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為什么用蘆花(關于蘆花的現代詩)
很多朋友對于南宋詩人為什么用蘆花和關于蘆花的現代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蘆花生長地在哪里?花語是什么?什么情況下,作家會經常使用蘆花?并用“豐白”來形容?
蘆花沒有什么看頭。” 清少納言這樣寫過,而我獨愛這個沒有什么看頭的蘆花。
在東京近郊,從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戶河口之間,有一片蘆洲。秋天的時候,從品川新橋之間的汽車窗口遠遠望去,沿洲崎向東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蘆花之雪。
一天,經過堤上向中川走去時,堤上的狗尾草開始是沒膝高,漸漸地沒了腰,最后混雜著蘆葦的狗尾草高沒了人頭,近在咫尺,什么也辨別不清。信步沙沙地走去,忽然撞上了什么,一下子摔到了,對方也呀地喊叫了一聲。仔細一瞧,原來是扛著魚竿的漁夫。
再往前走,堤上狗尾草、蘆葦逐漸稀疏,可是堤外東西兩三里茫茫一片,幾乎完全是蘆花之洲。往遠處眺望,看見洲外有一條碧綠帶和帆影,才知道是海。一條水路把蘆花叢分開,彎彎曲曲伸向大海。在退潮的時候,一望無際的蘆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從四周傳來漁歌和搖櫓聲。
蘆間不僅是鯔魚、鰕虎魚、蝦等愿意棲息的地方,就是蒼鷺、鷸鳥等也把這里當作隱身之所。
我站在堤上,剛要休息,聽遠處一發槍聲,鷸鳥、百舌鳥頓時大吃一驚,一邊鳴叫,一邊振翅飛起,從我頭上飛馳而過,猛地入蘆花叢中去了。然后是一片寂靜,只有無邊無際的蘆花在風中簌簌作響
蘆花,圓錐形狀,白色花序,普普通通,平淡無奇。從觀賞角度看,的確不能和姹紫嫣紅的奇花異卉相比。因此,日本平安時代中期女作家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說:“蘆花沒有什么看頭。”這話引起了德富健次郎的反感。他說:“我獨愛這個沒有什么看頭的蘆花”,并決然以“蘆花”作為自己的筆名。這并非他的一時沖動,而是受托爾斯泰等激進的小資產階級進步作家思想的影響。同時,在時代的變革中,德富蘆花逐步看清了人民大眾的力量。他熱愛人民,同情弱小,情愿與普通的日本人民為伍,甘做一株為上層統治者所不齒的蘆花,融在茫茫的“蘆花之雪”中。這里,作者托己所愛之物,言胸中之志,立意深刻新穎。
描寫蘆花,作者避開了單株蘆花的刻畫,而注目于蘆洲上數不盡的聚擁在一起的蘆花群體。在遼闊河海背景的襯托下,茫茫一片的蘆花潔白如雪,簇合涌動,雄壯而富于力度。從遠處望去,藍天、白花、碧水,構成一幅色彩明麗、意境清新的獨特畫面,襯得蘆花更美麗、更瀟灑、更誘人!誰說“蘆花沒有什么看頭”?作者借蘆花之景,抒發了蘊蓄在胸中的激情,吐露了心曲。
描寫蘆花之洲,則細致入微,生動傳神。退潮時,“露出滿是小孔洞的干沙灘,帶有泥巴的蘆根處有小螃蟹在爬著”;滿潮時,兩三里長的蘆洲與河海相連相通。遠處,帆影點點,漁歌頻傳;近處,“一望無際的蘆花在水上映出倒影”。作者借助海潮的漲落,寫出了蘆洲情狀的變化,旨在刻畫蘆洲的壯麗、遼闊和蘆花的“一望無際”。
作者通過對蘆花之景的描寫,讓讀者體味到“沒有什么看頭”的大自然中的蘆花,卻有著溫室嬌花所無法相比的美。它的平凡,它的眾多,它的旺盛的生命力,無不體現著一種雄壯的美。在作者筆下,蘆花成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象征,其中也隱含著作者的“自我形象”,即以蘆花自比,甘做一株蘆花的形象。
結尾的敘寫很耐咀嚼。施暴者的“一發槍聲”及其“無邊無際的蘆花在風中簌簌作響”等情境暗示著什么,象征著什么,大有回味的余地。
贊美蘆花的意境是什么?
贊美蘆花的意境是超越紅塵灑脫自在的江湖意趣。
蘆花之美,還在于超越紅塵灑脫自在的江湖意趣。那清風中悠然擺動的蘆花, “枝枝搖浪花”般波起層層玉濤。古代詩人吟詠蘆花多與煙波浩渺的江湖、逍遙無羈的漁舟相連,進而為一種歸隱。
描寫“蘆花”的古詩詞:
1、江村即事
唐代: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垂釣歸來,卻懶得把纜繩系上,任漁船隨風飄蕩;而此時殘月已經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風,小船被風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擱在蘆花灘畔,淺水岸邊罷了。
2、江村晚眺
宋代:戴復古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江邊上空的夕陽籠罩江邊沙灘。潮水退了,漁船傾斜著靠在岸邊。一對白色水鳥停在江水旁。聞得有人來,就警覺地飛入蘆葦叢中。
3、喜韓少府見訪
唐代:胡令能
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突然聽到梅福前來造訪(寒舍),(我)笑著穿上荷衣走出草堂,村里的小孩很少見過官員的車馬(那浩蕩的氣勢),都慌忙跑到蘆葦蕩的深處躲藏。
4、漁父
唐代:張志和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溪老人重釣歸。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云依依。
卻把漁竿尋小徑,閑梳鶴發對斜暉。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為儲皇定是非。
八九月蘆花滿天飛,南溪老人垂釣回來。秋天的山從隱約映入眼簾,野艇靠著欄桿隱約可見。拿著魚竿尋找著小路,對著斜陽梳著白發。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閑事,為皇太子定奪是非正誤。
贊美蘆花的意境是什么?
贊美蘆花的意境是超越紅塵灑脫自在的江湖意趣。
蘆花之美,還在于超越紅塵灑脫自在的江湖意趣。那清風中悠然擺動的蘆花, “枝枝搖浪花”般波起層層玉濤。古代詩人吟詠蘆花多與煙波浩渺的江湖、逍遙無羈的漁舟相連,進而為一種歸隱。
特點:
蘆葦之花雖然只有淡白一色,卻別有清虛、飄逸、蕭疏的意境,令人想起古樸悠遠的簫聲。詩人張一齋曾癡癡地“忘卻蘆花叢里宿,起來誤作雪天吟”。潔白的蘆花真也好似白而瑩透的“冰綃”,和著云煙凝結的“瓊臺積雪”,如若再有幾樹著霜的紅葉,應該是絕佳的清賞。
有名的隱士南宋林和靖就“最愛蘆花經雨后,一蓬煙浪飲漁船”。唐大歷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詩中亦說到漁舟的無須拴系,“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納蘭性德詞里 “收卻綸桿” 的漁夫, “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蘆花短笛中。”
關于南宋詩人為什么用蘆花和關于蘆花的現代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