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吳中詩派有哪些人 吳中四士都是初唐詩人嗎
大家好,關于明中吳中詩派有哪些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吳中四士都是初唐詩人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明代“吳中四才子”是指那四位?四位代表作有哪些
一般認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
唐伯虎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祝枝山傳世墨跡如小楷《出師表》、草書《自書詩》、《落花詩卷》、《洛神賦卷》、《前后赤壁賦卷》等均為其代表作。
文征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
徐禎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學批判著作《談藝錄》。
唐朝的吳中四士,明朝的吳中四杰各指哪些文學家?
吳中四士
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古代屬吳郡,也是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yōu)閰侵兴氖俊K麄冊诋敃r也是都光芒四射,只是由于被時代的塵埃遮掩,才暗淡下來了,但除包容外,都有一兩首膾炙人口的詩。在聽盛唐諸大家的英雄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樂之前,讀讀這些詩人的詩,就像聽小夜曲,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賀知章字季真,愛飲酒,愛聊天,愛開玩笑。他是宰相級的大官,晚年卻又忽發(fā)奇想,出家當了道士。唐玄宗曾把紹興這里的鑒湖一角賞賜給他補貼家用,他晚年就是在這里度過的。由于 狂放不羈,因而自稱四明狂客。他和李白是忘年之交。李白在《對酒憶賀監(jiān)》詩中說:“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人謫仙人。”李白是個狂人,而在李折眼中,賀知章了是個狂的可愛的人物,這就可以想象他的為人了。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錢。”(〈〈題袁士別業(yè)〉〉)看到人家園子里林泉優(yōu)美,盡管不相識,竟然大模大樣進去玩;還聲言口袋里有錢,討請主人不必為 如何款待發(fā)愁。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他的狂放。他是為傳誦的詩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小孩子敢“笑問客從何處來”,湊到跟前來起哄,說明詩人自己也是樂呵呵的。他“少小離家”,“近來人事半消磨”,只剩下鏡湖水還是老樣子,卻沒有一點哀傷。這既展示了他性格的放達,同時也折射出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和時代精神的豪邁。
張旭外號張顛,以草書為名。他的草書,和李白的詩,裴蠊的舞劍。在當時并稱“三絕”。裴蠊的舞劍看不到了,無從說起。拿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相比較,實在是獨具只眼,其可比之處就在于都是狂人,都在各自的領域達到了順乎自然而又出神入化的境界。據說張旭寫草書時,寫要喝得醉醺醺的,狂呼大叫瘋跑一氣,然后才趁著酒勁兒那起筆來一揮而就。
著名詩人李欣在《贈張旭》中說的可以證實這一點:“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浩首窮草隸,時稱太糊精。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酒素壁,揮筆如流刑。”張旭是蘇州人,戲稱他為太糊精真是恰到好處。不過他留下的幾首詩,卻不像他草書那樣狂放,想《桃花溪》這首詩所描繪的那樣,“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在淡淡的煙霧中,影影綽綽望見遠處有一座高聳的橋,可是要找的地方還是找不著。詩人來到一塊突出水中的大石頭上,問劃船從這里經過的漁人:從桃花源里流出來的桃花,流得青溪了里到處都是,叫人怎么順著流動的桃花去找到桃花園呢?從表層信息來看,不過是說詩人來游了一趟桃花源,盡管找不著洞口,可也并不著急。這是詩意旅行,是來尋詩。可是我們順著詩人的足跡。再來找一遍看。青溪里這隨著水波翻動的桃花,到底是從哪里流出來的呢?“世中遙望空云山”,向哪兒去找桃花園呢?這云風霧罩的桃花源,是一個地方,但更像是人生想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因此從深層意蘊看,這又是哲理的旅游。是在進行曾曾深入的哲理思考。“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
張若虛的生平事跡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揚州人。他只流傳下兩首詩。但《春江花月夜》卻是古今傳誦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陳后主創(chuàng)作的,當時還譜了曲,可以唱。后來,詞和曲都失傳了。Z長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是借舊題寫新詩,是借舊瓶裝新酒。這首詩,寫農歷二月間詩人在長江邊上思念故鄉(xiāng)揚州和種種感慨和想象。唐詩中把長江下游寬闊 的江面也叫做海,困此這里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雖然說的是海,指的卻是浩茫茫的長江。詩就從春天、長江、花林、明月和夜晚這五個方面切入,把由此引出的種種意象穿織組合在一起,反復詠嘆拂拭不去的鄉(xiāng)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詩人望著一江春水向東流。月亮從寬闊的江面上升起,映著滟滟的江波,展現一片明澈。詩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闊,朦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對著無限的時空,仿佛突然進入一種失重狀態(tài),進入一種尋求頓悟的深沉。由隨波一瀉千里的月色,詩人又想到江流長在,月光長在,而人生卻是那么短暫,于是繼續(xù)感慨地嘆道: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照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天上水上,浩白無塵,只有這一輪孤月,在無窮的宇宙中永無終止的漂泊。月亮,最初照見的是什么人?將要照見的又是什么人?人類生命的系列雖然是無盡的,但“今日不見古是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一代一代的人都消逝了,只有滾滾滔滔的長江依然在滾滾滔滔的流淌。這種世路無窮,勞生有限的感慨并沒有一發(fā)不可收拾,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因為詩人畢竟生活在唐代,畢竟有找到發(fā)展機遇的可能性,所以只點到為止。接下來詩的脈絡轉換,轉入傳統(tǒng)的游子思婦的相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吳中四杰
中國明代初年吳中(今江蘇蘇州)的楊基、高啟、張羽、徐賁4人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楊基(1326~?)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于吳中。元末曾任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后被讒奪官。以詩著稱,亦兼工書畫,詩風秾麗纖細。他的詩大多表現維護元朝統(tǒng)治的政治立場,入明后仍眷懷元室。著有《眉庵集》12卷。高啟(1336~1374)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不羨功名利祿,他辭官歸隱,遭朱元璋忌恨,被株連遭腰斬。其文學思想主張師古之后成家。他的詩雄健渾涵,自成大家。有些描寫農民勞動生活的作品,有深厚的社會內容,更多的是述志感懷、游山玩景及酬答友人之作。著有《高青丘集》。張羽(133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本潯陽人,僑居湖州。元末領鄉(xiāng)薦,為安定書院山長。明洪武初年征授太常丞,未幾被流放嶺南,后投龍江而死。其文章精潔有法,尤長于詩。有《靜居集》4卷。徐賁(?~1379)字幼文,號北郭生。其先為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元末與張羽避居湖州之蜀山。明洪武年任河南布政使,后因事死獄中。有《北郭集》6卷。吳中四杰當中的高啟的文學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以致有人將他譽為明代詩人之冠。
元末明初吳中四杰分別是誰
元末明初吳中四杰:高啟 楊基 張羽 徐賁
簡介:
明初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的并稱。因四人都是吳中(今江蘇蘇州)人,全以文名著稱于世,故稱"吳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詩多懷舊、題詠之作,抒發(fā)故國之思和生民之痛。
高啟:
高啟(1336-1373)字季迪,號槎軒,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漢族,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唐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友"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楊基:
楊基(1326~?) 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于吳中(今江蘇蘇州),明初十才子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
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詩倍加稱賞,于是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張羽:
張羽(132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元末明初潯陽(今江西九江)人,與高啟、楊基、徐賁稱為"吳中四杰",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詩善畫,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隨父宦江浙,后與徐賁約定僑居吳興,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于吳中(今江蘇蘇州)。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師,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嶺南,未半道召還,投龍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被扔到長江里淹死)。
張羽好著述,文辭典雅,詩深思冶煉,樸實含華,隸書取法唐人韓擇木。著有《靜居集》四卷。
徐賁:
徐賁(1335-1380)明初畫家、詩人。字幼文,祖籍巴蜀(今四川),居毗陵(今江蘇常州),后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號北郭生。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賁與張羽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吳興)。洪武七年(1374),被薦入朝,洪武九年春,奉使晉、冀,授給事中。歷任御史、刑部主事、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93年)大軍征洮、岷,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洪武十三年,以"犒師不周"處死。
明朝吳中四杰是指的哪些?
明代初年吳中(今江蘇蘇州)的楊基、高啟、張羽、徐賁4人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楊基(1326~?)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于吳中。元末曾任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后被讒奪官。以詩著稱,亦兼工書畫,詩風綺麗纖細。他的詩大多表現維護元朝統(tǒng)治的政治立場,入明后仍眷懷元室。著有《眉庵集》12卷。
高啟(1336~1374)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不羨功名利祿,辭官歸隱,遭朱元璋忌恨,被株連遭腰斬。其文學思想主張師古之后成家。他的詩雄健渾涵,自成大家。有些描寫農民勞動生活的作品,有深厚的社會內容,更多的是述志感懷、游山玩景及酬答友人之作。著有《高青丘集》。
張羽(133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本潯陽人,僑居湖州。元末領鄉(xiāng)薦,為安定書院山長。明洪武初年征授太常丞,未幾被流放嶺南,后投龍江而死。其文章精潔有法,尤長于詩。有《靜居集》4卷。
徐賁(?~1379)字幼文,號北郭生。其先為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元末與張羽避居湖州之蜀山。明洪武年任河南布政使,后因事死獄中。有《北郭集》6卷。
吳中四杰當中的高啟的文學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以致有人將他譽為明代詩人之冠。
吳中四士指的是哪四個人
吳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一般認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他們都是生活在江蘇蘇州的四位才華橫溢且性情灑脫的文化人。他們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并博覽史籍。
唐寅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不負父望,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入癢讀書。28歲時中南直隸鄉(xiāng)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zhàn)會試。
祝允明因長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文征明明代杰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
徐禎卿,字昌谷,一字昌國,祖籍常熟梅李鎮(zhèn),后遷居吳縣。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
吳中詩派名詞解釋?
吳中詩派為明代文壇重鎮(zhèn)。明中葉李夢陽崛起文壇,倡導復古,其目的是要重振傳統(tǒng)悠久的古典主義文風,其真正批評的對象是宋元以來文學的世俗化趨勢,而吳中作家正是這種趨勢的重要代表。盡管前七予的復古運動喧囂一時,但在實際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以個人日常生活為內容的作品始終占主導地位。吳中派是推動近世文學轉型的重要力量。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