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胸中云夢藉的有如何意思 胸吞云夢是什么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看我胸中云夢藉的有如何意思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胸吞云夢是什么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招手海邊鷗鳥,看我胸中云夢,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閑耳,肝膽有風波。《這個事什么意思?
“招手海邊鷗鳥,看我胸中云夢,蒂芥近如何?”海邊鷗鳥,出自《列子?黃帝篇》,上面記載了一則故事,說海邊有人好鷗鳥,鷗鳥常常飛下來與之嬉戲,后來有一天此人的父親聽說后,令其捉一只鷗鳥回去,于是第二天此人再到海上去,準備捉一只鷗鳥,可是鷗鳥“翔而不下”,也就是說因為此人內(nèi)心已經(jīng)有了想要捕捉鷗鳥的一種“機心”,他算計著要把鷗鳥捉到,所以鷗鳥自然也就不肯再飛下來了。現(xiàn)在張惠言說“招手海邊鷗鳥”,當然也就正表示了張氏已經(jīng)沒有人間之得失利害的機心了。蘇東坡有另外一首《八聲甘州》,說:“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宋朝的新舊黨人之爭,蘇東坡因為此幾次被遠遣流放到遠方去,頭發(fā)都白了,但是他沒有這個爭斗的機心,不為這些事情所苦惱左右。他經(jīng)歷了這么多苦難,很多人寫文章來安慰他,但是蘇東坡自己反而覺得坦然,沒有任何的放不開,割舍不下。“看我胸中云夢”,則出自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所以我說要懂得“互為文本”,他這里面包含了那么多的知識,《子虛賦》中記述了子虛先生和烏有先生兩個人在自夸,子虛先生就夸說:“我們楚國有一個湖,它方圓有九百里之大”云云,烏有先生則向之夸說齊國,說我們齊國更大,可“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在《子虛賦》中這原是對齊國之大的一種夸說之言,后人說“胸中云夢”,則是寓言胸懷之博大,連云夢之大都可吞入胸中,卻連纖微如蒂芥的不適之感都沒有,則其胸襟之大自可想見。不過這種博大的胸襟有時卻又正是從挫折苦難中磨煉出來的一種修養(yǎng)。南宋陸游,在其《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一詩中,就曾有“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云夢芥吾胸”之句。昨天我在北師大時,幾位老師跟同學請我吃晚飯,席上談起近來幾年許多高校的學生和老師不少人都自殺了,跳樓了,這種現(xiàn)象不但在中國國內(nèi)有,而且在加拿大也有,我在回來之前,就在溫哥華聽到有個中國的博士生在國外獲得了兩個博士學位,但是最后卻跳樓自殺了,這種現(xiàn)象值得人們反思呀。張惠言說:“百年復幾許,慷慨一何多”。其實談到的就是人生有多少得失、多少苦難、多少憂愁,但是他有高遠的人生境界,可以能夠以一種偉大開闊的胸襟去包容它,而不為它所左右,提醒人們應該增加修養(yǎng)進境。
“楚越等閑耳,肝膽有風波”,在這里,張惠言又用了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德充符》。里面曾記載了一段孔子的談話,說:“仲尼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觀之,萬物皆一也。’”張氏所說的“楚越等閑耳”兩句,“等閑”二字是表示不重要的輕視之辭,也就是說“自其同者觀之”,雖“楚越”之異可以視為一體之意,而若“自其異者視之”,則“肝膽”雖在人體一身之內(nèi),卻也可以有如楚越之異,引生敵異之風波。所以莊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乃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在這里引用了“仲尼”之言,那便因為儒家思想中,原來也有一種“萬物皆備于我”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張氏從開端的“百年復幾許,慷慨一何多”的憤激悲慨,寫到“楚越等閑耳”的胸襟修養(yǎng),已經(jīng)完成了一大段落。
百年復幾許?慷慨一何多!子當為我擊筑,我為子高歌。招手海邊鷗燕 這段話用白話文怎么翻譯啊
意思是:百年之中,一個人有多少憂患。你若為我敲擊筑樂,我便為你放聲高歌。向海邊的鷗鳥招手。
出自清代張惠言《水調(diào)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中的第二首。
原文:
百年復幾許?慷慨一何多!子當為我擊筑,我為子高歌。招手海邊鷗鳥,看我胸中云夢,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閑耳,肝膽有風波。
生平事,天付與,且婆娑。幾人塵外相視,一笑醉顏酡。看到浮云過了,又恐堂堂歲月,一擲去如梭。勸子且秉燭,為駐好春過。
譯文:
百年之中,一個人有多少憂患。你若為我敲擊筑樂,我便為你放聲高歌。向海邊的鷗鳥招手,把云夢吞在胸中,而小小的蒂芥,卻奈何不了。如果從相同點去看,楚越都可以同,都可以包容,從不同點去看,自己的肝膽就會斗爭起來。
人生的一切,都是上天賦予的,況且要從容地,悠游地看待。又有幾個人能超越塵世,把功利置之度外,一笑了之呢。看到浮云飄過,又恐怕歲月像梭子一樣一擲而過。勸你還是乘著持有燭光的時候,好好的把握這美好的時光。
擴展資料
張惠言先祖自宋初由安徽滁州遷至武進,因之而為武進人。出生世代業(yè)儒的貧寒家庭,從七世祖張典以下到他的祖父張金第、父親張蟾賓都以教授鄉(xiāng)里為謀生方式。張惠言四歲喪父,生活貧寒,賴其母姜氏與姊觀書(長惠言四歲)作女工,將他與遺腹而生的弟弟張翊(后改名琦)撫養(yǎng)成人。
迫于家貧,年十四,即為童子師。乾隆四十四年(1779)試高第,補廩膳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高中舉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赴禮部會試,中正中榜。中正榜是從當年會試落第者挑選合乎要求者,任命為內(nèi)閣中書或國子監(jiān)學等職。
張惠言考取了景山宮官學教習,教授內(nèi)務府佐領以下官宦子弟,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教學生涯。教學之余,與鄧石如、陸以寧、吳德旋、孫星衍切磋古文詞賦,與楊隨安交流易學,學術境界得到提升。乾隆五十九年(1794)奔母喪,兩年后,應時任富陽縣令的摯友惲敬之邀,至浙江富陽縣編修縣志。未等縣志修成,惲敬調(diào)任貴州江山縣為官,張惠言至歙縣,在江承之家授館收徒。
張惠言是常州詞派的開創(chuàng)者,嘉慶二年(1797),他所編的《詞選》行世。《詞選》選錄唐、五代、宋詞凡44家、116首。他有感于浙派詞的題材狹窄,內(nèi)容枯寂,在《詞選序》中提出了“比興寄托”的主張,強調(diào)詞作應該重視內(nèi)容。
《詞選》輯錄雖偏苛嚴,評詞也有穿鑿附會和疏于考訂的失誤。但對歷代詞人的評論,較之浙派詞人的論斷,顯得比較公允恰當。他自己所寫的詞,筆調(diào)較浙派厚重,但也不免有缺乏廣泛的社會意義和用意較隱晦的毛病。
作為經(jīng)學家,其主要貢獻是對《易》和《儀禮》的研究。他以惠棟的方法治《易》,立說專宗虞翻,參以鄭玄、荀爽諸家之言。著《周易虞氏義》九卷,將虞翻對《易》的解說發(fā)揮盡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惠言
招手海邊鴎鳥,看我胸中云夢,蔕芥近如何?楚越等聞耳,肝膽有風波。
張惠言,字皋文,號茗柯,常州武進人。常州詞派始祖。精於經(jīng)學,工於駢儷。他將詞提升到與《詩經(jīng)》、《離騷》同等地位,將美人香草比為賢人君子,并重視詞的政治教化的作用,強調(diào)詞應以立意為本,於是便用含蓄、曲折、深婉所謂「寄托」的方式,來加深詞的內(nèi)涵,提高詞的品格。
水調(diào)歌頭 (清) 張惠言
春日賦示楊生子掞其一
百年復幾許,
慷概一何多。
子當為我擊筑我為子高歌。
招手海邊鷗鳥,
看我胸中云夢,
蔕芥近如何。
楚越等閑耳,
肝膽有風波。
生平事,
天付與,
且婆娑。
幾人塵外相視一笑醉顏酡。
看到浮云過了,
又恐堂堂歲月,
一擲去如梭。
勸子且秉燭,
為駐好春過。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