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結局怎么樣了(塞下曲后面發生了什么)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塞上曲結局怎么樣了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塞下曲后面發生了什么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王昌齡《塞上曲·蟬鳴空桑林》
塞上曲·蟬鳴空桑林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注釋
(1)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2)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3)入塞寒:一作“復入寒”
(4)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
(5)共:作“向”。
(6)游俠兒:指恃勇氣、逞意氣而輕視生命的人。
(7)矜:自鳴不凡。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譯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
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賞析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不回,而告誡少年莫夸武力,抒發非戰之情。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本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塞上曲詩人在最后一句用班超的典故有何用意
戴叔倫《塞上曲》詩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而得國家安寧,表達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雄健壯烈。
塞上曲
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
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
何須生入玉門關。
注釋: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時通西域的要道。
賞析: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是第二首。這首較之第一首《塞上曲軍門頻納受降書》淺明了許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侯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后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了,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戴詩同前人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于時代特征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塞上曲??——王昌齡
沉墨國學經典誦讀公眾號
塞上曲?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作者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詩解
(1)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2)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3)入塞寒:一作“復入寒”
(4)幽并(bīng):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
(5)共:作“向”。
(6)游俠兒:指恃勇氣、逞意氣而輕視生命的人。
(7)矜(jīn):自鳴不凡。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譯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
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詩韻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不回,而告誡少年莫夸武力,抒發非戰之情。
前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國古代詩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
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本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