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寫了哪些景色(水調歌頭的情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水調歌頭寫了哪些景色,以及水調歌頭的情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上闕寫了怎樣的景色,用自己的話描述下闋抒發了吊古傷今的情懷,結合全詞進行分析
詞的上闋描寫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湖中群山暮靄云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彎殘月如簾鉤掛天際。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復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閑。”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郁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于來到了游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云,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水調歌頭中秋寫了什么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其中明月幾時有是寫月亮的景色。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水調歌頭 葉夢得 詞的上片前四句寫了什么樣的景象
這是作者告老,隱居湖州弁山后寫的作品.夢得隨高宗南渡,陳戰守之策,抗擊金兵,深得高宗親重.紹興初,被起為江東安撫大使,曾兩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諸將得悉力以戰,阻截金兵向江南進攻.高宗聽信奸相秦檜,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將岳飛、張憲被冤殺,主戰派受到迫害,夢得被調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府,使他遠離長江前線,無所作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隱退山野.眼看強敵壓境,邊馬悲鳴,痛感流年輕度,白發徒增,很想東山再起,殲滅敵軍,但卻已經力不從心,思欲效法前賢謝安而不可得了.因寫此詞,抒發自己內心的悲慨和對時局的憂慮.
上片開頭四句寫:秋色日漸加濃,秋意也逐步加深,金黃的菊花傳報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戶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曲曲折折,繞著彎兒.這是描寫時令和自己隱居的環境.作者的生活環境看來還是安靜的,但他的內心世界卻很不平靜.這是為下文反襯作鋪墊.接著提出問題:隱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時光一年年地虛度,不甘心兩鬢的頭發一天天增白,這就隱晦地寫出了英雄報國無門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惱,實即對國事的憂慮,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徙倚”二句寫作者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戶小屋,沿著曲折小路,來到太湖邊上,流連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只見得天空澄徹,湖水映照著明麗的彩霞,祖國的天光水色又是多么美好啊!“徙倚”,徘徊,流連不去;“滄海”,指太湖,古人多以海來形容大湖.作者面對空闊的太湖,不但排遣不了心頭的隱痛,反倒引發出新的感慨.下片“念平昔”三句,就是從這新感慨寫起的.作者望湖興嘆,想到往昔飄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希望做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到頭來落得一片空虛!“歸來”二句,從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脫胎化用,說他從天涯飄泊歸來,重掃院內小路,守護自家松竹.這是寫歸隱的心愿.入世落空,想到出世,然而他真能忘懷世情嗎?“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國家、民族在遭劫難,大環境不安定,隱居者的小環境又怎么能夠得到安定呢?隱居者的心情又怎么能夠不受影響而焦慮不安呢?作者怨恨悲涼的秋風時不時地吹卷起來,緩緩地飛行在云間的新雁,由北而南給人們帶來邊境的消息,胡笳的哀怨和邊馬的悲鳴交織在一起,戰爭頻仍,烽火不息,哪里有世外桃源,哪里有寧靜的環境和心境呢?人歸隱了,心卻歸隱不了,于是就想到了東晉的謝安(字安石),他隱居在浙江東山,出山后指揮淝水之戰,擊潰前秦百萬雄師;激戰之時,他談笑自若,不動聲色.李白《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這里化用李白的詩句,說:今天還有誰能象當年的謝安一樣,談笑之間就撲滅了胡人點起的戰火,使社會得到安定?他自己深感到愿為謝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因為朝廷不需要謝安這樣的人來指揮戰爭,抗擊異族侵略者!下片詞描寫作者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寫得很突出:“平昔飄蕩遍天涯”,入世,可是“空飄蕩”的一個“空”字,又轉向了出世;“歸來三徑重掃”,出世,歸隱;“卻恨悲風時起”,表明沒有一個世外桃源能使人靜心歸隱;“誰似東山老”,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濟人而不得的壓抑心情.濟世不能,歸隱難安,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水調歌頭這首詩寫了哪些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詞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表達出作者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達到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留給后人無盡溫暖與美好。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上闋寫了怎樣的景色?
水調歌頭 過岳陽樓作
上闋描寫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湖中群山暮靄云霧,四周縈繞;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空萬里無云,沅水湘水相匯處兩岸草木,一片蔥綠的春色,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概括該詩歌的寫景特點
1、上闋首句如隕石墜地,似鴻鵠凌空,起筆突兀非凡,氣勢博大,意境高遠。
2、詩人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繪了井岡山的變化;它是當時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呈現祖國新貌的縮影。
3、下闋開頭三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壯偉遒勁地展現了井岡山以及整個革命斗爭時期的風雷激蕩,紅旗漫卷的壯闊場面。井岡山獵獵紅旗,打碎帝、官、封枷鎖,變成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擴展資料:
全文: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作者】毛澤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譯文:
我從小就心懷凌云壯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岡山。走了千里來尋訪這片舊地,哪里還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顏。到處都是鶯啼燕飛的晚春新景,還有汩汩暢行的流水,寬大的盤山公路直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隘口,就沒有任何的險處可看了。
風和雷在運動,旌旗在招展,這就是人間。三十八年都過去了,猶如彈指的一剎那。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海洋捉魚或鱉,談笑間高奏凱歌還師。世上沒有什么困難的事,只要肯下定決心去登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水調歌頭寫了哪些景色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水調歌頭的情景、水調歌頭寫了哪些景色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