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評價
-
何景明為官清廉,作為皇帝的欽差大臣出使滇南歸來,不取地方官吏貢獻一金一物。在就任陜西還里時,《明史》也明確記載:“官囊不滿三十金”。當他看到宦官劉瑾擅權、貪贓枉法時,敢于直言納諫,上書吏部部尚書,勸其秉政毋撓。劉瑾得知后趁機打擊報復,革職上告諸官,何景明雖已因病返鄉,也難逃罷官厄運。
何景明生性梗直,當文壇摯友李夢陽受迫害關到江西牢獄時,人人自危,惟何景明上書吏部為之奔呼。并在《應詔陳言治安疏》里,揭露皇帝存在的四個錯誤:義子不當蓄;邊軍不當留;番僧不當寵;宦官不當任。他熱愛自己的家鄉,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380首歌頌家鄉的山水詩,對故鄉有著無限的眷戀之情。《明史》說:“景明志操耿介,尚節義,鄙榮利,與(李)夢陽并有國士風。”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中國明代文學家。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今屬河南)人。幼聰慧,20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因上書指控奸宦劉瑾而被免官。復職后任吏部員外郎、陜西提學副使等職。何景明為前七子的重要人物。他性耿介,鄙榮利,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不滿。《玄明宮行》等詩便諷刺了皇室的奢欲和宦官專權的現實。有的詩篇還描繪了他行經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情風物。他主張復古,文宗秦漢,古詩宗漢魏,近體詩宗盛唐,但未注重繼承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只是單純從形式上師古,因此作品的成就并不太高,大多數詩文思想平庸,藝術上也缺乏特色。著有《大復集》3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