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水村尾聯如何抒情 夜泊水村頷聯
很多朋友對于夜泊水村尾聯如何抒情和夜泊水村頷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請全面分析陸游《夜泊水村》詩的格律特點
基本同意樓上觀點,個別處做補充:
一、用韻。
本詩韻腳押下平九青韻。
二、平仄。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對仗。
詩中:
老子猶堪絕大漠,
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兩聯對仗,可以認為是對聯里的流水對,每詞的詞義、詞性都對的很工整。
四、句式。
第一聯:1、2句是標準句式,不多說了。
第二聯:3、4句平仄如下: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王力先生的說法,3句平仄可以認為是變例,并無不可。清代趙執信認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則為落調矣”,這里說明了兩件事:1.這種句式是被承認的、常用的句式。2.如果七言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則必須保證第3字不能同時為仄。且按這條標準來審查,盛唐以后的詩罕見例外,可以認為是正確的。本詩是符合這條標準的。
第三聯:5、6句平仄如下: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乍一看本聯是出律的,其實不然。
律詩的拗救中有兩種很特殊的節奏點用拗,這是其中的一種。
這種拗救的規則稍微有點復雜,將五言正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分別第六、五字做拗,變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式是允許的,且有以下幾個規定:除了出句(上聯)的第2個字必須是仄聲,最后兩個字必須是“仄仄”聲,對句第2個字必須是平聲,末三字必須是“平仄平”,除了這四個位置的平仄不能變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變化的,因此,會出現“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可以細心比對,本句完全符合此拗救規則,不出律。
多說一句:這種特拗完全脫胎于古體詩,一般用于五言的第一句,極少用于七言,且在后世的科舉考試中是不被承認的拗救,判為出律。但按杜甫的時期來看不算出律,且有很多詩人使用這種拗救的例子。
第四聯:7、8句的平仄如下: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巧~這句剛好是上文說的兩種節奏點特拗的另一種:
將五言中正例“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六字做拗,變成“平平仄平仄”格式是允許的。對句不變,仍為“仄仄仄平平”。這種拗救也有個條件,那就是五言里出句的第一字必須為平,否則算出律。本句符合此標準,不出律。
還多說一句:這種特殊格式產生于唐代,宋人廣泛使用,使用頻率甚至超出了正例,但是基本都應用在尾聯,現在其他的聯中的情況不多,且被科舉考試承認。
怎么以五言的格律來套用七言的格律,相信不用多解釋了。寫的有點多,希望對你有用,本人學習中,如有錯誤,歡迎后來人指正!
《夜泊牛渚懷古》的尾聯是如何表達作者無盡情思的
尾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涼寂寞。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
《夜泊水村》古詩原文及賞析
夜泊水村
宋代: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譯文
已經很久沒有使用過腰間懸掛的羽箭,他們都已經羽毛凋落了。嘆息著燕然山還沒有刻下北伐勝利的事跡。我還可以橫渡大漠,戰斗沙場,諸位士大夫們又何至于在新亭相對涕泣,徒然無濟于事。我一身用以報國,雖萬死而不辭;雙鬢已經斑白,再也無法使它變成黑色。只是記住江湖上我小船的停泊位置,臥在塌上聽著秋天大雁落在水中小洲之上,一年又要過去了,我的雄心壯志還沒有完成啊!
鑒賞
此詩寫出作者雖懷報國壯志而白發催人的悲憤。古今詩人感嘆歲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頗多,但大都從個人遭際出發,境界不高。陸游則不同。他感嘆雙鬢斑白、不能再青為的是報國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廣的內容,具有崇高壯烈的色彩。此聯為“流水對”但其后關連,不是互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讀者正是從強烈的矛盾中感到內容的深刻,產生對詩人的崇敬。陸游類似的詩句尚有“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等。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于山陰奉祠,時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陰是江南水鄉,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為即景之作。首聯寫退居鄉野、久離疆場、無緣抗敵的落寞悵惘。“羽箭久凋零”,足見其閑居的郁悶。“燕然未勒銘”,典出《后漢書·竇憲傳》:竇憲北伐匈奴,追逐單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未勒,意謂虜敵未滅,大功未成。這一聯用層遞手法,“久凋零”,乃言被棄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說壯志難酬,則更憤懣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種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調。
頷聯抒發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志愿,表達了對那些面臨外寇侵凌卻不抵抗、無作為的達官貴人的指斥。上句是說大丈夫在神州陸沉之際,本應“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才對,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個“猶”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態。“絕大漠”,典出《漢書·衛將軍驃騎列傳》,是漢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語。兩鬢蕭蕭,仍然豪氣干云,朝思夢想著馳騁大漠、浴血沙場;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對強虜只知俯首稱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奮起抵爭的文官武將的奴相。(另一說是取老子(李耳)騎青牛出關,絕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傳說)“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風景不殊,正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作者借此典,表達了他對那些高居廟堂的袞袞諸公在國家山河破碎之際要么醉生夢死,要么束手垂淚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滿。
頸聯以工穩的對仗,揭示了歲月蹉跎與夙愿難償的矛盾。“一身報國有萬死”,盡管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盡管生命是短暫的,但是為了拯救國難,“我”卻甘愿死一萬次。“一”與“萬”的強烈的對比,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拳拳愛國心與殷殷報國情,誠可謂擲地有聲。“雙鬢向人無再青”,這一句是說,歲月不饒人,滿鬢飛霜,無法重獲青黑之色,抒發了對華年空擲、青春難再的感傷與悲憤。即便我抱定了“為國犧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誰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嘆呢?這兩句直抒胸臆,是全詩之眼。
尾聯點破詩歌題面,回筆寫眼前自己閑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個老翁,處江湖之遠,眼看著干戈寥落了,鐵馬逝去了,戰鼓靜滅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會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可是夢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尋尋覓覓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棲的居所!這怎不教人潸然落淚呢?這兩句是借象表意,間接抒情。
全詩以夜泊水村所見的景象而寫懷遣悶,而落筆卻跳轉到報國之志上,寄慨遙深。“壯士凄涼閑處老”(陸游《病起》),有心報國卻無路請纓,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這是這首詩慷慨悲歌的一個根本原因。用典貼切,出語自然,感情充沛,“渾灝流轉”(趙翼語),使本詩在悲歌中又顯出沉雄的氣象。
創作背景
本詩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于山陰。這一時期的詩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園生活的同時,心中卻一刻也未曾忘懷世事國情。本詩所抒寫的,就是詩人老而彌堅、至死不變的愛國情懷,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詩寫得悲而且壯,筆力遒勁。
夜泊牛渚懷古尾聯在描繪情景上有何特點,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尾聯想象次日一早揚帆遠去,落葉紛紛的情景,通過想象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懷。 表達了懷才不遇的凄冷寂寞,體現無盡的傷感之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