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杜牧 杜牧被譽為啥
大家好,關于如何評價杜牧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杜牧被譽為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詩人杜牧的評價是什么?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如何看待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不同評價?
這其中有三個人的評價很有對比性,而看待他們三人對項羽的評價,我認為,不能只從某一方面,而是要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性格和詩人的習慣。
杜牧
1.杜牧,出生在官宦世家,祖上立過大功,他的爺爺杜佑就是憑恩蔭做官,最后官拜宰相。所以,這是一位出生在富裕人家的公子哥,分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進士及第后,雖然他的仕途也不太順暢,但是相比李白,杜甫已經幸運很多。因此,主動提出做地方官,只是因為地方官比京官的待遇好,這種讓人苦笑不得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也不讓人覺得詫異。
2.過慣了錦衣玉食的日子,一下子需要自己養家糊口,方知柴米油鹽貴,又過不了粗茶淡飯的清貧日子,只能想辦法多掙錢了。即使后來被貶,他的生活依然有聲有色。聽歌賞舞,和朋友爭歌姬,和未及笄的女子十年相約。
3.這是一個未經波折,生活有滋有味,官場也算平坦的得意之人。他樂觀豁達,慷慨激昂,這樣的人怎么會認命,又怎會明白功敗垂成的落差和失意呢?他的人生沒有這種解答,所以,他只能發出“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的痛惜。而詩人又熟讀兵法,通曉軍事,一個理想主義人,從戰爭層面,失敗后怎會不絕地反擊呢?所以,他提出美好想象,江東子弟,卷土重來。
4.如果說批評項羽烏江自刎是杜牧的對西楚霸王的痛惜,但是對巧借東風贏得赤壁之戰勝利的周瑜,他發出的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5.如果沒有東風,曹操取勝,二喬也要被鎖在銅雀臺了。他把赤壁之戰的勝利歸功于東風,完全屬于偶然,以假設的形式描繪了戰爭失敗后場景。是不是跟《題烏江亭》一樣也是假設戰爭的另一種結果。還有《題木蘭廟》詩人也蘊含了“社稷安危應該依靠的英明的君主,怎么能依托婦人”的反思。
小結:這是詩人的習慣,他批評,假設,不只是自負,還有對事情的反思。
王安石
1.王安石,北宋人士,父親有個小官職,家境一般,小時候經常跟父親宦游各地。進士及第,官至宰相,變法失敗后被貶,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2.他對項羽的評判比較簡單,完全站在一個政治家的角度,所以他說“大勢已定,就是過了江東,將士也不一定愿意反擊”。因為他知道,而站在烏江的項羽此時也明白了,他的失敗不是一場垓下之戰決定的,早在“鴻門宴”就埋下了苗頭。所以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寧愿選擇自刎。
小結:王安石對政治的通達,對時勢的判定,也注定他不會像杜牧那樣發出假設,只是從現實出發,直接鮮明。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個人色彩,說理寫實。
李清照
1.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她出生在文官之家,家境富裕,父母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父親是蘇軾的門生,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少年時就名動京城,18歲與趙明誠結婚,也過了一段安樂生活。
2.可惜的是,宋朝后期的朝廷內部爭斗厲害,父親被罷官,自己也被迫與丈夫分居兩地。好在,很快又跟丈夫團聚了。她生活的巨變是在“靖康之變”,金人入侵,朝廷主和茍安。而長期浸淫書海,又深受家學熏陶,斷不能接受這種妥協投降的做派,經常借寫詩詞的機會諷刺時局。
3.而她的丈夫棄城而逃,這種行為更讓她不齒,她多希望他能奮勇抵抗,視死如歸。正巧路過烏江,有感而發,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吶喊,對丈夫貪生怕死行為的失望,朝廷茍安的諷刺,讓她對在烏江自刎的項羽充滿了崇拜敬佩之情。
4.她能如此評價項羽,不只是因為對當時宋朝的時局和丈夫的憤慨,更是因為她性格剛強正直,有理想,有追求。此后她的作品和之前的有明顯的區別,之前是閨中之樂,生活情趣,而后卻充滿國破家亡,離愁別恨的苦悶之情。
小結:讀書使人明智,閱世使人豁達。博覽群書,經歷國破家亡的她,對政治有清醒的認識,她的胸懷和格局早已超越了一個閨房婦女的認知。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
杜牧的后世評價
杜牧素有經邦濟世抱負,其詩關切朝政,指陳時弊,詠史詩往往以論史絕句的形式,借歷史題材諷詠現實。抒情詩意境清新,韻味雋永。下面是我分享的杜牧的后世評價,一起來看一下吧。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于論兵,作《愿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壓滄州抗命的藩鎮,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征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為國家作一點事。《郡齋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又如《河湟》一詩: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里連元載這樣曾經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盡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著系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也和這詩后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征邊地人民: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征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并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里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為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后來頗為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征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為后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 答莊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 “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有關杜牧的評論
杜牧(803~852)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期,從青年起就關心國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23歲時寫成《阿房宮賦》,以秦朝的濫用民力、奢逸亡國為戒,給本朝統治者敲了警鐘。關于杜牧生卒年,錢大昕《疑年錄》據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銘》推斷,生年為貞元十九年(803),卒年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學者考證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離開長安,到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府署中擔任幕僚,后轉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觀察使崔鄲幕中任掌書記、判官等職。十數年間奔波各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進一步致力于經世致用之學,于"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多所探究,尤喜議政談兵。在淮南幕府中寫的政論文《罪言》等,對修明朝政、削平藩鎮提出了切中時弊的見解。著名的《張好好詩》,也寫在這一時期。
開成四年(839)回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會昌二年(842)以后,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額外強征的苛捐雜稅。會昌年間,宰相李德裕主持抗擊回紇侵擾和平安澤潞藩鎮叛亂的軍事活動。杜牧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上書陳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納,并取得"澤潞平,略如牧策"(《新唐書·杜牧傳》)的成效。可見他確有實際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出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內調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權貴,仕宦不很得意,從而對社會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態度。但抱負難以施展的苦悶,又造成他縱情聲色、頹廢放任的生活作風,有一些"風流艷事"流傳。
文學創作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獻詩啟》中說:"某苦心為詩,未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清代洪亮吉也說他"文不同韓、柳,詩不同元、白,復能于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北江詩話》)。全祖望甚至稱譽他為"唐長慶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論》)。
詩歌創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長篇如《郡齋獨酌》,著重表現詩人"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的拯物濟世的抱負,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懷詩》反映唐王朝安史亂后數十年來藩鎮跋扈、邊患頻仍的動亂歷史,畫面宏偉,意氣縱橫,可與其《罪言》并讀(翁方綱《石洲詩話》)。余如《杜秋娘詩》、《張好好詩》同情封建社會里婦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詩》贊揚朋友的剛直氣節,情事委曲盡致,亦稱名篇。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寫景的小詩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絕句》等,都能用質樸的口語、簡潔的白描,傳達出悠遠不盡的詩情畫意,歷來傳誦人口。而象《赤壁》、《題商山四皓廟》、《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之類詠史絕句,則又敘議結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讀來一新耳目。當然,他也寫了一些放浪不羈、流于頹唐輕薄的作品如《遣懷》、《贈別》,屬于消極的部分。
杜牧的詩歌具有獨特風格。劉熙載《藝概》把他的詩風和李商隱加以比較說:"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指明了兩人的區別。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前人用"俊爽"二字來概括這一基本風貌(胡應麟《詩藪》),是比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四庫全書總目》)。據他的《上知己文章啟》中說,他所寫的《燕將錄》、《罪言》、《原十六衛》、《與劉司徒書》、《送薛處士序》、《阿房宮賦》等,都是對現實有感而發,具有針砭時事的政治內容,尤其是《罪言》一篇,為宋祁寫《新唐書·杜牧傳》全部收錄,并得到歐陽修的贊許,認為筆力不可及(費袞《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一文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語言方面,杜牧堅持使用散體,筆鋒犀利,明白曉暢,在晚唐四六駢文風行的情況下,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他還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里,寫出象《阿房宮賦》那樣融敘事、抒情、議論為一爐的新體"散賦",突破六朝、唐初以來賦作日益駢偶化、聲律化的趨勢,對后來賦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尊前集》中錄有題杜牧撰的《八六子》詞,全首長達90字。有人據此認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個采用民間曲子里的長調作詞的人。但據后人考證,其風格不類唐人所作,此事尚無定論。
本集和校注本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編次,共收詩文450篇。后經人增補外集1卷,北宋田概補編別集1卷,共收輯詩歌170余首,附于書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緒年間楊壽昌景蘇園據日本楓山官庫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年間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釋本中最通行的,當推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此外,杜牧曾為《孫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孫子》中。
杜牧的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和《唐才子傳》。今人繆鉞著有《杜牧傳》和《杜牧年譜》,足資參考。
杜牧的人物評價
李商隱《杜司勛》:高樓風雨感斯文,刻意傷春復傷別,短翼差池不及群。人間惟有杜司勛。
《唐才子傳》:后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
《宣和書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
劉熙載: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胡震亨: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雋,感慨時事,條畫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董其昌: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
葉奕苞:牧之書蒲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云:顏、柳以后,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劉克莊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后村詩話》)
楊慎:(杜牧)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
趙翼《歐北詩話》說:自中唐以后,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山谷因之,亦務為峭拔,不肯隨俗為波靡,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
陸游:勛業文章意已闌,暮年不足是看山。江南寺寺樓堪倚,安得身如杜牧閑。
楊萬里:不應李杜翻鯨海,更羨夔龍集鳳池。道是樊川輕薄殺,猶將萬戶比千詩。
姜夔《揚州慢》:杜郎俊賞、豆范詞工,和《琵琶仙》:十里揚州,三生杜牧,以及《鶴鴿天.十六夜出》:東風歷歷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
如何評價杜牧的創作風格?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在詩、賦、古文等領域都有所成就,尤以詩見長。
杜牧的詩歌創作既有晚唐時代風格的烙印,又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晚唐詩壇中獨樹一幟,是晚唐詩歌的一座高峰,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
杜牧的詩歌創作分為古體詩、律詩和絕句三大類。在古體詩的創作上,杜牧受到杜甫、韓愈的影響,講究將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古樸雄壯,與晚唐孱弱的詩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杜牧的律詩在晚唐的詩壇也是獨樹一幟的,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拗峭”。晚唐時期律詩盛行,多講究音韻和諧、格律圓潤,流于華美,而失于矯健。杜牧不想流于世俗,自創豪邁俊俏的律詩風格,讓律詩具備古體詩的雄渾之氣,以矯正詩壇的文弱之風。杜牧的律詩常詠史抒懷、針砭時弊,氣勢昂然,氣韻健勁。
杜牧的絕句成就極高,享有盛譽,以七言絕句最為著名。寫景之作意境優美,意趣生動。詠史之作立意高絕,議論精辟。遣詞造句渾然天成,留下許多傳世名篇。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