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梅者是如何摧殘梅的 梅被摧殘的根本原因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鬻梅者是如何摧殘梅的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梅被摧殘的根本原因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病梅館》的賞析
原文: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賞析一:
《病梅館記》作于1839年(據(jù)吳昌綬《定庵年譜》,為道光十九年)。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為自己新辟梅園命名“病梅館”而作的散文。題目又名《療梅說》。
從題目字面上看,寫作對象是“梅”,落筆重點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讀者深思。文章這樣定題說明作者“歌泣無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發(fā)的。“記”是記事文體的一種,更見本文所寫內(nèi)容的真實。從文章內(nèi)涵來看,托物言志,以梅議政,對封建統(tǒng)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現(xiàn)象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對追求個性解放和要求變革的進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語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產(chǎn)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療梅的行動和決心。第三段,抒寫自己辟館療梅的苦心。
開頭從梅的產(chǎn)地入題,列舉出江寧的龍蟠,蘇州的鄧尉、杭州的西溪,都盛產(chǎn)著稱于世的梅花,引出敘議的對象。在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古代歷來以青松、翠竹、白梅、黃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來比喻志士仁人,以它們的蒼勁、堅韌、俊俏、雅潔的特性來比喻人的堅貞、高潔的品格。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韻味和情致。“皆產(chǎn)梅”,一字“皆”,既說梅分布之廣,又說梅產(chǎn)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勝數(shù),江浙一帶尤為人才濟濟,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墊一筆。這里,作者調(diào)動讀者的藝術(shù)知覺去回味這點石成金之筆。魯樞元在《作家的藝術(shù)知覺與心理定勢》一文中這樣說過:“優(yōu)秀的作品,字里行間似乎包含著訴之不盡的意蘊和情致,一個詞就是一個表象,一句話就是一個意象,一段話就是一種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關(guān)經(jīng)驗、意緒、思維、情趣全部濃縮在作品之中了,這樣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無窮。”本文起手就把讀者置入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蘊。先寫梅的產(chǎn)地,也為全文的敘議打下了基礎(chǔ)。下文接著從三個方面層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產(chǎn)生的緣由。一是有些人以陳腐的審美情趣和賞梅觀點去品梅。這些人認為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而“直則無姿”“正則無景”“密則無態(tài)”,以他們的好惡作為品梅的標準。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個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準確簡練、對比鮮明地擺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觀:曲、欹、疏為美,直、正、密為丑。這里顯然是托梅寫人,影射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其封建專制,實行嚴酷的思維統(tǒng)治,戕害剛正、忠貞、富有朝氣的人才,鉗制人們成為屈曲、奸邪、蠅營狗茍、唯唯諾諾的庸才和奴才。作者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產(chǎn)生病梅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二是文人畫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觀點來夭梅、病梅的。文中寫道,這些封建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說明他們有見不得人的意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繩天下之梅”,才是他們的本意。他們就是要把“曲”“欹”“疏”作為標準,而將“天下之梅”“斫直”“刪密”“鋤正”,以達到他們“夭梅”“病梅”的罪惡目的。寥寥數(shù)語,嚴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畫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惡。這里的文人畫士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他們大興文字獄,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詩句也會引來禍殃;他們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現(xiàn)了“萬馬齊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刪”“鋤”,一字一箭,連連戳穿了產(chǎn)生病梅的社會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的猙獰面目。對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罪惡,作者還這樣寫道:“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僇(lù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乙丙之際著議策九》)。只要出現(xiàn)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就群起而督責、束縛,以至于摧殘、扼殺他們。這就是斫正刪密鋤直,“以夭梅病梅”的具體內(nèi)容。在這一層的字里行間隱含著作者極大的悲憤。三是有些人助紂為虐的卑劣行徑。這是幫兇者所為。要養(yǎng)出橫斜、疏朗、彎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賺錢的人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夠辦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強行地“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里一連用六個動賓短語,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們,趨炎附勢,投合其主子的意圖,極盡扼殺人才之能事,他們采取各種摧殘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剛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氣,豢養(yǎng)奸佞邪惡的小人。六個動詞用得十分精當:“斫”字揭露他們對剛正廉潔人才的粗暴排斥,“刪”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嚴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慘遭扼殺,“鋤”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蠻橫地遏制、壓抑人才蓬勃的朝氣;而“養(yǎng)”字栩栩如生地勾畫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豢養(yǎng)、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惡用心。從而強烈地譴責、抨擊了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戕賊人才的罪惡。“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刪”“夭”“鋤”“遏”等罪惡行徑所造成的后果。這句照應開頭,“江浙之梅”是總括“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的文意;“皆病”點明受害面極廣,病梅之多──這是“文人畫士”戕害的惡果。于是筆鋒直指文人畫士:“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禍”“烈”總結(jié)了人才受害之慘。“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雜詩》中作者所寫的“萬馬齊喑究可哀”,清王朝扼殺人才,到處是死氣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嘆,作者無限同情,滿懷憤慨,無情地痛斥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行徑。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會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寫自己療梅的經(jīng)過和期望。“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緊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無一完者”,緊扣上文“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哀憐、義憤之情洋溢、迸發(fā),回腸蕩氣,自然引出“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慘遭扼殺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訴的語言,同情、憤激的情調(diào),令讀者“心有靈犀一點通”,激起了共鳴。作者俯視了病梅產(chǎn)生的社會現(xiàn)實,又洞察到產(chǎn)生病梅的社會根由,并不消極、低沉,而是“予購三百盆”,“誓療之”,行動何等果敢,態(tài)度何等積極,語言何等深沉。“療”梅的方法是“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縱之順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對人才的束縛,讓人才獲得自由發(fā)展,個性得到解放。“毀其盆”,“解其棕縛”,就是要摧毀封建統(tǒng)治禁錮人才的精神枷鎖。“必復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讓人才發(fā)揮聰明才智,各種人才都能人盡其才。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聲。作者“療梅”的描寫,曲折地反映了他對于殘酷統(tǒng)治的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渴望。從遣詞造句看,句式簡短,節(jié)奏急促,筆力遒勁,讓讀者感受到“療梅”急不可待,決心不可動搖。“購”“療”“縱”“順”“毀”“解”“復”“全”等動詞寫出了一系列療梅的行動及其決心,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專制主義壓抑、束縛的滿腔義憤和對抗現(xiàn)實社會中專制淫威的斗爭激情。“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旗幟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斗爭決心。“予本非文人畫士”,表明與他們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詬厲”,表現(xiàn)了敢于面對社會現(xiàn)實,針砭時弊,毫不畏懼,不怕打擊,不怕迫害,決心與封建統(tǒng)治階級斗爭的思想。“辟病梅之館”,點明題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兩段,由寫病梅到寫病梅之館。最后一段,寫療梅的心志。用“嗚呼”這一嘆詞引出議論。“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照應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時間,空閑的田地。實際是慨嘆自己暇日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殺的局面,所以用反問句式“安得使予……也哉”來抒寫“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的心志。末尾這一嘆,以議論方式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堅持斗爭的志向。
龔自珍是我國19世紀上半期一個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慶、道光)是中國封建社會日趨解體、沒落,面臨崩潰,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過渡時代的開始階段。在這一歷史新階段,資產(chǎn)階級剛從封建主義的土壤中露出一點嫩芽。他對封建國家的新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帶有極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種特有的敏銳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把文學創(chuàng)作與“當今之務”聯(lián)系起來,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了對清王朝腐敗政治的不滿,對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厭惡,對腐朽、黑暗的現(xiàn)實政治、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并發(fā)出改革的呼聲,提出改良的主張。他首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種“譏切時政,詆誹專制”的風氣;追求個性解放成了他詩文中的特有情調(diào)。《病梅館記》是在這方面寫得最動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這篇議論小品文,以小見大,通過植梅的生活瑣事,反映了作者在專制主義的壓制和束縛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解放的思想。文章中“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要讓梅樹獲得自由的舒展,勃發(fā)而健康地生長,反映了他對殘酷統(tǒng)治的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處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的時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以文字獄、八股文扼殺一切聰明才智,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萬馬齊喑”的陰云籠罩著全國大地。作者眼見到清王朝現(xiàn)實統(tǒng)治為“日之將夕”,在《病梅館記》中,他借梅喻人議政,強烈要求改革政治,擺脫摧殘人性的專制淫威,打破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追求個性解放。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傷了它的天性,梅樹應該以它蓬勃的生機,以它的自然形態(tài)健康生長,這樣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個性。作者的這個思想認識正是他與束縛個性的現(xiàn)實社會對抗的表現(xiàn)。
對腐朽的現(xiàn)實政治、社會進行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是龔自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無論寫什么題材,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從全局著眼,從政治、社會的高度看問題,作客觀的、公正的對于現(xiàn)實政治、社會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寫于鴉片戰(zhàn)爭前夕(1839年,作者48歲)的《病梅館記》,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內(nèi)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
適應其思想內(nèi)容表達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館記》采用小品文樣式,運用以梅喻人,借題發(fā)揮、托梅議政的曲筆,透過植梅、養(yǎng)梅、品梅、療梅的生活瑣事,由小見大,表現(xiàn)了破除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鮮明政治觀點和主張。文章段段寫梅,處處寫梅,通篇寫梅,產(chǎn)梅之地、夭梅之由、嘆梅之病、療梅之志、療梅之法,層層寫來,有敘有議,每一段,每一層,都影射腐朽的現(xiàn)實政治,矛頭指向?qū)V浦髁x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抨擊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壓制、摧殘的罪行,表達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錮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個性解放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統(tǒng)治下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的反抗情緒和改革時政的要求
賞析二:
龔自珍生活在滿清帝國腐朽沒落、行將崩潰的時代。他敏銳地預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復興國家。對內(nèi),他主張改革農(nóng)田占有、海疆通商、科舉考試、幣制等方面的陋規(guī);對外,他主張堅決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甚至打算親自去前線籌劃抗英斗爭。對我國西北地區(qū)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視,提出過鞏固西北邊防的有遠見的重要建議。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現(xiàn)一種新的社會力量的“風雷”,以掃蕩“萬馬齊喑”的局面。當然,龔自珍的改革主張,還是想維護滿清政府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對封建統(tǒng)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況且,他的改良設(shè)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對和他自己所處的無權(quán)地位而難于實施。但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批判舊制度的勇氣,還是應該肯定的。他的改良主義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對以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維新運動有著重要的影響。
龔自珍的創(chuàng)作成就以詩為最高,語言瑰麗、奇巧、多彩,內(nèi)容大都表現(xiàn)他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他的散文,內(nèi)容廣泛,形式多樣,縱論古今,側(cè)重于批判現(xiàn)實,倡言改革。由于當時思想統(tǒng)治的嚴酷和他所受的時代、階級的局限,某些作品帶有晦澀艱深的缺點。《病梅館記》就是一篇針砭時弊而又寓意隱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寫“病梅”,后一部分寫“療梅”。文章開頭,在簡要敘述了梅的產(chǎn)地以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一段關(guān)于評梅的美丑標準的議論,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用犀利的文筆詳寫病梅的原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號”,也不便號召種梅的人“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于是暗通關(guān)節(jié),讓第三者來轉(zhuǎn)告花農(nóng),讓花農(nóng)們“斫其正,養(yǎng)其旁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正因為這樣,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對所購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決心要“療之:縱之順之”。他下定決心要“療梅”了。他準備花五年時間使這些病梅“復之全之”,并且“甘受詬厲”,專辟一個病梅館來調(diào)理療養(yǎng)病梅。作者還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閑田”,愿盡畢生的精力來療治江浙一帶大量的病梅。
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說梅,沒有一句題外的話,而實際上卻是以寫梅為名,以喻人為實,字字句句譏切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偏愛病態(tài)的梅,致使梅花受到嚴重摧殘為例,影射滿清王朝施行嚴酷的思想禁錮,摧殘人才的罪惡行徑。那“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正暗指封建統(tǒng)治者這種見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刪密,鋤正,暗示出這些封建統(tǒng)治者是怎樣殘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為、有骨氣的人才的。他們所企求的是一些頑鈍無恥、冥頑不靈、唯唯諾諾的奴才,以維持那黑暗腐朽、搖搖欲墜的反動統(tǒng)治,這就是他們認為梅花以曲、欹、疏為美的真實意思。關(guān)于這一些,龔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際著議第九》一文里明確地作過正面說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不管是士子還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鉤沉論一》中進一步指出,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黑暗統(tǒng)治,是決不讓有才能的人有所作為的,他們“去人之廉以快號令,去人之恥以崇高其身,一人為剛,萬夫為柔”,竭力摧毀人們的廉恥,讓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們的奴才。所以說,這篇《病梅館記》,作者只不過是托物喻人,借梅議政,用藝術(shù)形象來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罷了。
作者決心療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發(fā)展,這就表示了他對于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種正視現(xiàn)實,渴望沖破黑暗時代的戰(zhàn)斗情緒。然而,龔自珍是清醒地估計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療治“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難以實現(xiàn)的。所以,文章以感嘆作結(jié),發(fā)出深沉的感慨
蘇杭多產(chǎn)梅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蘇州多產(chǎn)梅
【參考譯文】 蘇杭盛產(chǎn)梅。
有的人說:“梅樹以枝干彎曲、傾斜、稀疏為美。”固然如此。
但是梅樹的枝干的傾斜、稀疏、彎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賺錢的人以他們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畫這士這種獨特的癖好的隱情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讓他們)砍掉端正的,培養(yǎng)傾斜的側(cè)枝,剪去筆直的枝條,阻遏它的生機,這樣來謀取高價,于是江浙的梅都樹都病殘了。
文人畫士所造成的禍害的酷烈,竟到了這樣的地步啊!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殘的。我為它們流了三天淚,于是發(fā)誓要治好它們。
放松它們,讓它們順著自己的本性長,毀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種在地里,解開捆綁它們的繩。 唉!我怎樣才能擁有很多空閑的時間,又有很多空閑的田地,大量貯藏蘇杭的病梅,耗費畢生的時光來治療這些病梅呢?。
2. 文言文“蘇州多產(chǎn)梅
蘇杭盛產(chǎn)梅。有的人說:“梅樹以枝干彎曲、傾斜、稀疏為美。”
出自:
《病梅館記》
作者:
龔自珍
原文: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賞析:
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本文寫于1839年,正是鴉片戰(zhàn)爭前夕,作者托梅議政,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束縛人們思想,壓抑,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
3. 閱讀文言并回答問題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
1.《病梅館記》 龔自珍 2.(1)梅以枝干彎曲為美,筆直了就沒有風姿。
(2)于是江蘇、浙江的梅者病殘了。文人畫士所造成的禍害的酷烈,竟到了這個地步啊! 3.三句引用的話,表面是說明一些人對梅的審美標準,實際上是影射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
他們扼殺那些有才能、有骨氣的正直的人,專門選用那些邪佞、毫無生氣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先退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然后逐步轉(zhuǎn)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士”利用這種審美觀的險惡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
4. 關(guān)于贊揚梅花的文言文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譯文
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產(chǎn)梅。有人說:"梅以枝干彎曲為美,筆直了就沒有風姿;以枝干橫斜為美,端正了就沒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為美,稠密了就沒有姿態(tài)。"本來嘛,這些文人畫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告,大聲號召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刪掉繁密的,鋤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狀,弄成病態(tài),拿這作為職業(yè)來賺錢。梅的枝干的橫斜、疏朗、彎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賺錢的人能憑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畫士這獨特偏嗜的隱衷明白告訴賣梅的人,(使他們)砍掉端正的,培養(yǎng)橫斜的側(cè)枝,刪掉繁密的,殺害它的嫩枝,鋤掉筆直的,阻抑它的生機,這樣謀求高價:于是江蘇、浙江的梅都病殘了。文人畫士所造成的禍害的酷烈,竟到了這個地步啊!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殘的,沒有一盆完好的。已經(jīng)為它們流了三天淚,于是發(fā)誓要治好他們:我放開它們,順著它們的天性,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種在地里,解開捆綁它們的棕繩;以五年為期限,一定要使它們恢復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態(tài)。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甘心情愿受到辱罵,設(shè)立一個病梅館來貯存它們。
唉!怎樣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的時間,又有很多空閑的田地,來大量貯存江寧、杭州、蘇州的病梅,盡我一生的時光來治療病梅呢? 29
5. 梅的文言文
姜夔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jié)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6. 文言文,梅圃君,答案
梅圃君,長沙人,周氏,諱克開,字乾三,梅圃其自號也。
以舉人發(fā)甘肅,授隴西知縣,調(diào)寧朔。其為人明曉整理,敢任煩劇,耐勤苦。
寧朔屬寧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漢來、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狹而深,又頗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 *** 于河,故旱澇皆賴焉。
唐延渠暗洞壞,寧夏縣吏填暗洞,而引唐渠水盡入漢渠,以利寧夏民,而寧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復舊制,兩縣皆利。
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設(shè),長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門皆壞,民失其利,君修復之,皆用日少而成功遠,君在寧夏多善政,而治水績最著,民以所建曰周公閘、周公橋云。尋擢貴州都勻知府,從總督吳達善、侍郎錢維城治貴州逆苗獄,用法有失當者,力爭無少遜。
調(diào)貴陽,亦強直忤巡撫宮兆麟,因公累解職。引見,復授山西蒲州知府,調(diào)太原;清厘積獄,修復風峪山堤堰,障山潦,導之入汾。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過降官,復再擢為浙江糧儲道。當是時,王亶望為浙江巡撫,吏以收糧毒民以媚上官者,習為恒矣;君素聞疾之。
至浙,身自誓不取纖毫潤,請于巡撫,約與之同心。撫臣姑應曰:“善!”而厭君甚,無術(shù)以去之也。
反奏譽君才優(yōu),糧儲常事易治,而其時海塘方急,請移使治海塘。于是調(diào)杭嘉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勞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貪敗。
世言茍受君言,豈徒國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貧甚,天下稱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曰:梅圃乾隆間循吏也夫為循吏傳史臣之職其法當嚴不居史職為相知之家作家傳容有泛濫詞焉余嘉梅圃之治為之傳取事簡以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傳當無愧云(據(jù)姚鼐《周梅圃君家傳》,略有改動)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梅圃君,長沙人》閱讀答案A.以利寧夏民,而寧朔病矣 疾病B.君在寧夏多善政,而治水績最著 顯著C.清厘積獄,修復風峪山堤堰 監(jiān)獄D.吏以收糧毒民以媚上官者,習為恒矣 放毒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A.①以舉人發(fā)甘肅,授隴西知縣 ②民以所建曰周公閘、周公橋云B.①梅圃其自號也 ②其為人明曉整理,敢任煩劇C.①君治渠使狹而深 ②久而首尾石門皆壞D.①君素聞疾之 ②而厭君甚,無術(shù)以去之也7.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xiàn)周梅圃“明曉事理”的一組是(3分)①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 ②君治渠使狹而深,又頗改其水道,渠行得安③君力督工修復舊制,兩縣皆利 ④引見,復授山西蒲州知府,調(diào)太原⑤以過降官,復再擢為浙江糧儲道 ⑥身自誓不取纖毫潤,請于巡撫,約與之同心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周梅圃,名克開,乾隆舉人,他先被派到甘肅隴西做知縣,后調(diào)任寧朔,他整修黃河邊的灌溉水渠,盡量使各方百姓受益,深得廣大民眾愛戴和感激。B.周梅圃作為都勻知府跟隨總督吳達善和侍郎錢維城審辦苗人叛亂案件,堅持以法律為準繩行事,對案件辦理不當之處敢于據(jù)法力爭,毫不讓步。
C.浙江巡撫王亶望因為周梅圃要求自己為官清廉而特別厭惡他,并找個借口使周梅圃被調(diào)到杭嘉湖任海防道之職,但自己最終也因貪污而身敗名裂。D.周梅圃一生為官清廉勤勞,姚鼐雖非史官,但贊賞周梅圃的政績,因而為他寫了這篇家傳,并覺得即使史官用這篇家傳做史傳材料也不會覺得有愧。
9.斷句和翻譯。(10分)(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4分)梅圃乾隆間循吏也夫為循吏傳史臣之職其法當嚴不居史職為相知之家作家傳容有泛濫詞焉余嘉梅圃之治為之傳取事簡以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傳當無愧云(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①身自誓不取纖毫潤,請于巡撫,約與之同心。
②世言茍受君言,豈徒國利,亦其家之安也。參考答案:《梅圃君,長沙人》閱讀答案5.(3分)B(A困敝、受害 C案件 D殘害)6.(3分)B(代詞,他。
A介詞,憑著;介詞把。C連詞,表并列,又;連詞,表承接,就。
D代詞,它,指事;代詞,你。)7.(3分)C8.(3分)B(從通篇文意看,是作者姚鼐不會覺得有愧,而不是史官不會覺得有愧。)
9.(10分)(1)梅圃/乾隆間循吏也/夫為循吏傳/史臣之職/其法當嚴/不居史職/為相知之家作家傳/容有泛濫詞焉/余嘉梅圃之治/為之傳/取事簡/以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傳/當無愧云(錯、漏三處扣1分,扣完為止。)(2)①到浙江后,自己對自己發(fā)誓不(從收糧之事中)獲取絲毫好處,為此向巡撫請示,并與他約定同此心愿。
(“潤”1分,大意2分,大意2分要落實在后兩句“請于巡撫”和“約與之同心”上。)②世人說如果當初王亶望能聽從你的話,難道只對國家有利,也有利于倉自己身家安穩(wěn)啊。
(“徒”1分;大意2分,其中補出省略內(nèi)容給1分,譯對“亦其家之安也”一句的大意給1分。)【參考譯文】梅圃,長沙人,姓周,諱號克開,字乾三,梅圃是他自己起的號,憑借舉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肅,被任命為隴西知縣,調(diào)往寧朔。
他為人懂得事理,敢作敢為,做事情有魄力,刻苦耐勞。寧朔屬于寧夏府,并河有三條水渠:叫做漢來、堂延、大清,都是引河水入渠,用來灌溉百姓的農(nóng)田。
唐延渠經(jīng)過的地方多。
7. 誰知道有那些寫梅花的文言文
病梅館記
龔自珍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記超山梅花
〔清〕林紓 夏容伯同聲,嗜古士也,隱于棲溪。余與陳吉士、高嘯桐買舟訪之。約尋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淺瀨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見梅花。里許,遵陸至香海樓,觀宋梅。梅身半枯,側(cè)立水次;古干詰屈,苔蟠其身,齒齒作鱗甲。年久,苔色幻為銅青。旁列十余樹,容伯言皆明產(chǎn)也。景物凄黯無可紀,余索然將返。容伯導余過唐玉潛祠下,花乃大盛:縱橫交糾,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徑。遠馥林麓,近偃陂陀;叢芬積縞,彌滿山谷。幾四里始出梅窩,陰松列隊,下聞溪聲,余來船已停瀨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盡適相值也。是晚仍歸棲溪。 遲明,復以小舟繞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野水古木,渺滯翳,小徑岐出為八、九道,抵梅而盡。至乾元觀,觀所謂水洞者。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石狀豁閜,陰綠慘淡。石脈直接旱洞。旱洞居觀右偏。三十余級,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風水蕩擊之聲。同游陳寄湖、滌寮兄弟,爇管入,不竟洞而出。潭之右偏,鐫“海云洞”三大字,宋趙清獻筆也。尋丁酉軒父子石像,已剝落,詩碣猶隱隱可讀。容伯飯我觀中。余舉觴嘆息,以生平所見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霽后,花益奇麗,過于西溪。”然西溪余兩至,均失梅候。今但作《超山梅花記》,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陳壽慈于福州。壽慈亦嗜梅者也。
高中必修一《病梅館記》優(yōu)質(zhì)課教案
《病梅館記》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產(chǎn)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療梅的行動和決心。第三段,抒寫自己辟館療梅的苦心。下面是其優(yōu)質(zhì)課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
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結(jié)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重點、難點】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議政,用藝術(shù)形象來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
語言揣摩。
【解決辦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結(jié)構(gòu)嚴謹,寓意深刻。由于學生與那個時代相隔很遠,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可先從兩個方面人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首先,可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引出本文,用詩中所表現(xiàn)的主題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感情強烈的特點。看看這樣的特點與作者感情的抒發(fā)是如何統(tǒng)一在一起的。
【學生活動】
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理解內(nèi)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二、導入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的《已亥雜詩》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館記》。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誦讀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語言表層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產(chǎn)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chǎn)地:“江寧之龍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chǎn)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是,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于是,他們暗通關(guān)節(jié),讓第三者來轉(zhuǎn)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予購三百盆”而“誓療之”,可見其行動的果斷;“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
教學時可用問題引導:
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nèi)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jié),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nèi)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nèi)容,如:“或曰:……密則無態(tài)。”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xiàn)象,作者的表現(xiàn)是什么?
——泣療貯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5.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nèi)容。
六、熟讀
學生熟讀成誦。
七、作業(yè)
1.辨析下面多義詞的詞義。(課后練習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讓,命令)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驅(qū)使)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重病)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使……病)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縛(解開,解下)
后雖經(jīng)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解釋)
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緩和)
[本]
予本非文人畫士(本來,原本)
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根本,基礎(chǔ))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考察,推究)
[窮]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使窮盡,用盡)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完結(jié).終了)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走到盡頭)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不得志)
2.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說梅,有沒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tǒng)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jù)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yè)。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fā)展。“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tài)。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的。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與他的《已亥雜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2.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層意義和言外之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 封建統(tǒng)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yǎng)、遏 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豢養(yǎng)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 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措施:購、縱、順、毀、埋、解、復、全、辟、貯 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
療梅的愿望:誓、必、甘、窮 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3.抽查課后練習一的完成情況。
根據(jù)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引用的話有什么作用?作者為什么說“固也”?)
三句引用的話,表面是說明一些人對梅的審美標準,實際上是影射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他們扼殺那些有才能、有骨氣的正直的人,專門選用那些邪佞、毫無生氣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先退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然后逐步轉(zhuǎn)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土”利用這種審美觀的險惡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
(2)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實際正是文入畫士的幫兇,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斫其正……遏其生氣”,這些殘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卑鄙伎倆,他們迫害有才能、有作為、有骨氣的人才,所企求的則是一些卑鄙無恥、唯唯諾諾的奴才。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這幾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嗚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這段話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quán)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jié)。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不容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會受到他們的攻擊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襯托出他堅定地追求個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5.作者為什么采用隱晦的手法?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促進學生理解。
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之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龔自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敏銳地預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對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烈地呼吁社會改革與個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掃除“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館記》就寫作于這樣一個時代。
三、鑒賞語言
本文用詞十分準確、形象。如談到一些人對梅的審美觀時,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個形容詞,準確簡練、對比鮮明地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對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語言十分精當:“斫”字揭露他們對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殘;“養(yǎng)”字形象地點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豢養(yǎng)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刪”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讓人才發(fā)揚蓬勃的朝氣。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主要是通過“縱”“順”“毀”“解”和“復”“全”“貯”這些準確而精練的動詞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連串動詞顯示的是一系列行動,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滿腔悲憤和戰(zhàn)斗激情。
本文還用了許多整齊、富有感情色彩的語句,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這幾句形成排比,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那些人的評梅標準。又如:“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幾個整齊的句子,寫盡了統(tǒng)治者扼殺人才的種種手段,也蘊含著作者的滿腔悲憤。
讓學生欣賞自己喜歡的語句。
四、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結(jié)合課文及相關(guān)詩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戰(zhàn)斗意志。學生可自由發(fā)揮,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
文言文《美與丑》
1. 《美與丑》古文翻譯
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1)其惡者貴,美者賤
譯:那個長得丑的很顯貴,長得美的很卑賤。
(2)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譯: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覺得她丑了。
(3)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譯:品行高尚卻能去掉自認為高尚的念頭,(這樣的人)到哪里去會不好呢!
2. 【小學六年級作文《美與丑》】
愛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向往美,追求美,渴望建立一個只有美而沒有丑的世界,這恐怕是幻想中的天國了.在這個世界里,大自然締造了美麗的蝴蝶,也締造了丑陋的蒼蠅;締造了芳花,也締造了毒草;給予人生的喜悅,同時又給予人生的遺憾……美與丑總是形影相隨,還往往集于一身.你看,自然界中,兔子雖然善良,但太懦弱,老虎雖然勇敢,但太兇殘……歷代名人中,龐士元面丑而心智,張易之面秀而心惡……可以說,有時美中見丑,有時又丑中見美.如何來正確理解美與丑呢?我覺得美可以表現(xiàn)在優(yōu)良品德、高尚情操的內(nèi)心 美上,也可以表現(xiàn)在衣著漂亮、儀表美觀的外表美上.當然,內(nèi)心美和外表美是相輔相成的,而任何時候,都是內(nèi)心美比外表美更為重要.且看,海虞北路上一個個橢圓形的花壇里擺放形態(tài)各異的花兒,美麗至極,成了常熟城里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這時,一位看上去風度翩翩、紳士般的青年男士迎面走來,伸手摘起一朵鮮花,獻給自己的親友.這一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覺得,他雖然穿得一塵不染,且面目清秀,但他一點兒也不“美”,心胸是那樣的狹窄,一心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再看看那些大清早就起來為人們服務的清潔工,他們身穿橘黃色服制,貌不驚人,全身臟兮兮的,但所到之處,都一塵不染.我覺得,他們雖然相貌不美但有一顆純潔的心靈,這才是真正的“美”,這才是令人敬佩之“美”.同學們,讓我們擺正“美”與“丑”的關(guān)系.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的心靈更純潔。
3. 懂古文的進,(道德經(jīng))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1),美言不信(2).善者(3)不辯(4),辯者不善.知者不博(5),博者不知.圣人不積(6),既以為人己愈有(7),既以與(8)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9);人之道,為而不爭(10).【注釋】 (1)信言不美:信言,誠實的話,真話.美,漂亮、華麗.誠實的言淡是不漂亮的.(2)美言不信:華麗的言淡是不誠實的.本章一開頭,老子便以一系列格言式的話語,闡述自己的辯證思想.誠實的話,由于它的樸質(zhì),所以并不華麗、動聽;華美的言語,由于它的動聽,往往虛飾夸張.老子通過真與美(以及后面涉及的善與辯、知與博)等對立范疇,實際上討論了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等矛盾對立的一系列問題,說明事物的外在形態(tài)與內(nèi)在本質(zhì)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恰恰是相反的.正因為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看重表面現(xiàn)象,看不透或不愿直面表象背后的東西,因此老子才以絕對的方式揭示這個矛盾.(3)善者:此"善者"可以理解為善良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善于言說的人.今從后者,則與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思想是同一個意思.(4)辯:能說會道,有口才.(5)知者不博:一說博是顯示自己懂得多,賣弄的意思,即真正懂的人并不賣弄.一說博是廣博,即真有知識的人不廣博.今從后者.知識越專精,相對來說,就越狹窄;博雜的人往往不可能在某一領(lǐng)域有所建樹,這就是"博者不知".(6)積:指私自保留、積藏.(7)既以為人己愈有: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有,富有.(8)與:給予.(9)利而不害:利物而不害物".(10)為而不爭:幫助人而不與人爭奪.老子深惡痛絕人類的私欲與爭奪,提出"不爭"的思想,這個"不爭"并非消沉頹廢,而是要人們順任自然去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有"道"者即老子的所謂"圣人",便是一種理想的人格.他本著自然的心境去作為,有所成就卻不據(jù)為已有,永遠幫助別人.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真可謂淡泊自然、了無包袱.【譯文】 誠實的言談并不漂亮,漂亮的話語并不誠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懂的人并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盡可能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法則,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準則,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
4. 有關(guān)美與丑的文言文長點的
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讀譯]天下人都知道因為美而認為是美,自己產(chǎn)生了丑。
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無彼此相生,難與易的相互成就,長短也是相互比較而出,高下滿盈相當,音和聲相互協(xié)調(diào)而成,前后相隨而韻。
所謂永恒,圣人以無為而為處事,實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規(guī)律,不強行規(guī)范其生長,一切按照自然法則的生長,扶持萬物成長不據(jù)為已有,為萬物成長而不恃所能,因為不居功強求,反而是功績隨道永存。2.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翻譯; 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麗。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美?”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談話,又問他:“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美麗;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不如。
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里的嬪妃和身邊的親信,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判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nèi)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偶爾有人來進諫;一年以后,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敵國。
3.原文;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
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翻譯: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產(chǎn)梅花。
有人說:"梅以枝干彎曲為美,筆直了就沒有風姿;以枝干傾斜為美,端正了就沒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為美,稠密了就沒有姿態(tài)。"本來如此。
這些文人畫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布,大聲號召用這個標準來規(guī)范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除去繁密的、鋤掉端正的、摧殘梅、阻礙它的生機,把它弄成病態(tài)來作為賺錢的方法。梅的枝干的傾斜、疏朗、彎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賺錢的人能夠憑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有的人把文人墨客這隱藏在心中特別的嗜好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使他們)砍掉端正的(枝干),培養(yǎng)傾斜的側(cè)枝,。
5. 有關(guān)美與丑的文言文長點的
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讀譯]天下人都知道因為美而認為是美,自己產(chǎn)生了丑。
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無彼此相生,難與易的相互成就,長短也是相互比較而出,高下滿盈相當,音和聲相互協(xié)調(diào)而成,前后相隨而韻。
所謂永恒,圣人以無為而為處事,實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規(guī)律,不強行規(guī)范其生長,一切按照自然法則的生長,扶持萬物成長不據(jù)為已有,為萬物成長而不恃所能,因為不居功強求,反而是功績隨道永存。2.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翻譯; 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麗。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239303331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美?”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談話,又問他:“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美麗;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不如。
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里的嬪妃和身邊的親信,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判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nèi)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偶爾有人來進諫;一年以后,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敵國。
3.原文;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
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翻譯: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產(chǎn)梅花。
有人說:"梅以枝干彎曲為美,筆直了就沒有風姿;以枝干傾斜為美,端正了就沒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為美,稠密了就沒有姿態(tài)。"本來如此。
這些文人畫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布,大聲號召用這個標準來規(guī)范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除去繁密的、鋤掉端正的、摧殘梅、阻礙它的生機,把它弄成病態(tài)來作為賺錢的方法。梅的枝干的傾斜、疏朗、彎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賺錢的人能夠憑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有的人把文人墨客這隱藏在心中特別的嗜好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使。
病梅館記古詩詞鑒賞
古詩原文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譯文翻譯
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產(chǎn)梅。有人說:"梅憑著彎曲的姿態(tài)被認為是美麗的,筆直了就沒有風姿;憑著枝干傾斜被認為是美麗的,端正了就沒有景致;憑著枝葉稀疏被認為是美麗的,茂密了就沒有姿態(tài)。”本來就如此。(對于)這,文人畫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告,大聲疾呼,用(這種標準)來約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夠來讓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條、鋤掉端正的枝條,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態(tài)作為職業(yè)來謀求錢財。梅的枝干的傾斜、枝葉的疏朗、枝干的彎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賺錢的人能夠憑借他們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畫士這隱藏在心中的特別嗜好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使他們)砍掉端正的(枝干),培養(yǎng)傾斜的側(cè)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鋤掉筆直的(枝干),阻礙它的生機,用這樣的方法來謀求大價錢,于是江蘇、浙江的梅都成病態(tài)了。文人畫家造成的禍害嚴重到這個地步啊!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沒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經(jīng)為它們流了好幾天淚之后,于是發(fā)誓要治療它們:我放開它們,使它們順其自然生長,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種在地里,解開捆綁它們棕繩的束縛;把五年作為期限,一定使它們恢復和使它們完好。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心甘情愿受到辱罵,開設(shè)一個病梅館來貯存它們。
唉!怎么能讓我有多一些空閑時間,又有多一些空閑的田地,來廣泛貯存南京、杭州、蘇州的病態(tài)的梅樹,竭盡我畢生的時間來治療病梅呢!
注釋解釋
江寧:舊江寧府所在地,在今江蘇南京。
龍蟠:龍蟠里,在今南京清涼山下。
鄧尉:山名。在今江蘇蘇州西南。
西溪:地名。
欹(qī):傾斜 。
固也:本來如此。固,本來。
明詔大號:公開宣告,大聲疾呼。明,公開。詔,告訴,一般指上告下。號,疾呼,喊叫。
繩:名作動,約束 。
斫:砍削。
直:筆直的枝干。
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態(tài)。夭:使……摧折(使……彎曲)。病,使……成為病態(tài)。
蠢蠢:無知的樣子。
智力:智慧和力量。
孤癖:特殊的嗜好。
隱:隱衷,隱藏心中特別的嗜好 。
鬻(yù):賣。
旁條:旁逸斜出的枝條。
稚枝:嫩枝。
重價:高價。
遏(è):遏制。
泣:為……哭泣。
縱:放縱。
順:使……順其自然。
悉:全。
棕縛:棕繩的束縛。
以……為:把……當做。
復:使……恢復 。
全:使……得以保全。
詬厲:譏評,辱罵。厲,病。
安得:怎么能夠。
暇:空閑。
窮:窮盡。
創(chuàng)作背景
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此文寫于1839年,正是鴉片戰(zhàn)爭前夕。
詩文賞析
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王朝統(tǒng)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
本文篇幅短小,結(jié)構(gòu)嚴謹,寓意深刻。全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產(chǎn)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chǎn)地:“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chǎn)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于是,他們暗通關(guān)節(jié),讓第三者來轉(zhuǎn)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予購三百盆”而“誓療之”,可見其行動的果斷;“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療梅的舉動和決心,寫盡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壓制人才、束縛思想的不滿和憤慨,表達了對解放思想、個性自由的強烈渴望。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quán)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jié)。但是,雖為感嘆,他渴望“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充分表現(xiàn)了他堅持戰(zhàn)斗的意志。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tǒng)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jù)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yè)。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fā)展。“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tài)。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古代有個人寫江南有人以其粗俗的審美來修剪梅樹,結(jié)果阻礙了梅樹的正常生長的那篇文章誰知道啊
病梅館記 龔自珍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詳解: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tǒng)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jù)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yè)。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fā)展。“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tài)。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說梅,沒有一句題外的話,而實際上卻是以寫梅為名,以喻人為實,字字句句譏切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偏愛病態(tài)的梅,致使梅花受到嚴重摧殘為例,影射滿清王朝施行嚴酷的思想禁錮,摧殘人才的罪惡行徑。那“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正暗指封建統(tǒng)治者這種見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刪密,鋤正,暗示出這些封建統(tǒng)治者是怎樣殘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為、有骨氣的人才的。他們所企求的是一些頑鈍無恥、冥頑不靈、唯唯諾諾的奴才,以維持那黑暗腐朽、搖搖欲墜的反動統(tǒng)治,這就是他們認為梅花以曲、欹、疏為美的真實意思。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會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寫自己療梅的經(jīng)過和期望。“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緊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無一完者”,緊扣上文“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哀憐、義憤之情洋溢、迸發(fā),回腸蕩氣,自然引出“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慘遭扼殺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訴的語言,同情、憤激的情調(diào),令讀者“心有靈犀一點通”,激起了共鳴。作者俯視了病梅產(chǎn)生的社會現(xiàn)實,又洞察到產(chǎn)生病梅的社會根由,并不消極、低沉,而是“予購三百盆”,“誓療之”,行動何等果敢,態(tài)度何等積極,語言何等深沉。“療”梅的方法是“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縱之順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對人才的束縛,讓人才獲得自由發(fā)展,個性得到解放。“毀其盆”,“解其棕縛”,就是要摧毀封建統(tǒng)治禁錮人才的精神枷鎖。“必復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讓人才發(fā)揮聰明才智,各種人才都能人盡其才。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聲。作者“療梅”的描寫,曲折地反映了他對于殘酷統(tǒng)治的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渴望。從遣詞造句看,句式簡短,節(jié)奏急促,筆力遒勁,讓讀者感受到“療梅”急不可待,決心不可動搖。“購”“療”“縱”“順”“毀”“解”“復”“全”等動詞寫出了一系列療梅的行動及其決心,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專制主義壓抑、束縛的滿腔義憤和對抗現(xiàn)實社會中專制淫威的斗爭激情。“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旗幟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斗爭決心。“予本非文人畫士”,表明與他們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詬厲”,表現(xiàn)了敢于面對社會現(xiàn)實,針砭時弊,毫不畏懼,不怕打擊,不怕迫害,決心與封建統(tǒng)治階級斗爭的思想。“辟病梅之館”,點明題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兩段,由寫病梅到寫病梅之館。最后一段,寫療梅的心志。用“嗚呼”這一嘆詞引出議論。“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照應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時間,空閑的田地。實際是慨嘆自己暇日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殺的局面,所以用反問句式“安得使予……也哉”來抒寫“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的心志。末尾這一嘆,以議論方式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堅持斗爭的志向。
★《病梅館記》:文章處處在寫梅,但是又處處在寫社會。寫梅是明線,寫社會則是暗線。比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達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在這里,“文人畫士”暗指封建統(tǒng)治者。開頭就一般人對梅的喜好,開始做“文章”,展開聯(lián)想。“未可明詔達號”,是一句反語,本意是,文人畫士就想明詔達號,以繩天下之梅。文章里有很多內(nèi)容都是作者的議論,如全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的最后一行及最后一段,可以說全文純粹寫種梅的內(nèi)容極少,而絕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寫作者的想法。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作者直接寫梅的生長是次要的,而借此發(fā)議論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當我們反復閱讀全文之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章里有很強的寓意,作者實際是在用夭梅、病梅的事實來說明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摧殘。文章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充滿了對這種壓制人才的制度的憤怒。br
縱觀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我們會明顯地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差別。兩篇文章的年代不同、寫作目的不同、寫作方法不同、表達效果不同。在主題的表達上更是完全不同。如果從主題的深淺程度上來說,當然是《病梅館記》更深刻。
★《病梅館記》的思想命意:
答:文章通過園藝工人受畫士的影響,破壞自然之美,致使梅花皆成病態(tài)之事,直接表達了作者對那些文人畫士病態(tài)審美的深惡痛絕。通篇借梅喻人,反映了作者不滿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桎梏和壓抑。反對上流社會的矯揉造作。熱烈向往人才的自由發(fā)展和精神解放。
★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種規(guī)格或方式。
這個成語來源于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是我國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愛學寫詩。14歲時,他就能寫詩,18歲時會填詞,20歲就成了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寫的詩,想象力很豐富,語言也瑰麗多姿,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在詩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敗,主張改革,支持禁煙派,反對侵略,反對妥協(xié),充滿著愛國熱情。他是個愛國主義者。
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滿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擠和打擊。1839年,在他48歲時,就毅然辭官回老家。在回鄉(xiāng)的旅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
一天,龔自珍路過鎮(zhèn)江,只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當?shù)卦谫惿瘛H藗兲е窕省L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誠地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聽當代文豪也在這里,一位道士馬上擠上前來懇請龔自珍為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一揮而就寫下了《九州生氣恃風雷》這首詩,全詩共四句: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中九州是整個中國的代稱。詩的大意說,中國要有生氣,要憑借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現(xiàn)在人們都不敢說話,沉悶得令人可悲。我奉勸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于常規(guī),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間來吧。
后來,人們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簡成“不拘一格”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不拘泥于一種規(guī)格、辦法。
詩里還引申出“萬馬齊喑”這個成語,比喻空氣沉悶的局面。
★《病梅館記》中,有“夭梅”之“夭”和“夭其稚枝”之“夭”。解者多釋“妖”為“使……早死”,將“夭梅”對譯為“使梅早死”;而釋“夭”為“殺害、戕殺、毀掉、弄死”等,將“夭其稚枝”對譯為“殺害(戕殺、毀掉、弄死)梅的嫩枝”部編高中語文譚本則將“夭”簡化為“夭”,籠統(tǒng)地釋“夭”為“屈折”。以上各解均值得商榷。“夭”的正確解釋應是“斷殺致殘”或“斷殺”、“夭”應是“使……彎曲”。“夭”和“夭”只有在作“夭折(短折)”和“斷殺(折拔)”解時方可通假,除此之外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再版古籍最好不用簡化字。若用,也應在注釋中加以說明。
關(guān)于鬻梅者是如何摧殘梅的和梅被摧殘的根本原因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