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這首詩選自哪里(無題這首詩的內容是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無題這首詩選自哪里,以及無題這首詩的內容是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無題出自哪首詩?
《無題》由李商隱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李商隱的愛情詩以《無題》最著名。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全詩構思巧妙,想象細致入微,比喻精制得當,語言生動精辟,意境優美,不愧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蠟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傳誦千古。
周恩來的《無題》是當代還是近代?
這首詩出自近現代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無題》,詩意是:在《無題》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是這種為國為民奮斗不息的價值觀,決定了周恩來革命的人生道路。作者在雄壯的歌曲之中告別好友,決心向東渡海回國。他想在諸多的社會改造主義之中找到正確的那一個去改造危亡的中華民族。為了給民族找到正確的出路,他愿意付出一切。即便到頭來壯志難酬,他仍然稱得上是英雄。周總理寫下這首詩是在1917年,那時國內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他深受震動,依然決定回國,參加到這股洪流之中去。“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釋義:抱著為國家為正義而死的決心去奔赴國難,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樣)”在民族利益面前,每個人都必須全力以赴。正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首句“大江歌罷掉頭東”,寫出作者出國時的激動與豪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釋義: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是啊,滾滾東去的大江大河,自古以來奔流不息。千百年中淘盡了天下多少的英雄志士啊!而今,年輕的周恩來神采奕奕,意氣風發。他滿懷救國救民的理想,高聲吟唱雄渾、悲壯的詩詞,告別災難深重的祖國,即將東渡扶桑。王國維《人間詞話》里講“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其中的“有我之境”,就是講究詩中有“我”,情溢于詩。詩中有“我”,詩才有主宰;詩中有情,才不致味同嚼蠟。周恩來此詩就善用此法,詩歌開篇,即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巧設一疑:遠離家邦,掉頭不顧,究竟是為了什么?“邃密群科濟世窮”,哦,原來是要努力學習各種科學知識,探尋拯救祖國于危亡之境、解人民于倒懸的真理啊。窮,絕境。看來,周恩來東渡求學,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實現自己少年時代立下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與抱負。原詩:《大江歌罷掉頭東》近現代: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釋義:唱完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掉頭東去日本留學,精深嚴密的多種科學能夠救世上的窮困。用了十年苦功,學成以后要回國干一番事業,挽救中國。假如這個志愿難以達到,即使像陳天華用投海而死來喚醒國人,也稱得上是英雄。擴展資料:周總理的名句中,除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釋義:要博覽群書,全面發展,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努力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為富國強民而不懈努力)”這句,其實周總理也有很多流傳廣泛的詩句。比如這首《無題》,一樣非常的豪邁霸氣、斗志昂揚。那是在1919年三月,當時周恩來正在日本求學。五四運動和共產主義思想已經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勢如烈火的傳播開來。周恩來決定放下學業,回到祖國來實現拯救人民創造和平強大國家的理想。當他準備回國的時候,將上面這首詩送給了他的好朋友張鴻誥等人。這首詩是一首氣勢雄強的壯美詩篇,表現了青年周恩來的凌云壯志和救國濟世的巨大決心,通篇洋溢著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豪邁之情,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出自哪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出自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的一句,此句流傳最為廣泛,也最為出名。
原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來看一下字面解釋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人們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襲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多么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能殷勤地為我去探望意中人啊。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一句更是因為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借用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蠟燭燒盡時才停止流淚,來比喻男女之間至死不渝、蕩氣回腸般的愛情,成為一曲悲壯的千古絕唱。
后來,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這是表達了對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貴品質的高度贊揚。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它默默燃燒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的那一刻。說起蠟燭這種默默奉獻品質的,人們就不由得聯想到在崗位上默默耕耘、受人愛戴的老師們,老師把自己畢生的心血和知識傳授給他的每一位學生,用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以及人格魅力為學生指引并照亮了前進的路。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選自哪里?急需!!謝了哈!
無題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閨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釋:
1.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
無題”作詩的標題。
2.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會結束。
3.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4.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里比喻青春年華。
5.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6.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
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
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
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
句中的設想: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