仕,做官。4.玩:賞玩。
5.華:同“花”。6.登:同“得”摘取。
7.專利:專一而敏銳。8.《賦》:東漢文學家的兒子所作。
西漢所建。9.坎壈(lǎn):困頓,坎坷。
10.秉燭:拿著火把照明。燭,火把。
11.所以:用來。
的。12.經:。
13.注:注解的文字。14.“仲尼居”:《·》第一章開頭的文字。
15.疏:疏通原文意義并對舊注加以說明和發揮。16.“燕寢”“”:那些解經之家對“居”字,有的解釋為“燕寢”(閑居之處),有的解釋為“”(講習之所),各執一端。
17.寧:難道。18.機要:指書中的精要之處。
19.濟:成就,完成。20.吾無間:我沒有什么可批評的。
間,間隙,空子,可乘之機。21.十年一理理:溫習22.然:但是23.益:好處,益處24.為人:做人25.明練:讀懂26.光陰:時間27.學者:求學的人28.行道:推行主張29.利世:造福社會30.固:所以31.然:然而勉學翻譯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
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還沒有遺忘。
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里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
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鬃诱f:“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p>
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后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游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后來終于當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后都成了大學者。
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
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拿著火把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強。學習風氣的興盛或衰敗,隨社會風氣變化而變化。
漢朝的賢士俊才們,都靠精通一部經書來弘揚圣人之道,上知曉天命,下貫通人事,他們中憑著這個特長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漢末風氣改變以后就不復如此,讀書人都空守章句之學,只知背誦老師講過的話,如果靠這些東西來處理實際事務,大概不會有任何用處。
因此,后來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廣泛涉獵為貴,不肯專攻一經。梁朝從皇孫以下,在兒童時就一定先讓他們入。
3.勉學的注釋譯文1.學者:求學的人。
學:求學。2.以:用來。
3.但:只是。4.說之:向他人炫耀夸說(shuō)自己的才學。
5.行道:實行主張。6.利世:造福社會。
利:有利于。世:世間,此指社會。
7.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8.進:進仕,做官。
9.者······也:表判斷(夫學者猶種樹也)。猶:好比,好像。
10.玩:賞玩。11.華:同“花”花朵。
12.登:同“得”摘取。13.其實:它的果實。
其,它的,代樹的。實:果實。
14.行:實行主張。15.專利:專一而敏銳。
16.已:同“以”,以后。17.思慮:思想。
18.散逸:分散。19.固:通“故”,所以。
20.早:盡早。21.機:時機。
22.誦:背誦。23.《靈光殿賦》:東漢文學家王逸的兒子王延壽所作。
靈光殿,西漢宗室魯恭王所建。24.至于:到。
25.理:梳理,整理,此指溫習。26.猶:仍然,還。
27.廢置:擱置。28.荒蕪:荒廢。
29.然:然而。30.坎壈(lǎn):困頓,坎坷。
31.晚:在晚年。32.不可:不能。
33.自棄:自暴自棄。34.幼:在幼年時。
35.如:像。36.老:在老年時。
37.秉燭:拿著火把照明。燭,火把。
秉,持。38.夜:在晚上。
39.行:行走。40.賢:勝過。
41.乎:于,比。42.瞑目:閉上眼睛。
43.所以:用來。
的。44.設教:實施教育。
45.明練:通曉,熟悉。46.經:儒家經典。
47.粗通:略知。48.注:注解經書的文字。
49.使:讓。50.有得:有所幫助。
51.為人:做人。52.“仲尼居”:《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開頭的文字。
53.疏:疏通原文意義并對舊注加以說明和發揮。54.“燕寢”“講堂”:那些解經之家對“居”字,有的解釋為“燕寢”(閑居之處),有的解釋為“講堂”(講習之所),各執一端。
55.以此得勝:因此取得勝利。以:因為。
得勝:取得勝利。56.寧:難道。
寧……乎:難道……嗎。57.益:好處,益處。
58.光陰:時間。59.可惜:值得珍惜。
可:值得。60.譬諸:好像。
61.博覽:廣泛閱覽。62.機要:指書中的精要之處。
63.濟:成就,完成。64.功業:功名事業。
功:功名。業:事業。
65.必:如果。66.兼美:同時完善。
67.吾無間:我沒有什么可批評的。間,間隙,空子,可乘之機。
從古以來的賢王圣帝,還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是普通百姓之人呢!這類事情遍見於經籍史書,我也不能一一列舉,只舉近代切要的,來啟發提醒你們。士大夫的子弟,幾歲以上,沒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讀到《禮記》、《左傳》,少的也起碼讀了《毛詩》和《論語》。
到了加冠成婚年紀,體質性情稍稍定型,憑著這天賦的機靈,應該加倍教訓誘導。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煉,成就士族的事業;沒有成就功業志向的,從此怠惰,就成為庸人。
人生在世,應當有所專業,農民則商議耕稼,商人則討論貨財,工匠則精造器用,懂技藝的人則考慮方法技術,武夫則練習騎馬射箭,文士則研究議論經書。然而??吹绞看蠓驉u于涉足農商,羞於從事工技,射箭則不能穿鎧甲,握筆則才記起姓名,飽食醉酒,恍惚空虛,以此來打法日子,以此來終盡夭年。
有的憑家世馀蔭,弄到一官半職,就自感滿足,全忘學習,遇到婚喪大事,議論得失,就昏昏然張口結舌,像坐在云霧之中。公家或私人集會宴歡,談古賦詩,又是沉默低頭,只會打呵欠神懶腰。
有見識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無處容身。為什么不愿用幾年時間勤學,以致一輩子長時間受愧辱呢?梁朝全盛時期,士族子弟,多數沒有學問,以至有俗讀說:“上車不落就可當著作郎,體中無貨也可做秘書官?!?/p>
沒有人不講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駕著長檐車,踏著高齒屐,坐著有棋盤圖案的方塊褥子,靠著用染色絲織成的軟囊,左右擺滿了器用玩物,從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經義求取及第時,那就雇人回答考試問題;要出席朝廷顯貴的宴會,就請人幫助作文賦詩。在這種時候,也算得上是個“才子佳士”。
等到發生戰亂流離后,朝廷變遷,執掌選拔人才的職位,不再是從前的親屬,當道執政掌權,不再見當年的私黨,求之自身一無所得,施之世事一無所用,外邊披上粗麻短衣,而內里沒有真正本領,外邊失去虎皮外表,而里邊肉里露出羊質,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條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馬之間,輾轉死亡溝壑之際,在這種時候,真成了駑才。只有有學問才藝的人,才能隨處可以安身。
從戰亂以來,所見被俘虜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讀《論語》、《孝經》的,還能給人家當老師;雖是歷代做大官,不懂得書牘的,沒有不是去耕田養馬,從這點來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經常保有幾百卷的書,過上千年也不會成為小人。有位客人追問我說:“我看見有的人只憑藉強弓長戟,就去討伐叛逆,安撫民眾,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憑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時代,使國家富強,以取得卿相的官職。
而學貫古今,文武雙全的人,卻沒有官祿爵位,妻子兒女饑寒交迫,類似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學習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說:“人的命運坎坷或者通達,就好像金玉木石;鉆研學問,掌握本領,就好像琢磨與雕刻的手藝。琢磨過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頭,一塊石頭之所以難看,是因為尚未經過雕刻。
但我們怎么能說雕刻過的木石勝過。
4.勉學(譯文)治民平獄之道
.顏之推
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顏氏家訓勉學》
[譯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謀私財,公事早辦,就說自己能治理民眾;卻不知道治理民眾還要心地誠實,以身作則,要有善于駕馭群民的本領,以及除害消災,以德化民的德才啊。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說自己能處理案件;卻不知道斷案還要勘察現場,根據證物明辨是非,要有善于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于識破假相而使罪行顯露出來的機智,以及不通過訊問就能明察實情的才能啊。
顏之推(531-590以后),北齊文學家.字介,祖籍瑯琊臨沂,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學影響,博覽群書,喜好詞章.
本文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養生篇”節錄。文中對養生與從政進行論述,教誨子孫必須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禍殃,然后才談得上養生。但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應當“泯軀而濟國”舍身取義,殺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養生是六朝人的熱門話題,老莊道家的養生觀在當時受到尊重崇,但顏之推基本上摒棄了統治六朝的道家養生觀,注入了不少新鮮的見解,將行誠孝、履仁義、全家族、濟邦國,高于獨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學的養生意識。
5.勉學的譯文勉學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里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鬃诱f:“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蔽何涞?、袁遺,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后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游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后來終于當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后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拿著火把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強。
學習風氣的興盛或衰敗,隨社會風氣變化而變化。漢朝的賢士俊才們,都靠精通一部經書來弘揚圣人之道,上知曉天命,下貫通人事,他們中憑著這個特長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漢末風氣改變以后就不復如此,讀書人都空守章句之學,只知背誦老師講過的話,如果靠這些東西來處理實際事務,大概不會有任何用處。因此,后來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廣泛涉獵為貴,不肯專攻一經。梁朝從皇孫以下,在兒童時就一定先讓他們入學讀書,觀察他們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齡后,就去參預文官的事務,沒有一個是把學業堅待到底的。即當官又能堅持學業的,則有何胤、劉、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等人,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陽城,我聽兌有崔浩、張偉、劉芳三人的大名,鄴下還有位邢子才:這四位學者,雖然都喜好經木,但也以才識廣博而聞名。以上的諸賢士,原本就是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這些人語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間固執己見,什么事也干不了,你問他一句話,他就會答出幾百句,若要問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說不到點上。鄴下有諺語:“博士去買驢,契約寫了三大張,不見寫出個驢字?!比绻屇阋赃@種人為師,豈不令人喪氣??鬃诱f,“俸祿就在學習之中。”而今這些人卻在那些毫無益處的事情上下功夫,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讀經文,粗通注文之義,使之對自己的言行經常有所幫助,也就足以在世上為人了;何必對“仲尼居”三個字就要寫兩張紙的疏文來解釋呢,你說“居”指閑居之處,他說“居”指講習之所,現在又有誰能看得見?在這種問題上,爭個你輸我贏,難道會有什么好處嗎?光陰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們應當廣泛閱讀書中那些精要之處,以成就功名事業。如果你們能把博覽與專精結合起來,那我就不批評了。(我沒有什么可批評的了。)
6.求篇文言文《顏之推勉學》翻譯梁朝全盛之時,那些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當時的諺語說:"登
車不跌跤,可當著作郎;會說身體好,可做秘書官."這些貴族子弟沒有一
個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臉面,涂脂抹粉的;他們外出乘長檐車,走路穿高
齒履,坐在織有方格圖案的絲綢坐褥上,倚靠著五彩絲線織成的靠枕,身邊
擺的是各種古玩,進進出出派頭十足,看上去就象神仙.到明經答問求取功
名的時候,就雇人頂替自己去應試,三公九卿列席的宴會上,他們就借別人
之手來幫自己做詩,在這種時刻,他門倒也像個人物.等到動亂來臨,朝廷
變革,考察選拔官吏時,不再任用過去的親信,在朝中執掌大權的,再不見
舊日的同黨.這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們靠自己不中用,想在社會上發揮作用
又沒有本事.他們只能身穿粗布衣服,賣掉家中的珠寶,失去華麗的外表,
露出無能的本質,呆頭呆腦像段枯木,有氣無力像條即將干涸的河流,在亂
軍中顛沛流離,最后拋尸于荒溝野壑之中,在這種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就成
了實實在在的蠢材.有學問有手藝的人,走到那里都可以站穩腳跟.自從兵
荒馬亂以來,我見過不少俘虜,有人雖然世代相傳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
懂得《孝經》,《論語》,還可以給別人當老師;有些人,雖然是世代相傳
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于不會書寫,無不去給別人耕田養馬,由此看來,怎
么能不努力學習呢如果能夠經常保存幾百卷書籍,就是再過一千年也不會
淪為平民百姓.
7.勉學的譯文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
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里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
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
孔子說:“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蔽何涞邸⒃z,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
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后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游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后來終于當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后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
一般人到成年后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拿著火把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強。
顏之推 勉學 古文翻譯
一、譯文
古人學習是為了別人,實踐真理,為社會謀利;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學問修養,為了謀取官祿爵位。學習就像種樹,春天可以觀賞花朵,秋天可以收獲果實;講演談論文章,如同觀賞香花,修身養性為社會謀利,如同收獲秋天的果實。
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而敏銳,長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須盡早進行教育,不能錯過良機。我在七歲的時候,讀《靈光殿賦》,直到現在,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過的經書,如果過一個月不溫習,就忘得差不多了。
然而有人困頓不得志,要是在年輕時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到了晚年也應該加緊學習,不能自暴自棄。孔子說:“五十以學改變,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拔何涞邸⒃z,老而彌篤,這些都是年輕時學習到老不疲倦啊。
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天下聞名;荀卿五十歲,才來學習,還為大儒;公孫弘四十多歲,正在讀《春秋》,因此就當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歲,開始學易、論對;皇甫謐二十,開始學習《孝經》、《論語》:最后都成了大學,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世人婚冠沒有學習,就稱為遲晚,利用沿面墻,也為我了。
小時候學習,就像旭日東升放出的光芒,老的時候學習,就像手持蠟燭在夜里行走,還是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東西。學校的興廢,隨著社會地位。漢代賢良俊,都以一經弘揚圣人之道,上第二天時,下該人的事,以此獲得卿相的多了。世俗以后就不再是這樣,空守章句,但背誦老師說,實施的社會,幾乎沒有一個可以。
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以博覽為貴,不肯專心讀書。梁朝皇孫以下,總橐的年,一定要先去學習,觀察他的志向,出身以后,就從文史,幾乎沒有完成學業的人。帽子是這的,那么有何胤、劉斌、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絳等,兼通文史,不只是講道理。
洛陽也聽到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到邢子才:這四位學者,雖然喜歡經方法,也因為文才博學聞名。像這樣的賢士,所以為上品,用外大多鄉間閑人,語言鄙陋,風拿起粗魯笨拙,共同壟斷,沒有什么能夠,問一句就回答幾百,詞不達意,也許沒有要領。鄴下有諺語說:“博士昊買驢,書券三張紙,不能有驢字?!?/p>
讓你把這當老師,讓人氣憤??鬃诱f:“傣祿在其中矣?!爆F在努力沒有益處的事,恐怕不是職業的。圣人的典籍,是用來實施教育的,只要明了熟習經義,大致理解注釋的含義,常使言行有所收獲,也就可以很好地做人了;何必為了“仲尼居”就是要兩張紙的注解,把“居”解釋為燕寢還是講堂,爭論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就是在這一點上取勝了,又有什么益處呢?光陰似箭,應該珍惜,它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應當博覽經典著作,以成就功業;如果能兩全其美,那樣我也就沒有必要再批評什么了。
二、原文
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蔽何?、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
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后,便從文史,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絳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
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閑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笔谷暌源藶閹煟钊藲馊?。
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苯袂跓o益之事,恐非業也。夫圣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三、出處
節選自《顏氏家訓》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勉學為《顏氏家訓》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錄于中學語文課本,作者顏之推,字介,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北齊文學家,所著《顏氏家訓》共二十篇,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后世稱此書為“家教規范”。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事,為學經驗的總結。
二、作品賞析
顏之推《勉學》這篇文章,用很高超的話語來感動人,如果把它放在自己的案頭,會時時警覺,把讀書當作一件大事來做。
這篇文章反復地告訴后學,情感真切,精粗具備,本末兼賅,凡是學習的人,都應該熟讀,力求弄通弄懂。
讀顏氏家訓-勉學,可以從中明白學習的訣竅。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決不可以向別人炫耀為務。古代的人是這樣,現代的人更要如此。勉學,“勉”即為努力,“學”就是學習,標題的含義就是努力學習,就是本文的中心。
三、作者簡介
顏之推(531~約590以后),字介,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北齊文學家,任官四朝。曾擔任:國左常侍、黃門侍郎、御史上士。公元548年,發生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在江陵自立,顏之推任散騎侍郎。
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顏之推被俘,后來在北齊任官。此后在北周和隋任職。于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用以告誡子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勉學
關于勉學的勉解釋為什么和學之勉之的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