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_卷一度訓(xùn)解譯文
-
查閱典籍:《逸周書》——「逸周書·卷一度訓(xùn)解」原文
上天生下民眾就給他們制定了法度。量度大的與小的,就能確定大小適中的,稱量輕的與重的,就能確定輕重適中的,弄清本末兩端,就能確定正中間。確定適中的標準才能補其不足損其有余,直到補損到恰當(dāng)為止。排列爵次,以明確尊卑貴賤。辨明等級以安定民眾。安定好朝廷內(nèi)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順行。政令在朝廷內(nèi)制定。制定人有來自近處,更有來自遠處的。遠處與近處的人才全都到來,政令最終才能完善周密。補不足損有余全在于分次精微,分次精微又全在于君王英明。因此,英明的君王就重視精微而又遵循分次原則。區(qū)分了等級,民眾就知道和睦;知道了和睦就會知道歡樂,知道了歡樂也會知道識哀傷;知道了歡樂哀傷就知道怎樣做一個最明白的人,在朝庭內(nèi)外分辨好人與惡人。
所有民眾皆有喜歡有厭惡。得到一點他所愛的就高興,得到很多他所愛的就歡樂。遇到一點他厭惡的事就憂傷.遇到很多他厭惡的事就會悲哀。大凡民眾的好惡都一樣,喜歡養(yǎng)生之物,厭惡致死之物。民眾遇到自己喜愛的東西就相爭不讓。如果不能順從他的愛好,就一定犯法作亂,不能侍奉上司;民眾遇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爭相回避。如果不能除去他厭惡的東西,就一定犯法作亂,不能侍奉上司。即使上司順其所好又除其所厭,也還會有頑民,何況還不能除其厭惡,順其愛好,民眾能安居嗎?民眾如果不能安居,又憑什么求得民眾呢?以力相爭就會用武力強取,用武力強取就會失去謙讓:失去謙讓,就丟掉了禮制。丟掉禮制,即使得到喜愛的東西,民眾會快樂嗎?如果不快樂,就是他厭惡的了。
大凡做人,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惡,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會爭奪,爭奪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撫養(yǎng)老人和幼兒,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喪葬,怎么能相互幫助呢?英明的君王因此而區(qū)分等級來阻斷庶民的好惡之心,教會民眾安守本分。表彰那些努力使壯年人有事做、老年人有供養(yǎng)、幼年人能成長的人,讓壯年、老年、幼年人相互能報答,民眾因此而能彼此幫助。
憑力氣爭斗,除非人多不能制止;人多,除非和睦不能聚集;和睦,除非誠心不能實現(xiàn);誠心,除非禮儀慎重不能表現(xiàn);禮儀,除非心情舒暢不能履行。英明君王因此而與民同樂,與民同哀,百姓因此也就多起來。人多了,賞賜多而處罰少,是善政;處罰多而賞賜少,就是惡政。處罰多了百姓會困窘,賞賜少了百姓會貧乏。一旦貧乏、困窘,就不知羞恥,教化就不能到他們身上。所以,英明君王以曉明廉恥來教育子孫成長。兒孫們習(xí)知有恥而身體力行,就是鳥獸也會懷有仁德。加之地得其宜與天得其時,百事都會平穩(wěn)。一開始就重視治教勸勵民眾,整個教化都會順利。所以,教化的不順是沒有勸勵民眾。培養(yǎng)幼兒的事情成功,并且生出“義”來,可說是順極了。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權(quán)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爵以明等極,極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順政。自邇彌興自遠,遠邇備極終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樂,知樂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內(nèi)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惡,小得其所好則喜,大得其所好則樂,小遭其所惡則憂,大遭其所惡則哀。然凡民之所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民至有惡不讓,不去其所惡,必犯法,無以事上,邊行于此,尚有頑民,而況□不去其所惡,而從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爭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讓則無禮,無禮,雖得所好,民樂乎?若不樂乃所惡也。凡民不忍好惡,不能分次,不次則奪,奪則戰(zhàn),戰(zhàn)則何以養(yǎng)老幼,何以救痛疾葬喪,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極等以斷好惡,教民次分揚舉力競。任壯養(yǎng)老長幼有報,民是以胥役也。夫力競,非眾不克,眾非和不眾,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禮非樂不履。明王是以無樂非人,無哀非人。人是以眾,人眾賞多罰少,政之美也。罰多賞少,政之惡也。罰多則困,賞多則乏,乏困無丑,教乃不至。是故民主明丑以長子孫,子孫習(xí)服,鳥獸仁德。土宜天時,百物和治,治之初,厲初哉。治化則順,是故無順非厲,長幼成而生,曰順極。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
- 白頭空負雪邊春,著意問春春不語
-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
- 北風(fēng)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 微風(fēng)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 汾水碧依依,黃云落葉初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