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懷詩歌最后一句如何寫景(客結尾的詩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客懷詩歌最后一句如何寫景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客結尾的詩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客懷的意思是什么?
又題《客中作》
[注釋](1)蘭陵:地名。(2)但使:只要。
[譯文]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我那管她這里是故鄉還是異鄉呢!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另一種感受。“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點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聯系起來,便一掃令人沮喪的外鄉異地凄楚情緒,而帶有一種使人迷戀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帶著醇濃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猶如琥珀般的光艷。詩人面對美酒,愉悅興奮之情自可想見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兩句詩,可以說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說在人意中,因為它符合前面描寫和感情發展的自然趨向;說出人意外,是因為“客中作”這樣一個似乎是暗示要寫客愁的題目,在李白筆下,完全是另一種表現。這樣詩就顯得特別耐人尋味。詩人并非沒有意識到是在他鄉,當然也并非絲毫不想念故鄉。但是,這些都在蘭陵美酒面前被沖淡了。一種流連忘返的情緒,甚至樂于在客中、樂于在朋友面前盡情歡醉的情緒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發展到樂而不覺其為他鄉,正是這首詩不同于一般羈旅之作的地方。
李白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后,移家東魯。這首詩作于東魯的蘭陵,而以蘭陵為“客中”,顯然應為開元年間亦即入京前的作品。這時社會呈現著財阜物美的繁榮景象,人們的精神狀態一般也比較昂揚振奮,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愛游歷,祖國山川風物,在他的心目中是無處不美的。這首詩充分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氣氛。
客懷這首詩的意向與詩眼
這首詩的詩眼是是“愁”字。意象有梧桐、雁聲、夕陽。抒發了異鄉客懷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情懷。
客懷
何應龍
客懷處處不宜秋,秋到梧桐動客愁。
想得故人無字到,雁聲遠過夕陽樓。
詩歌賞析
首句“ 客懷處處不宜秋”,漂泊不定、天涯羈旅的情懷是脆弱的,常常經不起一片秋葉的飄落。
“處處”雖有到處之意,卻又深刻地道出了游子極易悲秋的情懷。
“不宜秋”是惆悵之語。之所以“不宜秋”,是因為“秋到梧桐動客愁”,秋風時至,梧葉翻飛,秋雨梧桐的蕭瑟景象觸動了游子的悲秋。
“梧桐更兼細雨”“秋雨梧桐葉落時”的凄苦場面,怎不令人備感寂寞、空虛、無聊和無奈。在孤單寂寞的秋日里,能有親人的一言半語,或許也寬慰孤獨的靈魂,然而卻又“故人無字到”,“無字到”便更加重了孤獨,無疑是愁上加愁了。
這與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有相近之處。“ 雁聲遠過夕陽樓”那一聲聲雁叫,徒增詩人的失望,只那一聲聲雁叫,也早讓人心欲碎了。“遠”字極妙,詩人盼“字”到來,雁卻遠遠地過,頗有無情之嘆,此刻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目送鴻雁消失在夕陽的光里時的失望和頹然默坐的神情。
詩人并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寫因秋而來的悲愁,而是緩緩寫來,輕輕落筆,讓愁思如“密雨斜侵”,欲罷不能,以現愁思之深。
本詩抒發了異鄉客懷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情懷。
朝天子秋夜客懷描寫了哪些意象
這是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聲等意象體現了游子思鄉的離愁別恨. 寫景主要寫動景,月光桂香在隨風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們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勾起了游子的離愁別緒.描繪了秋月夜色朦朧、桂花飄香的寂靜而溫情的畫面;營造了懷鄉的氛圍,為抒發思鄉情做鋪墊.雁鳴可以敲打愁緒,“叫起”“敲殘”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離愁寫得可聞可感,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游子內心的愁苦.此曲特點是用凝練的語言,濃縮的典型意象,構筑了令人思鄉斷腸的秋夜氛圍.全曲情景一體,清麗秀美,口語自然而又有韻律感.[2] 作者先精心營造了清幽、寂靜、凄涼的氛圍.所見到的清冷月光、所聽到的鴻雁悲嗚,所嗅到的桂花芳香,莫不帶有秋夜的氣息,莫不觸動游子的思鄉情懷.曲中的景物描寫富于動感,“月光、桂香、趁著風飄蕩”,描寫金風吹拂,樹影婆娑,月光中的一切顯得搖曳飄忽,若即若離,若有若無,襯托出思鄉愁緒的綿長,難以排遣.“桂花”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鄉之情,因為“桂”音同“歸”近,在這里作用是巧妙的襯托出詩人思鄉的情緒,于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像把那愁緒寫活了,自己飄到了詩人的眼前.“砧聲催動一天霜”一句中,單調而有節奏的搗衣聲,對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沖擊力.因為越是普通的生活場景,越能勾起對往事、對家鄉的懷念,因此秋夜里的搗衣聲,聲聲撞擊著遠行人的心扉.“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在古代大雁是用來傳書的,采用了“大雁”這個意象,用在這里是寫歸感.大雁的鳴叫本身是不帶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詩人耳里就帶了離愁別緒,叫得人心震蕩,一聲聲敲打著詩人脆弱的心,引動帶著離愁況味的情,作者對情的打磨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首小令的高妙之處還在于他的結尾.“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游子有心要外出開創一番事業,又時時被鄉情所纏繞,內心深處時常激起感情和理性的矛盾.這樣,曲中所抒發的情感更顯得波瀾起伏,所創造的意境有更豐富的內涵.[1]
雨夜 張詠 賞析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
賞析:
前兩句詩描繪了一幅蕭瑟凄愴的秋夜孤吟圖:庭院幽深,瑟瑟秋風,搖動翠竹,掀動簾幕,客房者惟有孤燈相對,自吟自憐。營造了一種孤寂、凄涼的意境。
后兩句表達了強烈的思鄉之情,“一夜空階雨”形象地表達了游子因思鄉的愁緒而徹夜難眠的孤寂的心境。“滴破”則寫出了點點夜雨仿佛滴在游子心頭,讓其不堪思鄉的愁苦。
宋代張詠《雨夜》原文: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
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
譯文:
簾幕外,瀟瀟的秋雨敲打著深院中昏暗的竹林,客游人滿懷孤寂的心情,對著昏黃的殘燈低吟。平白無故又傳來雨滴空階的聲音,似乎要滴碎胸中那跳動不停的萬里思鄉之心。
擴展資料
張詠出生在貧寒之家,十九歲時,開始力學著文,家貧無書,借到手之后再抄下來苦讀。他讀書十分勤奮,沒有書桌,就在院子里背靠著大樹的樹干讀,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寫的《勸學》詩可以說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寫照。
他在亂事平定后安撫四川,深知百姓受到壓迫太甚時便會鋌而走險的道理。后來他做杭州知州,正逢饑荒,百姓有很多人去販賣私鹽度日,官兵捕拿了數百人,張詠隨便教訓了幾句,便都釋放了。
部屬們說:“私鹽販子不加重罰,恐怕難以禁止。”張詠道:“錢塘十萬家,饑者十之八九,若不販鹽求生,一旦作亂為盜,就成大患了。待秋收之后,百姓有了糧食,再以舊法禁販私鹽。”
景德二年,張詠六十歲的時候,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被譽為“紙幣之父”。倫敦的英格蘭銀行中央的一個天井里,種著一棵在英國少見的中國桑樹。因為張詠發明的“交子”原材料就是桑樹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客懷
[中呂]朝天子 秋夜客懷(拜托各位一定要幫忙!)
1、宮調名。元曲宮調之一,朝天子是曲牌子,秋夜客懷是題目
秋夜客居外鄉的游子思家
2、砧聲催動一天霜,過雁聲嘹亮。
3、作者用景物作襯托,抒發了自己客居異鄉的無奈和強烈思念家鄉的心情
關于客懷詩歌最后一句如何寫景和客結尾的詩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