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丁院在哪里(東丁村是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東丁院在哪里,以及東丁村是哪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茶詩之頁】五:陸游的茶詩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大詩人,一生創(chuàng)作詩詞無數(shù),今存詩9000多首(其中涉茶詩就有100余首)、詞150余題。與吾邑杜氏五高友善,筆者曾多篇文章寫他與我們蘭溪的情緣,分別刊于省報和地方報刊上。
陸游好茶,在眾多詩篇中茶詩不少,如《試茶》、《雪后煎茶》、《喜得建茶》、《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汲泉煮茶》、《飯罷碾茶戲書》、《晝臥聞碾茶》《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等等,其中有一題甚長,曰《過武連縣北柳池安囯院,煎泉試日鑄、顧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傳云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飲泉而愈,賜名“報囯靈泉”云》,是他在蜀中寫的。全詩三首并有附注,錄如下:
滴瀝珠璣翠壁間,遭時曾得奉龍顏。欄傾甃缺無人管,滿院松風盡掩關。
行殿凄涼跡已陳,至今父老記南巡。一泓寒碧無今古,付與閑人作主人。
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閑品故園茶。只應碧缶蒼鷹爪,可壓紅囊白雪芽。(自注云:日鑄貯以小瓶,蠟紙丹印封之。顧渚貯以紅藍縑囊,皆有歲貢。)
此處陸游講了一個故事、寫了三首茶詩。陸游乾道六年(1170)入蜀,直到淳熙五年(1178)回返臨安,首尾在蜀中待了九年,故寫蜀中的詩最多,這三首詩寫他在武連(今四川劍閣縣西南)安囯院煎茶有感。武連縣北柳池安囯院非同一般,它是唐代廣明間(880)黃巢兵亂,唐僖宗入蜀避難之處。相傳僖宗入蜀后久病未愈曾在此駐留,飲用這里的泉水而得以病愈,于是便賜名此泉為“報囯靈泉”,并建安囯院紀念之。300年后陸游到此煎泉煮茶,卻見“行殿凄涼跡已陳,至今父老記南巡”,“欄傾甃缺無人管,滿院松風盡掩關”,幸喜泉水尚存,“一泓寒碧無今古”“滴瀝珠璣翠壁間”。陸游感慨萬端,望著這泓甘泉和陳舊的院舍,嘆息道:只好讓我來當一回主人了,但我也僅是一位匆匆的過客而已啊!第三首寫煎茶品茗,他自比“桑苧翁”陸羽,煎的是家鄉(xiāng)日鑄和顧渚茶,碧缶鷹爪,紅囊白雪,汲泉品茗中寄托了他對過往唐皇的感嘆和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又有一題《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汲泉煮茶二首》,詩云:
一州佳處盡裴回,惟有東丁院未來。身是江南老桑苧,諸君小住共茶杯。
雪芽近于峨嵋得,不減紅囊顧渚春。旋置風爐清樾下,他年奇事寄三人。
陸游這二首茶詩也是在蜀中寫的,寫與好友何元立、蔡肩吾在蜀中漢嘉城(今四川雅安北)東丁院煮茶故事。關于東丁院,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有記載:“漢嘉城西北山麓有一石洞,泉出其間,時聞洞中泉滴聲。黃魯直題詩云:古人題作東丁水,自古東丁直到今。”可見這東丁院也是大有來歷的。這回陸游仍自比桑苧翁陸羽,一起煮茶的是二位文人雅士何立元、蔡肩吾。但煮的不是家鄉(xiāng)顧渚或日鑄茶,而是地道的“峨嵋雪芽”,“雪芽近于峨嵋得,不減紅囊顧渚春”,看來“峨嵋雪芽”的風味不比“顧渚紫筍”差,況且身處在這古老的東丁院,汲的是古老的東丁水。在濃蔭蔽日的“東丁”聲里,三個異鄉(xiāng)客一塊煎泉品茗,也足以流芬百世的!
陸游的茶詩很多,剛剛飄了迎新瑞雪,就再錄一首他的《雪后煎茶》詩作結:
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
此詩說的是他晚年在山陰(紹興)老家用融雪后的井水烹茶,百年人生,唯此樂事了。
2019年元月2日晚施福山于黃龍洞寓
陸游 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及泉煮茶的全文賞析,謝謝。
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汲泉煮茶二首
陸游
一州佳處盡裴回,惟有東丁院未來。 雪芽近于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
身是江南老桑苧,諸君小住共茶杯。 旋置風爐清樾下,他年奇事記三人。
臨安春雨初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古代東丁院什么意思
寺廟。東丁院出自陸游詩句:一州佳處盡裴回,惟有東丁院未來。陸游在嘉州為官時,有一寺廟叫東丁院,陸游與好友何元立、蔡肩吾游此,吟詩作對,小住休閑,陸游特意拿出了新茶峨嵋雪芽,與大家共享,并寫下詩句,自信地說后人將記住這件風雅樂事。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