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格律詩 如何分析格律詩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分析格律詩,以及如何分析格律詩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怎樣來評價一首格律詩的好壞?有什么判斷標準嗎?
格律詩是我國古詩詞中比較有平仄韻律的詩,如果要評價一首格律詩的好壞一定要看這首格律詩的內容意境是否與主題相符合,還要看它的格式、韻律、平仄關系以及句式是否對仗等。
有些格律詩可能內容很優美,符合意境,但是缺少詩的格律也是不行的,光有格律而沒有好的內容和意境那更是萬萬不可。
首先說格式,格律詩的格式有三種,包括絕句、律詩、排律。每一種又分為五言和七言,這在我們中學時候應該就已經知道了。
再說它的韻律和平仄關系,韻律其實就是詩句必須是押韻的,比如說每句詩句的最后一個詞都“ing”的發音,那就是押韻了,有一個不一樣,詩句讀起來都會缺少一點韻味。而平仄關系是指每句詩不應該都一個調調,沒有起伏感,比如說“對”、“年”,那么詩的上下句都應該遵守這種發音規則。如果不遵守這種平仄規律就不能稱為格律詩。
再來看對仗,格律詩沒有要求絕對的對仗,因為對仗的難度比較,所以格律詩后來要求只需要頸聯對仗即可,如果一首詩連頸聯都不對仗也不能稱為格律詩。
假如以上的要求你都滿足了,你可以算得上是格律詩了,但是不是一首好的格律詩最終還是要看內容意境如何。
好的詩除了要有優美的語言和驚艷的技巧,更要富有情感和寓意,或發人深省,或能引人共鳴。
寫作技巧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訓練得到提升,但是怎么賦予詩情感和靈魂就不是單單的訓練就可以做到了,它需要的是你懂得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需要的是你的激情和熱情。
格律詩的好壞就是通過以上幾個方面來綜合評價的。好的詩詞會令人意猶未盡,拍案叫絕,遺憾的是在現代已經很難有人作出好的格律詩了。
格律詩詞是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請簡單分析詩、詞從形式和內容上的區別?
那就簡單分析下。
從形式上來說,中國古詩是個整體概念,詞也是詩的一種。
形式上的區別
平仄格律對詩的要求,首先是句子等長。句子長短不齊的作品,就是雜言詩。
雜言詩實際上就是“長短句”——詞牌的前身。詞牌的產生是在初唐、盛于兩宋,它的產生本身就自帶格律影響。
所以詞牌實際上是格律化、平仄關系被音樂鎖死的古體詩。
格律詩詩句長度被限定為五、七言,格律關系被鎖定為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四種基礎格式的詩歌作品。
所以,詞牌和古體詩的區別就是詞牌要遵守“詞牌名”(音樂)下的平仄關系,適當變化不影響演唱的我們稱之為“變體”。
詞牌和格律詩的區別就在于詞牌是長短句,格律詩是五言四句、八句,七言四句、八句,排律(五、七言十句以上)。
內容上的區別
到了初唐,民族文化和音樂的融合史無前例,歌詞面臨著巨大的改革,但是在漢初,詩這種整飭形式因為音樂的跟不上,逐漸發展成為“徒歌”——朗誦文學開始出現。
詩作為吟誦體已經成為高層文人用來感時抒懷的專用工具,這個時候長短句生逢其時,從被稱作“詩余”(寫詩剩下的碎片字句),一躍成為宴樂彈唱的歌詞主體。
詞牌的誕生自帶娛樂性,流行于勾欄酒肆、花前月下,和詩所秉承的高雅端莊、諷喻勸諫產生了明顯的區別——是之謂“詩詞分流”。
北宋蘇軾將詞的格局提升到詩的境界,實現了一次“詩詞合流”,但是詞牌與生俱來的基因太強大,辛棄疾去后,詞牌立刻又重回婉轉境界——用李清照的話來說,“詞別是一家”。
此后千年,詩言志、詞傳情這一基本文學分野路徑就在中國文人中固定了下來,一直到現代偉大詩人、革命家的出現,才又一次真正做到“詩詞合流”。
這就是詩、詞在內容意境表現上的區別。
格律詩詞是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請簡單分析詞從形式和內容上的區別?
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較注重聲韻之美與對仗之美,由此產生了詩詞格律的規范要求。
它涉及中國文體學、音韻學、詞學、音樂學等多方面的學科,是中國古人對形式美高度關注后的產物。
近體詩的格律
近體詩包括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一部分五言絕句、一部分七言絕句。之所以說只是一部分的絕句,是因為絕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近體詩要求的古絕。近體詩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礎上擴充來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詩只須記住以下規律,不必背誦,也就自然掌握了。
折疊雙平雙仄是基本元素
五言詩可分成平平、仄仄和單平或單仄的組合。我們把這四個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組成了"步",再由"步"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組四種:第一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雙平步",后面的"雙仄步"與"單平步"互調;第二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皆是"雙仄步",后面的"雙平步"與"單仄步"互調。大家可以發現,每句開頭的第一個"步",一定是雙音步。
折疊相粘、相對、相錯
近體詩中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都叫做聯。"對",是每聯上下句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粘",是前聯的下句和后聯的上句的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同。"錯",則是對粘對規則的補充。
對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完全相對不相錯,比如上句是平平-平-仄仄,那么下句必然是仄仄-仄-平平。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必然是平平-仄仄-平。不但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以后的"單音步"和"雙音步"也相反。另一種是第一個"雙音步"相對,后面的相錯。這種情況只會產生在一首詩的第一二句,也就是首句入韻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了要押韻,則是仄仄-仄-平平。即第一個"雙音步"相對,后兩個"步",正對本應該是平平-仄,但為了押韻,要把前步(雙音步)與后步(單音步)互調,成為仄-平平。還有一種情況是上句是仄仄-仄-平平,下句則為平平-仄仄-平。即第一個"雙音步"相對,后兩個"步",正對本應為平-仄仄,為了押韻要把前步(單音步)與后步(雙音步)互調,就成為仄仄-平。這就是相錯的情形。
粘的情況比對還要簡單。大家記住一個口訣:相粘必相錯。因為粘的上句都是一聯的下句,那么只有兩種情況,就是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同對的規則一樣,首先滿足第一個"步",我們上面講過,第一個"步"一定是"雙音步"。對,是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粘,就是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同。那么,仄仄-仄-平平的下句--也就是下一聯的上句,前二字就可確認為仄仄,而后三字如果正粘,則亦為仄-平平,但這樣就麻煩了,變成上下句完全一樣了,這是不能允許的,于是要采取相錯規則,即變為平平-仄,一個整句連起來就是仄仄平平仄。而平平-仄仄-平的下句,第一個步既然要相粘,可確認為平平,后兩步,一個是雙音步,一個是單音步,也當相錯,是為平-仄仄,這樣,與平平-仄仄-平相粘的就是平平-平-仄仄。
格律詩寫作大全及賞析
詩詞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亦即七大要素):聲律、對仗、押韻、定句、定言、節奏、章法。
一、聲律:指講求平仄。(這里僅指狹義的聲律,廣義的聲律還包括用韻等詩詞在聲調上的規范和要求。)
1、句內平仄相間;
2、聯內句間平仄相對;
3、聯間鄰句間平仄相粘;
4、腳分明。
二、對仗:一般要求是除首尾兩聯可對可不對,可工對也可寬對之外,中間有多少聯都必須對仗,并且應是工對。(工對是指對仗嚴格工整的對子,寬對則相反。)
三、押韻:除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每隔一句,即偶數句尾押韻一次。要求主要有:
1、位置在偶數句尾;
2、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一般與對仗有關。不對仗以入韻為常,也可不入韻;對仗以不入韻為常,也可入韻。首句不入韻,五言較多,七言較少;
3、押平韻;
4、一韻到底,過去是這樣。但從理論上講,格律詩應是可以換韻的;
5、腳分明;
6、不可使用同一個字重復作韻;
7、不可大量連續使用同音的字作韻;
8、不可撞韻;
9、盡量避免擠韻(詩文中不恰當的地方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擾韻美效果,稱“擠韻”。)
10、盡量做到高要求:用韻上層樓。
四、定句:指每首詩有一定的句數。
五、定言:指每句有一定的字數,并且句句相等。
六、節奏:指格律詩有一定的節奏結構要求。詩句的意義結構必須與詩句的節奏結構相吻合。
七、章法:即格律詩的章法。主要內容有:整首句子成雙成聯、聯內相承、聯間遞轉、首聯起承、尾聯轉合等。
關于如何分析格律詩和如何分析格律詩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