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精神有哪些 辛棄疾的精神風貌
大家好,關于辛棄疾的精神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辛棄疾的精神風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辛棄疾除了愛國還有哪些品質(zhì)
辛棄疾深謀遠慮,智略超群。
平生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的辛棄疾,南歸后本來希望盡展其雄才將略,揮擁萬夫,橫戈殺敵,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辛棄疾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zhàn)復國的政治主張。
辛棄疾既有詞人的氣質(zhì),又有軍人的豪情。
辛棄疾寫詞,有著自覺而明確的創(chuàng)作主張,即弘揚蘇軾的傳統(tǒng),也實現(xiàn)了自我的創(chuàng)作主張,空前絕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經(jīng)歷、生命體驗和精神個性完整地表現(xiàn)在詞作中。
辛棄疾對民族苦難憂患的社會根源有著清醒深刻的認識。
辛棄疾的治軍思想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辛棄疾的治軍思想,突出地表現(xiàn)在“致勇”、“久任”和“合志并力”三方面。
“致勇”,即激勵和培養(yǎng)將帥、士兵的勇敢精神和士氣。辛棄疾認為:“行陣無死命之士,則將雖勇而戰(zhàn)不能必勝;邊陲無死事之將,則相雖賢而功不能必成。將驕卒惰,無事則已,有事而其弊猶爾,則望賊先遁,臨敵遂奔”。“惟有以致其勇,則惰者奮,驕者聳,而死有所不敢避。”通過“致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就可以提高,就可以做到守無不固,攻無不克。
“久任”,即對將帥不要輕易更換,要信任將帥。他主張對將帥的考察不能以一次勝敗為依據(jù),“誠以一勝一敗兵家常勢,懲敗狃勝,非策之上”,這一思想是針對北宋以來不重視將帥而提出的。
“合志并力”,即注意加強軍隊內(nèi)部的團結(jié)。辛棄疾認為軍隊如能做到“思有以和輯其心者,使之合志并力,協(xié)濟事功,則天下幸甚”。相反,軍隊內(nèi)部如不團結(jié),各人心存怨恨,就會把軍情泄露給敵人。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諫言表現(xiàn)了辛棄疾的什么精神品質(zhì)?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生前身后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zhàn)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一不躍然紙上。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xiàn)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fā)了“ 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xiàn)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辛棄疾的戰(zhàn)斗精神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翻譯: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zhàn)場上閱兵。 戰(zhàn)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tǒng)一國家的大業(yè),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發(fā)人。
寫作背景: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xiāng)歷夸(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zhàn)之苦,而有沙場征戰(zhàn)的熱烈。詞中通過創(chuàng)造雄奇的意境,抒發(fā)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jié)句抒發(fā)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zhàn)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zhàn)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zhàn)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zhàn)斗和勝利的結(jié)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fā),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于完成了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偉業(yè),贏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后,作者卻發(fā)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fā)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zhàn)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tǒng)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fā)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這首詞基調(diào)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jié)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jié)構(gòu)上也不同于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郁頓挫」的典型之作。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xiàn)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fā)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xiàn)。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寫作背景:這是《稼軒詞》中突出的愛國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內(nèi)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yè)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gòu)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做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xiàn)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盡用人才的憤懣。 整體感知:上闋,即景生情,追懷孫權、劉裕,表達對英雄事業(yè)的向往和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慨。 下闋,陳古警今,借劉義隆失敗的歷史教訓,警告韓侘胄不應草率對敵用兵;借廉頗自況,抒發(fā)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懣。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及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進一步擴大詞的題材,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以入詞的地步。為了充分發(fā)揮詞的抒情、狀物、記事、議論的各種功能,他創(chuàng)造性地融會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藝形式的優(yōu)長,豐富了詞的表現(xiàn)手法與語言技巧,從而形成辛詞獨特的風格,“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四庫提要》)。 辛詞藝術上的獨特成就首先表現(xiàn)在雄奇闊大的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決定于辛棄疾戰(zhàn)斗的經(jīng)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他詞里所表現(xiàn)的常是闊大的場景,戰(zhàn)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堅強性格的事物。他愛不怕霜欺雪壓的梅花,而不喜歡那經(jīng)不起風雨的桃李;愛磊落的長松,堂堂直節(jié)的勁竹,而不喜歡那瑟縮在寒風里的秋瓜與凍芋。他寫長劍是“倚天萬里”,寫長橋是“千丈晴虹”(〈沁園春〉《期思卜筑》),甚至寫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湯沐煙波萬頃”(〈賀新郎〉《賦水仙》)。突兀的堅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嫵媚可愛,而且奔騰馳驟,象萬馬的回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注:參看〈賀新郎〉《用韻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及〈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等詞。)。他詞里不僅出現(xiàn)“紅旗清夜,千騎月臨關”(〈水調(diào)歌頭〉《三山用趙丞相韻》),“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水調(diào)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等戰(zhàn)斗場景,就是對著水邊的鷗鳥,眼前的酒杯,攔路的松樹,也會發(fā)出軍令似的約束;看到紅紅白白的花朵,也會想起吳宮的訓練女兵;在幽靜的小窗里聽到外面的棋聲,也會想起重重圍城的被突破(注:〈念奴嬌〉《賦白牡丹,和范廓之韻》:“對花何似,似吳宮初教,翠圍紅陣。”又〈新荷葉〉《再和前韻》:“小窗人靜,棋聲似解重圍。”)。這些生動而夸張的描繪與想象,構(gòu)成辛詞豪放風格的特征。比之蘇軾,辛詞是更生動,更突兀,有時筆酣墨飽,氣勢飛舞,那是蘇詞里所沒有的意境。而由于他一直處在南北分裂時期,又經(jīng)常受到妥協(xié)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詞里也不可能有蘇軾那種空曠、灑脫的表現(xiàn)。 其次表現(xiàn)在比興寄托的手法上。由于辛棄疾是從北方“歸正”來的軍人(注:南宋王朝歧視那些從北方歸來的人物,稱他們?yōu)椤皻w正人”。),他的恢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的政治抱負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屢遭毀謗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辭;這就使他有時不能不采取幽隱曲折的比興手法,表現(xiàn)他百折不回的戰(zhàn)斗精神。這部分詞有時托兒女之情,寫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氣。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時閃現(xiàn)的電光,透露了這傾斜欲倒的百年大廈將要在暴風雨里崩坍的消息。下面這首他從湖北轉(zhuǎn)官湖南時寫的〈摸魚兒〉詞,是在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詞上半主要在通過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現(xiàn)他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半更托為蛾眉遭妒表現(xiàn)他對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是對當權的妥協(xié)投降派的詛咒,說他們總有一天要斷送了國家也葬送了自己。至于斜陽煙柳的諷刺昏暗王朝,就更明顯。《鶴林玉露》說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是相當可信的。辛詞這種手法繼承了《離騷》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同時接受了婉約派詞人的影響。由于作者還只能把恢復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對這王朝表示絕望的同時,就不能不給作品帶來了悲觀的色彩。 詞到了辛棄疾,開始運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認為他“掉書袋”。所謂“掉書袋”是指濫用書本材料來炫耀自己的淵博。辛棄疾的部分作品如選用和某一個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來對他頌揚,或全詞集經(jīng)語,都表現(xiàn)了這種封建文人的習氣。但是必須看到,辛詞更多地方的用典是為了托古喻今,象上舉〈永遇樂〉、〈水龍吟〉等詞所表現(xiàn)的,那實際上和他的比興、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處。 上述兩方面的藝術成就,表現(xiàn)了作家的愛國熱情、政治理想與丑惡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同時形成了辛詞的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喜遷鶯〉《謝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為謝》),在精神上它正和《離騷》一脈相通。 最后還要談一談辛棄疾駕御語言的能力。前人說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比之蘇軾,他不僅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還吸收了散文、駢文、民間口語入詞。不論經(jīng)、史、諸子、楚辭以至李杜詩、韓柳文,往往拈來便是,達到了劉勰說的“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龍·事類》)的地步。如他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詞上片結(jié)句用杜詩,下片結(jié)句用《三國志》注引《吳歷》,絲毫不見生搬硬套的痕跡。辛詞里象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 辛詞里有不少祝壽、迎送的應酬之作,又喜歡和韻、迭韻,以逞才使氣;或漫不經(jīng)心,以文字為游戲。部分作品由于用典或議論過多,未免艱深晦澀,缺乏詩的韻味。 辛棄疾的詞和陸游的詩是鼓舞南宋人民反對妥協(xié)投降、力爭抗金勝利的一對號角,在當時就產(chǎn)生很大影響。而且后來每當民族危機深重的時候,它們的影響就越大。南宋后期的劉克莊、金末的元好問,以及近代的梁啟超,都特別喜愛或推重他的詞,這不僅出于個人的愛好,同時是當時的民族危機促使他們要從這些作品里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棄疾詞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成就
辛棄疾的主要內(nèi)容是抒寫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具體體現(xiàn)在:
1、抒發(fā)統(tǒng)一中原的雄心壯志。?
辛棄疾早年生活在北方,參加過抗金斗爭,南歸后日夜不忘恢復中原,因此,他用詞反復的書寫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戰(zhàn)斗激情。
2、抒發(fā)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憤慨。?
辛棄疾有勇有謀,以抗金救國為己任,但是,南宋朝廷卻沒有重用他,反而還猜忌他,疏遠他,投置閑散任地方小官長達二十余年,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不平。在許多登臨懷古的詞作中,這種情感強烈地表現(xiàn)了出來。
3、批判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
整個南宋,上層官僚集團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主和派和主戰(zhàn)派的斗爭。而主和派幾乎占的都是上風。詞人對此是十分憤慨。在他的愛國詞中大量對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進行抨擊。
辛棄疾的藝術成就:
1、辛棄疾的成就表現(xiàn)在雄奇闊大的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
決定于辛棄疾戰(zhàn)斗的經(jīng)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他詞里所表現(xiàn)的常是闊大的場景,戰(zhàn)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堅強性格的事物。
他愛不怕霜欺雪壓的梅花,而不喜歡那經(jīng)不起風雨的桃李;愛磊落的長松,堂堂直節(jié)的勁竹,而不喜歡那瑟縮在寒風里的秋瓜與凍芋。生動而夸張的描繪與想象,構(gòu)成辛詞豪放風格的特征。
2、辛棄疾的成就表現(xiàn)在比興寄托的手法上。
由于辛棄疾是從北方“歸正”來的軍人,他的恢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的政治抱負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
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屢遭毀謗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辭;這就使他有時不能不采取幽隱曲折的比興手法,表現(xiàn)他百折不回的戰(zhàn)斗精神。這部分詞有時托兒女之情,寫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氣。
擴展資料:
辛棄疾的文學成就:
辛棄疾現(xiàn)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
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nèi)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diào)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
辛棄疾的文也值得稱道。他的政論文與詞一樣,筆勢磅礴,充滿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證據(jù),嚴密的論證,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因此,后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只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
仕途成就: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他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
現(xiàn)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zhí)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辛棄疾
辛棄疾的愛國主義思想?
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1、表現(xiàn)在他的“整頓乾坤”的急切愿望與祖國依然關河破碎、寶刀無所用的冷酷現(xiàn)實的矛盾所引起的憤激中。
辛棄疾寫過許多登山臨水,友朋聚散的詞,每當他目窮千里或送往迎來之際,總有著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憤情。所謂“其他恨”者,實即“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之恨。《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闋,就是面對天水一碧的壯闊秋色所觸起的“江南游子”——這個原本是中原壯士的憤懣情懷的吐露。
全詞傾訴著山河含恨、吳鉤空握;歲月流逝、壯志空懷的憂郁、苦悶。一個愛國志士不愿消沉閑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2、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還具體表現(xiàn)在對整頓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現(xiàn)在對歷史上為統(tǒng)一事業(yè)作出貢獻的英雄的崇敬上。
他緬懷上自大禹下至孫權、劉裕這些有志大一統(tǒng)的人物,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這樣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懷念古人是為了呼喚今人,是希冀有這樣的英雄來“補天裂”。這里僅想舉兩首詞為例略作闡說。
3、辛詞的愛國主義精神又表現(xiàn)在對南宋君臣偷安宴樂的諷喻和揭露中。
辛棄疾將悲慨化為憤火,是對當時主戰(zhàn)的正義之聲不得振起而議和的聲浪起伏不息的憤怒。
擴展資料
辛詞以其內(nèi)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chuàng)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后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后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棄疾作為南宋朝臣而寫的《議練民兵守淮疏》,表達了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zhàn)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
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辛棄疾
關于辛棄疾的精神有哪些和辛棄疾的精神風貌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