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袁凱寫了多少首詩(宋代詩人袁枚寫的詩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明代詩人袁凱寫了多少首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宋代詩人袁枚寫的詩有哪些?進(jìn)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京師得家書古詩的意思
京師得家書古詩的意思:我住在與家相隔三千里之外,今天接到一封家信,信上寫了十五行字。 字里行間沒有別的言語,只說要我早早回到家鄉(xiāng)。《京師得家書》是明代詩人袁凱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京師得家書》原文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京師得家書》注釋
1、京師:指大都(今江蘇南京)。
2、江水:指長江之水。
3、家書:書信,家中的來信。
4、行(háng)行:每行。
《京師得家書》賞析
《京師得家書》是明代詩人袁凱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前兩句寫書信經(jīng)過三千里的江水送到詩人處,后兩句表達(dá)了詩人至親希望詩人“早還鄉(xiāng)”的愿望。全詩描寫家人對詩人的思念,也表達(dá)詩人久居異地對家人的無限思念。詩歌十分短小,語言通俗,但情真意切,天然淳樸。
《京師得家書》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袁凱獨(dú)居在京師,百無聊賴,收到了親人的來信,心中充滿喜悅之情,于是寫下這首絕句。
《京師得家書》作者介紹
袁凱,明詩人。字景文,號海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末為松江府府吏,洪武三年(1370)征拜御史。因事為朱元璋所惡,佯狂辭歸。永樂初卒。年輕時游于楊維楨之門,其《白燕》詩為楊維楨所嘆賞,人呼“袁白燕”。著作有《海叟集》。
參考文獻(xiàn):
1、中牟縣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編;冉守嶺主編.關(guān)愛青少年詩選: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秦言編著.中國歷代詩詞名句典:中國商業(yè)出版社
3、周嘯天主編.元明清名詩鑒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4、本書編委會編.明詩觀止:學(xué)林出版社
關(guān)于書信的唐代詩句
1. 關(guān)于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釋義: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
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xiāng)。
2、《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釋義:
一年一度的秋風(fēng),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nèi)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dān)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dāng)捎信人出發(fā)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bào)平安。
釋義:
東望家鄉(xiāng)路程又遠(yuǎn)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cái)?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dú)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yuǎn)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guān)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2. 關(guān)于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釋義: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
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xiāng)。 2、《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釋義: 一年一度的秋風(fēng),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nèi)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dān)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dāng)捎信人出發(fā)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bào)平安。
釋義: 東望家鄉(xiāng)路程又遠(yuǎn)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cái)?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怎能忍受得了獨(dú)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yuǎn)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guān)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3. 描寫古人書信往來的詩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陳玉蘭
夫戍邊關(guān)妾在吳,西風(fēng)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釋義:
你守衛(wèi)在邊關(guān),我卻在吳地,涼颼颼的西風(fēng)吹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正在為你而擔(dān)憂。
我寄上一封簡短的書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淚,寒氣來到你身邊的時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jīng)]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隱
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釋義: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樹,長久離居;
千里迢迢,你寄來一封慰問的書信。
請別問我這個梁園舊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關(guān)道路遠(yuǎn),金陵信使疏。
獨(dú)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釋義:
身在玉門關(guān)外道路竟如此遙遠(yuǎn),翹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現(xiàn)在激動地流下千行熱淚,只因?yàn)榘葑x了您萬里寄來的手書。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見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門擁不開,階平庭滿白皚皚。
今朝蹋作瓊瑤跡,為有詩從鳳沼來。
釋義:
柴門多日緊閉不開,
門前石階鋪滿了白雪皚皚。
如今有人把瓊玉般的積雪踏碎,
是友人從京城給我寄了詩來。
5、《鐘陵禁煙寄從弟》唐代:李中
落絮飛花日又西,踏青無侶草萋萋。
交親書斷竟不到,忍聽黃昏杜宇啼。
釋義:
(柳)落絮紛飛如花般的飄落,日頭又已西偏,獨(dú)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長得密密稠稠。
寄給(近親、好朋友)親戚朋友們的書信竟也音信全無,我又怎么敢在黃昏的時候聽那杜絕的啼鳴呢。
4. 與書信有關(guān)的詩句
古代書信的“美稱”
河北 張木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yuǎn)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
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么美妙的詩句,多么動人的情境!
魚肚子里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一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潔白的尺素常結(jié)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jié)成雙鯉魚。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并非真烹,不過是一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fā)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札、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札”、“書牘”或“簡札”、“簡牘”。簡札的長度和素絹一樣,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
紙發(fā)明以后,人們制作了一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并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
5. 關(guān)于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唐代:陳玉蘭《寄外征衣》
我寄上一封簡短的書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淚,寒氣來到你身邊的時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jīng)]有?
2.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漢·無名氏《飲馬長城窟行》
呼喚童仆打開木盒,其中有尺把長的用素帛寫的信。
3. 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唐·李冶《結(jié)素魚貽友人》
尺素像冰雪一般潔白,結(jié)成雙鯉魚的模樣,要想知道心里想的事情就要打開魚腹看書信。
4.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 《春望》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5.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一年一度的秋風(fēng),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nèi)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6.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唐·韓偓《家書后批二十八》
我寄的書信還沒有到但是我的心早就已經(jīng)帶到,想念已經(jīng)在孤城海岸頭。
7.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明·袁凱 《京師得家書》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xiāng)。
8.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唐·杜甫《得家書》
在外游蕩給家中寄書信,返家就帶上家書。
9.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唐·杜牧《贈獵騎》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出處
10.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宋·陸游《漁家傲》
流著淚面對這空白的書信紙,心中的思念之情怎么能一張紙就能表達(dá)出來的,當(dāng)書信寄出再收到的時候,這已經(jīng)是明年的事情了。
書信是相隔較遠(yuǎn),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書信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有使用。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今含義
1、指傳送書札的使者。書指函札,信指使人。
《晉書·陸機(jī)傳》:"我家絕無書信,汝能赍書取消息不?"
《南齊書·魚復(fù)侯子響傳》:"臣累遣書信喚 法亮渡,乞白服相見。"
宋陳鵠《耆舊續(xù)聞》卷六:"一日,公廳肅客,有急足聲。喏云:某知州府有書信,今且往某州下書,回途卻請回信。"
2、指信札。
唐王駕《古意》詩:"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清沈復(fù)《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余鐫'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余執(zhí)朱文,蕓執(zhí)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
冰心《晚晴集·空巢》:"雖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們卻是書信不斷。"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jìn)程中,由于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shù)端。
信件還可分為許多種類,如公函、私信、便函、家信、情書等等。
例句
錦字書:李白《久別離》詩:"別來幾春末還家,玉窗又見櫻桃花。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磋。
錦文:馮夢龍《掛枝兒·耐心》:"錦文織就,薄幸回顏。"薄幸,猶冤家,舊時女子對意中人的呢稱。
錦書:唐人劉兼《征婦怨》詩:"曾寄錦書無限意,塞鴻何事不歸來"
錦中書:唐耿湋(wei音圍)《古意》詩:"葉下統(tǒng)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
家書:宋趙抃(bian音變)《聞嶺外寇梗》詩:"家書萬倍金難得,遠(yuǎn)夢干回路不知。"
家問:《周書·晉蕩公護(hù)傳》:"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家報(bào):李漁《蜃中樓·傳書》:"奴家還有一封家報(bào),你可差個的當(dāng)?shù)牟钜郏兜蕉赐埞佟?
鄉(xiāng)書: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鄉(xiāng)書甫啟讀末終,涕淚藉嫌素中。"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禮八行詩一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6. 急
《飲馬長城窟行》
——漢·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遠(yuǎn)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輾轉(zhuǎn)不相見。枯桑知天風(fēng),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jié)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家書后批二十八》
——唐·韓偓
四序風(fēng)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得家書》
——唐·杜甫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xiāng)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fēng)新過雁,秋雨欲生魚。農(nóng)事空山里,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
《漁家傲》
——宋·陸游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fēng)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后心中事。佩玉采絲文竹器。愿君一見知深意。
環(huán)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里。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7. 有關(guān)書信的古詩詞
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唐·杜甫2、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秋思》唐·張籍3、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京師得家書》明·袁凱4、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得家書》唐·杜甫5、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飲馬長城窟行》 ——漢·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遠(yuǎn)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輾轉(zhuǎn)不相見.枯桑知天風(fēng),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jié)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家書后批二十八》 ——唐·韓偓 四序風(fēng)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得家書》 ——唐·杜甫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xiāng)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fēng)新過雁,秋雨欲生魚.農(nóng)事空山里,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 《漁家傲》 ——宋·陸游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fēng)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后心中事.佩玉采絲文竹器.愿君一見知深意. 環(huán)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里.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8. 跟家書有關(guān)的詩句
1、《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
2、《漁家傲·寄仲高》
宋代:陸游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譯文:向東望故鄉(xiāng)山陰在哪里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流著兩行思鄉(xiāng)懷親的眼淚。時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遙問家鄉(xiāng)紅橋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駕扁舟到橋下尋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憊。愁思滿懷,長夜難寐。兩鬢已白絲間黑發(fā),在茶煙繚繞中虛度光陰令人悲。
3、《京師得家書》
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譯文: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xiāng)。
4、《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唐代:岑參
一身從遠(yuǎn)使,萬里向安西。
漢月垂鄉(xiāng)淚,胡沙費(fèi)馬蹄。
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
譯文: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萬里之遙的安西。一路上,想起家鄉(xiāng)的月,不免對月垂淚;踩著腳下的沙,更覺路途艱辛。漫漫長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盡頭,正如當(dāng)年張騫尋找黃河的源頭。
通過了沙漠,走在廣闊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變得低了。今日你我于軍中痛飲,你將走上我來時的路。我乘醉寫下家書,就請你為我傳遞。
5、《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
譯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fēng)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dá),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9. 形容“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釋義:戰(zhàn)爭時期,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釋義:應(yīng)是月滿時 ,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贈獵騎》。釋義:君不要射從南邊飛來的大雁,萬一大雁帶著家書,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端州江亭得家書》。
釋義:拆開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雖然只有幾行字,但是家書的分量也比千兩黃金重。“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出自漢代無名氏的《飲馬長城窟行》。釋義:叫小二開始煮鯉魚,發(fā)現(xiàn)魚的肚子里有封書信。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出自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
釋義:洛陽城里已經(jīng)刮起了秋風(fēng),想要寫封家書表達(dá)思念。“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得家書》釋義:憑借游子送去書信,回信的時候帶回來家書一封。“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
出自宋代詞人晏幾道的《蝶戀花》。釋義:想把自己的感情寫在尺素上傳給心愛的人,可是大雁飛在上空,而魚沉在水底,最終都是不了了之罷了。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出自宋代詞人陸游的《漁家傲》。
釋義:向東望故鄉(xiāng)山陰在哪里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出自明代詩人袁凱的《京師得家書》。
釋義: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書信是以前相隔較遠(yuǎn),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
書信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有使用。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機(jī),電話與電腦這些簡單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書信來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時代的來臨,書信的格式變得多種多樣,不再拘泥于原有經(jīng)典格式,有些甚至沒有對象,即沒有受體的說教議論性書信。
書信中稱呼父母的尊稱:膝下、膝前、尊前、道鑒。書信中稱呼長輩的尊稱:幾前、尊前、尊鑒、賜鑒、道鑒。
書信中稱呼師長的尊稱:函文、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書信中稱呼平輩的尊稱: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鑒。
書信中稱呼同學(xué)的尊稱:硯右、文幾、臺鑒。書信中稱呼晚輩時的尊稱:如唔、如面、如握、青覽。
書信中稱呼女性的尊稱:慧鑒、妝鑒、芳鑒、淑覽。
關(guān)于讀書要知行統(tǒng)一的詩句
1. 關(guān)于信知行的詩句
關(guān)于信知行的詩句 1.關(guān)于誠信的詩句 要古詩的
看夜宴了嗎? 現(xiàn)代葛優(yōu)說過:“我泱泱大國以誠信為本!” 東漢王充講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的詩句。
近代魯迅先生說過:“誠信為人之本。” 弘一大師說過:“內(nèi)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誠,乃立于天人合一與性善論之上,無道乃誠也。”
西方人說: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 中國人說:無信不立。
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樂府詩集》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俠客行》 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李白 凡作人貴直,而作文貴曲。
——明·袁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2.關(guān)于守信的古詩
關(guān)于“守信”的古詩有:
1. 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2.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樂府詩集》
3.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俠客行》
4. 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李白
5. 凡作人貴直,而作文貴曲。 ——明·袁枚
6.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7.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
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jīng chéng suǒ zhì ,jīn shí wéi kāi 】,意指人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形容真誠對人產(chǎn)生的感動力。語出《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jun1 zǐ tǎn dàng dàng ,xiǎo rén zhǎng qī qī 】: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jì)較,心胸狹窄。原文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注釋:蕩:清除,洗滌。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戚:在古代的意思形聲。從戉,從尗,尗亦聲。戉(yuè),斧子。第一個戚是指的斧子,第二個戚是指的斧別人,攻擊別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別人的。長戚戚:經(jīng)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3、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hǎi yuè shàng kě qīng ,kǒu nuò zhōng bú yí 】 意思是: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 終不可改變。出自(唐)李白詩《唐詩紀(jì)事·卷十八》。
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fán zuò rén guì zhí ,ér zuò wén guì qǔ 】: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jì)較,心胸狹窄。原文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注釋:蕩:清除,洗滌。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5、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guā tián bú nà lǚ ,lǐ xià bú zhèng guàn 】;經(jīng)過瓜田,不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易誤用為形容田園生活.
古人強(qiáng)調(diào)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fēng)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yuǎn)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出處《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3.關(guān)于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釋義: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
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xiāng)。
2、《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釋義:
一年一度的秋風(fēng),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nèi)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dān)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dāng)捎信人出發(fā)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bào)平安。
釋義:
東望家鄉(xiāng)路程又遠(yuǎn)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cái)?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dú)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yuǎn)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guān)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4.關(guān)于家信的詩句
《結(jié)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家書后批二十八》
——唐·韓偓
四序風(fēng)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得家書》
——唐·杜甫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xiāng)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fēng)新過雁,秋雨欲生魚。農(nóng)事空山里,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
《漁家傲》
——宋·陸游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fēng)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后心中事。佩玉采絲文竹器。愿君一見知深意。
環(huán)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里。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5.關(guān)于誠實(shí)守信的古詩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誠是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誠信是一切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們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誠信是文明社會的基石。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中)馮玉祥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cái)富。
——(日)松下幸之助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之恥也
誠,乃信之本;無誠,何以言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
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yīng)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chǔ)上。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還有這個也可以參考
6.形容“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
釋義:戰(zhàn)爭時期,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
2.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釋義:應(yīng)是月滿時 ,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
3.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贈獵騎》。
釋義:君不要射從南邊飛來的大雁,萬一大雁帶著家書,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4.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端州江亭得家書》。
釋義:拆開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雖然只有幾行字,但是家書的分量也比千兩黃金重。
5.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出自漢代無名氏的《飲馬長城窟行》。
釋義:叫小二開始煮鯉魚,發(fā)現(xiàn)魚的肚子里有封書信。
6.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出自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
釋義:洛陽城里已經(jīng)刮起了秋風(fēng),想要寫封家書表達(dá)思念。
7.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得家書》
釋義:憑借游子送去書信,回信的時候帶回來家書一封。
8.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出自宋代詞人晏幾道的《蝶戀花》。
釋義:想把自己的感情寫在尺素上傳給心愛的人,可是大雁飛在上空,而魚沉在水底,最終都是不了了之罷了。
9.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出自宋代詞人陸游的《漁家傲》。
釋義:向東望故鄉(xiāng)山陰在哪里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
10.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出自明代詩人袁凱的《京師得家書》。
釋義: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
1. 書信是以前相隔較遠(yuǎn),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書信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有使用。
2. 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手機(jī),電話與電腦這些簡單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書信來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時代的來臨,書信的格式變得多種多樣,不再拘泥于原有經(jīng)典格式,有些甚至沒有對象,即沒有受體的說教議論性書信。
3. 書信中稱呼父母的尊稱:膝下、膝前、尊前、道鑒。
4. 書信中稱呼長輩的尊稱:幾前、尊前、尊鑒、賜鑒、道鑒。
5. 書信中稱呼師長的尊稱:函文、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
6. 書信中稱呼平輩的尊稱: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鑒。
7. 書信中稱呼同學(xué)的尊稱:硯右、文幾、臺鑒。
8. 書信中稱呼晚輩時的尊稱:如唔、如面、如握、青覽。
9. 書信中稱呼女性的尊稱:慧鑒、妝鑒、芳鑒、淑覽。
袁凱 是什么朝代的
明代
生平簡介
其父袁介于元末官松江府府椽。袁凱早年好學(xué),舉人出身,曾于楊維楨家席間賦《白燕》詩,一座為之驚服,都稱他為“袁白燕”。元末曾為府吏,明初洪武三年(1370),薦授監(jiān)察御史,朱元璋認(rèn)為他“老猾持兩端”,索性偽裝瘋癲,“使家人以炒面攪砂糖,從竹筒出之,狀類豬犬下,潛布于籬根水涯”“匍匐往取食之”,終得歸故里。后常背戴方巾,倒騎烏犍,盤桓山水間,以避監(jiān)視。袁凱性詼諧,善戲謔,終免于難。
文學(xué)成就
袁凱的詩作,言及現(xiàn)實(shí)其少,只于個別篇內(nèi)有隱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 《海叟集》
多為抒發(fā)個人情懷,描述旅人思鄉(xiāng)之篇。“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一聲新燕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客中夜坐》),遠(yuǎn)離故土的幽情思緒盡出,情真意切。此類佳品尚有《京師得家書》、《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中“戎馬無休歇,關(guān)山正渺茫。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則以飄泊異鄉(xiāng)的旅人身份來寫戰(zhàn)亂之苦。袁凱詩古體學(xué)魏晉,近體師杜甫,但并不囿于古人,有自己意境。古風(fēng)《從軍行》、《楊白花》等古樸激越,余韻悠然。律詩《采石春望》、《京師歸至丹陽逢侯生大醉》及七絕《淮東逢張十二信》等,都有杜詩渾厚深沉、真摯含蓄之風(fēng)“流出肺腑,卓爾自立”。何景明等推袁凱為明初詩人之冠。 袁凱著有《海叟集》4卷,附“集外詩”1卷。此集為明弘治間,陸深得舊刻不全本,與何景明、李夢陽更相刪定之本。
“瘋魚”漏網(wǎng)記
朱元璋喜怒無常,大臣一般都朝不保夕,在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之后尤甚。許多官員每天早朝之前都要與家人做個訣別,安排好后事,因?yàn)檫@一去能不能回得來還是個未知數(shù),倘若回來了,就全家慶祝,居然又活了一天。即使有人不想做官,也照樣違背朱的旨意,說他不愿為朝廷出力,最終躲不過一死。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情況下,一些人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另辟蹊徑,從而成為朱元璋“以猛治國”之下的漏網(wǎng)之魚。 袁凱,字景文,松江華亭人,博學(xué)多才。洪武四年(1371年)被人舉薦當(dāng)了御史,頗受皇上信任。一次朱元璋又要?dú)⒑芏嗳耍瑒P把案卷拿給太子復(fù)查。太子一向主張寬和、仁政,這一次對老爺子要?dú)⒛敲炊嗳艘廊槐硎痉磳ΑT瑒P將太子的意見回奏給朱元璋,沒想到朱元璋卻給他出了一個要命的難題:“我與太子誰對誰錯?”袁凱膽子再大也不敢說誰是誰非呀,不得已只好作答:“陛下執(zhí)法那是正義的需要,而太子主張不殺也是寬政。”聽了這個回答,朱元璋遂以“老猾持兩端”惡之。 袁凱害怕遭到誅殺,佯裝瘋傻。朱元璋就命人用錐子扎他,他咬牙忍著疼。回到家里后,他又把自己的脖子用鐵鏈拴住,整天瘋話連篇。朱元璋仍不相信,命人暗中監(jiān)視。探子見他在墻邊吃狗屎,回報(bào),朱元璋才相信他的確是瘋了。其實(shí),袁凱吃的并不是狗屎,他知道朱元璋要派人來監(jiān)視他,所以事前準(zhǔn)備了一些點(diǎn)心,捏成狗糞狀的段段撒在墻邊。 袁凱因“瘋”辭官,離開了提著腦袋過日子的是非之地,落了個善終。別說袁凱一個小官,皇親國戚又能怎樣?郭德成是寧妃的哥哥,喜歡喝酒。他的兩個哥哥都因功爵位至列侯,而他僅僅是個驍騎舍人。因?yàn)閷庡木壒剩煸皫状蜗肷墓伲鲁啥剂o不受,說他無才無德,當(dāng)了大官怕誤了國家的大事。有一次他陪朱元璋喝酒,朱元璋賞了他不少東西,郭德成跪在地上脫下帽子謝恩,因?yàn)轭^發(fā)稀疏,朱元璋就取笑說他“醉瘋漢,頭都禿成這樣了,是不是又喝多了”。郭德成答:“可不是,就是這樣我還嫌多呢,真想拔光了才痛快。”他這一說雖然無意,但卻犯了朱元璋的忌,因?yàn)橹煸爱?dāng)過和尚。 郭德成酒醒之后方知闖了大禍,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裝瘋,把剩下的幾根頭發(fā)拔了個精光,并穿上了僧衣,整日在家念佛。朱元璋知道后對寧妃說:“原以為你哥哥是戲言,沒想到真是個瘋漢子。”后來黨事起,受牽連的人很多,而郭德成以“瘋”得免。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五別離,只道早還鄉(xiāng),詩句的題目是什么
此詩的題目為:《京師得家書》
原文:明·袁凱?《京師得家書》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白話釋義: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xiāng)。
《京師得家書》是明代詩人袁凱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前兩句寫書信經(jīng)過三千里的江水送到詩人處,后兩句表達(dá)了詩人至親希望詩人“早還鄉(xiāng)”的愿望。全詩描寫家人對詩人的思念,也表達(dá)詩人久居異地對家人的無限思念。詩歌十分短小,語言通俗,但情真意切,天然淳樸。
擴(kuò)展資料
寫作背景:
詩人袁凱獨(dú)居在京師,百無聊賴,收到了親人的來信,心中充滿喜悅之情,于是寫下這首絕句。
文章賞析:
“江水三千里”,寫去家之遠(yuǎn);“家書十五行”,寫家書之短。古代的信箋一般每頁八行,這封家書只寫了兩頁不到。
惟其去家有三千里之遙,而家書又僅有十五行之短,故這封家書的分量更顯得非同凡響,詩人接信后也更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和喜悅。兩句全用實(shí)字,對仗工整,對照強(qiáng)烈,簡括凝練。
在遠(yuǎn)離親人的京師得到盼望已久的家書,詩人的欣慰、喜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因此詩的后兩句完全可以抒寫詩人捧讀家書時的激動心情,或?qū)憣枢l(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但詩人卻匠心獨(dú)具,將自己的感情意緒完全拋開不寫,只從家書的內(nèi)容落筆,寫在這封僅有十五行的家書中,親人沒有別的話語,只叮囑自己盡早還鄉(xiāng)。
“行行”、“只道”突出了“早還鄉(xiāng)”是家書中惟一的書寫內(nèi)容,因其“行行無別語”,更寫出這是一種千叮嚀、萬囑咐,一再反復(fù)訴說的話語,兩句詩寫出了親人對自己思念及盼望的殷切和深沉,作為詩人感情的折光,詩人強(qiáng)烈的鄉(xiāng)思和迫不及待的歸情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據(jù)《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傳》記載,袁凱元末曾為府吏,博學(xué)有才辯,議論飆發(fā),往往屈座人。在文網(wǎng)森嚴(yán)的明初,士大夫人人自危,袁凱歷仕二朝,憂讒畏譏,進(jìn)退維谷,他的處境必然是十分險(xiǎn)惡的。
家書中親人切切的叮囑,固然有對遠(yuǎn)方親人的深切思念,也包含著對身羈官場的詩人安危的擔(dān)憂,而袁凱的鄉(xiāng)情中包含對惶惶不可終日的仕宦生活的厭棄及對閑適的家居生活的向往。
后來,袁凱就因觸怒明太祖朱元璋,驚懼不已,徉狂免歸。因此,這里的“早還鄉(xiāng)”,是有更深層次的感情內(nèi)容的。
這首詩緊扣家書展開敘述,信中只勸早早還鄉(xiāng),與詩人以病免歸的情事完全吻合。唐人五絕往往自然真切,不假雕飾。這首詩圍繞家書一事,純用白描,情真意切,恰到好處,頗有唐人之風(fēng),在明代懷鄉(xiāng)詩中實(shí)屬難得。
雁傳書信的詩句
1. 關(guān)于雁的書信詩句
關(guān)于雁的書信詩句 1.關(guān)于“雁”的詩句有哪些
1.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翻譯:邊境上秋天一來風(fēng)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翻譯:問誰能夠?qū)⑺臅艓恚屛抑浪囊粜牛一匦诺臅r候,滿月的月光照著西樓。
3.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二首》
翻譯:北風(fēng)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xiàn)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yáng)揚(yáng)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duì)形向南飛去。不要擔(dān)心你前去的地方?jīng)]有知心朋友,天下哪個人不認(rèn)識你呢!
4.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翻譯: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5.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
翻譯: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6.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翻譯:飲進(jìn)愁腸的幾杯薄酒,怎么能抵御晚上的冷風(fēng)寒意。望天空,卻見一行行秋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shè)想雁足傳書,但如今夫君已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lián)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7.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翻譯:只是不知怎樣寄回給家鄉(xiāng)。大雁正好北歸,書信帶我情回。只請大雁送信歸。
8.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翻譯:翻譯是萬里長風(fēng)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9.鴻雁在云魚在水。——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
翻譯:雖有天上的鴻雁和水中的游魚,它們卻不能為自己傳遞書信,因而惆悵萬端。
10.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杜甫《孤雁》
翻譯:誰來憐惜著天際孤雁?
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像聽到同伴的聲音。
2.關(guān)于書信的詩句
《飲馬長城窟行》
——漢·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遠(yuǎn)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輾轉(zhuǎn)不相見.枯桑知天風(fēng),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jié)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家書后批二十八》
——唐·韓偓
四序風(fēng)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得家書》
——唐·杜甫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xiāng)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fēng)新過雁,秋雨欲生魚.農(nóng)事空山里,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
《漁家傲》
——宋·陸游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fēng)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后心中事.佩玉采絲文竹器.愿君一見知深意.
環(huán)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里.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3.關(guān)于書信的詩句
落花時 納蘭容若 夕陽誰喚下樓梯,一握香荑。
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 箋書直恁無憑據(jù),休說相思。
勸伊好向紅窗醉,須莫及,落花時。 虞美人納蘭 愁痕滿地?zé)o人省,露濕瑯玕影。
閑階小立倍荒涼。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薄情轉(zhuǎn)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憶共燈前呵手為伊?xí)?/p>
使青鳥兮銜書,恨獨(dú)宿兮傷離居。李白 西來青鳥東飛去,愿寄一書謝麻姑。
李白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
李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bào)天涯。李白 書無鴻雁如何寄,腸斷催歸作麼回。
向子諲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 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
晏幾道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陸游 此情懷、縱寫香箋,憑誰與寄。
柳永 別來憑誰訴,空寄香箋,擬問前歡甚時更。歐陽修 香箋小字寄行云。
纖腰非學(xué)楚,寬帶為思君。晁補(bǔ)之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 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bào)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云中尺素書。
李白。
4.請幫忙寫出兩句關(guān)于"雁"的古詩詞
“孤鴻海上來,橫池不敢顧”—張九齡《感遇》。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洲謝朓樓餞別》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九秋驚雁序,萬里狎漁翁”—杜甫《天池》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
“木落雁南渡,北風(fēng)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懷》
“人歸山廓暗,雁下蘆洲白”—韋應(yīng)物《夕次盱眙縣》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李頎《古從軍行》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李頎《送魏萬之京》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
“陰月連飛雁,傳聞至此回”—宋之問《題大庾嶺北繹》
“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江上明月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劉長卿《重別二員外》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露如輕雨月如霜,不見星河見雁行”—盧綸《奉和太常五卿春對月見寄》
“采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lián)”—錢起《李四勸為尉氏尉李七勉為開封尉》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初聞?wù)餮阋褵o蟬,百尺樓臺水接天”—李商隱《霜月》
“何處秋風(fēng)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許渾《早秋》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溫庭筠《蘇武廟》
“雁聲遠(yuǎn)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瑤瑟怨》
“夜聞啼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dú)W陽修《答丁元珍》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宿雁落、寒蘆深處”—張?jiān)伞顿R新郎?寄李伯元》
“雁不到、書成誰與”—張?jiān)伞顿R新郎?送胡邦衡》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漁家傲》
“雁過也,正傷心”—李清照《聲聲慢》
“旅雁向南飛,風(fēng)雨群相失”—朱敦儒《卜算子》
“落日樓頭,斷雁聲里”—辛棄疾《水龍吟》
“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蔣捷《虞美人》
大雁不僅在詩句的字里行間展翅翱翔,而且在詞匯里也有一席之地。如領(lǐng)頭雁、南飛雁、雁過拔毛、哀鴻遍野、雁行、雁戶、雁陣、雁序、雁奴、雁字、雁足等。
哀鴻遍野,出自《詩經(jīng)?小雅?鴻雁》中:“鴻雁于飛,哀鳴嗷嗷”。雁字,指雁群遷徙時在空中呈現(xiàn)的“一”字和“人”字形隊(duì)列。見朱熹詩句“據(jù)鞍又向?qū)^望,落日天風(fēng)雁字斜。”雁陣,指群雁飛行時排列整齊的行列隊(duì)形。見無名氏《歧路燈》“只緣花底鶯鳴巧,致令天邊雁陣分。”陸游《幽居》“雨薺雞棲早,風(fēng)高雁陣斜。”雁足,因有大雁傳書的傳說于是“雁足”引申為書信或傳送信件的人。見王僧儒《搗衣》“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文革中稱無戶口的人為“黑人”無戶口的人家為“黑戶”,高度概括。無獨(dú)有偶,唐代稱流動無定的民戶為“雁戶”,形象描述。見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yè)》“洛苑魚書至,江村雁戶歸。”
除領(lǐng)頭雁外,更有趣的是還有放哨的雁。每當(dāng)夜幕垂空,雁群棲息在江湖沙渚中,有專門擔(dān)任警戒不睡覺的雁,若遇到偷襲則鳴叫報(bào)警。曾讀過一篇寓言說,一只狐貍每次偷襲都失敗。狡猾的狐貍掌握了雁這種習(xí)性施了欲擒故縱小計(jì),雁哨一連三次報(bào)警狐貍都穩(wěn)坐釣魚臺無動于衷,結(jié)果雁哨受到群起攻擊。第四次狐貍真的出擊,雁哨擔(dān)心受罰挨啄,不敢報(bào)警,于是狐貍陰謀輕而易舉得逞。古人將放哨的雁取了個名副其實(shí)的稱號,“雁奴”。見元好問《惠崇蘆雁》“雁奴辛苦候寒更,夢破黃蘆雪打聲。”
“一張落雁弓,百只金花箭”是出自唐教坊《敦煌曲子詞》的一句詩,可見自古以來大雁的天敵不是狐貍,而是愚昧的獵人和迷戀野味的饕餮之徒。如今保護(hù)鳥類的意識蔚然成風(fēng),雖然明火執(zhí)仗地瞄準(zhǔn)鳥類的獵人不多了,但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境污染正毫無顧忌地蠶食著雁群的棲息地。若不引政府起高度重視及時扭轉(zhuǎn)這種局面,那么“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的美妙享受將從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煙消云散。
5.請幫忙寫出兩句關(guān)于"雁"的古詩詞
“孤鴻海上來,橫池不敢顧”—張九齡《感遇》。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洲謝朓樓餞別》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九秋驚雁序,萬里狎漁翁”—杜甫《天池》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
“木落雁南渡,北風(fēng)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懷》
“人歸山廓暗,雁下蘆洲白”—韋應(yīng)物《夕次盱眙縣》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李頎《古從軍行》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李頎《送魏萬之京》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
“陰月連飛雁,傳聞至此回”—宋之問《題大庾嶺北繹》
“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江上明月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劉長卿《重別二員外》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露如輕雨月如霜,不見星河見雁行”—盧綸《奉和太常五卿春對月見寄》
“采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lián)”—錢起《李四勸為尉氏尉李七勉為開封尉》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初聞?wù)餮阋褵o蟬,百尺樓臺水接天”—李商隱《霜月》
“何處秋風(fēng)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許渾《早秋》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溫庭筠《蘇武廟》
“雁聲遠(yuǎn)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瑤瑟怨》
“夜聞啼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dú)W陽修《答丁元珍》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宿雁落、寒蘆深處”—張?jiān)伞顿R新郎?寄李伯元》
“雁不到、書成誰與”—張?jiān)伞顿R新郎?送胡邦衡》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漁家傲》
“雁過也,正傷心”—李清照《聲聲慢》
“旅雁向南飛,風(fēng)雨群相失”—朱敦儒《卜算子》
“落日樓頭,斷雁聲里”—辛棄疾《水龍吟》
“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蔣捷《虞美人》
大雁不僅在詩句的字里行間展翅翱翔,而且在詞匯里也有一席之地。如領(lǐng)頭雁、南飛雁、雁過拔毛、哀鴻遍野、雁行、雁戶、雁陣、雁序、雁奴、雁字、雁足等。
哀鴻遍野,出自《詩經(jīng)?小雅?鴻雁》中:“鴻雁于飛,哀鳴嗷嗷”。雁字,指雁群遷徙時在空中呈現(xiàn)的“一”字和“人”字形隊(duì)列。見朱熹詩句“據(jù)鞍又向?qū)^望,落日天風(fēng)雁字斜。”雁陣,指群雁飛行時排列整齊的行列隊(duì)形。見無名氏《歧路燈》“只緣花底鶯鳴巧,致令天邊雁陣分。”陸游《幽居》“雨薺雞棲早,風(fēng)高雁陣斜。”雁足,因有大雁傳書的傳說于是“雁足”引申為書信或傳送信件的人。見王僧儒《搗衣》“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文革中稱無戶口的人為“黑人”無戶口的人家為“黑戶”,高度概括。無獨(dú)有偶,唐代稱流動無定的民戶為“雁戶”,形象描述。見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yè)》“洛苑魚書至,江村雁戶歸。”
除領(lǐng)頭雁外,更有趣的是還有放哨的雁。每當(dāng)夜幕垂空,雁群棲息在江湖沙渚中,有專門擔(dān)任警戒不睡覺的雁,若遇到偷襲則鳴叫報(bào)警。曾讀過一篇寓言說,一只狐貍每次偷襲都失敗。狡猾的狐貍掌握了雁這種習(xí)性施了欲擒故縱小計(jì),雁哨一連三次報(bào)警狐貍都穩(wěn)坐釣魚臺無動于衷,結(jié)果雁哨受到群起攻擊。第四次狐貍真的出擊,雁哨擔(dān)心受罰挨啄,不敢報(bào)警,于是狐貍陰謀輕而易舉得逞。古人將放哨的雁取了個名副其實(shí)的稱號,“雁奴”。見元好問《惠崇蘆雁》“雁奴辛苦候寒更,夢破黃蘆雪打聲。”
“一張落雁弓,百只金花箭”是出自唐教坊《敦煌曲子詞》的一句詩,可見自古以來大雁的天敵不是狐貍,而是愚昧的獵人和迷戀野味的饕餮之徒。如今保護(hù)鳥類的意識蔚然成風(fēng),雖然明火執(zhí)仗地瞄準(zhǔn)鳥類的獵人不多了,但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境污染正毫無顧忌地蠶食著雁群的棲息地。若不引政府起高度重視及時扭轉(zhuǎn)這種局面,那么“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的美妙享受將從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煙消云散。
6.形容“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
釋義:戰(zhàn)爭時期,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
2.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釋義:應(yīng)是月滿時 ,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
3.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贈獵騎》。
釋義:君不要射從南邊飛來的大雁,萬一大雁帶著家書,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4.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端州江亭得家書》。
釋義:拆開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雖然只有幾行字,但是家書的分量也比千兩黃金重。
5.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出自漢代無名氏的《飲馬長城窟行》。
釋義:叫小二開始煮鯉魚,發(fā)現(xiàn)魚的肚子里有封書信。
6.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出自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
釋義:洛陽城里已經(jīng)刮起了秋風(fēng),想要寫封家書表達(dá)思念。
7. “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得家書》
釋義:憑借游子送去書信,回信的時候帶回來家書一封。
8.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出自宋代詞人晏幾道的《蝶戀花》。
釋義:想把自己的感情寫在尺素上傳給心愛的人,可是大雁飛在上空,而魚沉在水底,最終都是不了了之罷了。
9.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出自宋代詞人陸游的《漁家傲》。
釋義:向東望故鄉(xiāng)山陰在哪里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
10.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出自明代詩人袁凱的《京師得家書》。
釋義: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
1. 書信是以前相隔較遠(yuǎn),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書信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有使用。
2. 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手機(jī),電話與電腦這些簡單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書信來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時代的來臨,書信的格式變得多種多樣,不再拘泥于原有經(jīng)典格式,有些甚至沒有對象,即沒有受體的說教議論性書信。
3. 書信中稱呼父母的尊稱:膝下、膝前、尊前、道鑒。
4. 書信中稱呼長輩的尊稱:幾前、尊前、尊鑒、賜鑒、道鑒。
5. 書信中稱呼師長的尊稱:函文、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
6. 書信中稱呼平輩的尊稱: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鑒。
7. 書信中稱呼同學(xué)的尊稱:硯右、文幾、臺鑒。
8. 書信中稱呼晚輩時的尊稱:如唔、如面、如握、青覽。
9. 書信中稱呼女性的尊稱:慧鑒、妝鑒、芳鑒、淑覽。
7.關(guān)于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釋義: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
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xiāng)。
2、《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釋義:
一年一度的秋風(fēng),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nèi)的游子,不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dān)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dāng)捎信人出發(fā)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bào)平安。
釋義:
東望家鄉(xiāng)路程又遠(yuǎn)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cái)?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dú)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yuǎn)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guān)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8.【描寫鴻雁的詩句】
轉(zhuǎn)的初聞?wù)餮阋褵o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 李商隱(霜月)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yuǎn)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瑤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沈如筠(閨怨)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1.《早雁》唐.杜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fēng)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2.《歸雁》唐.錢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3.《鴻雁》先秦.詩經(jīng)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于征,劬勞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4.《官池春雁二首》唐.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亂為群. 且休悵望看春水,更恐歸飛隔暮云. 青春欲盡急還鄉(xiāng),紫塞寧論尚有霜. 翅在云天終不遠(yuǎn),力微矰繳絕須防. 5.《鳴雁行》唐.李白 胡雁鳴,辭燕山,昨發(fā)委羽朝度關(guān). 一一銜蘆枝,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復(fù)還. 客居煙波寄湘吳,凌霜觸雪毛體枯. 畏逢矰繳驚相呼,聞弦虛墜良可吁.君更彈射何為乎. 6.《揚(yáng)州早雁》唐.李益 江上三千雁,年年過故宮. 可憐江上月,偏照斷根蓬. 7.《官池春雁二首》唐.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亂為群. 且休悵望看春水,更恐歸飛隔暮云. 青春欲盡急還鄉(xiāng),紫塞寧論尚有霜. 翅在云天終不遠(yuǎn),力微矰繳絕須防. 8.《雜曲歌辭·鳴雁行》唐.韓愈 嗷嗷鳴雁鳴且飛,窮秋南去春北歸.去寒就暖識所處, 天長地闊棲息稀.風(fēng)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 徘徊反顧群侶違,哀鳴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闊朝云多, 草長沙軟無網(wǎng)羅,閑飛靜集鳴相和.違憂懷息性匪他, 凌風(fēng)一舉君謂何. 9.《二弟宰邑南海,見群雁南飛,因成詠以寄》唐.張九齡 鴻雁自北來,嗷嗷度煙景.常懷稻粱惠,豈憚江山永. 小大每相從,羽毛當(dāng)自整.雙鳧侶晨泛,獨(dú)鶴參宵警. 為我更南飛,因書至梅嶺. 10.《歸雁》唐.杜甫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 是物關(guān)兵氣,何時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關(guān)于明代詩人袁凱寫了多少首詩和宋代詩人袁枚寫的詩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和對其真實(shí)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shí)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