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多少公里為一驛 唐代的一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唐代多少公里為一驛,以及唐代的一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送信一天最多跑多少驛
古代送行最快的工具就是馬,但最好的馬也會累,所以所謂的“八百里加急”肯定是要換馬的。至于驛站,各朝代設置的位置和距離都不一樣,一般都是二三十里,那么理論上最快一天能跑40個驛站。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所設置的“十里一亭”,是鄉以下以維持治安為主體的行政架構,用于實現國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職能,而在交通干線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時人稱為“郵亭”。這種“郵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遞送的通信機構。
漢初“改郵為置”,即改人力步行遞送為騎馬快遞,并規定“三十里一驛”,傳遞區間由春秋時的25公里擴大為150公里。為了擴大功能,滿足國家管理的需要,漢代還逐步將單一置騎傳送公文軍情的“驛”,改造成為兼有迎送過往官員和專使職能的機構。到了開放的唐代,國際交流頻繁,各國使節和官員公差往來大為增加,朝廷干脆改驛為館驛,以突出其迎來送往的“館舍”功能。在盛唐時,全國有館驛1643個,從事驛站工作的人員有2萬多人,其中80%以上為被征召輪番服役的農民。
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緊急公文則標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樣,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
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普通驛馬要求一天行 180 里左右,最快的則要求日馳 600 里。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 天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當時的傳遞速度就達到了每天 500 里。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 300 里。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 500 里,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 0.303m,一里合 454.2m,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所謂八百里加急相當于咱們現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級別馬匹也不同,在這當中不換馬,每到一站換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馬上,當級別達到八百里的時候,基本上是跑死馬的結果,往往將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送信人本身如果體質差一些的話,也會因為勞累過度而亡。因此,非到萬不得已(這當中最多的是邊關告急、大規模的聚眾造反)不會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怎樣描述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達到很高的水平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唐代的驛傳速度每天可達多少里?
關于唐代的驛傳,顧炎武《日知錄》卷十《驛傳》記載道:“其行或一日而馳十驛(據《新唐書·百官志》,唐代以三十里為一驛)。岑參詩:‘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威陽,暮及隴山頭。’韓愈詩:‘銜命山東撫亂師,日馳三百自嫌遲’是也。又如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丙寅,安祿山反于范陽,壬申聞于行在所。時上在華清宮,六日而達。至德二載九月癸卯,廣平王收西京,甲辰捷書至行在,時上在鳳翔府,一日而達。而唐制赦書日行五百里,則又不止于十驛也。”岑參與韓愈說的是官員通過驛路出行,每天可走三百里以上。“安史之亂”時,軍情的傳報,按所載計算,每天的速度當為四百里左右。
馬嵬驛、白馬驛,唐朝的驛站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朝驛站最大的特點便是規模宏大,驛站設有驛樓,驛廄,驛廳和驛庫。驛站的設立在都城附近的一概十里到二十里設一驛站,偏遠地區就像個比較遠,有的甚至兩個一站之間能相距百里。開元盛世時期的驛站,據史料記載,一共有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其中陸驛有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有二百六十所,剩下的就是水陸兼用的驛站了。
唐代驛站的驛長是選有錢人家來擔任的,因為驛站內的馬或者驢死了,驛長要負責賠償的,家里沒錢的是根本負擔不了的,所以就要讓富裕人家來當這個驛長。但是驛夫就基本來自窮苦人家了,有時候是輪流制,平民輪換著擔任,這項工作報酬很少,工作確實很辛苦。
驛站的經費朝廷承擔一部分,還有一份靠驛站的田產承擔,這個田產的作物就是專門用來喂養馬或者驢的,而人是沒有資格用的,驛站中的馬或者驢如果外借,私自使用了,那驛長就要挨一百杖刑的。
驛站的作用就是負責傳遞情報文書之類的,再就是給往來官員提供暫時居住停留的居所,但是在唐朝管理驛站的權力機構是兵部,就是說驛站的設置運轉,驛站內的車馬人員的管理權都屬于兵部負責。并且唐朝還有法律協助驛站的軍事交通管理,以保證驛站的有效高速的使用率。
唐朝驛站的核心任務是確保在軍事交通上的及時和暢通,所以驛站的制度也是比較嚴苛,有任何差錯,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情報出現失誤,有可能會被處以死刑的,也因為情報的重要性,所以一般也不會只讓一個人去執行任務,會多派幾個一起協同完成,唐朝的驛站數量多,而驛站的工作人員也多,鼎盛時期人數有兩萬多人。
古代一驛多少公里
據有里程記載的史料,古代一驛在不同朝代里程是不一樣的。
北宋時期一驛為15里。北宋采取步遞,是一種以步行接力傳遞的郵驛形式。《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66章記載,“十五里輒立一鋪,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間,官破錢一百五十六貫,益以民力,僅乃得成”。
漢代一驛近千里。漢代采用驛騎的形式,往往以三騎接替馳行,行程定額為每晝夜1,000里。《通典·禮二三》引《漢官儀》說,“奉璽書使者乘驛傳,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千里為程。”
《馬可波羅游記》第2卷第26章則記述了同時期“設在所有大道上的驛站,徒步的信差和支付經費的辦法”,其中寫道:“從汗八里城,有通往各省四通八達的道路。每條路上,也就是說在每一條大路上,按照市鎮座落的位置,每隔四十或五十公里之間,都設有驛站,筑有旅館,接待過往商旅住宿,這些就叫做驛站或郵傳所。”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