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恨書法(恨的硬筆書法)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多少恨書法,以及恨的硬筆書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多少興亡恨 長歌對酒時 漫話肅親王善耆的詩和書法
肅親王善耆1866-1922 字艾堂,號偶遂亭主、如當舍主人。滿洲鑲白旗人,清初太宗皇太極的長子,世襲罔替鐵帽子親王豪格的八世孫,是第十代肅親王(四代衍璜與五代蘊著同輩)。善耆歷任二等鎮國將軍、頭等御前侍衛、正白旗漢軍副都統、正紅旗護軍統領,戊戌年襲爵后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崇文門正監督、御前大臣、民政部尚書、民政大臣,遜清最后一任內閣后期改任理理藩大臣。逝世后,謚曰忠,全稱和碩肅忠親王。
善耆為官清廉,任崇文門正監督,統管崇文稅務總局及屬下豐臺、南口等廿三個分局。清廷原規定歲上繳卅萬兩,余可盡私入囊,是最大油水的差使,是由于庚子義和團攻使館,肅王府盡毀,西太后給他此肥缺以作補償,并以戰后百業簫條,減為歲繳十二萬兩。然善耆不領此情,上任后整頓榷務,明頒稅率,嚴禁貪污受賄,商賈稱慶,入城貨量大增。光緒廿七年,歲繳竟增至規定五倍,達六十萬兩,然而,卻得罪了同為監督的慶王奕劻等大貪,被權貴參奏攻訐。
肅王長民政部期間,在管理工巡局、警政建設等多有建樹,此外,在主審“謀炸攝政王案”中寬待汪精衛,以及資助同盟會等事跡,史家有述,在此不贅。
肅王多才多藝,能演平劇,曾師從陳半丁及李西學畫,肅王工詩及書法,前清體仁閣大學士、民初總統徐世昌在其所編《晚晴簃詩匯》中寫道:『詩話:王為肅武親王豪格八世孫,折節讀書,好與士大夫游書翰,出入平原北海兩家,清勁疏爽,翛然絕塵,壒詩亦如之。國變后出居遼海,悒悒而終。』晚清作家李伯元在《南亭筆記》中寫道:『善耆書法頗有造詣,尤工行書八分法。政務冗忙,往往令人代筆,以滿足索字者所求。凡親書之字,所鈐印章皆〖松壺〗,凡屬代筆者,均蓋上〖煙云過眼〗印章。』國學大師羅振玉在肅王贈其侍衛嵩泰書法頁冊中寫道:『肅忠親王書法,初師法詒晉齋(成親王永瑆),晚年從唐賢上溯六朝......以書法論,亦當冠絕當世,大節凜凜,又不僅以藝術重耶?』
幽燕非故國 長嘯返遼東- [辛亥出都口占]
這是肅王晚年最喜歡的詩,曾多次書贈友人,筆者尋得多個版本。此詩冩于辛亥革命時,由于肅王是‘帝黨’,慈禧死后他和鎮國公載澤力促攝政王載灃罷免袁世凱,原擬革職逮交法部治罪,但慶親王奕劻被袁收買阻撓,而張之洞又危言聳聽:『主少國疑不可輕于誅戮大臣』,其結果虎頭蛇尾,只落得個“開缺回籍養疴” 的諭旨。武昌起義時袁得復出,他為了當大總統,向裕隆大后逼宮,迫宣統退位,肅王又極力反對,袁世凱懷恨在心,派密探跟縱威脋。據恭親王溥偉日記,在宣統三年臘月十二,御前王公會議結束的當日,肅親王拒簽退位詔書,憤然離開北京。這時,肅王的心情誠如在其遺者所述“……辛亥兵變,各處蜂應,卒以所用非人,潛移國祚,疾首痛心,莫此為甚,臣力爭不聽,挽救無術,更不能與盈廷泄沓,共戴三光。遁之旅順,偷延視息,潛抱艱貞之志,恨無開濟之才,每伺再造之機,終乏一成之寄……” 于是,肅王吐出了他的心聲:
辛亥出都口占
幽燕非故國,長嘯返遼東,回馬看烽火,中原落照紅。
庚子冬日感事
肅王之所以為‘帝黨’,淵源殊深。他不同于一般八旗子弟那様好逸惡勞,而是從小習武,除騎射外,還練武術,他有戱癖,能演京劇武生,時人謂:“其武功之勇捷可與號稱 ‘楊猴子’的楊月樓相媲美”。肅王孫連纕大哥生前曾對筆者說過,其祖父能夠用腳背摑人耳光,輕重收放自如。肅王還曾空手奪取洋流氓的手槍,晚清陳洲一著 [甘簃隨筆?善耆拿賭] 中寫道:『…… 更有無賴二西人,舉手槍相擬,善耆富有腕力,舉手執之,飭警押送于其本國使館究辧焉。時京都人士群呼善耆為拿賭大王。』
善耆既是宗室,又具武功,完全符合清室規定當御前侍衛的條件,光緒十二年,善耆廿歲,即任二等鎮國將軍御前侍衛,廿三歲,升頭等御前侍衛,緊跟已親政的光緒帝。[清史稿?德宗本紀]中記載:『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有大志,以洗國恥。』善耆與光緒帝朝夕相處,互相影響。甲午之役,他們極力主戰,隨后銳意改革,同氣相連,繼而善耆任管皇室軍器的武弼院卿,以及為皇帝出巡作前衛的備引大臣,直至庚子西巡,他一直是忠于光緖的貼身近臣。唯在戊戌政變之年三月初一,善耆父親肅良親王隆勤去世,他即報了丁憂守制,不問公務,故自是年從四月十二光緖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百日維新開始,到八月初六西太后殺害譚嗣同等 ‘六君子’ ,維新失敗,他在這生死悠關的百日內,因守孝不準問政,得以置身度外,陰差陽錯,逃過一劫。是年九月,善耆襲爵,成為最后一代肅親王。
庚子年七月十九,即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前一日,西太后挾持光緖西逃,善耆置三年守制不朝,及生母李佳氏病危于不顧,而且王府又被日使館柴五郎守軍占領,全家又未安頓,仍夤夜勤王。《道咸同光四朝軼聞》寫道:『肅親王善耆,有賢名,庚子西巡,匹馬短衣,追及乘輿,與德宗同車,思擁之歸京,不能成。……』途中,在宣化過一河,遇洪水,附近無橋,隨從多人,抬擁太后乘輿過去了,丟下光緖不管,光緖下車,抱著善耆大哭,形勢緊迫,善耆便親自背負光緖過河去。西行歸來,肅王寫了《庚子冬日感事》,(現録四首):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一
雪虐風饕逼上林,帝城景色太簫深,
整軍數載空防海,運甓何人解惜音。
關塞征衣游子淚,河山牧圉旅臣心,
招魂欲向巫咸說,八月忻州月下砧。
運甓: 搬磚,元稹詩 “運甓調辛苦,聞雞屢寢興。”指欲立功業而勤勉自勵。
牧圉: 保衛,語出左傳 “養馬不有行者,誰捍牧圉?”
巫咸: 商代大臣。擅術數星占,能以巫與鬼神通,為巫之鼻祖。
忻州: 位于晉中太原之北,庚子西巡,肅王在此度中秋。
庚子冬日感事 其二
鑾輿漸近玉鉤斜,異地何堪換歲華,
魏絳已聞持使節,張騫終見泛星槎。
滿城艷曲軍中樂,一片商音塞上笳,
窮巷悄然車馬絕,南鄰日日伴梅花。
魏絳:即魏莊子,春秋時晉國卿。主張和戎, 居功不傲。
張騫:漢代卓越的探險家與外交家,出使西域建立殊勲。
商音:杜牧詩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三
攢三差五似爭棋,黑白難分太可悲,
短褐芒鞋扶輦日,瘦童贏馬渡關時。
已拼蔓草吟孤鶴,何幸皇華賦載馳,
故里歸來魂甫定,翩然又動當年思。
蔓草:李白詩“昭王白骨縈蔓草”
孤鶴:白居易詩“獨宿吟孤鶴清寒” 皇華句:指西巡時有幸與光緖同車。
庚子冬日感事 其四
客來何事盡科頭,更把光陰付弈秋,仰屋司空仍畫餅,飲醇宰相太無愁。閉門偃息同龜鶴,謀國閑身似鷺鷗,玉敦珠盤盟定日,依然冠蓋耀皇州。
科頭: 不戴帽子,史記 “虎噴之士跿跔科頭。” 成語有“科頭跣足。”
仰屋司空:指管國庫的司空為無錢頭痛。遼海丹忠錄“司空仰屋頭為白。”
飲醇太宰:史記 “漢惠帝時,陳平為丞相不治事,日飲醇酒,戱婦人。”
玉敦珠盤: 《文心雕龍·祝盟》:“骍毛白馬,珠盤玉敦,陳辭乎方明之下……”指結盟, 訂條約。
乃公無所用 豎子爾何知 – [和毓將軍詩韻]
慈禧太后對肅親王善耆是又愛又恨的,愛的是善耆對清室忠貞不渝,且具才干,故屢委以重任,如御前大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崇文門正監督以及民政部尚書等等,但由于肅王革新行事,妨礙權貴貪瀆,屢被慶親王奕劻等進讒參奏,故任職均甚短暫。更主要的是慈禧恨他為光緒帝心腹,西逃中竟欲‘擁之歸京’,居然敢犯大忌,這還了得!所以到了山西大同,慈禧即將他和光緒拆開,命他回京收拾爛攤子,還以顏色。不寜唯是,慈禧嫉妒心特重,據《宮女談往 錄》中寫道:『肅王福晉長得漂亮,頭也梳得精巧,耳墜的翠玉照得大半邊臉都是綠的,把皇后、小主們都比下去了。老太后很生氣,叩見時始終沒給她好臉。』此后肅王竟遭解職,真是懷璧其罪,連老婆漂亮也成罪過,可見一斑!由此可見,肅王只是位高而權不重,始終未能實現其抱負。庚子國變后,肅王寫了這首詩:
多少興亡恨,長歌對酒時,乃公無所用,豎子爾何知?
大業成孤注,強鄰哂太癡,他年青史上,一段解人頤。
逋臣無故國 孽子有孤憤
武昌起義后,肅王、恭王溥偉、良弼及鐵良等宗室組成“宗社黨” 旨在嚴懲袁世凱,匡扶清室,可是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裕隆太后及慶親王等受袁世凱脅逼,袁又以“清室優待條件”利誘,于是頒布“退位詔書”, 親王中拒不在詔書上簽署者,僅善耆一人,裕隆太后怕妨礙其妥協,明諭解散“宗社黨”。善耆發誓:『不恢復清室,永遠不進北京城。孰料此誓竟一語成讖!
北京中央檔案館藏,偽滿戰犯善耆第十二子《愛新覺憲均筆供》中寫道:『1911年底,我父親善耆看到滿清必定滅亡,不愿意作中華民國的官,不愿意作中華民國的民,一個人跑到天津租界。日本鬼子知道了他的心思,派川島浪速到天津把他接到旅順口。后川島浪速又把我全家母親五位、兄八人、嫂子四人,……也接到旅順口。』
1914年秋,肅王第二子憲德和第六子憲英,劃船出海釣魚,憲英不慎,跌落海遇溺而死,時年僅十九歲,善耆國愁家恨涌上心頭悲動不已,于是寫出心聲:
五律
忽忽日將暮,秋聲不可聞,逋臣無故國,孽子有孤憤。
嬴馬荒村道,寒鴉斷嶺魂,九歌天問在,濁世任紛紜。
市朝幾輩猶無褐 帳殿三軍尚著紗
肅王的寫景詩,別具一格,對仗工整之外,并不單純寫景,而將心情寫入,請看以下三首:
雪夜
濃云叆叇罩山家,散作人間六出花,剪燭清談招舊雨,開樽相對醉流霞。
市朝幾輩猶無褐,帳殿三軍尚著紗,譙鼓冬冬人寂寂,天公玉戱更交加。
詠雪
夜來得微雪,曉起不勝寒,釅酒猶嫌薄,重裘尚覺單。
勤王誰李訴,閉戶盡袁安,寄語西征客,應知行路難。
李愬: 773-821,字元直,洮州人。唐代大將。憲宗元和年間,吳元濟叛亂,威脋京城,李訴率兵勤王,大勝解圍。
袁安:?-72,字邵公,汝陽人。東漢大臣,斷獄公平,長京師十年,民夜不閉戶。
在這首詩里肅王從雪景融入以自已和古人相比,他曾庚子勤王,也當過民政大臣、九門提督,在中國首設警察廳,管京師治安。
五律
水面風初定,天山月自明,昂頭仍落落,負手偶行行。
飲酒淵明節,吟詩杜老情,庭除多勁草,不為疾風頃。
此詩在肅王卜居旅順時偶録舊作書贈鈴木先生,但寫成于辛亥前不久。時朝廷新舊派斗爭甚烈,肅王屬“議會立憲派”曾公開對各省請愿行憲代表疾呼:『只要你們漢人有本事,我們旗人滾蛋都行!』一語驚人,為慶王等守舊勢力所不容,但肅王雖屢被參仍我行我素,并寫了這首詩。
小樓依逺樹 故塔伴閑云-[肅親王的回文詩]
今春北京省親,北京畫院的肅王孫,愛新覺羅連經教授,書贈兩首肅王從未發表過的詩給我,現公諸同好。
回文詩
小樓依逺樹,孤塔伴閑云,曉徑三秋氣,鄉思忽雁聞。
聞雁忽思鄉,氣秋三徑曉,云閑伴塔孤,樹逺依樓小。
五絕- 讀書
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鞏固政權,清宗室素有滿蒙聯姻的傳統,善耆的妹妹善坤,嫁蒙古喀喇沁親王貢桑諾爾布為福晉,而他的十四女川島芳子,即嫁外蒙鎮國公巴布扎布的兒子甘珠爾扎布。肅王精通滿、蒙和女真文,故曾被派往巡視蒙疆,后被任命為理藩大臣。筆者在姐夫(肅王孫愛新覺羅連纘教授)家曾見他寫的女真文條幅,唯一點也看不懂。 “偶遂亭主”和“如當舍主人”在肅王所有三十余方印章中,鈐印用得最多的是光緖所賜‘御賜望重宗維’,和金石泰斗吳昌碩刻的‘肅親王’,也有其他的‘肅親王’和‘肅親王寶’,還用得較多的是‘偶遂亭’和‘偶遂亭主’。 肅王之所以自號偶遂亭主,是由于庚子西巡,勞累不堪,未至太原,即受命返京收拾殘局,身心疲備,無以復加,隨
即大病一場,致指甲脫落。于是,他到了位于門頭溝的祖上顯密親王園寢內養病,并筑了一座亭,命名為偶遂亭,將杜詩:[姜村三首]中的兩句“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刻在 偶遂亭基石上。該亭早毀,近年基石被當地駐軍長官發現,妥善安置。筆者覓得照片,碑文尚可辨認。此外,在旅順新華街九號原肅親王府后院,善耆亦建了偶遂亭,今年三月,筆 者到該處尋找,已簜然無存。
肅王還自號如當舍主人,在一些作品中,鈐有‘如當舍’印章,乃系取自[孟子]中的“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三句之句首字。由此,可瞻其抱負非凡,惟此印用得很少。
在近百余年的中國歷史當中,肅王善耆是個有一定影響力的人 物。他與孫中山先生出生于同年,同處于歷史的大變革年代。他只活了五十六歲,而有作為者,僅僅是從戊戍襲爵至辛亥出走的短短的十三年,而這段期間卻不可避免地卷入復雜的政治斗爭當中,致使其革新抱負成為泡影,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到這場悲劇。至于中華民國建立后,避居遼海,不食周粟,勾結川島浪速、巴布扎布等反動勢力,圖謀復辟,這是出身使然,同是肅王毋庸韙言的另一方面。要以對歷史起的作用來評價歷史人物,這對于今天以自己的好惡,胡亂改編,甚至無中生有,美化或丑化前人,以騙阿堵物者,應覺汗顏!(全文完)
有哪些適合寫書法作品的簡單的詩句或對聯?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郁郁黃花 無非般諾 這句什么意思,出自哪?
出自:《指月錄》
《指月錄》記載一則禪話,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談的是真如本性與般若智慧。禪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道也蘊涵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則偈語,以翠竹黃花象徵佛身充滿萬事萬物,般若智慧充盈世界天地,意義相當深遠。滿山翠竹青綠,處處黃花燦開,則春美秋好,愿景無限,土地與住居一片歡喜,生命顯得富足長安。
《指月錄》一書記載古代禪德,如何見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愿,統統講了。前人留給我們的法寶太多,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用功,沒有去看,更沒有去研究,自己智慧沒有開發,所以看不出寶藏嵌在泥巴墻壁上。每個有成就的人都很慈悲,把東西留下來給我們,希望能幫助我們學有成果。
《指月錄》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后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師們得道成道后的注解,也很重要。
--南懷謹《如何修證佛法》
前言
“指月”者,以“指”譬教,以“月”比法。《楞嚴經》卷二中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楞伽經》四曰:“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圓覺經》曰:“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大智度論》卷九曰:“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往生論注》下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佛教諸經論多以“指月”一詞警示學人對文字名相之執著。禪宗則借此發揮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教義。
本冊所收共兩部,合稱《正續指月錄》。所謂“正指月錄”即《指月錄》,全稱《水月齋指月錄》,三十二卷,《卍續藏》第一四三冊收錄。該書為明代瞿汝稷集成,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完成,由嚴澄(道徹)撰指月錄發愿偈,萬歷三十年瞿汝稷題《水月齋指月錄》授梓刊行。卷首有萬歷三十年夏五月戊寅之原序,并萬歷二十九年八月初三吳郡嚴澄之序。所謂“續指月錄”即清代聶先(樂讀)編輯的《續指月錄》,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也收在《卍續藏》第一四三冊。《指月錄》系集錄自過去七佛、西天祖師、東土祖師至宋代大慧宗杲的歷代禪宗傳承法系共650人的言行傳略而成。其中卷一至卷三收錄過去七佛、應化圣賢、西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錄從菩提達磨到六祖慧能的東土早期諸祖師;卷五至卷三十收錄慧能以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的各位祖師;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為徑山大慧宗杲禪師的語錄。本書之編錄,旨在令學者參究古尊宿之圣言圣業,以期正亂興廢。《續指月錄》系繼《指月錄》之后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所收內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代康熙十八年
(1679)三十五世為止。《指月錄》雖錄述止于十六世,但實于十六世臨濟、曹洞、云門諸宗尚有遺漏,故《續指月錄》盡力收集有關機緣句語,以及江湘、余懷的序文,靈巖學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倫敘考等文,另成《瞿錄補遺》1卷, 置于卷首。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的六十一位禪師傳略。所以,《續指月錄》其實是由卷首一卷、正文二十卷和《尊宿集》一卷等三部分組成的。
作為禪宗發展史上的著名典籍,《正續指月錄》與禪宗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禪宗以“
本來無一物”之境界為上乘,以“萬慮皆空”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注腳,親證實相,方為究竟。所以,禪宗認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即以言教而顯示實相,也即禪宗以心傳心的“心月”。
清人彭紹升在《居士傳》中介紹《指月錄》的編者瞿汝稷說:瞿元立,名汝稷(1596-1619)
,蘇州常熟人。以父文懿公蔭為官,歷黃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遷長蘆鹽運使。其在官,以名節自厲,清望歸之,以太仆少卿致仕歸。元立受業于管東溟,學通內外,尤盡心于佛法。時徑山刻大藏,元立為文導諸眾信,破除異論……元立嘗上溯諸佛,下逮宗門,撮其語要,為《指月錄》,盛行于世。后終老于家。瞿汝稷是明儒管志道(東溟)的學生。管東溟提倡儒家與佛家的調和,認為“儒不礙釋,釋不礙儒”,“儒不濫釋,釋不濫儒”。瞿汝稷受管東溟的影響,留心佛學,尤好宗門,乃集多年之功編成《指月錄》。
《指月錄》相對于早出的其他典型的以敘史為目的的燈錄而言,對于禪宗史研究方面的價值稍顯遜色,但由于其記述了不少其他燈錄缺失的珍貴資料,而且正因為《指月錄》是儒者談禪之作,以幫助學人修法悟道為宗旨,所以,對于世人來說,它無論在材料的編排裁剪上或是在文字語言的運用上,都有較大的吸引力。《指月錄》由于比較晚出,所以收錄了后世各家對先代名句的評唱,使人可以不再執于指月之指,而直見月亮(喻悟道)本身,兼顧了諸家之長,避免了偏頗。據聶先的《續指月錄凡例》記載,《指月錄》成書后,“為禪林秘寶,海內盛行,板經數易……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奉,腰包衲子,無不肩攜。儒者談禪之書,未有盛于此本者也。”《指月錄》出現不久就成為一部頗有影響的禪學讀本,從古到今一直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目前社會上禪宗非常流行。寺院中禪宗依然占據主流地位,社會上對禪宗感興趣者持續增加,大學中學習禪宗文化的隊伍也日益龐大,禪宗典籍種類繁多,發行量不斷擴大,各種形式的禪宗修煉活動層出不窮。近年來禪宗在海外的傳播勢頭也進一步擴大,筆者在美國留學期間曾經考察過許多西方人的禪修團體。他們對中國禪宗熱情很高,興趣極濃。根據筆者的觀察,現在社會上對禪宗感興趣的人群大致可以劃分為八類:一是傳禪者,即傳播禪宗文化,傳承禪宗法脈,傳揚禪宗真理者,主要是那些修行有成就的禪宗高僧大德;二是享禪者,即修有所成,體有所悟,將禪宗的精神自覺地運用到現實的生活當中,享受到禪的快樂與安詳;三是參禪者,即按照佛教的義理和儀軌,選擇某個或某幾個禪宗法門,參悟禪的妙義,體會真如妙境,以期有所開悟,直至見性成佛;四是學禪者,即未按禪宗的嚴格儀軌,不以覺悟妙道為目標,僅僅對禪的哲學、倫理、美學、心理學等涉及禪宗的理論與方法感興趣,并學習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精神修養,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擴展自己的心胸;五是談禪者,即未有傳法資格和義務、尚未修行悟道的那些在研究和學習禪宗文化方面已有成就的人,由興趣所致或由出于職業的原因,在各種不同的場
合,以不同的方式,向禪宗文化的愛好者或想了解禪的人講述禪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禪的歷史線索,禪的哲學思辨,禪的語言技巧,禪的理論特色,禪的故事情趣等等;六是研禪者,即研究禪宗的人,包括研究禪宗歷史的,研究禪宗哲學的,研究禪宗文學以及禪宗美學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人員,他們有可能是職業的,有可能是非職業的;七是玩禪者,即那些似有所悟但猶留偏執、雖有研究但無修證、學有所長但不達境界,以禪自娛,以禪投機,甚至以禪嘩眾、以禪惑眾的人;八是戲禪者,即學無所成,悟無所悟,偏執禪宗語言和思維技巧,錯誤解釋,斷章取義,濫貼標簽,為我所用,甚至將禪作為自己惡言劣行的保護傘,這屬于禪宗愛好者當中最可惡也最可悲的一類。我們重新整理出版《指月錄》,希望為研究禪宗、學習禪宗、傳播禪宗的人提供一個方便可用的資料,為參悟禪宗、享受禪宗、談論禪宗的人提供一種有價值的借鑒,也希望玩禪和戲禪的人能夠從《指月錄》中獲得真知灼見而回歸嚴謹,重返正道,從而自利而利他,真正地增長福慧。
《指月錄》的整理工作由西北大學圖書館的謝銳女士承擔。謝銳居士曾撰寫過《法顯傳》、《提婆傳》、《香港的佛教》、《難忘的小南海》等佛教類文章,多年來修學佛法,精進努力,興趣不減。這次整理主要是對《指月錄》的文字重新橫向排版,全部使用簡化字,并根據藏經仔細確定斷句,重新分段,在個別必要地方還作了簡單的校勘。相信這一工作會為古老的禪學名著
《指月錄》錦上添花,更廣流傳,從而利益大眾,福惠天下。
青青翠竹,郁郁黃花?
圓瑛大師在參禪修定時曾說:“悟桐葉落始如秋,佛法休拋世法求,消息不須旁處覓,直于落處見根由”。意思是說:世法里包含著佛法,不要離開人世間之法去追求超凡的佛法;葉落之處,就是根的所在,世法與佛法的關系也是如此。但是,大自然比社會生活更符合于禪的旨趣,禪的旨趣更契合于自然。大珠慧海禪師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他在翠竹中見到了永恒的佛性,在黃花中找到了大智慧。?
佛教說釋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理的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是圓滿清凈,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印度語謂毗盧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清凈法身猶如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明旸法師:《佛法概要》第36頁)也就是說,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是一切事物中永恒的存在,因此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般若,是大智慧的意思。大智慧也和佛的法身一樣,存在于萬物之中,所以說“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般若法身無二無別。
馬到成功的詩句書法作品
1. 關于馬到成功的詩句
關于馬到成功的詩句 1. 關于馬的詩句,十個.
關于馬的詩句
1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2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王昌齡《出塞二首》
3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孟郊《登科后》
5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6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 徐錫麟《出塞》
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 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8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9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
10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 陶淵明《飲酒·其五》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岑參《逢入京使》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李白《送友人》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 王禹偁《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 陸游《書憤五首·其一》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 李煜《憶江南·多少恨》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 王維《觀獵》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 杜甫《登岳陽樓》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 戚繼光《馬上作》
寶馬雕車香滿路。 ——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 王維《送別》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 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 蘇軾《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 —— 劉徹《天馬二首·其一》
看章臺走馬,長堤種取,柔絲千樹。 —— 吳文英《水龍吟·過秋壑湖上舊居寄贈》
勍敵猛,戎馬殷,橫陣亙野若屯云。 —— 何承天《戰城南》
日色馬上明,波痕鷺邊淺。 —— 王闿運《秋曉風日偶憶淇上》
馬上墻頭,縱教瞥見,也難相認。 —— 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 —— 劉徹《天馬二首·其一》
2. 有關馬的詩句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將進酒》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風翔三百里,兵馬如黃巾。夜半軍牒來,屯兵萬五千。
王翰《涼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昌齡《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杜甫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杜甫《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孟郊《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近長安花。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李白《夢天姥吟留別》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李白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李白《長干行》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盧綸 《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3. 關于馬的詩句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之馬 脫韁之馬 鐵馬金戈 天馬行空 童牛角馬 土牛木馬 天粟馬角 銅圍鐵馬 烏白馬角 舞刀躍馬 五花殺馬 文君司馬 萬馬奔騰 五馬分尸 萬馬齊喑 問牛知馬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馬角 烏焉成馬 問羊知馬 洗兵牧馬 選兵秣馬 懸兵束馬 香車寶馬 鮮車健馬 鮮車怒馬 懸車束馬 下馬馮婦 下馬看花 系馬埋輪 下馬威 信馬由韁 休牛歸馬 休牛散馬 效犬馬力 朽索馭馬 懸崖勒馬 鮮衣良馬 鮮衣怒馬 心猿意馬 以渴服馬 以鹿為馬 飲馬長江 一馬當先 倚馬可待 一馬平川 衣馬輕肥 倚馬千言 倚馬七紙 飲馬投錢 躍馬彎弓 野馬無韁 以毛相馬 意馬心猿 一馬一鞍 躍馬揚鞭 玉堂金馬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燕昭好馬 招兵買馬 枕戈汗馬 止戈散馬 獐麇馬鹿 招軍買馬 指鹿為馬 指鹿作馬 走馬到任 陣馬風檣 走馬赴任 走馬觀花 仗馬寒蟬 走馬看花 走馬上任 竹馬之交 走馬章臺 竹馬之友 蛛絲馬跡 駑馬十駕 駑馬十舍 牛溲馬勃 牛溲馬渤 牛頭不對馬面 牛頭不對馬嘴 牛頭馬面 牛童馬走 拿下馬來 匹馬單槍 匹馬當先 跑馬觀花 拍馬溜須 盤馬彎弓 匹馬一麾 匹馬只輪 千兵萬馬 騎曹不記馬 乞兒馬醫 秋高馬肥 千軍萬馬 犬馬戀主 裘馬輕肥 裘馬輕狂 裘馬清狂 裘馬聲色 求馬唐肆 騎馬尋馬 雀馬魚龍 求馬于唐市 求馬于唐肆 犬馬之報 犬馬之誠 犬馬之疾 犬馬之決 犬馬之勞 犬馬之力 犬馬之戀 騎馬找馬 青梅竹馬 犬馬之年 犬馬之養 敲牛宰馬 輕裘肥馬 青絲白馬 青衫司馬 墻頭馬上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權移馬鹿 人歡馬叫 人荒馬亂 人喊馬嘶 人困馬乏 戎馬倉皇 戎馬劻勷 戎馬倥傯 戎馬倥傯 戎馬生郊 戎馬生涯 軟裘快馬 人強馬壯 人仰馬翻 人語馬嘶 束兵秣馬 士飽馬騰 素車白馬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神龍馬壯 駟馬不追 司馬稱好 四馬攢蹄 死馬當活馬醫 駟馬高車 駟馬高蓋 駟馬高門 殺馬毀車 食馬留肝 駟馬莫追 駟馬難追 司馬牛之嘆 司馬青衫 善馬熟人 失馬塞翁 三馬同槽 束馬懸車 束馬縣車 駟馬軒車 散馬休牛 率馬以驥 駟馬仰秣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 射人先射馬 聲色狗馬 素絲良馬 聲色犬馬 識途老馬 識涂老馬 塞翁得馬 塞翁失馬 襟裾馬牛 裾馬襟牛 金馬玉堂 僅容旋馬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尻輪神馬 叩馬而諫 快馬加鞭 尻輿神馬 厲兵秣馬 歷兵秣馬 勵兵秣馬 練兵秣馬 歷兵粟馬 厲兵粟馬 驢唇不對馬嘴 驢唇馬觜 驢唇馬嘴 礪戈秣馬 露馬腳 龍馬精神 老馬戀棧 老馬識途 立馬萬言 六馬仰秣 驢年馬月 驢前馬后 龍神馬壯 驢頭不對馬嘴 溜須拍馬 臨崖勒馬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馬不解鞍 馬勃牛溲 馬浡牛溲 馬不停蹄 馬塵不及 馬遲枚疾 馬齒徒增 馬齒徒長 馬到成功 馬到功成 馬耳春風 馬耳東風 馬放南山 馬翻人仰 馬腹逃鞭 馬革裹尸 馬工枚速 枚速馬工 馬革盛尸 馬后炮 馬角烏白 馬角烏頭 馬跡蛛絲 馬空冀北 馬龍車水 馬鹿異形 馬鹿易形 馬馬虎虎 秣馬厲兵 馬面牛頭 馬毛猬磔 馬毛猬磔 買馬招兵 買馬招軍 馬牛襟裾 馬牛其風 馬去馬歸 馬前潑水 馬前卒 馬入華山 馬如流水 盲人騎瞎馬 盲人瞎馬 瞎馬臨池 馬如游龍 馬如游魚 馬水車龍 馬上得天下 馬上房子 馬上功成 馬上看花 馬瘦毛長 馬上墻頭 馬首是瞻 馬首欲東 馬咽車闐 馬仰人翻 馬足車塵 馬中關五 馬捉老鼠 馬足龍沙 馬壯人強 泥車瓦馬 牛高馬大 牛馬襟裾 駑馬戀棧豆 駑馬戀棧 駑馬鉛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鞍馬勞頓 鞍馬勞倦 鞍馬勞困 鞍馬勞神 鞍馬之勞 鞍前馬后 鞭長不及馬腹 弊車羸馬 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兵荒馬亂 兵慌馬亂 伯樂相馬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班馬文章 寶馬香車 兵強馬壯 避世金馬 不食馬肝 不識馬肝 北叟失馬 車塵馬足 車馳馬驟 車殆馬煩 車怠馬煩 車煩馬斃 持戈試馬 窗間過馬 車馬輻輳 策馬飛輿 車馬駢闐 馳馬試劍 車馬填門 車馬盈門 吹牛拍馬 車水馬龍 車填馬隘 車塵馬跡 車轍馬跡 車在馬前 東風吹馬耳 東風馬耳 東風射馬耳 斗雞走馬 打馬虎眼 大馬金刀 得馬失馬 得馬生災 得馬折足 代馬望北 代馬依風 單槍獨馬 單槍匹馬 丹書白馬 短衣匹馬 二童一馬 風吹馬耳 風車雨馬 風車云馬 非驢非馬 風馬不接 放馬后炮 放馬華陽 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牛 肥馬輕裘 風馬云車 服牛乘馬 放牛歸馬 風牛馬不相及 風檣陣馬 飛鷹走馬 光車駿馬 膏車秣馬 高車駟馬 弓調馬服 歸馬放牛 谷馬礪兵 狗馬聲色 裹尸馬革 高頭大馬 毀車殺馬 寒蟬仗馬 橫刀躍馬 橫戈盤馬 橫戈躍馬 汗馬功勞 汗馬之功 汗馬之勞 呼牛呼馬 猴年馬月 呼牛作馬 橫槍躍馬 害群之馬 諱樹數馬 見鞍思馬 鳩車竹馬 金戈鐵馬。
4. 關于馬到成功的小故事
馬到成功的故事
秦始皇于統一全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來榮成成山頭拜日途中,聽說花斑彩石是女媧補天時遺落的神石,能保佑江山穩固,便專程禮拜花斑彩石。
當時他率領萬馬千軍,沿著修好的專用馳道,直奔花斑彩石所在處,恭敬而拜。回朝后果然事事如意,天下太平,便龍顏大喜,讓百官做詩慶賀。
當時便有術士徐福(就是后來出海求仙不歸的徐福老先生)詩曰:“萬馬千軍御馳道,始皇拜石得成功。”可惜當時這首文采一般的賀詩沒得到秦始皇的青睞和眾人的喝彩。
但花斑彩石所在的附近沿海卻因此稱之為“馬道”。
“馬道”地名的出處一是秦始皇曾率萬馬千軍到此拜石,二是秦始皇東巡所修馳道由此經過。
一直到了元朝,著名大作家關漢卿慧眼識寶,由“秦皇拜石”的典故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他在《五侯宴》這部作品中第一次提到他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
由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現在已成了人們最喜愛的成語之一。但這“馬到成功”成語的最初創作素材來源,卻是出自榮成馬道的花斑彩石,出自“始皇拜石”的傳說。
擴展資料:
馬到成功的歷史故事
唐朝時期,繹州龍門大黃莊農民薛仁貴,自幼喜歡武術,到20歲時已學成十八般武藝。他一心想投軍報國,父母擔心他并勸阻他。他對父母說:“今當國家用人之際,要掃除夷虎,肅靖邊疆,憑你孩兒學成武藝,智勇雙全,若在兩陣之間,怕不馬到成功。”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_馬到成功 (成語)
多少恨書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恨的硬筆書法、多少恨書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