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李商隱的落花是如何描寫落花的的詞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商隱的落花是如何描寫落花的,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落花古詩賞析
古詩原文
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雨忍相忘。
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
滄海客歸珠有淚,章臺人去骨遺香。
可能無意傳雙蝶,盡付芳心與蜜房。
譯文翻譯
滿天都是飛舞的落花,帶著各自的傷感,在煙雨迷蒙的青樓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記呢。
花兒在空中仿佛隨著美人吟唱的曲子紛紛飄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妝的美人,楚楚可憐。
我這流浪的人兒看了落花的情景,不由感同身受,淚流滿面,這種心境猶如繁華的街頭游人離去一樣空蕩落寞,只有落花的殘香還飄散在空中,引來了兩只美麗的蝴蝶,把它們的愛情全部釀成甜美的蜜。
注釋解釋
墜素:墜落的白花。翻紅:凋謝的`紅花。
青樓:墻壁涂以青色的樓房,漢唐時指貴婦人住所,元明以來,逐漸轉化為妓院的代稱。這里仍用作本義。望:這里讀平聲。
回風舞:古小說《洞冥記》載,漢武帝宮人麗娟在芝生殿唱《回風曲》,庭中花皆翻落。
半面妝:化了一半的妝。徐妃在他來時,故意作半面妝(即只在半邊臉上化妝)等待他。
滄海:古代通稱今黃海、東海海域為滄海,南海海域則稱南海或漲海。只有南海才產珍珠,此處滄海泛指諸海。語意本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古代傳說:南海有鮫人,泣淚成珠。這里指以蚌生珠喻人落淚。
章臺:西漢都城長安中的一條繁華街道。骨:指花瓣。
傳:招引。
蜜房:蜂窩,特指蜂藏蜜的所在。
詩文賞析
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宋祁二十四歲,與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學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陸),投獻詩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薦。席間各賦“落花”詩,夏竦以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宋祁亦因此在宋初文壇嶄露頭角。足見此詩非一般惜花傷春之作。清代沈德潛說:“詩貴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說詩晬語》)該詩即是。
首聯破題,刻畫落花時一片迷離凄苦的景象,狀物而不滯于物。起句,詩人捕捉住所詠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紅”代指花。唐人韓偓有“皺白離情高處切,膩紅愁態靜中深”(《惜花》)之句,么“白”、“紅”狀花。用借代這一修辭手法,使事物形象逼真。花的嬌艷、春的絢麗如在目前。然而,它們卻紅顏薄命,夭折了,令詩人嘆惋。“墜”、“翻”兩字形象生動,情態感人,是從杜牧《金谷園》“落花猶似墜樓人”句化出。花本來是無情之物,卻道“各自傷”,是說花有人性。落花的自傷飄零,乃詩人綢繆于青樓煙雨,別有難忘的幽恨。
頷聯承上“落”意,從時空角度深入描繪了落花的全過程,極纏綿悱惻之致。出句描寫落花飛動的舞姿。“更作”二字個性鮮明,感情強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洛神賦》),其態可掬,“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楚辭·九章·悲回風》),情狀悲哀。對句寫花終于落地之后,在地上仍不甘香消玉殞,雖已著地,仍不失紅粉佳人的美容。其執著之情,從“猶成”兩字中滲透出來。“半面妝”用的是梁元帝徐妃的典故。此兩句不僅刻畫落花盡態極妍,栩栩如生,而且融入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感受,一往情深,不能自已。人物交融,托物寓情。表面上是描寫外界景物,實則處處有詩人自己在,景物始終著有詩人的色彩。“更作”、“猶成”二語更加強了感情色彩。李商隱《和張秀才落花詩》中有“落花猶自舞,掃后更聞香”之句,是李商隱借落花勉勵張秀才,不要因落第而頹廢,應似落花一樣自振自珍。宋祁此詩于此取法,所以劉克莊《后村詩話》說:“‘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宋景文《落花》詩也,為世所稱,然義山固已云已。”不過,此詩之學李商隱,不在鏤紅刻翠,恍惚迷離之貌,而在于纏綿悱惻,一往情深之神。表面上詠物,實質上寫詩人自己。至于所寫的具體情事,則很難考證,亦不必深究。然而詩人的感受已經表露得很明顯了,即是屈原那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李商隱詩的神髓在此,此詩的神髓也在此,這正是此聯能傳誦后世的原因所在。頸聯以滄海客歸,珠猶迸淚,章臺人去,骨尚遺香,比喻落花的精誠專一,表現了詩人的忠厚悱惻之情。龔自珍《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即由此點化而成,都是加一層描寫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
此詩借落花引起象外之義,感情沉郁,寄托遙深,傳達給讀者的是感受,而不是具體情事,達到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所說“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的境地。
分析李商隱《落花》(846年閑居永樂期間做)
一般說,高考的賞析不會那么長,但是你可以學到方法;賞析的話無論什么形式總會分成“直譯”與“評解”兩部分,再就是說出情思即可。
希望我的能對你有更廣的幫助,供您參考。謝謝!
李商隱 落花賞析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船扔欲稀。
芳心向春盡,所得盡沾衣。
這首詩寫于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閑居永業。當時,李商隱陷入牛李黨爭之中,境況不佳,心情郁悶,故本詩流露出幽恨怨憤之情。這是一首專詠落花的詩
(1 2)直接寫落花。上句敘事,下句寫景。落花雖早有,客在卻渾然不覺,待到人去樓空,客散園寂,詩人孤寂惆悵之情頓上心頭,詩人這才注意到滿園繽紛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憐的情思,用語巧妙。寫落花與人的心情,含蓄蘊籍耐人尋味
(3 4)從不同角度寫落花的具體情狀。上句從空間著眼,寫落花飄拂紛飛,連接曲陌;下句從時間著筆,寫落花連綿不斷,無盡無休。對“斜暉”的點染,透露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整個畫面籠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調中,顯示出詩人的傷感和悲哀。頷聯從不同角度寫落花的具體情狀。上句從空間著眼,寫落花飄拂紛飛,連接曲陌;下句從時間著筆,寫落花連綿不斷,無盡無休。對“斜暉”的點染,透露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整個畫面籠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調中,顯示出詩人的傷感和悲哀。
頸聯直接抒情。春去花落,“腸斷未忍掃”,表達的不只是一般的憐花惜花之情,而是斷腸人又逢落花的傷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寫出了詩人面對落花的癡情和執著。
尾聯語意雙關。花朵用生命裝點了春天,落得個凋殘、沾衣的結局;而詩人素懷壯志,卻屢遭挫折,也落得個悲苦失望、淚落沾衣、低回凄涼、感慨無限的人生際遇。
全詩詠物傷己,以物喻己,感傷無盡。
補充: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李商隱寫詩,素來以用典繁富、辭藻纖秾而著稱。但他也有語言樸素、格調古雅的佳作,五律《落花》就是其典型代表。這是一首詠物詩,大概作于會昌年間,當時作者三十多歲,因守母喪,
這是一首專詠落花的詩。首聯寫落花與人的心情,含蓄蘊籍耐人尋味。頷聯從不同角度描寫落花“亂飛”的具體情狀。頸聯直接抒發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聯寫花為裝點春天而開,卻落得飄零沾衣的結局。表達了素懷壯志,不見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詩洋溢著傷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癡,委婉動人。
會昌五年(845),李商隱入秘書省不久,母親去世,詩人辭職回鄉守喪。在閑居永樂(今山西芮城縣)的這段時間,詩人栽植了不少花草,創作了不少詠物詩。這首詩即借園中落花隱約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傷春情懷。
高樓里的客人都走了,小園里的落花四處飄飛。這樣的景色本來很平常,似乎人皆可道,并不新奇。妙就妙在詩人先寫客人的散去,仿佛是因客去花才亂飛,這樣落花也就成了有情物,意味變得深長起來。落花是一種自然現象,客在之時當然也會飛,只是主人渾然不覺而已。待到人去樓空,客散園寂,寥落孤獨之感油然而生,惆悵之情襲上心頭,詩人這才注意到滿園落英,并生出惜花之情。“竟”和“亂”二字,傳達出惜花者心緒的惆悵和紛亂。
這種有意的顛倒不僅寫了花,也寫了人,突出了人的情緒,故而清人何焯說起句“超忽”,紀昀也指出“得神在逆折而入”。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落花四處紛飛,點綴連接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它們綿綿不絕,飄個不休,直到送走夕陽。這兩句分別從空間和時間著眼,描寫落花飄灑彌漫之廣;既是實景,更是詩人長時間注視之后的心中之景。
落花送斜陽,詩人又在斜陽中送落花,此時此刻,詩人的內心一定不平靜。“落花”和“斜暉”仿佛同人一樣充滿感情,它們戀戀不舍,不忍離開,又像是在同誰告別。詩人十分敏感地捕捉住這富有特征的景象,使整個畫面籠罩在黯淡的色調里,透出了詩人心靈的傷感和悲哀。他的一片傷春之意也就隨著夕陽之下身影的拉長而漸長。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
眼見無限嬌妍就此零落,惜花之人柔腸寸斷,以至不忍掃去落花。他巴望著花瓣不要再落,可是哪怕望眼欲穿,枝上殘留的花朵依然越來越稀疏。
這句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直接抒發了詩人的情感。詩人在作于同年的《春日寄懷》中傾吐自己的孤獨苦悶說:“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有花月相伴尚且不堪寂寞,何況春去花落,痛苦自不待言。難道令詩人斷腸的僅僅是落花嗎?看了后面兩句就知道了。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花朵將一片芳心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春天,用自己的生命裝點了大地,可最終得到的,不過凋零殘敗、沾人衣裳的凄涼結局。
這兩句語意雙關,低回凄惋,感慨無限,已不只是一般的憐花惜花,而是詩人自身的寫照。詩人素懷壯志,一心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卻屢遭挫折,報效無門,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淚落沾衣而已。何焯說,這個結尾無限深情,“得”字更是用得高妙。詩人追問得到的是什么,真意其實是“失”,落花失去了青春,春天失去了美麗,而人呢?
評 解
落花詩在唐詩中并不少見,但大多或單純表現憐花惜花的情緒,或抒發及時行樂的感慨。以落花寄予身世之感,不靠比附,而將二者融合得如此無間、表現得如此哀怨動人的,還是少數。清人劉熙載《藝概》中提出詠物詩應該做到“不離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詠物中表現作者的情思。李商隱的詠物詩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善于用那支充滿情思的彩筆,在體貼物情的同時,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跡,而且又能緣情而異。
以詩詠落花,極易滯于詩題,流于香艷濃麗。而李商隱這首詩格調高雅,全無脂粉之氣。詩中純用白描的手法,沒有刻意的描摹,沒有艱深的典故,更沒有華麗絢美的辭藻,卻纖麗動人,透出淡淡的感傷。第一聯和最后一聯構思巧妙,語淡情深,尤受詩家贊賞。
直譯:【文意今譯】
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客人竟就這樣走了!小園里,風吹得千萬片殘花亂飛。
落花,上下飛舞,灑向曲曲彎彎的小路上,飄得遠遠的,像在送著落日的斜暉。
看到這樣的情景,柔腸寸斷,不忍把落花掃去;望眼欲穿,盼來春天卻匆匆回歸。
我愛惜芳菲的心情,也隨春而去了,所得到的只是沾濕了衣裳的盈盈清淚。
(集聚了多方位的參考,如有重復請諒解,還望您仔細篩選 )
李商隱《落花》的鑒賞
【唐*李商隱】《落花》
【原文】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譯文】
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客人竟就這樣走了!小園里,風吹得千萬片殘花亂飛。
落花,上下飛舞,灑向曲曲彎彎的小路上,飄得遠遠的,像在送著落日的斜暉。
看到這樣的情景,柔腸寸斷,不忍把落花掃去;望眼欲穿,盼來春天卻匆匆回歸。
我愛惜芳菲的心情,也隨春而去了,所得到的只是沾濕了衣裳的盈盈清淚。
【注釋】
花亂飛:指暮春景象。
芳心:雙關語,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沾衣:指流淚。
眼穿:望眼欲穿,喻熱切盼望。
歸:春光過盡。
參差:高低不齊,指落花堆積。
曲陌:曲徑。
迢遞:遠遠地。
斜暉:夕陽的光輝。
【賞析】
這首詩寫于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閑居永業。當時,李商隱陷入牛李黨爭之中,境況不佳,心情郁悶,故本詩流露出幽恨怨憤之情。
首聯直接寫落花。上句敘事,下句寫景。落花雖早有,客在卻渾然不覺,待到人去樓空,客散園寂,詩人孤寂惆悵之情頓上心頭,詩人這才注意到滿園繽紛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憐的情思,用語巧妙。
頷聯從不同角度寫落花的具體情狀。上句從空間著眼,寫落花飄拂紛飛,連接曲陌;下句從時間著筆,寫落花連綿不斷,無盡無休。對“斜暉”的點染,透露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整個畫面籠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調中,顯示出詩人的傷感和悲哀。
頸聯直接抒情。春去花落,“腸斷未忍掃”,表達的不只是一般的憐花惜花之情,而是斷腸人又逢落花的傷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寫出了詩人面對落花的癡情和執著。
尾聯語意雙關。花朵用生命裝點了春天,落得個凋殘、沾衣的結局;而詩人素懷壯志,卻屢遭挫折,也落得個悲苦失望、淚落沾衣、低回凄涼、感慨無限的人生際遇。全詩詠物傷己,以物喻己,感傷無盡。
當時,李商隱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得罪了牛黨的令狐绹,境況極糟。自然景物的變化極易引發他的憂思羈愁,于是便借園中落花隱約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心境。詩一、二句“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寫落花景象,“ 小園花亂飛 ”一句不過是人皆可道之景,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聯兩句之間的聯系。落花是一種自然現象,和客去本無必然的聯系,但詩人卻說花是因客去才“ 亂飛”,落花成為有情物,這種因果關系的描寫頗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落花雖然早有,客在時卻渾然不覺,待到人去樓空,客散園寂,孤獨惆悵之情襲上心頭,詩人這才注意到滿園繽紛的落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憐的情懷。
三、四兩句“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分別從不同角度進一步描寫落花“ 亂飛 ”的具體情狀。“參差”句從空間著眼,寫落花四處紛飛,連接曲陌;“迢遞”句從時間著筆,寫落花連綿不斷,無休無止。詩人是立于“高閣”向下俯視,所以園內景象盡收眼底。這兩句對落花本身的描繪顯得很客觀,但對“斜暉”的點染卻透露出作者內心的騷動不安。此時此刻,在他眼前出現的“落花”和“斜暉”已經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現象,而是同人一樣充滿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們象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華告別。于是整個畫面籠罩在落花余暉這一副沉重黯淡的色調里,透出了詩人心靈的深重傷感和悲哀。
五、六句“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直接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斷腸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覺傷情。“眼穿仍欲稀 ”一句寫出詩人的癡情和執著,他望眼欲穿,希望花莫再落,卻事與愿違,枝上殘留的花朵仍然四處紛飛不止,越來越稀疏。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兩句,花朵用生命裝點了春天,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終卻落得個凋零殘破、沾人衣裾的凄涼結局。這不又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嗎?詩人素懷壯志,極欲見用于世,卻屢遭挫折,報效無門,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淚落沾衣。落花詩在唐詩中并不少見,但大多或單純表現憐花惜花的情緒,或抒發及時行樂的感慨,很少能象李商隱這樣把詠物與身世之慨結合得天衣無縫,表現的情感又是如此哀怨動人。譬如同是詠落花,詩人還有一首《和張秀才落花詩》,其中“ 落花猶自舞,掃后更聞香”兩句,用舞姿來形容飛動的落花,既形象鮮明又蓬勃富有生氣,對經久不滅的花香的描寫更表現了落花形象的美好和品格的高潔,創造了新鮮的意境。這是詩人借落花勉勵別人不要因失敗而沉淪,這首寄寓身世之哀的《落花》詩與它相比卻是情趣迥異,另是一番意境了。
【個人觀點】
李商隱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詩人。他的作品,尖銳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層統治集團,反映了唐王朝衰頹期危機四伏的時代面貌,表現了那一時代被壓抑的知識分子悲劇性的命運和心理。在詩歌藝術方面,他通過廣泛學習前人,慘淡經營,突破了由盛唐和中唐詩人多方開拓而難乎為繼的局面,創造了深婉精麗、富于感傷情調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詩風,為古代詩歌抒情藝術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這是一首專詠落花的詩。對落花的惋惜,便是對春光的愛惜,也是對韶華的珍惜。既是嘆花也是自嘆,感嘆青春已逝和身世漂零。全詩洋溢著傷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癡,委婉動人。
詩詞是華美的,以致歷經久遠,仍被我們反復玩味,這也是詩詞的重要價值之一。而造成這種美的因素很多,其中詩人的真誠占了重要份額。他們濃縮了深邃的體悟,用一生的執著寫就了這美的詩章,詩人的生命之花綻放其中,可謂至誠。唯其如此,才流傳千載而不昧,時時觸動我們的心弦,讓我們能夠分享他們的智慧與經驗,體味著“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境界。而這種浸潤心靈的閱讀,對于忙忙碌碌的現代人而言,應該也算得上是一種修煉和享受吧。
李商隱的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別致力于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余味無窮。但刻意求曲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情懷。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b
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解析的?
? ? 《落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五言律詩,通過花葉飄落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卻為用于世,非常感慨和凄涼,同時也是詩人李商隱用落花來表達自己憂傷的身世之感,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李商隱當時境近況很不如意。
? ?當時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李商隱正是在家休閑的時刻,就是因為在當時朝堂的斗爭非常激烈,而李商隱是屬于李黨的女婿,偏偏又是牛黨的門生,在這種境況之下,他兩邊都不討好,所以被棄之荒廢了。
? ? ?因為李商隱是一位志向遠大的讀書人,他心思細膩,洞察秋毫,可是他又不愿意去奉承,在家無事做的李商隱創作了這首詩,其實也非常好的,體現了他內心那種幽怨憤恨的一種心態,客走茶涼之后,他一人看著落花傷心,有朋友來相見,醉酒高歌,這原本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但這并不是詩人心中所愿。
? ?其實這首詩也讓人看到了李商隱的無奈之感,而對于李商隱的這種遭遇,其實在當今社會也是有許多的,哪怕是在一個滿園繽紛的世外桃源,但這對于一個胸懷大志的讀書人來說,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他的滿腔熱血和志向都毫無用武之地。
? ? ? 這首詩是一首悲傷的五言律詩,并且里面的技巧很有藝術手法,“花亂飛”很好地表達了,春留不住,“客競去”描寫留人不住,主人在客人離去之后,看到春去花落的場景,有一種悲涼和惆悵之感,每一句詩詞都能夠讓人去發揮聯想,讓人不喜歡都難。
? 作為滿腔抱負的讀書人,他只能把自己比作是落花,徒有一番事業心,但很多時候他都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用這種自怨自哀的方式去暗自垂淚,哪怕有心想為這天下盡力,但最終的結局也是徒自悲傷而已。
?
李商隱的《落花》中,是怎么寫落花的?
《落花》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注解】
1、參差:指花影的迷離,承上句亂飛意。
2、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3、沾衣:指流淚。
【譯文】
高閣上的游客們已經競相離去;
小園的春花隨風凋零紛紛亂飛。
花影參差迷離接連著彎彎小徑;
遠望落花回舞映著斜陽的余暉。
我的肝腸欲斷不忍把落紅掃去;
望眼欲穿盼來春天卻匆匆回歸。
愛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盡花謝所得的只是落淚沾衣。
【賞析】
這是一首專詠落花的詩。首聯寫落花與人的心情,含蓄蘊籍耐人尋味。頷聯從不
同角度描寫落花“亂飛”的具體情狀。頸聯直接抒發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
聯寫花為裝點春天而開,卻落得飄零沾衣的結局。表達了素懷壯志,不見用于世的凄
婉和感慨。全詩洋溢著傷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癡,委婉動人。
李商隱的其它作品: 賈生 嫦娥 瑤池 隋宮 為有 寄令狐郎中 夜雨寄北 登樂游原 無題·其二 無題·其
參考資料:
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李商隱是唐代追求完美詩美的作家,他的詩設計構思新奇落,更是以愛情詩和無題詩寫的綿纏,廣為流傳。因為在黨爭中失勢受牽,一生郁郁不得志,陏陏寡歡。常托物詠志,表達自己的感情。《落花》就這樣一首詩。李商隱的這首古詩,用于武宗會昌六年,李商隱那時候閑住永落(今陜西西米脂西)期內。
二十五歲的他因令孤楚拔擢得舉人,它的婚姻生活卻讓他無形之中占到了牛我黨對立,因此深受令孤的誣蔑壓抑感,他說道,詭薄無行、放利偷合,它的境遇極不順心,趁著對花落命運的愛憐,這一首深情調苦的詠物詩,描繪了他自己的家世之慨和憂怨。詞中之意無非就是:高閣里的客人,都已消散,小園里的花落,一陣陣亂竄,飛滿彎彎曲曲的道路,送走了落日斜斜的余輝。
甚愛憐,不忍心將他們清掃,我很長時間凝視著,春季仍無法莫付,現如今只剩下有一片片花瓣兒沾人衣服褲子,一春里他們奉獻了生命的所有。你看這首聯,說高閣上大家爭相離開,只因小園中的桃花早已隨風飄落、逐漸凋零,花落沒有人賞。這聯詩有草多情,一個“竟”字,一個“亂”字,令人忽生寂寥,甚感迷惘。而且這聯詩起句很妙,使用了倒序的手法,假如替換來就味兒毫無。
尾聯很妙,清朝人屈復在《唐詩成法》里說,“人但賞第一句,賞結句者很少”,可見其青睞結句。歸根結底,這尾聯詞義一語雙關,一方面惜花:花朵自然也是多情的,他們用自己的美點綴了春光,結果則是漂落凋零,黏人連衣裙。一方面悲己:惜花之心因春盡而粉碎,只有落得個淚沾襟的結局。一個志存高遠的知識分子,前途未卜,甚至可以預見的沒有前途,李商隱的心情是極為郁悶的,所以才有“不明何路到龍津”的感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