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列傳·卷二十九
-
高祖三王
高祖八男:丁貴嬪生昭明太子統,太宗簡文皇帝,廬陵威王續;阮修容生世祖 孝元皇帝;吳淑媛生豫章王綜;董淑儀生南康簡王績;丁充華生邵陵攜王綸;葛修 容生武陵王紀。綜及紀別有傳。
南康簡王績,字世謹,高祖第四子。天監八年,封南康郡王,邑二千戶。出為 輕車將軍,領石頭戍軍事。十年,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進 號仁威將軍。績時年七歲,主者有受貨,洗改解書,長史王僧孺弗之覺,績見而輒 詰之,便即時首服,眾咸嘆其聰警。十六年,征為宣毅將軍、領石頭戍軍事。十七 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在州著稱。 尋有詔征還,民曹嘉樂等三百七十人詣闕上表,稱績尤異一十五條,乞留州任,優 詔許之,進號北中郎將。普通四年,征為侍中、云麾將軍,領石頭戍軍事。五年, 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丁董淑儀憂,居喪過禮,高祖手詔勉之, 使攝州任,固求解職,乃征授安右將軍、領石頭戍軍事,尋加護軍。羸瘠弗堪視事。 大通三年,因感病薨于任,時年二十五。贈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給鼓 吹一部。謚曰簡。
績寡玩好,少嗜欲,居無仆妾,躬事約儉,所有租秩,悉寄天府。及薨后,府 有南康國無名錢數千萬。
子會理嗣,字長才。少聰慧,好文史。年十一而孤,特為高祖所愛,衣服禮秩 與正王不殊。年十五,拜輕車將軍、湘州刺史,又領石頭戍軍事。遷侍中,兼領軍 將軍。尋除宣惠將軍、丹陽尹,置佐史。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北兗、北徐、青、 冀、東徐、譙七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太清元年,督眾軍北討,至彭 城,為魏師所敗,退歸本鎮。
二年,侯景圍京邑,會理治嚴將入援,會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將應其兄正德, 外托赴援,實謀襲廣陵,會理擊破之。方得進路,臺城陷,侯景遣前臨江太守董紹 先以高祖手敕召會理,其僚佐咸勸距之。會理曰:“諸君心事,與我不同,天子年 尊,受制賊虜,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豈得違背。且遠處江北,功業難成, 不若身赴京都,圖之肘腋。吾計決矣。”遂席卷而行,以城輸紹先。至京,景以為 侍中、司空、兼中書令。雖在寇手,每思匡復,與西鄉侯勸等潛布腹心,要結壯士。 時范陽祖皓斬紹先,據廣陵城起義,期以會理為內應。皓敗,辭相連及,景矯詔免 會理官,猶以白衣領尚書令。
是冬,景往晉熙,景師虛弱,會理復與柳敬禮謀之。敬禮曰:“舉大事必有所 資,今無寸兵,安可以動?”會理曰:“湖熟有吾舊兵三千余人,昨來相知,克期 響集,聽吾日定,便至京師。計賊守兵不過千人耳,若大兵外攻,吾等內應,直取 王偉,事必有成。縱景后歸,無能為也。”敬禮曰“善”,因贊成之。于時百姓厭 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后事不果,與弟祁陽侯通理并遇害。
通理字仲宣,位太子洗馬,封祁陽侯。
通理弟乂理,字季英,會理第六弟也。生十旬而簡王薨,至三歲而能言,見內 人分散,涕泣相送,乂理問其故,或曰:“此簡王宮人,喪畢去爾。”乂理便號泣, 悲不自勝,諸宮人見之,莫不傷感,為之停者三人焉。服闋后,見高祖,又悲泣不 自勝。高祖為之流涕,謂左右曰:“此兒大必為奇士。”大同八年,封安樂縣侯, 邑五百戶。
乂理性慷慨,慕立功名,每讀書見忠臣烈士,未嘗不廢卷嘆曰:“一生之內, 當無愧古人。”博覽多識,有文才,嘗祭孔文舉墓,并為立碑,制文甚美。
太清中,侯景內寇,乂理聚賓客數百,輕裝赴南兗州,隨兄會理入援,恒親當 矢石,為士卒先。及城陷,又隨會理還廣陵,因入齊為質,乞師。行二日,會侯景 遣董紹先據廣陵,遂追會理,因為所獲。紹先防之甚嚴,不得與兄弟相見,乃偽請 先還京,得入辭母,謂其姊安固公主曰:“事既如此,豈可合家受斃。兄若至,愿 為言之,善為計自勉,勿賜以為念也。家國阽危,雖死非恨,前途亦思立效,但未 知天命何如耳!”至京師,以魏降人元貞立節忠正,可以托孤,乃以玉柄扇贈之。 貞怪其故,不受。乂理曰:“后當見憶,幸勿推辭。”會祖皓起兵,乂理奔長蘆, 收軍得千余人。其左右有應賊者,因間劫會理,其眾遂駭散,為景所害,時年二十 一。元貞始悟其前言,往收葬焉。
廬陵威王續,字世,高祖第五子,天監八年,封廬陵郡王,邑二千戶。十年, 拜輕車將軍、南彭城瑯邪太守。十三年,轉會稽太守。十六年,為都督江州諸軍事、 云麾將軍、江州刺史。普通元年,征為宣毅將軍,領石頭戍軍事。
續少英果,膂力絕人,馳射游獵,應發命中。高祖常嘆曰:“此我之任城也。” 嘗與臨賀王正德及胡貴通、趙伯超等馳射于高祖前,續冠于諸人,高祖大悅。三年, 為使持節、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諸軍事、西中郎將、雍州刺史。七年,加宣毅 將軍。中大通二年,又為使持節、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寧 蠻校尉、雍州刺史,給鼓吹一部。續多聚馬仗,畜養驍雄,金帛內盈,倉廩外實。 四年,遷安北將軍。大同元年,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安南將軍、江州刺史。 三年,征為護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五年,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出為 使持節、都督荊、郢、司、雍、南、北秦、梁、巴、華九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中 大同二年,薨于州,時年四十四。贈司空、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鼓吹一部,謚 曰威。長子安嗣。
邵陵攜王綸,字世調,高祖第六子也。少聰穎,博學善屬文,尤工尺牘。天監 十三年,封邵陵郡王,邑二千戶。出為寧遠將軍、瑯邪、彭城二郡太守,遷輕車將 軍、會稽太守。十八年,征為信威將軍。普通元年,領石頭戍軍事,尋為江州刺史。 五年,以西中郎將權攝南兗州,坐事免官奪爵。七年,拜侍中。大通元年,復封爵, 尋加信威將軍,置佐史。中大通元年,為丹陽尹。四年,為侍中、宣惠將軍、揚州 刺史。以侵漁細民,少府丞何智通以事啟聞,綸知之,令客戴子高于都巷刺殺之。 智通子訴于闕下,高祖令圍綸第,捕子高,綸匿之,竟不出。坐免為庶人。頃之, 復封爵。大同元年,為侍中、云麾將軍。七年,出為使持節、都督郢、定、霍、司 四州諸軍事、平西將軍、郢州刺史,遷為安前將軍、丹陽尹。中大同元年,出為鎮 東將軍、南徐州刺史。
太清二年,進位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侯景構逆,加征討大都督,率眾討 景。將發,高祖誡曰:“侯景小豎,頗習行陣,未可以一戰即殄,當以歲月圖之。” 綸次鐘離,景已度采石。綸乃晝夜兼道,游軍入赴。濟江中流,風起,人馬溺者十 一二。遂率寧遠將軍西豊公大春、新淦公大成等,步騎三萬,發自京口。將軍趙伯 超曰:“若從黃城大道,必與賊遇,不如徑路直指鐘山,出其不意。”綸從之。眾 軍奄至,賊徒大駭,分為三道攻綸,綸與戰,大破之,斬首千余級。翌日,賊又來 攻,相持日晚,賊稍引卻,南安侯駿以數十騎馳之。賊回拒駿,駿部亂。賊因逼大 軍,軍遂潰。綸至鐘山,眾裁千人,賊圍之,戰又敗,乃奔還京口。
三年春,綸復與東揚州刺史大連等入援,至于驃騎洲。進位司空。臺城陷,奔 禹穴。大寶元年,綸至郢州,刺史南平王恪讓州于綸,綸不受,乃上綸為假黃鉞、 都督中外諸軍事。綸于是置百官,改廳事為正陽殿。數有災怪,綸甚惡之。時元帝 圍河東王譽于長沙既久,內外斷絕,綸聞其急,欲往救之,為軍糧不繼,遂止。乃 與世祖書曰:
伏以先朝圣德,孝治天下,九親雍睦,四表無怨,誠為國政,實亦家風。唯余 與爾,同奉神訓,宜敦旨喻,共承無改。且道之斯美,以和為貴,況天時地利,不 及人和,豈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日者聞譽專情失訓,以幼陵長,湘、峽之內, 遂至交鋒。方等身遇亂兵,斃于行陣,殞于吳局。方此非冤,聞問號怛,惟增摧憤, 念以兼悼,當何可稱。吾在州所居遙隔,雖知其狀,未喻所然。及屆此籓,備加覿 訪,咸云譽應接多替,兵糧閉壅;弟教亦不悛,故興師以伐。譽未識大體,意斷所 行,雖存急難,豈知竊思。不能禮爭,復以兵來。蕭墻興變,體親成敵,一朝至此, 能不鳴呼。既有書問,云雨傳流,噂沓其間,委悉無因詳究。
方今社稷危恥,創巨痛深,人非禽蟲,在知君父。即日大敵猶強,天仇未雪, 余爾昆季,在外三人,如不匡難,安用臣子。唯應剖心嘗膽,泣血枕戈,感誓蒼穹, 憑靈宗祀,晝謀夕計,共思匡復。至于其余小忿,或宜寬貸。誠復子憾須臾,將奈 國冤未逞。正當輕重相推,小大易奪,遣無益之情,割下流之悼,弘豁以理,通識 勉之。今已喪鐘山,復誅猶子,將非揚湯止沸,吞冰療寒。若以譽之無道,近遠同 疾,弟復效尤,攸非獨罪。幸寬于眾議,忍以事寧。如使外寇未除,家禍仍構,料 今訪古,未或弗亡。
夫征戰之理,義在克勝;至于骨肉之戰,愈勝愈酷,捷則非功,敗則有喪,勞 兵損義,虧失多矣。侯景之軍所以未窺江外者,正為籓屏盤固,宗鎮強密。若自相 魚肉,是代景行師。景便不勞兵力,坐致成效,丑徒聞此,何快如之!又莊鐵小豎 作亂,久挾觀寧、懷安二侯,以為名號,當陽有事克掣,殊廢備境。第聞征伐,復 致分兵,便是自于瓜州至于湘、雍,莫非戰地,悉以勞師。侯景卒承虛藉釁,浮江 豕突,豈不表裹成虞,首尾難救?可為寒心,其事已切。弟若苦陷洞庭,兵戈不戢, 雍州疑迫,何以自安?必引進魏軍,以求形援。侯景事等內癰,西秦外同瘤腫。直 置關中,已為咽氣,況復貪狼難測,勢必侵吞。弟若不安,家國去矣。吾非有深鑒, 獨能弘理,正是采藉風謠,博參物論,咸以為疑,皆欲解體故耳。
自我國五十許年,恩格玄穹,德彌赤縣,雖有逆難,未亂邕熙。溥天率土,忠 臣憤慨,比屋罹禍,忠義奮發,無不抱甲負戈,沖冠裂眥,咸欲事刂刃于侯景腹中, 所須兵主唱耳。今人皆樂死,赴者如流。弟英略振遠,雄伯當代,唯德唯藝,資文 資武,拯溺濟難,朝野咸屬,一匡九合,非弟而誰?豈得自違物望,致招群!其 間患難,具如所陳。斯理皎然,無勞請箸;驗之以實,寧須確引。吾所以間關險道, 出自東川,政謂上游諸籓,必連師狎至,庶以殘命,預在行間;及到九江,安北兄 遂溯流更上,全由餼饋懸斷,卒食半菽,阻以菜色,無因進取。侯景方延假息,復 緩誅刑,信增號憤,啟處無地。計瀟湘谷粟,猶當紅委,若阻弟嚴兵,唯事交切, 至于運轉,恐無暇發遣。即日萬心慊望,唯在民天,若遂等西河,時事殆矣!必希 令弟豁照茲途,解汨川之圍,存社稷之計,使其運輸糧儲,應贍軍旅,庶協力一舉, 指日寧泰。宗廟重安,天下清復,推弟之功,豈非幸甚。吾才懦兵寡,安能為役, 所寄令弟,庶得申情,朝聞夕死,萬殞何恨。聊陳聞見,幸無怪焉。臨紙號迷,諸 失次緒。
世祖復書,陳河東有罪,不可解圍之狀。綸省書流涕曰:“天下之事,一至于 斯!”左右聞之,莫不掩泣。于是大修器甲,將討侯景。元帝聞其強盛,乃遣王僧 辯帥舟師一萬以逼綸,綸將劉龍武等降僧辯,綸軍潰,遂與子躓等十余人輕舟走武 昌。
時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律先在于外,聞綸敗,馳往迎之。于是復收散卒,屯于 齊昌郡,將引魏軍共攻南陽。侯景將任約聞之,使鐵騎二百襲綸,綸無備,又敗走 定州。定州刺史田龍祖迎綸,綸以龍祖荊鎮所任,懼為所執,復歸齊昌。行至汝南, 西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者,綸之故吏,聞綸敗,開城納之。綸乃修浚城池,收集士 卒,將攻竟陵。西魏安州刺史馬岫聞之,報于西魏,西魏遣大將軍楊忠、儀同侯幾 通率眾赴焉。二年二月,忠等至于汝南,綸嬰城自守。會天寒大雪,忠等攻不能克, 死者甚眾。后李素中流矢卒,城乃陷。忠等執綸,綸不為屈,遂害之。投于江岸, 經日顏色不變,鳥獸莫敢近焉。時年三十三。百姓憐之,為立祠廟,后世祖追謚曰 攜。
長子堅,字長白。大同元年,以例封汝南侯,邑五百戶。亦善草隸,性頗庸短。 侯景圍城,堅屯太陽門,終日蒲飲,不撫軍政。吏士有功,未嘗申理,疫癘所加, 亦不存恤,士咸憤怨。太清三年三月,堅書佐董勛華、白曇朗等以繩引賊登樓,城 遂陷,堅遇害。
弟確,字仲正。少驍勇,有文才。大同二年,封為正階侯,邑五百戶,后徙封 永安。常在第中習騎射,學兵法,時人皆以為狂。左右或以進諫,確曰:“聽吾為 國家破賊,使汝知之。”除秘書丞,太子中舍人。
鐘山之役,確苦戰,所向披靡,群虜憚之。確每臨陣對敵,意氣詳贍。帶甲據 鞍,自朝及夕,馳驟往反,不以為勞,諸將服其壯勇。及侯景乞盟,確在外,慮為 后患,啟求召確入城。詔乃召確為南中郎將、廣州刺史,增封二千戶。確知此盟多 貳,城必淪沒,因欲南奔。攜王聞之,逼確使入,確猶不肯。攜王流涕謂曰:“汝 欲反邪!”時臺使周石珍在坐,確謂石珍曰:“侯景雖云欲去,而不解長圍,以意 而推,其事可見。今召我入,未見其益也。”石珍曰:“敕旨如此,侯豈得辭?” 確執意猶堅,攜王大怒,謂趙伯超曰:“譙州,卿為我斬之,當賚首赴闕。”伯超 揮刃眄確曰:“我識君耳,刀豈識君?”確于是流涕而出,遂入城。及景背盟復圍 城,城陷,確排闥入,啟高祖曰:“城已陷矣。”高祖曰:“猶可一戰不?”對曰: “不可。臣向者親格戰,勢不能禁,自縋下城,僅得至此。”高祖嘆曰:“自我得 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乃使確為慰勞文。
確既出見景,景愛其膂力,恒令在左右。后從景行,見天上飛鳶,群虜爭射不 中,確射之,應弦而落。賊徒忿嫉,咸勸除之。先是攜王遣人密導確,確謂使者曰: “侯景輕佻,可一夫力致,確不惜死,正欲手刃之;但未得其便耳。卿還啟家王, 愿勿以為念也。”事未遂而為賊所害。
史臣曰:自周、漢廣樹籓屏,固本深根;高祖之封建,將遵古制也。南康、廬 陵并以宗室之貴,據磐石之重,績以孝著,續以勇聞。綸聰警有才學,性險躁,屢 以罪黜,及太清之亂,忠孝獨存,斯可嘉矣。
『上一章』 『梁書章節目錄』 『下一章』
-
梁書 列傳卷二十九譯文
高祖有八個兒子:丁貴嬪生昭明太子統、太宗簡文皇帝、廬陵威王續,阮脩容生世祖孝元皇童,吳淑媛生豫章王綜,董淑儀生南康簡王績,丁充華生邵陵攜王綸,葛修容生武陵王紀。蕉鐘及蘆起另有傳。南…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 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 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 話別情多聲欲戰,玉著痕留紅粉面
- 西風八九月,積地秋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