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_素問逆調(diào)論譯文
-
查閱典籍:《黃帝內(nèi)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逆調(diào)論」原文
黃帝道:有的病人,四肢發(fā)熱,遇到風寒,熱得更加厲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由于陰氣少而陽氣勝,所以發(fā)熱而煩悶。
黃帝說: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單薄,也沒有為寒邪所中,卻總覺得寒氣從內(nèi)而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是由于這種人多痹氣,陽氣少而陰氣多,所以經(jīng)常感覺身體發(fā)冷,象從冷水中出來一樣。
黃帝說:有的人四肢發(fā)熱,一遇到風寒,便覺得身如熱火熏炙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這種人多因素體陰虛而陽氣勝。四肢屬陽,風邪也屬陽,屬陽的四肢感受屬陽的風邪,是兩陽相并,則陽氣更加亢盛,陽氣益盛則陰氣日益虛少,至衰少的陰氣不能熄滅旺盛的陽火,形成了陽氣獨旺的局面。現(xiàn)洋氣獨旺,便不能生長,因陽氣獨生而生機停止。所以這種四肢熱逢風而熱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漸消瘦。
黃帝說:有的人身體寒涼,雖進湯火不能使之熱,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溫,但卻不惡寒戰(zhàn)栗,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這種人平素即腎水之氣盛,又經(jīng)常接近水濕,致水寒之氣偏盛,而太陽之陽氣偏衰,太陽之陽氣衰則腎之枯竭不長。腎是水臟,主生長骨髓,腎脂不生則骨髓不能充滿,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戰(zhàn)栗,是因為肝是一陽,心是二陽,一個獨陰的腎水,勝不過心肝二陽之火,所以雖寒冷,但不戰(zhàn)栗,這種病叫“骨痹”,病人必骨節(jié)拘攣。
黃帝說: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雖穿上棉衣,仍然如故,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這是由于營氣虛而衛(wèi)氣實所致。營氣虛弱則皮肉麻木不仁,又不能舉動,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體與內(nèi)臟的神志不能相互為用,就要死亡。
黃帝說:人病氣逆,有的不能安臥而呼吸有聲;有的不能安臥而呼吸無聲;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聲;有的能夠安臥,行動則氣喘;有的不能安臥,也不能行動而氣喘;有的不能安臥,臥則氣喘。是哪些臟腑發(fā)病,使之這樣呢?我想知道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不能安臥而呼吸有聲的,是陽明經(jīng)脈之氣上逆。足三陽的經(jīng)脈,從頭到足,都是下行的,現(xiàn)在足陽明經(jīng)脈之氣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聲。陽明是胃脈,胃是六腑之海,胃氣亦以下行為順,若陽明經(jīng)脈之氣逆,胃氣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臥。《下經(jīng)》曾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就是這個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聲的,這是由于肺之脈絡(luò)不順,絡(luò)脈不能隨著經(jīng)脈之氣上下,故其氣留置于經(jīng)脈而不行于絡(luò)脈。但絡(luò)脈生病是比較輕微的,所以雖呼吸不利有聲,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臥,臥則氣喘的,是由于水氣侵犯所致。水氣是循著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動的。腎是水臟,主持津液,如腎病不能主水,水氣上逆而犯肺,則人即不能平臥而氣喘。
黃帝說:好。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支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栗,是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jié)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
岐伯曰:榮氣虛衛(wèi)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榮衛(wèi)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聞其故。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luò)脈逆也。絡(luò)脈不得隨經(jīng)上下,故留經(jīng)而不行,絡(luò)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帝曰:善。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