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文學著作
-
朱熹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后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書法,名重一時。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云:“朱子繼續道統、優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
-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又號遁翁、滄州病叟,自稱云谷老人。婺源(今屬江西)人,寓建陽(今屬江西)人,寓建陽(今屬福建)之考亭。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歷江西提刑,召除秘閣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寧宗初,除煥章閣待制、侍講,旋以本職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1196)十二月,落職罷祠。后以守朝奉大夫致仕。慶元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初,謚「文」。《宋史》有傳。事跡另見黃榦所撰行狀及《皇朝道學名臣言行外錄》卷一二、宋本《四朝名臣言行錄續集》卷一三等。自宋祝穆、李方子始,后人所撰年譜、傳略數十種,以清王懋竑《朱子年譜》較為詳贍熹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張載、周敦頤之學,集北宋理學之大成。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詞有《晦庵詞》一卷。王奕清等《歷代詞話》引《讀書續錄》云:「晦庵先生詞,幾于家弦戶誦矣。其隱括杜牧之九日齊山登高詩《水調歌頭》一闋,氣骨豪邁則俯視蘇辛,音韻諧和則仆命秦柳,洗盡千古頭巾俗套。」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云:「《詞綜》所錄朱晦翁《水調歌頭》、真西山《蝶戀花》,雖非高作,卻不沉悶,固知不是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