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原文多少字 詠史其二
今天給各位分享詠史原文多少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詠史其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詠史 高適 原文及譯文
詠史(唐)高適
原文: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譯文
像須賈這樣的小人尚且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就更應該同情范雎的貧寒了。現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這樣的天下治世賢才,把他當成普通人看待。
注釋
⑴“尚有”兩句:綈袍,粗絲綿之袍。范叔,指戰國時魏國人范雎。這兩句講述了一個典故:魏國派須賈、范雎出使齊國,齊王重范雎之才,賜給他銀子,而沒有給須賈。須賈誣范雎暗通齊國,范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國,改名張祿,拜為丞相,使秦國稱霸天下。后來,須賈出使秦國,范雎穿著破衣拜見須賈。須賈看他可憐,送給他綈袍。當須賈知范雎是秦國丞相時,大驚失色。而范雎念他贈綈袍一事,免其一死。
⑵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⑶布衣:老百姓。
李商隱《詠史》
詠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⑴,一片降旗百尺竿⑵。
三百年間同曉夢⑶,鐘山何處有龍盤⑷?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晉元帝時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間改名玄武湖。南埭:即雞鳴埭,在玄武湖邊。埭(dài),水閘,土壩。“北湖南埭”統指玄武湖。
⑵“一片”句:劉禹錫《金陵懷古》:“一片降旗出石頭。”指吳主孫皓投降晉龍驤將軍王浚,也指陳后主投降隋廬州總管韓擒虎。百尺竿,高的旗竿。
⑶三百年: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建國年代的約數。
⑷鐘山:金陵紫金山。龍盤:形容山勢如盤龍,雄峻綿亙。張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
詠史是誰的作品
李商隱。
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詠史》
原文: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譯文: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于勤儉,衰敗起于奢華。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頭,為什么那鑲有珍珠才是好坐車?想要遠行,卻沒遇見千里馬,力單勢孤,難以拔動蜀山猛蛇。有幾人曾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只有在蒼梧對翠華蓋哭泣份兒。
擴展資料:
《詠史》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開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去世之后。據新、舊《唐書·文宗紀》及《通鑒》卷二四三載:文宗深知穆宗、敬宗兩朝之弊,即位后勵精圖治,去奢從儉。曾兩次謀誅宦官,均遭到失敗而“受制于家奴”,最終郁悒而死。
期望有成而“運去”“力窮”,勤儉求治亦無力回天,作者既傷悼文宗,又深慮唐王朝命勢將頹,于是悲涼而哭,流露出無望的感傷情懷。
《詠史》唐詩原文及注釋
【作品介紹】
《詠史》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1卷第1首。
【原文】
詠史
作者:唐·王昌齡
荷畚至洛陽,杖策游北門。
天下盡兵甲,豺狼滿中原。
明夷方遘患,顧我徒崩奔。
自慚菲薄才,誤蒙國士恩。
位重任亦重,時危志彌敦。
西北未及終,東南不可吞。
進則恥保躬,退乃為觸藩。
嘆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注釋】
①此詩所詠乃晉十六國時王猛之事。《晉書·苻堅載記》載: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縣南)人。少貧賤,以鬻畚為業。桓溫北伐,‘奇之,欲與之還,未果。后符堅聞猛名,遣人招之,“一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堅稱帝后,以王猛為中書侍郎,后遷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一歲中凡五遷,權傾朝野。率兵伐前燕,屢建奇功‘俄入為丞相,宰政公平,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后病卒,“葬禮一依漢大將軍霍光故事。謚曰武侯。朝野巷哭三日”。此詩篇末全詩校:“本集《詠史》云:‘荷畚至洛陽,胡馬屯北門。天下裂其土,豺狼滿中原。明夷方濟世,斂翼黃埃昏。披云見龍顏,始蒙國士恩。位重謀亦深,所舉無遺奔。長策寄臨終,東南不可吞。賢智茍有時,貧賤安所論。唯然嵩山老,而后知我言。’”
②“天下”二句:指晉武帝死后爆發的八王之亂及五胡十六國割據中原的紛亂局面。
③明夷:《周易》卦名。孔穎達正義:“夷者傷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閣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顯其明智,亦明夷之義也。”遘患:構成禍患。遘,通“構”。
④國士:一國之中才能出眾之士。
⑤“西北”二句:《晉書·苻堅載記》載:王猛“病篤,堅親臨省病,問以后事。猛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歿之后,愿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⑥保躬:保全自身。
⑦觸藩:此言其不畏艱難,不求利己。
⑧“嘆息”二句:《晉書·苻堅載記》載:王猛年少時曾售畚于洛陽,被人引至深山,“見一父老,須發皓然,踞胡床而坐”。王猛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鑒賞白居易詠史
這是一首詩語詞工整優美,情真意摯,為流傳千古的佳作。當詩人來諸葛亮故居,但見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綠。這正好觸動詩人的情懷,于是眼前景、情融為一體,寫出了這首詠史抒情的詩篇。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并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詠史》原文: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圣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
《詠史四首(其一)》 原文是什么?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詠史四首(其一)》 原文如下:
季生昔未達,身辱功不成。髡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幸逢滕將軍,兼遇曹丘生。漢祖廣招納,一朝拜公卿。百金孰云重,一諾良匪輕。廷議斬樊噲,群公寂無聲。處身孤且直,遭時坦而平。丈夫當如此,唯唯何足榮。
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社會政治風氣的揭露與批評。
作者簡介
盧照鄰,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北京大興縣)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世稱“初唐四杰”。博學能文,仕途不順,一生悲苦。曾因事入獄,幸為友人救護得免;后隱居太白山,染風疾,服丹藥中毒,手足俱殘;又遷隱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下,得友人資助,購園而居,竟預筑墳墓,僵臥其中。終因不堪精神身體雙重折磨,自沉穎水而死。有集二十卷,又《幽憂子》三卷,匯編詩二卷。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