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望張九齡樓建在哪里(唐朝詩人張九齡簡介)
大家好,關于唐玄宗的望張九齡樓建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唐朝詩人張九齡簡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花萼相輝樓究竟是一棟怎樣的建筑?
據我所知這個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最喜歡的一個樓宇,在當時是建在長安城中的興慶宮中,這個花萼相輝樓的建成意味著唐朝的興盛以及當時皇帝那種睥睨天下的氣勢,所以說這個花萼相輝樓在當時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建筑,因為這個建筑的地理位置以及建造手藝都是唐朝比較先進的,所以說這個樓宇的價值是非常大的,而且這樣一個樓宇是用來接待貴客用的,一般情況下也是不開放的。
而且在唐朝的時候作為最繁榮的城市,當然會有很多的外國使節來訪,所以說為了能夠迎接那些使節,唐玄宗特意修建的這個花萼相輝樓,為的就是能夠在外人面前展示出自己最華麗的一面,讓別人都覺得當時的唐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國家,也是當時唐玄宗為了給那些人的暗示,暗示自己的財力物力都是比較強大的,不要對我們起別的壞心思。
而且當時建造這個花萼相輝樓的時候也是想要太子那些人能夠像這花萼一樣,能夠交相輝映著成長互相扶持大家一起和睦相處。所以說當時就將這個新建的樓閣叫做花萼相輝樓了,由此可見當時的唐玄宗也是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很好的相處,不要做出一些比較出格的事情,畢竟那都是自己的手足兄弟。
花萼相輝樓還有好多的說法,這個說法只是我所了解的,但就此而看這個樓宇就是一個實力的象征而已。
《望月懷遠》當時詩人是在哪里作的此詩?
大部分認為《望月懷遠》的創作原地待考。確實,大部分唐詩研究專著并沒有提到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和地點。
但《張九齡年譜》(顧建國著)一書在“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的條目下將《望月懷遠》收入當年的編年詩。該條目提到 “是年,洪州得白鹿,九齡表獻之。另有秋夕望月、望月懷遠等詩疑作于洪州任上。” ; “任洪州刺史至是年七月。” 我查了一下,除了這位學者,還有數篇論文采用了“洪州說”。雖然不是100%的肯定,但作為一種比較有分量的學說,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洪州,即今天的江西南昌。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古詩簡介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望洞庭》載于《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此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翻譯/譯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拭的銅鏡。
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青青的螺。
注釋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兩: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銀:一作“白云”。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賞析/鑒賞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譯文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秋登巴陵望洞庭
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
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
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
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
風清長沙浦,山空云夢田。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
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
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
翻譯
清晨登上巴丘山,極目遠眺,四方的景物無不盡收眼底。
湖面明凈倒映著天光,湖水清澈見底可以映現秋色。
秋天的物色多么蒼茫,岸上與水色都明麗清朗。
山色青翠掩映了遠處的林木,水色碧綠沒有清冷的煙氣。
帆船輕漂,自江中向這里駛來,小鳥遠去飛向日邊。
長沙浦邊秋風清朗,云夢田上霜跡已空。
觀覽秋光使人嘆惜頭發脫落,注目湖水流過又令人悲憫流年已逝。
北邊的小洲隨波蕩漾,湖水向東潺潺而流。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蓮曲》。
聽到這些歌聲更讓人腸斷,憑靠山崖淚如泉涌。
注釋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陽)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陽南。又名巴蛇冢。傳說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積成丘,故得名。
周覽:縱覽,四面瞭望。
際海:岸邊與水中。
長沙浦:指由長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云夢:古代澤藪名,位于南郡華容縣(今湖南潛江縣)西南。古云夢澤,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漢陽、沔陽、安陸、德安、荊州,皆其兼亙所及。
瞻光:瞻日月之光。
閱水:閱逝去之水。
徂年:流年、年華。《后漢書·馬援傳》:徂年已流,壯情方勇。
渚:小洲,水中小塊陸地。
潺湲:水流動貌。
郢:春秋時楚國國都。
采蓮:梁武帝所制樂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蓮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蓮時所唱之歌。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長流夜郎中途獲赦,結束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詩人隨即乘舟東下,在江漢一帶逗留了一段時間,然后又南游洞庭、瀟湘。這首詩就是作于這一年秋天。
鑒賞
詩的開頭“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寫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詩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麗景色:“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居高臨下,湖光山色,無不盡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顯示了天高氣爽的秋色之美。詩人對之不禁贊嘆不已:“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
開頭六句是寫意,是概括的描寫,淡淡幾筆勾勒出大致的輪廓。接著六句則是工筆,用鮮明的色彩細致地加以刻畫。“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兩句寫靜態:山青樹也青,遠看山和樹簡直渾然一體。水是碧綠的,沒有被朦朧的寒冷的暮靄所籠罩。“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兩句寫動態:湖面上突然出現風帆,原來是過往的船只;天空中鳥兒翱翔而過,朝著日出的方向飛去,逐漸消失了。“風清長沙浦,山空云夢田”兩句寫洞庭湖周圍的秋景:長沙浦水凈風清,云夢澤的田野蒙上一層白霜是那樣空明。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這四句觸景生情,抒發身世之感。詩人看到水流不息,聯想到那已經過往的歲月和消逝的年華,不禁感慨萬端,悲從中來。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這里運用了“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說,無論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蓮曲》,都無法使作者高興起來,反而更加悲傷。詩到這里,戛然而止。“淚如泉”的原因,詩人沒說,留給讀者去聯想,去思索。
此詩為五言古詩,而語言工致,對用對仗,可見是吸取了近體詩的特點。李白詩歌素以雄奇奔放、豪邁不羈著稱,但這首詩表現出李白詩歌精細工致的另一面。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⑴,涵虛混太清⑵。
氣蒸云夢澤⑶,波撼岳陽城⑷。
欲濟無舟楫⑸,端居恥圣明⑹。
坐觀垂釣者⑺,徒有羨魚情⑻。
注釋
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
⑵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混太清:與天混為一體。太清:指天空。
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云夢大澤水汽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云夢澤:古代云夢澤分為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⑸欲濟無舟楫:想渡湖而沒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濟:渡。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⑹端居恥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閑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閑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⑺坐觀:一作“徒憐”。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只能白白的產生羨魚之情了。這是隱喻想做官沒有途徑,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張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羨魚,《淮南子·說林訓》中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譯文
譯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
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譯文二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詩歌賞析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進,曾人京求仕,失意而歸。唐時,士人要進人仕途,必須有達官貴人引薦。此詩是詩人寫給張九齡的,希望張薦引他。張九齡在唐玄宗時曾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后因事徙岳州,孟浩然此時游經岳州,故作此詩。
全詩先寫景后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點出“望洞庭湖”的題意,展示了詩人所望的洞庭湖的壯觀遠景。這時已屆八月之秋,湖水漲滿,一片汪洋浩瀚,水天相接,洞庭湖與太空混而為一;湖上迷蒙,似乎整個洞庭湖都籠罩在云夢澤所蒸發的水汽之中;湖里波翻浪涌,其磅礴的聲勢,使整個岳陽城都受到震撼。這幾句寫出了洞庭湖的雄偉壯闊,空蒙浩瀚的撼動乾坤的氣勢,也表現了詩人此時爽朗開闊的胸襟。
后面四句由寫景轉人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詩“贈張丞相”的心意。先以“欲濟”一句承接上文寫景,似乎詩人在嘆惜沒有船可以渡過洞庭,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后面“端居”一句方表露出真意。兩句意思說:我要進人仕途可是沒人引薦,在這圣明的時代閑居獨處真是有愧啊。最后兩句運用《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說獨坐著看別人出仕,而自己空有這種愿望,沒有這種機會。說得十分委婉,沒有直接提出要求,而實際正是要求張九齡為他的出仕出力薦引。
全詩借景抒懷,表現了詩人積極用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詩人寫此詩匠心獨運,與一般干謁詩不同。先從寫景人手,寫雄偉壯闊的景觀,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后以“欲濟”一句作為過渡,既承接前面寫景,又巧妙地轉人抒懷。而在抒懷之中,沒有直接說出請求薦引的話,而是運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而請求薦引之意也無須直接表白而自明了。
此詩不僅抒情婉轉巧妙,寫景也很出色。詩人緊扣詩題,突出湖水,不寫其他。用“平”字寫出湖水漲滿之后,以廣闊的太空、云夢澤和雄壯的岳陽城與之映襯,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點染,從而顯出了洞庭湖水的雄偉壯觀和震撼乾坤的氣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因之成為詠唱洞庭湖的名句。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解釋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詩人寫給他的。前四句是寫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漲,湖水幾乎與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體,分不清彼此,所以稱“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與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樣。水天相接,還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視力造成的錯覺,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與天混而不分,在水與天之間的一段虛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氣蒸云夢澤 ”,水面上有蒸發出來的水氣,把虛空包含了,這個水氣也把整個云夢澤都籠罩了。
古代的云夢澤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 方圓八九百里,這里泛指圍繞著洞庭湖一帶。接著第四句寫洞庭湖波浪的聲勢。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稱洞庭“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 ”,故稱“波撼岳陽城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那兒的岳陽樓是望洞庭湖的勝地。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和湖波的聲勢。后四句是感懷。“欲濟無舟楫”,《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對洞庭湖,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沒有人引薦。“端居恥圣明 ”,端居指平居閑處 ,在圣明時即太平時,閑著不做事是可恥的。《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結網 。”末聯表示空有羨魚的感情,希望對方推薦。這首詩的感懷部分,寫得含蓄,不直白求薦。所用典故,與望洞庭湖密切結合,極為自然,而融化無跡。
這首詩僅用四句話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氣勢,寫出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 ,抒懷里又要結合寫景,含蓄不露,雖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寫景上,詩人抓住洞庭湖水勢大的季節,用“八月”來點明,用“湖水平”說明水勢的浩大,開頭樸實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氣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來是“含虛混太清”,湖上的水氣把天和空都包含進去了。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點 ,寫出了它的浩渺的氣勢 。如此還不夠,再加上“氣蒸云夢澤 ”,水氣的蒸騰把江南江北的云夢澤都籠罩了。這樣寫,還沒有寫足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陽城 ”,使人感到波濤的聲勢使岳陽城都受到震動似的,這才把洞庭湖的特點寫足了。
在抒懷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薦,卻沒有一句求薦的話,而是結合洞庭湖的描寫,用“欲濟無舟楫 ”來暗示,并說自己不出來做事對不起這個時代。對方原是宰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
這是一首請求援引的詩,是詩人游歷長安時贈給當時的函相張九齡的。全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現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這首詩可分為前后兩部分。
前兩聯為前部分,描寫作者所見洞庭湖的雄宏景象:水勢浩淼,與天混一,霧氣蒸騰,籠罩云夢,波濤鼓蕩,撼動岳城。其中“混”字把水天相接的恢宏氣勢描摹至極;再如“蒸”字活現出霧氣籠罩蒸騰的飄緲之感;還如“撼”字極寫洞庭湖水澎湃動蕩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動地的偉力。
后兩聯為后部分,由寫景轉入抒情,生出求薦之意。“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起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人援引,這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類比點非常相似而又巧妙。“端居恥圣明”,本自《論語·泰伯》:“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意在表明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始向張丞相表白心跡,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任求官還是心向往焉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于是在“坐觀垂釣者”一句中,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吁。“徒有羨魚情”,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并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映。因此,便不露痕跡地表明了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本首詩語言得體,委婉含蓄,分寸得當,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被后人所稱頌。
八月的湖水漲滿,幾乎與四岸齊平,無崖無端,似將萬里長天包容。
水氣蒸蒸,籠罩了這古老的大澤云夢;波光粼粼,雄渾的氣勢撼動了岳陽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卻沒有舟帆載乘;若要閑居端坐,對不起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來觀看那些垂釣之人,空懷著實現理想的激情
望洞庭湖之贈張丞相作者是淮
語文備課大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 (今湖北襄陽)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 淪卻以隱淪終老的詩人。開元二十八年 詩人王昌齡游襄陽,孟浩然背上生了毒 瘡,和他相聚甚歡。據說是因為“食鮮疾 動”,終于故鄉南園,年五十二歲。有 《孟浩然集》。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祿唐應制詠物的狹 隘境界, 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 來了新鮮氣息,并博得時人的傾慕。李 白用禮贊的口吻稱他“高山安可仰,彼此 揖清芬”王維曾把他的像繪制在郢州刺史 亭內,后稱之為“孟亭”,無論在生前死 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的好詩不僅數量不多,而且篇幅 也多半很簡短,他所擅長的詩體,主要 是五古和五律。但是,從藝術的完整、 精美來說,他卻完全可以和王維并駕齊 驅,各標風韻。杜甫說他:“賦詩何必 多,往往凌鮑謝。”皮日休說他:“遇思 入詠,不鉤奇抉異,齪齪束人口,若公 輸氏當巧而不巧者”(《郢州孟亭
)。都完全合乎事實。他在盛唐詩
王維大十二
人中,年輩較高,比李白、
歲。他詩集里,還殘留著從初唐到盛唐 過渡的痕跡。如《美人分香》、《同張 明府碧溪贈答》等詩,還有宮體影響。 他的某些詩句,也有化用鮑照、謝挑、 陰鏗、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 人詩句,往往能青出于藍,不著痕跡。 在創造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共同風格 上,他是有不小貢獻的。因此,李白、
王維等盛唐詩人對他都深懷敬 意,并給他的詩以相當高的評價。 今存《孟浩然集》,存詩260余首。今人 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巴蜀書社 1988年)、徐鵬《孟浩然集校注》(人 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附傳記、歷代 評論資料、著錄考及作品系年等,較為
[注釋]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 張丞相: 一說為張九齡,一說為張說。張九齡,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至二十四年 (736)為宰相。 湖水平: 八月長江水漲,湖水漫溢,與岸齊平。
此指秋天湖水上漲,水面與岸齊平。 涵:包涵,包容。虛:虛空,即天 空。太清:道家稱天為太清。氣蒸:水 氣蒸騰。云夢澤: 即古代云、夢二澤。云澤在江北,夢澤 在江南,后大都淤成了陸地。此指洞庭
撼:撼動。此為拍擊之意。岳陽城:在 洞庭湖東岸。欲濟:想渡過(洞庭 湖)。濟:渡。楫:船槳。端居: 指隱居,因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報 國,感覺有愧,故曰“恥”。 垂釣者:釣魚的人。圣明: 指升平時代。古人皆認為皇帝圣明則天 下太平。 羨魚情: 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這意思是希望 得到張九齡的援引。《淮南子·說林
:“臨淵羨魚,不若歸家織網。”又
;“古人有言曰,臨淵
《漢書·董仲舒傳》
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譯詩、詩意] 八月的洞庭湖水漲得平平滿滿,浩瀚的 湖面與天渾然一體。蒸騰的水氣籠罩著 廣闊的云夢二澤,湖中的波濤拍擊著堅 固的岳陽古城,我想出仕無人援引,猶 如想渡湖卻沒有舟楫一樣,在這圣明之 世置閑真使我慚愧不已。坐在岸邊望著 垂釣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羨慕之
[賞析]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張九齡 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 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詩人寫 給他的。前四句是寫洞庭湖的名句。八 月水漲,湖水幾乎與岸平。向湖中看, 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體,分不清彼 此,所以稱“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 庭湖上的水天相混,與一般的水天相接 不一樣。水天相接,還是水是水、天是 天,只是人的視力造成的錯覺,這里的 水天相混,是水與天混而不分,在水與 天之間的一段虛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 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氣蒸云夢澤 ”,水 面上有蒸發出來的水氣,把虛空包含 了,這個水氣也把整個云夢澤都籠罩
古代的云夢澤 ,在湖北省大江南 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 方圓八九百 里,這里泛指圍繞著洞庭湖一帶。接著 第四句寫洞庭湖波浪的聲勢。宋范致明 《岳陽風土記》,稱洞庭“夏秋水漲,濤 聲喧如萬鼓 ”,故稱“波撼岳陽城 ”。岳陽 城在洞庭湖東北岸,那兒的岳陽樓是望 洞庭湖的勝地。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 的壯闊景象和湖波的聲勢。后四句是感
:“若
《書·說命上》
懷。“欲濟無舟楫”,
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對洞庭湖,要 渡過去卻沒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 功,沒有人引薦。“端居恥圣明 ”,端居 指平居閑處 ,在圣明時即太平時,閑著 不做事是可恥的。《淮南子·說林
:“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結網 。 ”末聯表示空有羨魚的感情,希望對方推 薦。這首詩的感懷部分,寫得含蓄,不 直白求薦。所用典故,與望洞庭湖密切 結合,極為自然,而融化無跡。 這首詩僅用四句話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 渺氣勢,寫出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 , 抒懷里又要結合寫景,含蓄不露,雖有 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寫景上,詩人 抓住洞庭湖水勢大的季節,用“八月”來 點明,用“湖水平”說明水勢的浩大,開 頭樸實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 括出洞庭湖的氣魄。洞庭湖的浩渺,不 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來是“含虛混太 清”,湖上的水氣把天和空都包含進去 了。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點 ,寫出了它 的浩渺的氣勢 。如此還不夠,再加上“氣 蒸云夢澤 ”,水氣的蒸騰把江南江北的云 夢澤都籠罩了。這樣寫,還沒有寫足洞 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 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陽城 ”,使人感到波 濤的聲勢使岳陽城都受到震動似的,這 才把洞庭湖的特點寫足了。 在抒懷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薦,卻沒有 一句求薦的話,而是結合洞庭湖的描 寫,用“欲濟無舟楫 ”來暗示,并說自己 不出來做事對不起這個時代。對方原是 宰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
通天塔神之(一)重建通天塔
? ? ? ? 廣東重鎮,粵北韶關。
? ? ? ? 最莊嚴肅穆的會議大廳內,會議正在進行,所有的與會人員都非常嚴肅認真,氣氛熱烈。
由于事關民生大計,每一個人都躍躍欲試,踴躍發言。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此地三山對峙,兩江匯聚,濤濤江水,看似平常,實則浩浩。若要想鎮魔興韶,則須在蓮花山古址重修韶陽樓,接天之陽,以為引領,沐養眾生。在兩江交匯處,則須建一通天神塔,方可鎮魔僻邪,諸妖莫侵,可得諸神護佑。日后得久久之功,通天神塔可匯兩江沿岸眾神眾通,得丹霞陽陰二元,融而化之。造福百姓,惠及桑梓。
此話也非老朽獨創,自古韶州便有韶陽樓、通天塔,只是種種原因,都被毀。今逢盛世,自當恢復韶州往日神采。
韶陽樓、通天塔的建成,將成為韶關市區新的景觀地標,并進一步提升韶城文化品位,進一步美化山水名城,使秀氣美麗的蓮花山又添一處人間仙境……”
一位口若懸河、濤濤不絕的老者,讓人看著就覺得道貌仙風,不斷地引經據典又讓眾人點頭稱是。
韶陽樓,古已有之。據清前《廣東通志》記載,唐初,韶城已建有“韶陽樓”然未記始建具體年份。
全唐詩中還有一首詩記載韶陽樓。便是唐朝詩人許渾所寫的《韶州韶陽樓夜宴》:
待月西樓卷翠羅,玉杯瑤瑟近星河。
簾前碧樹窮秋密,窗外青山薄暮多。
鴝鵒未知狂客醉,鷓鴣先讓美人歌。
使君莫惜通宵飲,刀筆初從馬伏波。
韶州,自古英雄倍出。名人古跡,層出不窮。
韶州,自古文化名城,歷史悠久。
韶,最早記載,來自于古舜帝奏韶樂,蕭韶九成,有鳳來儀。舜帝奏韶樂之石之山,便為韶石山,今在韶城北數十里。
這歷史,好悠久啊,試問中國文化名城,有幾個能比?
韶州城內,自古便有三名樓,風烈、風采、風度樓。
風烈樓,源于韶州隋朝麥姓無名將軍,力大無窮,能征善戰,為朝廷屢立戰功,因能吃聞名,被皇帝親自接見,問他要什么賞賜,無它,惟食一斗耳。皇帝被他的憨厚逗得大樂,也感動不已。這個傻傻分不清的厚道無名將軍便被皇帝賜名麥一斗。
? ? ? ? 后來,麥一斗為了斗米,英勇戰死沙場,震撼朝野。
? ? ? ? 后人為紀念他,在他鄉里韶州修建了風烈樓。麥一斗將軍也壯烈踐行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諺語。
風度樓則是為紀念唐朝丞相張九齡而建造的。北宋天禧年中,由韶州始興郡守許申(廣東潮陽人)倡建。張九齡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人不知,出自《望月懷遠》一詩,他懷念的遠方,就是韶州始興郡。據史料所載,唐玄宗于張九齡逝世后,每用人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當時郡人將樓命名為風度樓。
風采樓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錢鏞為紀念韶關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屢經重修。風采一詞是來自于宋襄贊美余靖的詩句:“必有謀猷俾帝右,更加風采動朝端。”
牛皮吧?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風采儀度,感天動地,名聲大噪,驚動朝野。
“風采樓”三個字的題額,就是由明代書法家陳白沙茅筆字的存世珍品。
風采樓東臨湞江,西望武水,氣勢軒昂,建筑精巧,古色古香,被譽為韶關的標記。
韶州鄉梓,對于這些典故,幾乎無人不知。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韶關人,對于這些,福哥自然也是爛熟于胸。不過,通天塔建在兩岸交匯的小小島上,那里是不是原來也有古塔,無人知道。即使有,恐怕也早被洪水沖得一干二凈了。
其實,通天塔原來真的古已有之。就位于韶關市區韶城洲心島之上,始建于1546年,毀于1854年兵亂,曾為嶺南名勝“曲江二十四景”之一。
經一番又一番番外人士吹噓,一輪輪嚴肅認真的討論,政府在民眾歡呼聲中決定重建韶陽樓、通天塔。
在韶陽樓重建中,在韶陽樓原地,考古挖掘出唐宋明代韶陽樓遺址遺物,均原地挖掘保存。
同樣,通天塔遺址也保留至今,原地挖塔基深4.1米處呈現塔基礎,在塔西南方向出土大量的青磚、瓦片和磚制構件,共有13個種類160多件,這些文物具有建筑考古價值,也為通天塔的重建提供了建筑依據。
湞武二江水浩大,浩浩蕩蕩向南在通天塔處匯成北江,再向南,終匯成珠江奔流數百里而歸入大海……
不過,明代通天塔遺址還在,歷經數百年,依然盤踞江底,而沒有被濤濤洪水席卷。可見,這些個鎮妖古物有多厲害了!
可是,突然之間沒有了這些古物,可會山河失色?或者是古物被掘起,其下鎮攝的妖魔鬼怪又出來禍亂人間?
唐朝武則天時候,就發生了許多傳奇故事。眾所周知,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就是重建通天塔過程中出了貓膩。
為了謹慎起見,也是為了保護遺址,還有不大的江心小島,除了逢年過節會
在江心小島上鳴放煙花慶賀,江心小島及通天塔平日里封閉,無人可登島。
這樣,通天塔只可遠觀而不可近,更是平添了它的神秘。也讓人平添了許多的隱憂。
我大中華,自古英雄輩出,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者,層出不窮。
這不,福哥便是一位。
幸好,韶州有福哥。前面都說了,韶關自古人杰地靈。福哥覺得自己就是人杰地靈的代表。
福哥平常就不是等閑之輩。不平常起來,更非等閑。因為他忙,忙得根本就沒有時間閑,所以從來不等閑。工作之余,還是會干點正事的,尤其是考古工作。雖然不至于職業盜墓,但是,把一些古物收藏收藏進自己家,也是會有的。
至于他的工作呢,在別人眼睛里不是干正經事的,否則怎么會說他工作之余才干點正事呢。
劉德華的《至尊計狀元才》看過嗎?
華仔與鄭秀文《龍風斗》看過嗎?
發哥和張國榮、鐘紅的《縱橫四海》看過嗎?
這里面主角光芒四射,瀟灑闖天涯,一貫是福哥酷愛的作派。
尤其是發哥的那句“看那水中的紅豆,哇塞,鵝蛋形的圓臉,修長的上半身,那下半身就更不用說了……”
其情其景,令福哥深深迷戀不已。
所以,待到好不容易混過了高中生涯,他便專心專業地模仿起來了。
但是,喜歡的電影情節太多了,搞得他手忙腳亂。甚至經常叫哭連天。
連湯姆克魯斯也來惹麻煩,《碟中諜》還沒有研究透,又出《碟中諜2》,跟著又《碟中諜3》,《碟中諜4》……還讓不讓人活?
還沒有完。福哥除了電影,還看小說。南派三叔《盜墓筆記》從開始,一部接一部,接了好幾部……從韶關2006年發特大洪水之后開始,到通天塔2011年建成,幾乎同步完成。而且,似乎通天塔建成以后,韶關洪澇災害便真的消失了。真的有這么靈驗,不會有什么隱匿吧?
因為涉獵了太多的東西,搞得福哥的業務也雜了,你都不能準確定義他的工作。盜?非盜,千?非千。不搶,也非不勞而獲。連他自個兒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這不,路上遇到了老朋友東哥,問到:“嗨,福哥。好久不見了。最近在撈什么?”
“嘿嘿,好、好、好。哪里有什么好撈,研究點事情。“
“哦?研究什么事情。搞得很專業了嘛。研究一下姑娘怎么生崽?哈哈哈……”
“哪里的話。那只是偶爾順便探討一下人生真諦,保健一下。你旁邊的小崽不也是你的研究成果嗎。”
“嗯,等你研究出來,給兄弟們分享分享。“東哥一樂,抿了一下嘴角,笑意爬上了臉,擠出了幾道皺紋。
閃身而過時,東哥心里想,已經等了十幾年,也沒有研究個屁出來!不知道我的命夠長不夠長等你呢,哈哈哈…
不過,東哥這一樂,也樂不了多久,因為很快他回到家后,會發現,身上少了點什么。畢竟,擦肩而過嘛,哈哈哈……
福哥也是心里偷著樂,手里已經多了一樣東西。
雖然別人看著象沒有工作,其實,福哥是有工作的。因為有點關系,他上班跟不上班一個樣,點個卯喝喝茶看看報,甚至于他一個禮拜不去點卯也沒有人察覺。
別人怎么覺得沒有關系。反正,福哥要自己覺得。
福哥自己覺得自己是全才,文武雙全之才,蓋世無雙。至于為什么還憋屈在小城一角無人知,主要是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
機會還沒有到。機會一到,那就好似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換句話說,五個手指抓田螺,十拿九穩啊。
機會到了,誰還不會干?關鍵是,福哥我跑得快啊,那餡餅,還指定是我的,跑不掉,錯不了。
自從聽說通天塔重建挖出來許多古磚古物,沒準還有鎮河妖的神獸,上古的遺跡……等等,他的心就一刻也不能平靜。
他成天琢磨著,應該干點啥,不然,等到災難來了,再去想辦法,那就完了。
為什么呢?現在已經是2011年末!? ?
? ? ? ? 2012世界末日,聽說了嗎?可不能等末日。
您說是吧?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