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_參患譯文
-
查閱典籍:《管子》——「管子·參患」原文
凡為人君,猛毅就為人所伐,懦弱就被人所殺。什么叫猛毅呢?輕易殺人的,叫作猛毅。什么是懦弱呢?姑息于殺人的,叫作懦弱。此二者各有所失。凡輕易殺人的,會殺了無罪的人;凡姑息于殺人的,會遺漏真正的罪犯。國君殺了無罪的人,正人君子就心懷不安;遺漏真正的罪犯,干壞事的就不肯改正。正人君子不放心,人材就會外流;做壞事的不改正,群臣就結黨營私。人材外流,勢必帶來外患;群臣結黨,勢必帶來內亂。所以說,猛毅之君為人所伐,懦弱之君將被人所殺。 決定君主尊卑、國家安危的,沒有比軍隊更重要的了。征伐暴國,必用軍隊;鎮壓壞人,必用刑殺。于是軍隊是對外用于征伐暴國,對內用于鎮壓壞人的。因此,軍隊是尊君安國的根本,不可廢置。現時的君主則不然,對外不用軍隊而想征伐暴國,那就必然要喪失國土;對內不用刑殺而想鎮壓壞人,國家就一定混亂了。 凡用兵的計劃,三次警備等于一次出征,三次出征等于一次圍敵,三次圍敵等于一次交戰。所以,一年的軍費,要準備消耗十年的積蓄;一戰的費用,要準備用光幾代的積累。現在,如果等到兩國交兵以后,才創造有利于備戰的條件,那只好一接戰就自己宣告失敗。如果等到攻城圍邑以后,才知道守城者易子而食,燒骨為炊的頑強抵抗,那只好一進攻就自己宣告拔寨而退了。所以圣人總是對小的征戰有大的警懼、爭取不失天時,不失地利,白天作戰夜間就計劃好。其各項辦法都不超出于計劃,所以,計劃必須先定而后才興兵出境,沒有計劃好而興兵出境,那是戰起來自己就失敗,攻起來自己就毀滅的。 擁有眾多軍隊但不得軍心,實質上和單人行動一樣;兵器既不齊全又不鋒利,實質上和沒有兵器一樣;盔甲既不堅固又不嚴密,實質上和無甲單衣者一樣;弓彎射不遠,實質上和短兵器一樣;射而不能中,實質上和沒有箭支一樣;射中而不能穿,實質上和沒有箭頭一樣;率領未經訓練的人作戰,實質上和自我殘殺一樣;用短兵器抵御遠射的弓箭,實質上和坐而待斃一樣。所以,凡是用兵,都有幾項重大的考評。必須首先考評武器,考評士兵,考評將領,考評君主。所以說,武器粗惡不良,等于把士兵奉送給敵人;士兵不可用,等于把主將送給敵人;主將不懂用兵,等于把君主送給敵人;君主不能堅持不懈地注重軍事,就等于把國家送給別人了。有一種武器達到最高水平,再有敢于出征的戰士,則天下沒有戰心;有兩種武器達到最高水平,再有智勇驚眾的戰士,則天下無可守之城;有三種武器達到最高水平,再有才辯游說的人士,則天下都不敢聚集兵眾迎戰了。所謂沒有戰心,就是知道了戰爭一定不能打勝,所以說不敢有戰心;所謂無可守之城,就是知道了城堡一定被攻破,所以說無守住之城;所謂不取聚集兵眾,就是知道兵眾必然逃散,所以說沒有人敢于聚集兵眾迎戰了。凡人主者,猛毅則伐,懦弱則殺,猛毅者何也?輕誅殺人之謂猛毅。懦弱者何也,重誅殺人之謂懦弱。此皆有失彼此。凡輕誅者殺不辜,而重誅者失有皋,故上殺不辜,則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皋,則行邪者不變。道正者不安,則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變,則群臣朋黨;才能之人去亡,則宜有外難,群臣朋黨,則宜有內亂。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殺也。
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誅暴國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則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不可廢也。若夫世主則不然。外不以兵,而欲誅暴,則地必虧矣。內不以刑,而欲禁邪,則國必亂矣。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則戰之自勝者也。攻城圍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則攻之自拔者也。是以圣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時,不空地利,用日維夢,其數不出于計。故計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計未定而兵出于竟,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者也。
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俴者同實。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實。射而不能中,與無矢者同實。中而不能入,與無鏃者同實。將徒人,與俴者同實。短兵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故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論其士,論其將,論其主,故曰:“器濫惡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將予人也;將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積務于兵者,以其國予人也;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無戰心。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三器成,游夫具,而天下無聚眾。”所謂無戰心者,知戰必不勝,故曰無戰心。所謂無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無守城。所謂無聚眾者,知眾必散,故曰無聚眾。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
- 亂鴉三四點,愁坐話無憀
- 春酒香熟鱸魚美,誰同醉纜卻扁舟篷底睡
-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