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如何理解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解釋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如何理解,以及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解釋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意思
通過描寫茫茫滄海波瀾壯闊,表達(dá)了詩人宏偉的抱負(fù),擁有海納百川般寬廣的胸襟,一攬?zhí)煜氯胧值暮肋~自信的思想感情。
詩文:《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海浪滔滔,山島聳立,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雖然是秋風(fēng)蕭瑟,草木搖落、波濤洶涌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的志向。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意思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意思是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這句詩出自曹操的《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作品原文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全詩的意思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fēng)吹動樹木發(fā)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fā)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的志向。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是什么解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秋風(fēng)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diào).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yuǎn)景的一般輪廓,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遼闊壯美.大海顯得神奇壯觀,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xiàn)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什么意思?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意思是: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原句出自曹操的觀滄海:
觀滄海
【作者】曹操?【朝代】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向東進(jìn)發(fā)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蕭瑟的風(fēng)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xiàn)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賞析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yuǎn)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搖搖晃晃的樣子;“何”,這里當(dāng)“多么”講。“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瀾壯闊,其中有驚訝,有贊美,正是剛剛登上山頂?shù)牡谝粋€印象。“竦峙”,是高聳屹立的樣子。
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qiáng)的感覺。
擴(kuò)展資料: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澹澹”的本義是水波動的樣子。本詩“水何澹澹”即用此義。還可以形容心神恬靜的樣子。如劉向《九嘆·愍命》“情澹澹其若淵”。又可形容廣漠。如杜牧《登樂游原》“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遼闊廣漠。)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dāng)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
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jié)遼西烏桓首領(lǐng)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zhàn)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zhàn)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時寫的。
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dāng)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dāng)秋風(fēng)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fù)、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觀滄海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