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雪這首詩妙在哪里 詠雪妙在何處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詠雪這首詩妙在哪里,以及詠雪妙在何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有誰知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被后人稱為詠雪佳句,請你談談妙在何處。
既寫出了雪花輕盈的姿態,飛舞的神韻,還給人暖意融融春天將至的感覺,有著豐富的意韻和優美的意象。
比喻首先是真,或者說是相似。
本來用鹽比喻雪或用柳絮比喻雪都未嘗不可,可以取其“白”的相似。但是鹽沉重,且平時是不在空中的,謝子朗(文中“胡兒”)用鹽做比喻,就比較生硬;而謝道韞用柳絮比喻,因為春天柳絮原本就漫天飛舞,所以用來比喻雪更貼切,既有顏色上的相似,也有形態動感上的相似。
相反,如果比喻的不是驟起的飛雪,而是地上的積雪,可能鹽的比喻就更貼切一些了。
再仔細看一些,文中說“俄而雪驟”,謝安(文中的太傅)又說是“白雪紛紛”,我們料想雪下得不小。小雪未嘗不能如撒鹽粒一樣是顆粒狀,但如果是文中所描述的大雪,則必然飄動如柳絮而形象,也更有美感。
人們非常推崇謝道韞的詠雪的句子,請你說說她這句詩的妙處?
謝道韞的好。
鹽和雪,顏色相同。形狀相似,都比較細小。
柳絮和雪,顏色相同。形狀非常相似,都比較細小。而且同是片狀,且一樣輕柔。還有神似!!!
最后能對謝道韞作重點介紹,顯然是贊賞她。
言語第二之七十一、詠雪之才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謝太傅(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給晚輩們探討文章義理,一會兒雪下得急起來,太傅欣然說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哥哥的兒子胡兒(謝胡)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太傅高興得大笑。這個女子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詠雪》文言文翻譯及賞析是什么?
《詠雪》是《世說新語》中的一文,作者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
翻譯
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們講解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乘風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賞析
這是一則千古佳話,表現了女才子謝道韞杰出的詩歌才華、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和具有靈活想象力。
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及《世說新語·言語》篇載,謝安寒雪日嘗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安欣然唱韻,兄子朗及兄女道韞賡歌(詩即如上),安大笑樂。
謝安所樂,在于裙釵不讓須眉,侄女之詩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謝朗少有文名,《世說新語·言語》篇引《續晉陽秋》稱他“文義艷發”,《文學》篇引《中興書》說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韻起題,侄子即為唱和,正見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論,“撒鹽空中”亦不失為一種比方,雪,以其粉白晶瑩飄散而下,謝朗就近取譬,用撤鹽空中擬之,雖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聰穎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長的才名。她覺得,以鹽擬雪固然不錯,但沒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隨風飄舞,紛紛揚揚,無邊無際的根本特征。于是,針對兄長的原句,她作了大膽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風起。”
清人沈德潛說:“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說詩晬語》卷下)比喻是詩歌的基本修辭手法。其要在于貼切傳神,新穎入妙。這正是謝道韞此句高于他兄長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傳,播傳人口,更重要還在于它能通過形象傳達出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謝道韞的這句詩,其佳處不僅在工干設譬,還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她將北風飛雪的嚴寒冬景,比作東風吹綿的和煦春色,正表現出女作者開朗樂觀的胸襟以及對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據《晉書》本傳,謝道韞的聯句不僅得到她叔父的稱賞,而且還受到在場嘉賓的一致贊許。這次聯句,遂傳為一時佳話,謝道韞從此也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后來南朝梁劉孝綽寫過一首《對雪詩》,其中有“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詎比咸池曲,飄飖千里飛”。也許是受到謝道韞的啟發。
須要說明的是,謝道韞的出色聯句。并不是一時之功,剎那靈感,而是有她平時深厚的文學修養作基礎的。《世說新語·言語》篇引《婦人集》稱她“有文才,所著詩、賦、誄,頌傳于世”。可惜絕大部分沒有保存到今天。
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注釋
謝太傅:即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 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后追贈為太傅。
內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內。
兒女:子侄輩們。
講論文義:講解文章的義理。
俄而:不久,不一會兒。
驟:急,緊。
欣然:高興的樣子。然:……的樣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趁、乘。
即:是。
無奕女:指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創作背景
《詠雪》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收錄在《世說新語》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東晉謝安與其子侄輩們的一段即興對話。
文言知識
一、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子侄輩的年輕一代;
今義:自己親生的兒子與女兒?
2、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文章的義理;
今義:文章的意思
3、未若柳絮因風起
古義:趁、乘;今義:因為
二、一詞多義
日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名詞,天)
期日中(名詞,太陽)
三、特殊句式
1、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判斷句)
2、謝太傅(于)寒雪日內集。(省略句)
3、白雪紛紛何所似?(倒裝句,疑問句中,代詞充當賓語,賓語前置,是“白雪紛紛所似何”的倒裝。)
詠雪中未若柳絮因風起好在哪里?
一般認為:謝道韞寫出的是神似,寫出的是一種風流態度。柳絮如無根之物,恰似當年渡江僑居的世家大族,也有一段風流意味和憂傷,貼合心境。
而阿胡只是形似。謝胡回答得缺少詩情,不夠形象,不似南方之雪飄浮,類北方雪之粗獷。
當日之雪應為南方之雪。謝道韞的回答,與畫面相配,飄舞特點明顯,好。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干什么呢?誰也不知道。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關于詠雪的詩及賞析
《詠雪》
(南朝·梁)吳均
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詠雪》
(元)吳澄
臘轉鴻鈞歲已殘,東風剪水下天壇。
剩添關楚千江水,壓倒秦淮萬里山。
風竹婆娑銀鳳舞,云松偃蹇玉龍寒。
不知天上誰橫笛,吹落瓊花滿世間。
吳均摹寫細雪紛紛、天地皆白的迷人景致,筆觸細膩,似十八少女手持銀針繡出一幅“庭院觀雪思人圖”;吳澄描繪大雪飛揚、江山莽莽的開闊意境,氣魄雄奇,如三十大漢手執橫笛吹出一支“江山賞雪遐想曲”。仔細品讀,前首詩如香茗一般耐人涵詠,后首詩則如醇酒一樣令人激奮。兩首詩作筆法不同,情調各異,境界有別,但同樣令人激賞,同樣給人新奇別致的美感享受。
吳均的《詠雪》筆觸細膩,主要體現在情與景的自然結合上。
前兩聯著重繪景。微風起,庭樹搖,細雪紛紛,飄下簾隙;“微”、“細”抓住景物特征,“庭”、“簾”點明觀雪處所。起筆開門見山,直寫雪景又帶出觀雪之情事,筆墨簡潔。
三、四兩句通過比喻寫景,“縈空”寫雪花凌空盤旋之姿,“如霧轉”突出其飄飄灑灑的動態美,這是仰視之景;“凝階”繪雪花凝聚臺階之狀,“似花積”展現出雪花的靜態美,這是俯視之景;連用兩個貼切比喻,使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后兩聯轉入抒情。
五、六句用反襯法過渡,“楊柳春”是聯想之景,是虛寫,“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實寫,“白”字從色彩上暗合“雪”。“不見”、“徒見”對比鮮明,突出了雪后玉樹瓊枝的美麗景象。其實,這兩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見”、“徒見”的頓挫間還透露出詩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這一聯是由寫景轉入抒情的關鍵。
那么,詩人為何見雪而思春呢?尾聯直陳詩人心跡。原來他正在思念著一個人!或許此人曾與詩人相聚,但不久又分別,他們約于來年楊柳吐翠的春日再見,互訴萬千心曲、別緒離情。可眼下時值隆冬,距離相見之期猶有數月。他孤處庭院簾幕之中,目睹霧轉花積的雪景,千言萬語無人訴說,相思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淚水漣漣,空自嘆息。可他轉而又想,相思何益?還是不想的好吧,但內心那縈回蕩漾的感情波瀾又如何平靜得了啊!
詩人睹雪而思春,思春而念人,思而不得,愁腸百折,不禁淚水零落,喟然生慨,感情起伏變化,筆觸細膩婉曲。這樣,全詩始于詠物,止于明志,情、景巧妙自然地融為一體。詩人先寫雪景,一方面扣住了“詠雪”的.題旨,另方面提供了抒發相思之情的媒介,同時又能構成一幅優美的雪景圖,創設特定的抒情氛圍。第三聯由景入情,榫接絲連,尾聯直抒胸臆,醒明主旨,又能進一步強化景物清凄迷蒙的氣氛。這幅庭院觀雪思人圖,景真情摯,情景貫通,意境細膩幽微,形象鮮明生動,值得讀者仔細揣摩和品賞。
吳澄的《詠雪》氣魄雄奇,主要體現在真與幻的巧妙組接上。“真”指詩人用形象的語言描寫現實之景,“幻”指詩人用奇特的想象勾畫飄渺之境,兩者自然契合,便構成了本詩雄奇壯闊的藝術意境。
開篇交代下雪之時,“鴻鈞”指自然界的時序更迭。時光流轉到臘月歲末,天空飄下紛紛揚揚的大雪。“東風剪水”形象說明雪的成因。“剪”字不僅含有“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比喻義,而且把春風人格化,仿佛這漫天雪花都由心靈手巧的春風姑娘剪水而成,這是多么富于奇想的語言!
三、四句運用藝術夸張寫出大雪的雄偉氣勢,仿佛它能陡然增添吳楚一帶的千江水量,壓倒秦淮流域的萬里山脈,這氣魄多么宏大,意境多么壯闊!其實,“吳楚千江水”、“秦淮萬里山”都并非詩人目力所能及,事實上也還未曾“剩添”和“壓倒”,但詩人從漫天紛飛的大雪的形象卻分明感到它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從而產生了如此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獨得雪的神韻,具有鮮明的藝術效果。
五、六句連用兩個比喻描繪了雪后景致。“銀鳳舞”從視覺角度寫出竹枝婆娑起舞的動態美,“玉龍寒”從觸覺角度寫出松樹巍然挺立的靜態美。通過雪后松竹兩個典型形象進一步突出了白雪皚皚、銀妝素裹的壯美景象。“風竹婆娑”、“云松偃蹇”是現實之景,但在詩人的感覺世界里,它們卻幻化成翩翩起舞的銀鳳和清寒徹骨的玉龍,實是將現實之景托之于想象的絕妙比喻。
至此,詩人用大半篇幅描寫雪景,但不拘泥于寫實,而是將真實的景物與豐富的想象巧妙組接起來,寫得非常新奇別致。但是,這三聯的想象還是依賴于現實之景而存在,還是在現實景象的基礎上展開的聯想、夸張和比喻。
到詩的尾聯,詩人神思飄舉,妙筆生花,想象更加瑰麗多姿。他幻想天上有仙人吹笛,笛聲激越,震落瓊花,撒滿人間。這想象如同一個奇麗的神話,在壯美之外另增一種空靈奇異之美,富有浪漫情調,飽含飄逸意趣,靈光反照,使全篇更為雄奇。至此,詩人完成了他的藝術創造,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既有潑墨淋漓的雪景,又有空靈絕俗的仙境,天上人間,亦真亦幻,相映生輝,你能不為之擊節稱嘆、拍案叫絕嗎?由此可見,想象是詩歌藝術的生命,想象是詩人進入詩歌王國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藝術,沒有想象就不能造就偉大的詩人!
《詠雪》文中用"柳絮"比喻雪花妙在哪里
既寫出了雪花輕盈的姿態,飛舞的神韻,還給人暖意融融春天將至的感覺,有著豐富的意韻和優美的意象.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