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nèi)容

賀知章為什么要寫采蓮曲(賀知章的采蓮詩)

幾許黑發(fā)2022-12-12 06:15故事66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賀知章為什么要寫采蓮曲,以及賀知章的采蓮詩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采蓮曲的詩意

采蓮曲的詩意

一、《采蓮曲》

作者:王昌齡

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1、羅裙:絲綢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亂:混雜。亂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

相互映照,人花難辨。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

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二、《采蓮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葉縈波荷飐風(fēng),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翻譯:

菱葉在水面飄蕩,荷葉在風(fēng)中搖曳,

荷花深處,采蓮的小船輕快飛梭。

采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

便低頭羞澀微笑,

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蓮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fēng)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翻譯: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麗的采蓮女三三倆倆采蓮子。

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面荷花相映紅。

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

水底也顯現(xiàn)一片光明。

風(fēng)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

那岸上誰家游冶郎在游蕩?

三三五五躺在垂楊的柳陰里。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

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四、《采蓮曲》

作者:賀知章

原文: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fēng)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采蓮曲·落日晴江里

劉方平 采蓮曲落日晴江里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nèi)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采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采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zhuǎn)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tài)。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lián)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fēng)光。

已經(jīng)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xiàn)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xiāng)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并不滿足于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于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yǎng)出勤勞的品質(zhì)。聯(lián)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fēng)浪,該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勞??!這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干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shù)語,涵蓋萬千。

采蓮曲·金槳木蘭船

劉孝威 采蓮曲金槳木蘭船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fēng)莖乍拂鈿。

【賞析】

采蓮的女子坐著金漿木蘭船,蓮香陣陣隔著沙洲傳來,滿江荷葉滿江鮮,摘得蓮蓬一盤盤,這是多么喜人的收獲。而露花時濕釧,風(fēng)莖乍拂鈿。一句,則形象描繪采蓮姑娘們喜悅的心情,釵鈿碰撞有聲,荷香滿江,這樣的美景哪兒有呢。

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

王昌齡 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及注釋】

1、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艷的臉龐。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fā)現(xiàn),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2、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烊肷彸刂胁灰娏僳櫽?,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賞析】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cè)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cè)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jié)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fēng)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fēng)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lián)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lián)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借助動詞,展現(xiàn)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xiàn)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采蓮曲的意思?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采蓮姑娘,綠裙飄飄,色如荷葉,難分彼此。朵朵荷花,迎風(fēng)盛開,姑娘臉龐,相映成輝。池塘荷葉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蓮姑娘,隱藏不見。聽到歌聲,才知她們正在忙著采蓮。

《采蓮曲》是唐代王昌齡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恫缮徢窞闃犯f題,內(nèi)容多為描繪江南水鄉(xiāng)秀麗的風(fēng)光、采蓮女的純潔活潑及她們真摯甜美的愛情生活。王昌齡的這篇《采蓮曲》以民歌般的語言,歌唱了采蓮女的勞動生活,內(nèi)容健康活潑,如炎炎夏日中的陣陣荷風(fēng),給讀者帶來清新自然的感受。

采蓮曲·落日晴江里

劉方平 采蓮曲落日晴江里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nèi)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采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采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zhuǎn)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tài)。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lián)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fēng)光。

已經(jīng)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xiàn)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xiāng)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并不滿足于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于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yǎng)出勤勞的品質(zhì)。聯(lián)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fēng)浪,該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勞?。∵@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干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shù)語,涵蓋萬千。

采蓮曲的詩意

采蓮曲的詩意

一、《采蓮曲》

作者:王昌齡

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1、羅裙:絲綢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亂:混雜。亂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

相互映照,人花難辨。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

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二、《采蓮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葉縈波荷飐風(fēng),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翻譯:

菱葉在水面飄蕩,荷葉在風(fēng)中搖曳,

荷花深處,采蓮的小船輕快飛梭。

采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

便低頭羞澀微笑,

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蓮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fēng)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翻譯: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麗的采蓮女三三倆倆采蓮子。

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面荷花相映紅。

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

水底也顯現(xiàn)一片光明。

風(fēng)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

那岸上誰家游冶郎在游蕩?

三三五五躺在垂楊的柳陰里。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

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四、《采蓮曲》

作者:賀知章

原文: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fēng)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晴江秋望

崔季卿 晴江秋望

八月長江萬里晴,千帆一道帶風(fēng)輕。

盡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陽城。

【賞析】

崔季卿,唐代詩人,山西垣曲。乃崔峒之從孫。這首詩的意思在初秋的一個晴天在長江邊眺望長江。表達了對長江磅礴氣勢和浩浩蕩蕩的贊美之情。贊嘆長江的一望無際。

采蓮曲·金槳木蘭船

劉孝威 采蓮曲金槳木蘭船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fēng)莖乍拂鈿。

【賞析】

采蓮的女子坐著金漿木蘭船,蓮香陣陣隔著沙洲傳來,滿江荷葉滿江鮮,摘得蓮蓬一盤盤,這是多么喜人的收獲。而露花時濕釧,風(fēng)莖乍拂鈿。一句,則形象描繪采蓮姑娘們喜悅的心情,釵鈿碰撞有聲,荷香滿江,這樣的美景哪兒有呢。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jīng)典,凝練,內(nèi)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富貴曲古詩 。

賀知章的采蓮詩

1、全文如下:

采蓮曲

作者:賀知章 ?朝代:唐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fēng)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2、賀知章,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會稽永興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yīng)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fēng)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xiāng)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擴展資料:

譯文如下:

會稽山上的霧氣散了,顯露出高峻的山體和蔥郁的草木,明凈的水面上沒有風(fēng)也起了水波。

別說春天已經(jīng)結(jié)束花草都凋謝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葉和荷葉呢。

參考資料:采蓮曲 (賀知章詩作)-百度百科

86歲的賀知章不只寫了回鄉(xiāng)偶書二首,他還寫了一首荷花,大氣樂觀

賞讀賀知章的荷花: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86歲的賀知章,在皇帝的恩準下,回到故鄉(xiāng)以道士身份養(yǎng)老,唐玄宗特別劃出鏡湖的一片區(qū)域給他。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或者他從前沒有這個特權(quán),又或者他清廉,但是皇恩浩蕩,這個他夢想的故鄉(xiāng)之地,現(xiàn)在屬于他,并迎接他的歸來。

他此時已經(jīng)多病恍惚,但是仍舊寫下《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少小離鄉(xiāng)老大回,鄉(xiāng)音難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其一

這首非常有名。將一個游子多年以后回鄉(xiāng)那種喜悅和滄桑表達得樸實真摯。

從小離開家鄉(xiāng),的確是老了而且是大老了才回來呀,只有口音沒有變,但是滿頭白發(fā)。的確這不是假的,賀知章86歲了,在唐朝簡直神仙級別的老爺爺。

那小孩子看到了都很奇怪,老爺爺,你是從哪里來?他一句話兩句話解釋得清楚嗎?

對于故鄉(xiāng),他是熟悉的,那是童年少年青年的痕跡,風(fēng)里湖水和泥土都有熟悉的芬芳,但是故鄉(xiāng)的人看他卻是陌生的。

這個笑,是孩子天真的笑,卻是賀知章無言的一生的滄桑。當然他也笑。因為。終于回來了。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fēng)不改舊時波?!薄痘剜l(xiāng)偶書二首》 其二

我離開家鄉(xiāng),歲月的確是多,有人以年算,十年,二十年,但是賀知章離開家鄉(xiāng)頂多十幾歲來歲,屈指就是一個甲子。

何止人事半消磨,只怕是大半消磨。

但是好在門前鏡湖之水,仍舊是我從前離開的樣子,在春風(fēng)里依然波光閃閃。

以永恒之故土對將謝之人生,賀知章沒有傷感,只有感恩。因為他知道,這是一種福氣而不是必然。

不是所有的唐朝的官員都可以生前回到故鄉(xiāng)。退休是要被恩準的,很多官員都死在任上,死后有條件的才會葉落歸根故鄉(xiāng)安葬,在歲月的長河里,他看到太多的滄桑,他是懷著感恩的心,毋庸置疑。

但是這兩首詩外,還有一首荷花,也是作在此時。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fēng)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賀知章《相和歌辭·采蓮曲》

那故鄉(xiāng)的會稽山,早上云霧散盡,露出了巍峨的樣子。

那鏡湖之水,沒有風(fēng)也波光粼粼。

不要說春天過去了,沒有什么花開,我要去鏡湖深處,去臨著流水釆荷花。

從這些詩的創(chuàng)作來看,這是86的賀知章春天回到故鄉(xiāng)不久的作品,而且他還看到了夏天的荷花。

但是他是帶著病體回鄉(xiāng)的,是否真的上船去中流看了荷花呢?因為賀知章篤信道教,我相信他說的不是謊話,而且你看他前兩首詩有著老人的節(jié)制和樂觀。

只不過讓人悲傷的是,就在這年,他去世了?;蛘咚褪菈粝胫氐焦枢l(xiāng),才支撐了他以86歲高齡從京城顛沛回鄉(xiāng)吧。

知道了這個背景,你是不是覺得這首荷花,特別大氣,有著精神上的無限回歸呢。

這三首都是賀知章86歲的作品,如此的樂觀,有著神仙和浪漫氣質(zhì)。這哪里像一個即將謝世的老人的手筆,又或者,這就是,一種清脫之氣浩然長存,讓人無限品味。

賀知章存世的詩篇并不多,全唐詩只有十九首。為什么會這么少,一方面,是他的大半生主要從事和宮廷相關(guān)的工作,在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無法表述太多,二是,他晚年和李白互有交集,而他的才華得以以不多的詩作流傳。

他成就了李白,李白也成就了他的詩名,雖然我想他并不在意。但正是這不多的詩,讓人們能夠觸摸到一個高官的靈魂。

賀知章是武則天時代的狀元,中狀元的時候已經(jīng)36歲,且官位不高。武則天時代宋之問沈佺期貌美多才,且風(fēng)頭熱健,沒有賀知章什么事。但是隨著武則天的倒臺,這些紅人也就如流星隕落??梢韵胍姰敃r賀知章并不英俊,也不善于鉆營。這個時期,他沒有什么詩作流傳。

直到66歲。66歲時,他調(diào)任禮部侍郎。40歲的唐玄宗上位十三年,繁華之極,國泰民安,在張說的主持下,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但是如果依照前朝的制度,禮儀繁瑣。賀知章深諳神話典故典章禮儀,奏對皇帝,只用祭祀一位昊天上帝,其余的五方諸帝,都不用祭祀,交給臣工行事。突出了唐玄宗皇權(quán)天授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地位。這樣智慧簡潔老成持重的安排,很對唐玄宗對心思。

唐玄宗任命他為太子侍讀。這個太子應(yīng)該是唐玄宗的次子李瑛。但是這個太子最后被廢而且被唐玄宗處死。但是賀知章是太子的老師,為什么沒有事呢?

其實這是一個冤案,當時宮中的武惠妃說宮中有強盜,緊急召喚太子以及其他幾個兄弟入宮,他們都帶著武器,但是武惠妃卻跟唐玄宗說,是皇太子兵變。結(jié)果太子最后賜死。時年賀知章78歲。我不知道賀知章當時是何感想。他培養(yǎng)這個太子十多年,說沒就沒了。

不久以后,唐玄宗也肯定知道了真相。第二年,李亨被立為新太子,賀知章反而成了新太子的老師,而且授予了秘書監(jiān)職務(wù),實際是為國家管理圖書,挑選人才。

這里可以看到賀知章和唐玄宗的親密,唐玄宗也是50多歲的人了,他繼續(xù)將新太子交給賀知章,其中的為父的鄭重和互相的信賴,自是厚重。

但是賀知章心力已竭。

賀知章和李白認識,是在他73歲的時候,此時賀知章還是前太子侍讀,且和玉真公主交好,連同唐玄宗此時都有一個癖好,就是修真,篤信道家長生之道。李白以一個道士身份在長安紫極宮見到了賀知章,此時李白34歲,盛年道士,黑發(fā)長須,詩作慷慨,讓一直困在長安洛陽,謹慎一生的賀知章驚為天人。

李白開啟了賀知章一種老來狂的按鈕,是,賀知章本身出生在浙江,他性格里有狂放的一面,只是沒有真正的知己,但遇見李白之后,他從這個人身上看到了他的另一種可能,如果不是入仕,他也應(yīng)該是四明山上一狂客吧。

當然李白有自己的打算,他狂而無靠得太久,羨慕賀知章如同一朵皇蓮,生在帝王側(cè),貴為太子老師,可以影響國家未來。

賀知章從李白身上動了歸隱之心。他心有山水,久違故鄉(xiāng)。李白卻從賀知章身上看到了接近權(quán)力中心的可能。

幾年之后,賀知章向唐玄宗引薦了李白。他滿足了李白“愿托華池邊”的荷花夢想。當然李白也以過人的仙人才氣為大唐添上華麗的琉璃光彩。

但是已經(jīng)疲憊的賀知章自知來日無多,請求唐玄宗,讓他回鄉(xiāng)出家做道士。

賀知章是兩任太子的老師,德高望重,恒無過失,以高規(guī)格的送別禮,送別了賀知章,皇帝親自作詩,百官奉詔做送別詩,皇太子率領(lǐng)百官餞行。其中李白也在現(xiàn)場,也寫了應(yīng)制的送別詩《送賀監(jiān)歸四明應(yīng)制》。

李白最感恩賀知章,如果不是他引薦,李白何以一日之間得到唐玄宗青睞,名滿天下?

實際當年,賀知章回鄉(xiāng)不久就病故了。

這首荷花詩,是一個老人卸任后那種精神的自由。在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宦海生涯后,返璞歸真,化作碧水荷花。

李白聽到賀知章去世,倍感悵然。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被唐玄宗所厭棄,他終于知道自己并沒有賀知章那種左右逢源的官場圓潤和穩(wěn)重。但也因此更加佩服感念賀知章。

“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其一

李白是知道賀知章的夢想的,他愿意在荷花里度過余生,只是時間太短暫。

但是賀知章的荷花,成為后世宦海的標桿。做官就是像賀知章一樣,經(jīng)歷人間的功名,然后又能有一個清高的歸隱之地。實際上做到的人并不多。

后世白居易雖然高壽終老,但是并沒有在晚年回到他最愿意定居的江南或者故鄉(xiāng)。蘇軾向往賀知章的荷花,最終客死在回京的路途。

許多人雖然有荷花和故鄉(xiāng)為伴,但是一生平凡,無有建樹,只有賀知章的荷花,代表了一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完美,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李白沒做到,李商隱沒做到。只有賀知章。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關(guān)于賀知章為什么要寫采蓮曲和賀知章的采蓮詩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9956.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