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會寫秋風詞(李白寫秋風的詩)
大家好,關于李白為什么會寫秋風詞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李白寫秋風的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白 秋風詞
《秋風詞》
作者:李白
原文: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翻譯:
秋天的風是如此的凄清,
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
落葉飄飄聚了還離散,
連棲息在樹上的鴉雀都心驚。
想當日彼此親愛相聚,
現在分開后何日再相聚,
在這秋風秋月的夜里,
想起來想真是情何以堪。
走入我相思之門,知曉相思之苦,
長遠的相思是永遠的回憶,
短暫的相思卻無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
倒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賞析: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說,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就說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郭紹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凈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征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凈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鑒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現出哀音促節,凄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秋風辭
劉徹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譯文及注釋】
1、蘭、菊:比擬佳人。
2、秀:此指顏色。
3、芳:花的香氣。
4、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
5、汾河:起源于山西寧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黃河。
6、棹:船槳。這里代指船。
【賞析】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秋高氣清,天上飄飛著幾團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鳴叫著向南歸去,大地上樹葉凋落,草木枯黃,是深秋的時候了。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干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后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唐詩秋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鑒關系。
三、四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為第二層,是作者的因景聯想和中心情思,蘭草的秀麗,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蘭秋菊自有盛時,作者觀賞的情趣和心態可以相見。接著作者由對花木的觀賞,引發起對佳人的懷念,這種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離騷》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懷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僅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一樣。難怪沈德潛讀后要批出《離騷》遺響的四個字來。
五、六、七句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為第三層,是泛舟中流的生動描繪。漢武帝與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著樓船渡過汾河,但見河中心翻滾起白色的鱗鱗水波,這時樓船上宴飲正酣,簫鼓齊鳴,樂工歌伎們唱著舞著,與那艄公劃船的聲音上下相應和,不絕于耳。這一層每句均包含兩個動詞,依次泛、濟、橫、揚、鳴、發的排列開來,將忻然中流的熱烈場面彩繪得聲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為第四層,是作者本次行幸河東,樂極哀來的深沉感慨。過分的歡樂之后,又帶給人哀怨的心緒,青春難再,老之將至,因而不得不及時行樂了。這一描狀自然景物后的思想歸結,仍沒有擺脫了古代騷人墨客的低沉情調。正象漢武帝本人一樣,既有平南越、斥匈奴、興太學、崇儒術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請方士,因橫征暴斂至使流民愈多,盜賊分行的過錯(見《漢書》卷四十六《石慶傳》),所以這首《秋風辭》既有不少自然流暢,使人成誦難忘的秀句,又有嘆息人生短暫的虛無色彩。
秋風引
劉禹錫 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譯文及注釋】
不知從哪里吹來了秋風,在蕭蕭的風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風吹動著庭園的樹木,樹葉瑟瑟。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無形的秋風卻分明已經盡在庭園。來到耳邊了,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1、至:到。
2、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3、雁群:大雁的群體。
4、孤客:孤獨的異鄉人。
5、聞:聽到。
【賞析】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可能作于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億。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里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于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梗啐S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后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后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于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后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此刻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詩寫到這里,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里,如果聯系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于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于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后之分。而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解釋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鐘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曲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颋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里,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劉禹錫 秋風引
《秋風引》
作者:劉禹錫
原文: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注釋:
1、至:到。
2、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3、雁群:大雁的群體。
4、孤客:孤獨的異鄉人。
5、聞:聽到。
翻譯:
不知從哪里吹來了秋風,
在蕭蕭的風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風吹動著庭園的樹木,
樹葉瑟瑟。
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
無形的秋風卻分明已經盡在庭園。
來到耳邊了,
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賞析: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作于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意。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里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于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后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后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于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后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此刻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詩寫到這里,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里,如果聯系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于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于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后之分。而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解釋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鐘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曲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颋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里,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李白的秋風詞為誰所寫?
詞中并沒有明確為誰所作,《秋風詞》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是典型的悲秋之作,寫在一個深秋的月夜,詩人望著高懸天空的明月,看著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不禁黯然神傷,曾經的點點滴滴在腦子里回放著。
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后悔當初的相識。詩中,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使全詩顯得凄婉動人。
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白話譯文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朋又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創作背景
這是一篇言情之作。根據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此詩當作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認為此詩是早于李白的鄭世翼所作,但反對者多。
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說道:“有三五七言?!弊宰⒃疲骸白匀远K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郭紹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镲L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擴展資料
文學賞析
此詩主要內容是閨中望遠,辭意和體制都脫胎于晉無名氏樂府《休洗紅》,音律繁復,情辭哀怨,為樂府精品。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余叢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
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慰苋R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p>
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此詩又題作“三五七言”,它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凈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征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這首詩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
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凈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詩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
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鑒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這首詩能表現出“哀音促節,凄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風詞
秋風詞表達了李白的什么感情
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詩人以寒鴉自比,表達了無限惆悵的心情。
原文: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翻譯:
秋天的風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葉飄飄,聚了還離散,連棲息在樹上的鴉雀都心驚。
想當日彼此親愛相聚,現在分開后何日再相聚,在這秋風秋月的夜里,想起來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擴展資料: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戀情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后悔當初的相識。
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得凄婉動人。全詩風格凄婉,意境悲涼。在形式上,此詩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應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間唱和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風詞
李白的秋風詞的賞析
賞析
在深秋的夜晚,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戀情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后悔當初的相識。
這首詞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李白《秋風詞》的創作背景?
寫作背景:
這是一篇言情之作。根據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此詩當作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認為此詩是早于李白的鄭世翼所作,但反對者多。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說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惫B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秋風詞》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原文:
? ?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譯文:
? ?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朋又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 ? ?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注釋:
⑴落葉聚還(huán)散:寫落葉在風中時而聚集時而揚散的情景。
⑵寒鴉:《本草綱目》:“慈鳥,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日尤盛?!?/p>
⑶絆(bàn):牽絆,牽扯,牽掛。
秋風詞李白心中有什么意象和什么意境又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感?
這首詩李白非常少見的,有愁郁的心情,寫了憂郁的心境,借助秋風與情感抒發了,相思愁悶的感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